摘要: 本研究旨在调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现状,以期为针对性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供依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等多所农村中小学420名学科教师,运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问卷展开调查,分析探讨其胜任力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教师胜任力总均分3.42 ± 0.66,呈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伦理规范、知识积累得分较高,乡村情怀、能力技巧得分偏低。男性教师在自我调整上优于女性(t = 2.116,
P < 0.05),女性教师在知识积累与能力技巧2表现更优(t = 2.529,t = 2.685,均
P < 0.05)。不同教龄的学科教师在能力技巧1、自我调整、能力技巧2及知识积累这四个因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
P值 < 0.05)。研究表明,农村教师外显知识基础较好,但内隐动机与实操能力不足。建议优化培训结构、关注性别差异、培育乡村情怀,以提升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etence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basis for targeted improvement of their competenc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a survey among 420 subject teachers from multiple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oyang City and Xinshao County, Hunan Province.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ompetence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ir competenc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verage score of the surveyed teachers’ competence was 3.42 ± 0.66, which was at an above-average level. Among them, the scores of ethical norms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 were relatively high, while the scores of rural sentiment and ability skills were relatively low. Male teachers were better than female teachers in self-regulation (t = 2.116, P < 0.05), and female teachers performed better i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ability skills 2 (t = 2.529, t = 2.685, both P <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mong subject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years in the four factors of ability skills 1, self-regulation, ability skills 2,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rural teachers have a good foundation of explicit knowledge, but lack implicit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t is recommended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structure, pay attention to gender differences, and cultivate rural senti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etence of rural teacher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之下,取得显著进展,大部分中小学校已建立心理成长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并通过课程建设与多样化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张微,张宛筑,袁章奎,2019)。然而,相关调查提示农村地区学校因师资不足、资源匮乏、理念滞后等结构性矛盾,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黄圆圆和赖红梅,2019)。为加强农村教育振兴,国家开展了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从当前定向培养的专业来看,主要聚焦学前教育、中小学主科教育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缺乏心理专业的定向培养计划(刘锦康和王贵新,2025)。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不足,且缺乏培养计划,致使其他学科的农村教师需肩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对于学科教师而言,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核心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胜任力。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框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现状,旨在为构建针对性提升路径提供数据支撑。
1.2. 核心概念界定
McClelland所提出,胜任力是指与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McClelland, 1973)。冰山理论将胜任力分为外显层(知识、技能)与内隐层(自我概念、动机、特质),洋葱理论则强调能力通过实践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本研究借鉴上述理论,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定义为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非心理学专业)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所必需的有效开展工作的专业能力集合。既关注可观测的知识储备与技能表现,也重视隐性的职业认同、情感动机等深层特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于2024年9~12月随机分层抽取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城步县多所农村中小学的学科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问卷施测统一指导语,由教师独立完成。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为91.9%。其中,男性109人(28.2%);女性277人(71.8%)。年龄分布在24~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 ± 7.53岁。小学教师247人(63.9%);初中教师139人(36.1%)。教龄小于5年的占138人(35.8%);教龄5~10年的占101人(26.2%);教龄11~15年的占93人(24.1%);教龄大于16年的占54人(13.9%)。
2.2. 方法
采用孙卉编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问卷(孙卉,2021),共计42个条目,包含乡村情怀、人格特质、能力技巧1、能力技巧2、自我调整、知识积累、伦理规范七个维度。该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教师从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胜任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91。
2.3. 统计处理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7.0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所调查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整体水平
由调查结果得知,所调查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总均分为3.42 ± 0.66。七个因子均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伦理规范(3.88 ± 0.47)、知识积累(3.67 ± 0.55)、人格特质(3.65 ± 0.46)、自我调整(3.55 ± 0.52)、能力技巧2 (3.23 ± 0.48)、能力技巧1 (3.21 ± 0.35)、乡村情怀(3.01 ± 0.42)。
3.2. 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比较
见表1所示,不同性别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各因子比较,在自我调整、能力技巧2和知识积累这三个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 < 0.05)。其中,男性教师在自我调整维度显著优于女性教师;在能力技巧2和知识积累维度女性教师显著优于男性教师。见表1所示,不同学段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各因子比较,在各因子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 > 0.05)。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petency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mong subject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school levels (
)
表1. 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比较(
)
因子 |
男(n = 109) |
女(n = 277) |
t值 |
小学(n = 247) |
初中(n = 139) |
t值 |
人格特质 |
3.61 ± 0.44 |
3.69 ± 0.48 |
1.51 |
3.66 ± 0.46 |
3.64 ± 0.46 |
0.41 |
乡村情怀 |
2.99 ± 0.41 |
3.02 ± 0.42 |
0.64 |
3.00 ± 0.43 |
3.02 ± 0.42 |
0.44 |
能力技巧1 |
3.19 ± 0.34 |
3.22 ± 0.35 |
0.76 |
3.22 ± 0.34 |
3.19 ± 0.35 |
0.82 |
自我调整 |
3.61 ± 0.53 |
3.49 ± 0.49 |
2.12* |
3.56 ± 0.51 |
3.53 ± 0.52 |
0.55 |
能力技巧2 |
3.03 ± 0.49 |
3.26 ± 0.44 |
2.53** |
3.24 ± 0.48 |
3.18 ± 0.47 |
1.19 |
知识积累 |
3.51 ± 0.56 |
3.68 ± 0.56 |
2.69** |
3.68 ± 0.54 |
3.67 ± 0.53 |
0.18 |
伦理规范 |
3.87 ± 0.37 |
3.89 ± 0.38 |
0.47 |
3.89 ± 0.38 |
3.87 ± 0.37 |
0.50 |
注:*P < 0.05;**P < 0.05。
3.3. 不同教龄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比较
见表2所示,不同教龄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各因子比较,在能力技巧1、自我调整、能力技巧2与知识积累这四个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 < 0.05)。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在四个因子上教龄小于5年与5~10年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教龄为11~15年和大于16年的学科教师,教龄5~10年的显著低于11~15年和大于16年的学科教师,教龄11~15年的与大于16年的学科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随教龄的增长,能力技巧1、自我调整、能力技巧2和知识积累呈增高趋势。
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etency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mong different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
)
表2. 不同教龄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比较(
)
因子 |
<5年 (n = 138) |
5~10年 (n = 101) |
11~15年 (n = 93) |
>16年 (n = 54) |
F值 |
人格特质 |
3.61 ± 0.48 |
3.63 ± 0.45 |
3.65 ± 0.45 |
3.70 ± 0.47 |
0.52 |
乡村情怀 |
2.92 ± 0.40 |
2.98 ± 0.44 |
3.05 ± 0.48 |
3.08 ± 0.42 |
2.58 |
能力技巧1 |
3.06 ± 0.48 |
3.13 ± 0.40 |
3.25 ± 0.43 |
3.37 ± 0.40 |
8.00** |
自我调整 |
3.38 ± 0.52 |
3.45 ± 0.48 |
3.64 ± 0.44 |
3.72 ± 0.41 |
9.76** |
能力技巧2 |
3.01 ± 0.50 |
3.09 ± 0.47 |
3.35 ± 0.48 |
3.44 ± 0.46 |
15.99** |
知识积累 |
3.58 ± 0.58 |
3.65 ± 0.55 |
3.72 ± 0.46 |
3.80 ± 0.51 |
2.65* |
伦理规范 |
3.79 ± 0.48 |
3.84 ± 0.47 |
3.91 ± 0.46 |
3.94 ± 0.41 |
1.98 |
注:*P < 0.05;**P < 0.05。
4. 讨论
4.1.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整体水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总均分为3.42 ± 0.6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分析而言,该结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然而,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其中伦理规范(3.88 ± 0.47)、知识积累(3.67 ± 0.55)得分较高,反映出农村教师在职业道德、心理学理论基础和个人素养方面具备一定基础,这可能与近年来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及国培计划通识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密不可分(周洪宇,2025)。
然而,乡村情怀(3.01 ± 0.42)、能力技巧1 (3.21 ± 0.35)、能力技巧2 (3.23 ± 0.48)得分显著偏低,表明教师在理解农村学生特殊心理需求及对农村教育的情感认同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结合胜任力的冰山理论与洋葱理论分析,得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外显的知识积累已初步达标,但内隐的动机乡村情怀和深层技能实操能力等仍待提升。这一现象可能与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偏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模拟,以及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专职心理教师、专业设备)匮乏密切相关(李友莉,2025)。此外,农村学科教师普遍承担多重教学任务如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等,致使其缺乏时间、精力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技能,则进一步制约其能力技巧的发展。
4.2. 不同性别教师胜任力差异的成因
性别差异分析表明,男性教师在自我调整维度显著优于女性教师,可能与男女性不同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有关,男性教师在面对职业压力时更倾向于采用主动调节策略如运动、社交等(林灵,2024)。还有研究表明,男性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胜任力显著优于女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跨学科融合,故男性教师群体展现出更强的自我调节与适应性能力(梁舒婷和李臣之,2023)。而女性教师在自我调整维度得分较低,可能与其家庭角色更易干扰工作角色有关。相比较而言,农村女性教师往往承担更多家庭、育儿的责任,叠加工作的精力消耗,致使其自我调节能力不足。这提示在培训中需关注性别差异,为女性教师提供压力管理专项指导。
女性教师在能力技巧2和知识积累维度优于男性教师,这与女性在教育领域中更注重细节、擅长互动沟通的学习方式有关。女教师的性格更细腻、敏感,更善于课后及时沟通交流、更关注师生关系及更注重语言表达,因而表现出了较强的能力技巧(王寅枚,黄婷,刘红梅,2020)。女性教师在亲子教育所花时间更多,她们更倾向于参加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继而所获相关专业知识储备更多,在日常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处理问题的效能感愈高。
4.3. 不同学段教师胜任力无显著差异的启示
小学与初中教师在各维度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提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系统性困境。首先,培训体系同质化。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初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期,其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问题、心理适应不良、抑郁等心理问题频发。与小学生相比较,其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复杂。而当前农村教师培训未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导致教师难以精准应对各学段需求。其次,资源匮乏均等化。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小学亦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均依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学段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无实质差异。最后,社会认知局限性。农村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家长缺位、情感支持不足等问题,在中小学阶段共性存在,其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空间。
4.4. 不同教龄教师胜任力差异的成因
不同教龄的学科教师在能力技巧1、自我调整、能力技巧2及知识积累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现随着教龄的增长,得分依次增高。这可能与不同教龄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职业成长的关注点等有关。从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角度分析,教师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其接触的学生愈多,遇到的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多样化,处理学生复杂的情况愈多,使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不仅包括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等,还包括拥有处理家校共育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等的能力,故教龄愈长的教师其知识积累、能力技巧表现更优(李樱楠,2023)。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理论认为,年轻教师通常更关注自身学科教学的胜任能力,其时间和精力更多用于课堂教学,相比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关注较少;而教龄较长的教师不仅课堂教学经验而且对自身的多重角色的适应都优于刚入职的教师,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掌控更驾轻就熟,对工作、生活中的多重角色的平衡更应付裕如,对教师的职责理解更深中肯綮,故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去解决实际问题更有经验与精力(张波和苗培周,2018)。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揭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外显知识尚可、内隐能力薄弱的结构性矛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教育的要求,建议从以下路径提升胜任力。第一,优化培训内容结构,即减少理论课程比重,增加案例督导、角色扮演等实践能力的培训。第二,针对性别差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如男性教师增强情感沟通技巧的培训、女性教师增多压力疏导策略的培训。第三,强化乡村情怀培育,通过政策倾斜、模范引导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的扎根意愿与职业认同感。第四,完善资源支持体系,依托高校的资源,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团队定期赴农村学校展开帮扶工作,为农村教师提供“线上 + 线下”持续指导,缩短城乡资源差距。
基金项目
202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22YBJ2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