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维协同育人: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Dual 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h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契合度问题,研究聚焦思政课程与日常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路径。通过提升协同育人理念认知、构建多元化协同平台、加强教育渠道融合等策略,探索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互支撑、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研究旨在强化两大教育体系的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效方案。
Abstract: With the e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daily education. By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uilding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channels, we aim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an educational model that mutually support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deeply integrates theoretical education with practical cultiv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strengthe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two education systems,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and all-round education pattern for all staff, and provide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cultivating new generation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文章引用:张可欣. 双维协同育人: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821-8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74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思政课程的本质属性

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理论系统性。首先从课程定位来看,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思政课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其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在教学实施层面,思政课程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专题教学、案例研讨等方式传递理论知识;二是考核评价体系标准化,通常采用试卷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三是教学资源统一化,全国高校使用统编教材与教学大纲。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中,教师会系统讲解百年党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理论认知。

1.2. 日常思政教育的实践特征

日常思政教育是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隐性教育体系,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场景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渗透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载体多样化,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如华东某高校开展的“红色故事会”活动,通过学生自导自演革命剧目,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引导。第二,是实施主体多元化,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实践中,辅导员通过宿舍走访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日”等活动,构建起全天候的教育网络。第三,是教育过程具有持续性,相较于思政课程的系统授课,日常教育更强调“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影响。如持续四年的“学长导师制”,通过高年级学生传帮带,实现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总之,两类教育形态形成鲜明对照:思政课程如同精心设计的理论图谱,用系统化的真理力量说服人;日常教育则像无形的空气与水,通过持续的生活化浸润感染人。二者在知识结构上前者强调体系完整,后者侧重情境关联;在作用方式上前者直接明确,后者间接绵长,这种差异性恰恰构成了协同育人的实践基础。

1.3. 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协同育人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系统论与协同学理论。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强调,教育系统应被视为有机整体,各子系统(如课程教学、实践活动)需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功能最优化[1]。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进一步指出,系统内部要素的协同效应能够自发形成有序结构,这一原理为思政课与日常教育的协同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

从内涵看,协同育人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目标协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资源协同(理论教学与实践资源互补)与过程协同(课堂内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实现“全链条”育人。张耀灿提出,协同育人需突破“孤岛效应”,构建“多维共振”的教育生态[3],这与本研究强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度契合。

2. 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存在问题

2.1. 协同育人的主体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依托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积极参与和推进,但是,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对于协同育人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两重压力让思政课教师无暇顾及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对于辅导员而言,学校需要落实的学生管理事务都需要去具体实施,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可以说,有关学生的大事小事,辅导员一一包揽,工作任务极其繁重,使得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精力不济,对协同育人的热情有待提高,导致了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难以充分显现。

2.2. 协同育人主体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为了形成“1 + 1 > 2”的育人合力,但是协同育人存在主体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的问题。即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对协同育人具备足够的积极性,但是二者缺乏联动机制,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了解学生课堂外的信息,辅导员也难以将学生活动的信息反馈给思政课教师,难以形成较强的育人合力[4]。协同育人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密切联系,信息互通,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将自己的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极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一个思政课教师对接几个班级乃至几个专业的学生,难以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没有充分的社会条件用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的任务就落在了辅导员的身上。为了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会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辅导员缺乏对理论的剖析和解读,日常事务的繁杂也难以让辅导员有精力向学生系统传授理论知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需要加强联系,加强彼此的协作和沟通,增强育人合力。

2.3. 协同育人渠道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承担着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职责,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就是共同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这两支队伍的作用。而实际上,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各自独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没有进行一定的协调,难以形成一个具有较高融合度的协同育人渠道,总体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以高校思政课实践环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为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活动集中在课堂之中,由思政课教师进行安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中在课堂之外的社会场所当中,由辅导员进行安排。但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部分实践活动会与高校思政课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相重合,导致学生在类似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花费过多的时间。二者的实践活动独立展开,有时又会相互牵制,影响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效率。

3. 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现状进行研究,深入探析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通过提高对协同育人策略的认识、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增强协同育人渠道融合度,推动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达到最大的育人实效。

3.1. 提高对协同育人策略的认识

3.1.1. 增强角色认同

在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角色认同的问题,包括学校领导集体对自己顶层设计者角色的认同,教师对自己“课程研发者”角色的认同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主体的角色认同。学校领导集体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者,要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考虑,统筹各方,促进学校领导集体与各学院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协同育人工作的宣传,开展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研究,确保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深植于思想教育工作者心中,落实到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实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课程研发者”,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计者与开发,还包括了如何将高校思政课带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新课改下的教师是社区开放型教师,不应局限于专业、学校,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贯彻新课改下新型教师的理念,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进行协同育人。以清华大学“行健书院”为例,该校通过“双导师制”(思政课教师 + 辅导员)强化角色分工,访谈中一名辅导员提到:“每月联合备课会上,我们能直接对接课程进度,设计实践活动。”2022年数据显示,该书院学生理论考核优秀率提升18%,实践活动参与率达92%。同样学生也要强化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角色,学生应当明确自己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应以课堂枯燥为由缺课逃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不能仅仅要完成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体验活动的乐趣,还要深入思考活动的深层意义。

3.1.2. 强化协同理念

“协同育人”作为教育理念被提出,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理念更是蕴含了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所共有的育人效力,体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方法,强化二者的育人理念,要从社会、学校两个方面进行。在社会层面,要想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首先是“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建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社会要借助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以此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其次是“树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只有教师身正才能令其行,教师作为道德模范要发挥作用,需要在社会厚植“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尊重教师,尊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利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种力量,促进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在学校层面,要强化“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全员”要求在高校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加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全校教职工都应该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当中,教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全过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包含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高校各部门要负责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统筹各专业课学习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要求高校思政课课堂教育、日常社会活动教育、网络教育等各方面教育协同育人,“三全育人”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角度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将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达到最大的育人效力。

3.2. 完善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工作平台

3.2.1. 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掌握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信息与思想政治行为的信息,而二者常常以孤立的形态体现出来,高校思政课充斥理论使得思政课变得乏味枯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充斥着实践活动使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性,要二者能够进行优势互补,需要建立一个可以信息互通的沟通平台,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构建一个课前课后的信息交流平台,这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合作,在搭建高校学生思政课课堂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前以及之后进行交流,让思政课教师得到有关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的信息,以便于掌握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也让辅导员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度与程度,更恰当地搭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其次,需要借助于信息时代发展迅速的网络力量构建一个线上交流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与辅导员在线上平台与学生形成紧密的联系。例如在疫情爆发时期,常常有居家隔离的情况,在党中央“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网络课堂的魅力也大放异彩,新颖的课堂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线上交流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和量化,以数据形式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直观的向辅导员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3.2.2. 完善社会实践平台

高校思政课要想真正发挥育人实效,需要打破教室壁垒,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基于高校思政课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校内讲座、社会活动、社区实践、实地考察等不拘泥于课堂内的活动。高校思政课要想实现课堂外的教学,就要借助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后共同设计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二者共同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前,实践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在社会实践后总结活动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实现一种现场教学。如浙江大学“求是思政云”平台整合课程数据与实践活动记录,2023年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后,教师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7%,学生理论实践匹配度提高29%。通过数据分析,平台使用频率与育人效果呈显著正相关。

3.3. 增强协同育人渠道的融合度

3.3.1. 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格局是指将各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联系起来,以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简单来说,“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也要在社会当中进行。首先,思政小课堂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学生要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大课堂中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实际生活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其次,社会大课堂是承载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思政小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是思政小课堂的必要补充,高校学生通过社会大课堂中的社会调研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以此达到使高校学生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例如复旦大学“行走的思政课”项目将课堂延伸至红色教育基地,2021~2023年累计组织2000余名学生参与。通过对比实验组(参与项目)与对照组(未参与),前者的“理论应用能力”评分高出23%,印证了“大思政”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一个“大思政”的格局之下,使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形成一个有序运行的教育机制,达到协同育人的最终目的。

3.3.2. 进一步创新考核方式,完善评价机制

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这是验证二者协同育人实效性的关键。现如今,高校思政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以学生理论掌握为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评优为主,评优内容以学生实践活动表现为主。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下,要想检验出二者协同育人的实效性,需要将二者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关于协同育人的评价方式,以推动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首先,从认识层面出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考核,主要以笔试的形式进行,更加的简单、直接、有效;其次,从实践层面出发,将高校学生日常实践活动和思想道德表现作为另一个评价基准,引导学生自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以活动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理论运用程度等作为评价标准,既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也达到感性认识的目的;最后,将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对两项成绩进行叠加计算,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统一起来,避免学生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不在意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导致最后摒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

3.3.3. 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善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5]。这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逐渐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让正能量的教育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新媒体技术有利于将高校思政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首先,思政课教师可以以新媒体技术下的各种学习APP为载体,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参与度;其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思政课师生交流,在群里推送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加以思考,并进行适当的评析,理论知识的学习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新媒体技术还有利于将日常思政政治教育内容凝聚起来,如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可以与短视频平台联合开通官方账号,如抖音、快手、B站等,建立一支或者多支学生队伍参与网络账号的运营,鼓励学生关注并投稿,引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组织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以北京大学“未名思政”B站账号为例,其发布的《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50万,弹幕互动中“辩证思维”相关讨论占比41%。问卷调查显示,关注该账号的学生中,88%认为“新媒体形式让理论更生动”。新媒体的融入仿佛给高校思想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发出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增强二者的教育实效性和趣味性。

4. 结论与展望

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孤岛化难题的关键路径。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体能动性不足、资源整合不畅、渠道融合有限等现实问题,从认知深化、平台构建、渠道创新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研究发现,强化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主体角色认同、搭建多维联动的数字化协作平台、创新“思政小课堂 + 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模式,能够有效激活协同育人内驱力,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的深度耦合。

建议未来在政策层面完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师资考核指标;在操作层面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构建精准化思政资源匹配系统;在文化层面培育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唯有持续推动理念革新、机制突破与技术创新,方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日常教育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质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Bertalanffy, L.V. (1968)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George Braziller.
[2] Haken, H. (1983)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88338-5
[3]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5): 12-18.
[4] 胡绪明.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 学术论坛, 2018, 41(4): 174-180.
[5] 王之君, 龚成勇, 王昱.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20):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