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创新路径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Innovative Path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in the Twin-City Economic Circle of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DOI: 10.12677/aps.2025.13304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易凡*: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卢 军#:四川工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Chengdu-Chongqing Twin-City Economic Circle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多元价值、现实困境,并提出宏观布局与创新路径。研究认为其多元价值包括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助力全民健身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现实困境包括制度创新的现实瓶颈、产品专业化水平不足以及赛事活动品牌效应低。克服这些障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宏观布局;从政策协同、资源统筹、市场培育三个层面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Abstract: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field survey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explores the multiple values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in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and proposes a macro layout and innovation path.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its multiple values include promoting the agglomeration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assis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promoting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the real dilemmas include the bottleneck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sufficient level of product specialization, and low branding effect of events and activities. Overcoming these obstacles is the key to realizing the synergist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in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Finally, the macro layout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in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is proposed fro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and the innovative path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in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 Circle is propose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olicy synergiz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market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赵易凡, 卢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创新路径[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3): 303-308.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3042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协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1]。户外运动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业态之一,川渝户外运动已然成为巴蜀文化的国际品牌。国家体育总局与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发布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明确指出: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调发展水平,辐射带动贵州、云南等省份,打造西南户外运动集聚区[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其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助力全民健身转型升级,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等。因此,探索如何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调布局,建立高质量一体化的户外运动资源整合机制,促进成渝两地户外运动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多元价值

户外运动产业是大众对户外运动的需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层次后催生出的新型产业业态,是以户外运动项目及其相关产品或服务为经营对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集合[3]。户外运动产业拥有一个完善且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涵盖生产、投资、研发、经营、销售、品牌建设、培训、健身服务、赛事组织及媒体传播等多个领域,涉及的户外运动项目包括山地、水域、陆地及空域等自然环境,充分融合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环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对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助力全民健身转型升级、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等具有重要作用。

2.1. 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集聚

体育产业集聚是指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链联动,体育运动资源、企业及服务得以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与市场优势[4]。在成渝地区,产业集聚所激发的协同效应,能够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设约100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并将户外运动发展上升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全民健康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抓手[5]。成渝地区经济体量大、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消费能力强,具备户外运动消费群体支撑和产业链要素配套能力,正逐渐成为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的集聚地。政策驱动叠加资源禀赋和市场基础,为成渝地区构建“差异化协同 + 一体化联动”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助力全民健身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户外运动产业的崛起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也是推动全民健身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6]。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各类户外运动中,这不仅提升了大众的身体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全民健身服务的内容和类型,为全民健身多样化和精细化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政府不断加大对户外运动产业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力度,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逐步完善户外运动产业链条,鼓励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户外运动项目。因此,户外运动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发展使命,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休闲需求以及健康美好生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2.3. 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户外运动产业的兴起与扩展不仅为成渝地区全民健身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区域资源优势的互补与提升。成渝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开展户外运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集合了山水、森林、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极大地丰富了户外运动的项目选择,如登山、徒步、骑行、攀岩等。与此同时,户外运动资源多分布于成渝偏远山区及乡村区域,通过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全产业链,有助于整合乡村资源要素以及城市其它要素,推动各个要素在成渝城乡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利用,在绿色转型、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显著带动效应。此外,户外运动产业的推广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形象[7],在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成渝地区各城市借助资源共享和协作创新,强化产业链联系,共同推广品牌和市场,打造特色鲜明、互补互促的户外运动产业体系,推动形成“1 + 1 > 2”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制度创新的现实瓶颈

政策制度不完善和管理体制分割是阻碍成渝地区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另一主要瓶颈。政策制度不完善,户外运动产业在规划、建设及运营中碎片化严重,成渝两地分别制定了地方性的户外运动发展规划,如《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总体规划》[8]《四川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9]《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行动计划(2023~2027年)》[10],但在户外运动领域缺乏跨区域的政策联动和资源整合平台;此外,成都和重庆各自推动的户外赛事在标准化、运营许可和市场准入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赛事组织的复杂性。当前,成渝地区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职责划分模糊,协调机制缺失,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在资金、技术和信息共享上存在障碍,难以形成合力;另外,在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设施建设、市场推广上,各地标准不一,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和高额合规成本双重挑战。

3.2. 产品专业化水平不足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制约区域协同效能提升的关键短板之一。首先,从产业分工角度看,成渝两地在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功能趋同、资源重复投入的现象,缺乏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协作机制。体育培训、运动康复、赛事运营等户外运动核心服务领域尚未形成清晰的分工协作格局,导致服务内容重复、市场效率低下,难以释放区域协同的集聚效应。其次,产业链协同能力不足,导致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碎片化。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作为户外运动产业链中价值较高的环节,其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产业的附加值与创新能力。然而,当前成渝地区的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与此同时,缺乏统一的职业认证体系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使得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对接区域内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区域间服务输出与要素流动的有序推进。最后,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平台与交流机制不健全也限制了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成渝两地在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之间互动频次有限,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同创新平台;服务机构之间“各自为战”,导致优质资源难以在区域内实现整合与扩散,不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发展的良性生态。

3.3. 赛事活动品牌效应低

尽管近年来成渝地区户外运动赛事和活动数量逐渐增加,但其品牌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赛事协同机制不健全、品牌培育力度不足以及区域联动效应不强等方面。首先,从体育产业协同的角度来看,成渝两地在赛事资源整合、赛历规划和市场运作方面缺乏高效的统筹机制,导致部分赛事重复、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互补与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其次,赛事品牌培育周期较长,而成渝地区缺乏统一的赛事品牌孵化平台与联合推广机制,许多本地赛事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未能实现跨区域传播与市场扩张,品牌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再次,由于政府部门、体育企业与媒体之间在赛事推广中的联动不足,赛事影响力往往局限于本地,未能构建具有区域认同感和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如成都马拉松自1983年首次举办以来,逐步发展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但与国内其他领先的马拉松赛事相比,仍有提升空间[11]。这种协同不足不仅制约了户外运动赛事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渝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宏观布局

4.1. 空间维度:区域布局

空间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策略[12]。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维度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区域:首先是中心城市区域,以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为核心,构建“极核—辐射”发展模式[13],作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负责整合产业链并培育高端运动项目;其次是都市圈区域,围绕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形成户外运动产业的集聚区;第三是城乡结合区域,借助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巧妙融合城市消费需求与乡村自然资源,精心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户外运动体验项目;最后是偏远山区区域,通过生态保护和户外运动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此外,还要构建区域合作平台,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户外运动产业集群。

4.2. 时间维度:阶段战略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时间维度上,可以制定分阶段推进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战略。第一阶段为基础建设期,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和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阶段为产业拓展期,通过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第三阶段为品牌提升期,着力打造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户外运动品牌,提升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第四阶段为可持续发展期,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确保户外运动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紧跟国内外市场变动与产业发展新动向,灵活调整战略导向,力保户外运动产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5.1. 政策协同

政策协同是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深化政策层面的协作,涉及制定一体化的产业政策,并明确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与阶段性目标。构建跨区域政策协调体系,旨在实现政策信息共享与无缝衔接,消除政策壁垒,推动两地政府在产业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领域的协作共识。此外,统一标准和管理体系,简化跨区域赛事审批流程,制定统一的安全规范,旨在提高赛事组织效能。同时,强化政策执行力的监督与评价,确保政策能够落地实施,为户外运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5.2. 资源统筹

资源统筹是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资源统筹方面,应着力整合两地旅游资源、体育资源、文化资源等,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差异发展的格局。具体措施包括:共建户外运动产业基础设施,如运动场馆、赛事场地、户外运动线路等;城区及城郊重点开展时尚潮流的城市运动、野营活动和乡村休闲类项目;山区及平原向山区过渡的丘陵区域重点开展山地户外运动类项目;完善“川渝体育一卡通”平台,串联互通各类户外休闲运动场地设施、配套项目、线路、活动信息,绘制川渝户外休闲运动电子地图,实现“闭环式”智慧管理和精准营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创新;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户外运动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3. 市场培育

户外运动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市场培育需聚焦以下要点:首要任务是强化市场调研,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二是促进户外休闲运动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中,扶持以户外休闲运动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本土骨干企业推动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和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升级;三是着力培育专业市场,借助成都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开辟成渝户外运动赛事产权交易专栏,通过平台发布户外运动赛事活动资源交易信息,加速户外运动产品的市场流通;四是深化产业融合,拓宽户外运动与旅游、体育、文化等产业的合作领域,打造产业链条,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向多元化方向蓬勃发展。逐步培育户外运动市场,为户外运动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 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的协同发展问题,系统分析了其多元价值、主要困境,并提出了宏观布局和发展路径。研究表明,以差异化布局为基础,以政策协同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动力,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该区域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推动城乡融合、生态转型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路径。未来,成渝两地应持续深化协同合作,共建共享“户外运动+”新生态,共创西部体育经济新高地。

基金项目

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研究》(NCTY24B20)。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EB/OL]. 2021-10-2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 2025-04-28.
[2] 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 [EB/OL]. 2022-10-2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07/content_5725152.htm, 2025-04-28.
[3] 周丽君, 兰伟, 王琰, 等.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实践探索与未来进路[J]. 体育科学, 2024, 44(5): 12-21, 31.
[4] 王先亮, 邓依然. 非对称创新理论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NCA与动态QCA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 47(9): 39-54.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EB/OL]. 2025-01-23.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1/content_7000444.htm, 2025-04-28.
[6] 黄玉阳, 孙来爽, 邹本旭. 数字技术驱动我国户外运动市场服务供需适配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24-130.
[7] 叶小瑜. 西方户外运动的现代演变研究及启示[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1(10): 61-68.
[8] 邓红杰. 《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总体规划》发布[N]. 中国体育报, 2023-02-02(02).
[9] 四川省体育局, 等 .四川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 EB/OL]. 2024-07-18.
https://tyj.sc.gov.cn/sctyj/sjwj/2024/7/18/73167cb4bbb148a8872ca109e078ca51.shtml, 2025-04-28.
[10] 重庆市体育局. 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行动计划(2023-2027年) [EB/OL]. 2023-04-25.
https://tyj.cq.gov.cn/zwgk_253/fdzdgknr/ghxx/202304/t20230428_14476352.html, 2025-04-28.
[11] 殷海娟. 成都马拉松赛事品牌塑造的优化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体育学院, 2023.
[12] 陈晓峰, 康健, 朱兰芳, 等.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市场秩序重构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5(5): 568-576.
[13] 李莎莎. 海东地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互助县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