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
Reforming of the “Trinity”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to Build R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为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以物质文明为根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精神文明为内核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共同构成了乡村新质生产力。当构建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时,教育改革是其重要支柱、科技改革是其应有之义、人才改革是其活力源泉;通过“三位一体”改革的“育新人”、“强科技”、“聚英才”三大实践路径,能够为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提供参照依据,这对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pointed out the need to advance the integrated reform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r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rural development. The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 rural areas are composed of agricultural new productive forces, rooted i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and tourism new productive forces, centered 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hen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r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ducational reform serves as a vital pillar, technological reform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and talent reform is the source of vitality. Through the three practical pathways of “nurturing new talents,”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athering talents” under the “trinity” reform, a reference framework can be established for building r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is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rural development and adv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李俊卫.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833-83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76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并发展乡村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则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其过程更是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1],这为推进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并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因此,要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深厚的互构作用,从而有效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开辟乡村新赛道、塑造乡村新动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2. “三位一体”与乡村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所在

2.1. “三位一体”顺应乡村振兴新趋势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列为仅次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三项任务[4]。那么,“三位一体”为何重要于乡村地区呢?这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来进行解读。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乡村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综合体现,其中创新政策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理论支撑,因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新。故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2018~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创新政策文本进行统计,可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在乡村创新政策的比重之高,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见,“科技”的频次为35次,“人才”的频次为26次,“教育”的频次为22次,频次均较高,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乡村创新政策中的高比重,表明了在国家政策中,乡村的创新发展与教育、科技、人才紧密相关,三者共同构成了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元素。因此,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才能支撑乡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2.2. 乡村新质生产力满足共同富裕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Table 1. High frequency words of innovation policy in No. 1 central document from 2018 to 2025

1. 2018~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创新政策高频词

排序

高频词

频次

1

农业

105

2

农村

89

3

创新

58

4

服务

57

5

乡村

47

6

农民

44

7

乡村振兴

41

8

制度

39

9

科技

35

10

基层

28

11

产业

28

12

人才

26

13

政策

25

14

技术

24

15

改革

24

16

文化

23

17

教育

22

18

农产品

21

19

保护

20

20

管理

18

生产力理论的必然结果。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就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5]而乡村新质生产力特定于乡村地区,具有其乡村特殊性所在。

首先,乡村新质生产力之含义源于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定性,催生于新质生产力在农村乡村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着力于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实际中表现形式为根据乡村地区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素,采取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策略,选择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其次,乡村新质生产力之本质要求源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因此,乡村地区要达到共同富裕,达到全面振兴,则要保证乡村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共同提升,这离不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乡村”“产业”“农产品”等词体现了国家对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视;“服务”“文化”“教育”“保护”等词则体现了国家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彰显了中央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规划,旨在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协同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在物质上、精神上实现振兴。并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因此,这一理论在乡村领域中则表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演进,前者以物质文明为根基,后者以精神文明为内核,二者共同构成了乡村新质生产力。在此,简要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文旅新质生产力进行阐述。

2.2.1. 农业新质生产力:物质文明的现代性形态

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文中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7]。农业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的新质生产力,其内核在于以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线,积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行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8]。在实际中则有一些例子,如山东寿光应用智能喷药机器人,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精准识别病害区域,农药使用量降低了52%;湖南建立的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2000+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15类农业环境参数,使水肥利用率提升了38%。农业作为乡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新质生产力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乡村的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成为乡村地区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2.2.2. 文旅新质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文旅新质生产力”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及,是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发布的《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要求“加快数字文旅建设,升级‘一键玩龙江’,推进全省智慧旅游‘一张网’”[9],赋予了文旅新质生产力时代价值。文旅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经济为背景驱动,追求文旅融合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低碳效益,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文旅生产力质态[10]。并且《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强调了“两个融合”,即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文旅新质生产力强调文化元素融合于旅游产品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使旅游活动从简单的观光游览跃升为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例如江苏南通开沙岛以乒乓球、高尔夫赛事为切入点,结合VR体验、智能导览等技术,打造出“运动 + 生态”的旅游品牌;贵州“村超”乡村足球赛事通过短视频平台强大的宣传推广能力,实现了“破圈”传播,将当地美食、服饰、民俗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增长,成功将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文旅产业作为乡村经济的新兴增长点,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将极大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成为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

因此,激活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各显所长、各尽其能,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从而发挥“1 + 1 + 1 > 3”的协同效应。在此,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文旅新质生产力协同为体系的乡村新质生产力,形成以下关系图,如图1所示。这有助于丰富乡村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3. “三位一体”改革对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中,教育居于先导地位,重在夯实人才根基;科技扮演关键角色,重在塑造创新优势;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重在提振发展动能[11]。因此,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才能支撑乡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开辟乡村新赛道、塑造乡村新动能。

Figure 1.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Trinity” construction of r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1. “三位一体”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互动关系图

3.1. 教育改革是乡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柱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即塑造未来、引领未来的过程。《决定》指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意味着在乡村地区,通过教育改革,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出更多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文旅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和文旅管理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同时,教育水平的提高,可增强乡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接受并运用新科技,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有助于优化升级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促进乡村经济的整体繁荣。

3.2. 科技改革是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4]。在科技驱动下,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力的三大要素都会发生新的变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构建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以科技创新发展乡村已是大势所趋,亦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决定》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因此,在乡村地区,科技改革的重点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科技教育和培训新型农业人才,以点带面,能提高整体乡村居民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科技带动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同时,以科技赋能乡村治理和乡村文旅,例如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乡村治理、乡村文旅的数字化;以及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全面促进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3.3. 人才改革是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

人才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反促教育水平、赋能科技创新。《决定》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在乡村地区,人才改革的关键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一方面,通过政策引领和市场配置,能够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回流;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利用方式,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富有实践性、前瞻性,可实现人才再生产,为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提供活力支撑。乡村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离不开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4. 以“三位一体”改革推进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

4.1. 以“育新人”为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蓄潜力”

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存在双向驱动关系。由于高等教育是乡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和重要社会财富,因此,要对标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为加快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建设贡献高校力量;并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将中国陆地边境线上的80余所国门大学转变为乡村发展的智库,引进新兴理念,培育创新文化,为乡村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向其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农田管理经验、电商直播技能等方式,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提升乡村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深层次上引领农民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成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体系,在专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待遇、奖励表彰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根据地区条件,结合当地村民利益,建立相应的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水平,促成良好的乡村风气,以教育之力保障乡村新质生产力。

4.2. 以“强科技”为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增动力”

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需要优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进土壤的有机化、低碳化,通过智能农业机械设备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提升,并针对科技创新成果制定分配政策。大力发展乡村的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乡村地区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时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平台推广乡村旅游,深化推动乡村旅游内容的特色化和个性化,拓宽市场,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规划,建立健全乡村数字文旅管理机制。打造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行为和偏好,优化旅游路线,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科技之力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

4.3. 以“聚英才”为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添活力”

新质生产力能否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因素。为加快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政府需以培养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为目标,联动高校、企业、机关单位的育人作用,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其次乡村地方产业发展应统筹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资源,通过“政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培养、项目攻关等方式,多方协同招引关键人才;针对留学归国人才,促进引进政策体系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在乡村地区充分释放,实现“人人尽展其才”,培养其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人才的影响力、号召力,组织起民间艺术表演、传统节庆活动等,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人才之力推动乡村新质生产力。

5. 结语

乡村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的协同效应,在构建乡村新质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引擎、人才是核心,“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未来,“育新人”、“强科技”和“聚英才”三大策略应当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文旅新质生产力两大关键领域为导向,久久为功,不断深化实施、不断探索创新,以构建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2024-07-2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025-04-09.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 人民日报, 2024-03-06(0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25-03-12.
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946/202503/content_7015861.html, 2025-04-09.
[5]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01).
[6]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8.
[7]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 2025-01-01.
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906/202503/content_7011166.html, 2025-04-09.
[8] 罗必良, 耿鹏鹏. 农业新质生产力: 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4): 13-26.
[9]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 2025-02-17.
https://wlt.hlj.gov.cn/wlt/c114145/202502/c00_31812628.shtml, 2025-04-09.
[10] 刘沛林, 徐硕. 文旅新质生产力: 内涵审视、支撑向度与实践路径[J]. 旅游导刊, 2024, 8(3): 34-47.
[11] 罗哲, 于洋, 陈佩尧.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系统认识与深度解析[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20):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