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拉丁语“人格”(persona)一词由古希腊“面具”(prosopon)引申而来,从戏剧中延伸为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格角色(杨琪,2023)。人格代表了影响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五大人格特质分别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Kayiş et al., 2016)。应对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行为上努力处理(减少、最小化、掌控或容忍)被评估为消耗或超过个人资源的人与环境交互的内部和外部需求。应对有两个主要功能:处理导致痛苦的问题(指向问题的应对)和调节情绪(指向情绪的应对) (Folkman et al., 1986)。故意自我伤害行为被定义为故意和直接破坏或改变身体组织,导致组织损伤(Fliege et al., 2006)。我国对青少年的研究显示,人格特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男生的宜人性显著高于女生(牛新春等,2021)。女生和男生在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上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张春蕾等,2024; 王玉龙等,2024)。同时,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在独生与非独生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也存差异(戚善文,2022;胡康,2023;钟鸿浩,2017;黄薇等,2022)。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H1:青少年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以及自伤行为在性别、是否独生以及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
Klonsky等人对近2000名非临床成人样本的研究发现,报告有自伤行为者在自评与同伴评估的边缘性、特质分裂样、依赖型及回避型人格障碍症状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未报告自伤者,且更易表现出强烈情绪波动与人格敏感性(Klonsky et al., 2003)。McMahon等人在爱尔兰青少年样本中发现,情绪导向应对不仅与较差的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焦虑、自尊低)和自伤行为密切相关,而且在心理健康因素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McMahon et al., 2013)。研究发现,外倾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与更高的应对灵活性(coping flexibility)直接相关,这一灵活性被认为是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目标(Chen et al., 2022)。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Marsha Linehan在辩证行为疗法(DBT)框架中提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展源于“情绪失调”人格特质与“无效或否定性成长环境”交互作用:个体因情绪难以调节,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于是学习将自伤作为缓解痛苦的“应对方法”之一。自伤在此模型中被视为“对急性情绪痛苦的习得性应对”(Brown, 2006)。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压力–应对”交互模型认为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估”决定了情绪负荷,随后应对方式(问题导向vs情绪导向)调节应激对应激后果(包括自伤倾向)的传递路径(Biggs et al., 2017)。综合上述理论,本研究提出假设H3: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与自伤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2020年3月,选取唐山7982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4.47 ± 2.29岁,一共发放85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有7982份,有效率为93.9%。
2.2. 工具
1) 人格特质的测量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FFI) (席畅等,2017),共60个条目,分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5个维度,每维度12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5点计分法,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 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陈树林等,2000),由36个条目组成,分为指向问题应对和指向情绪应对两个维度。条目采用1(不采用)~4(经常采用)级评分,量表统计量为各维度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效度均良好。
3) 青少年自伤行为量表(冯玉,2008),问卷通过统计自伤的发生频率和对身体伤害程度的乘积来综合测量个体的自伤水平。自伤频率采用四级计分(0次、1次、2~4次和5次以上,分别计0、1、2、3分),伤害程度采用五级计分(无、轻、中、重、极重,分别计0、1、2、3、4分)。
2.3. 数据处理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SPSS 27.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使用PROCESS中的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的数据均来自于大学生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检验(周浩和龙立荣,2004)。把测量所有题项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9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6.71%,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描述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
1) 中学生人格、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的描述统计和差异分析
中学生人格总分为(175.53 ± 8.46)分,其中神经质(34.44 ± 4.03)分、外向性(37.58 ± 3.75)分、开放性(32.47 ± 4.57)分、宜人性(33.78 ± 3.36)分、尽责性(37.26 ± 3.69)分;应对方式总分为(81.74 ± 16.16)分,其中问题应对(49.58 ± 11.65)分、情绪应对(32.16 ± 8.96)分;自伤水平为(19.07 ± 121.09)分。
由表1可知,男女生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P > 0.05),除人格总分存在性别差异外(P < 0.01),人格中的神经质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 0.001)、宜人性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 < 0.001)。女生自伤行为显著高于男生(P < 0.01)。
Table 1.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s and self-harming behaviors by gender
表1. 人格、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变量 |
性别 |
N |
M ± SD |
t |
P |
神经质 |
男 |
3942 |
34.28 ± 4.05 |
−3.67 |
<0.001 |
女 |
4040 |
34.61 ± 4.01 |
外向性 |
男 |
|
37.61 ± 3.87 |
0.82 |
0.413 |
女 |
|
37.54 ± 3.63 |
开放性 |
男 |
|
32.56 ± 4.65 |
1.72 |
0.085 |
女 |
|
32.38 ± 4.48 |
宜人性 |
男 |
|
34.11 ± 3.44 |
8.80 |
<0.001 |
女 |
|
33.45 ± 3.24 |
尽责性 |
男 |
|
37.24 ± 3.83 |
−0.28 |
0.783 |
女 |
|
37.27 ± 3.53 |
人格总分 |
男 |
|
175.80 ± 8.79 |
2.90 |
0.004 |
女 |
|
175.25 ± 8.11 |
问题应对 |
男 |
|
49.65 ± 12.06 |
0.51 |
0.611 |
女 |
|
49.52 ± 11.23 |
情绪应对 |
男 |
|
32.08 ± 9.28 |
−0.78 |
0.436 |
女 |
|
32.24 ± 8.63 |
应对总分 |
男 |
|
81.73 ± 17.09 |
−0.07 |
0.948 |
女 |
|
81.75 ± 15.2 |
自伤水平 |
男 |
|
15.2 ± 124.66 |
−2.82 |
0.005 |
女 |
|
22.84 ± 117.39 |
由表2可知,中学生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的人格差异,在神经质、开放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 0.001),独生子女的外向性(P < 0.001)、宜人性(P < 0.01)和尽责性(P < 0.05)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应对方式上,问题指向应对上独生子女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P < 0.01),在应对方式总分上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 < 0.001)。自伤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Table 2.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s and self-harming behaviors in whether one is an only child or not
表2. 人格、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
是否独生 |
N |
M ± SD |
t |
P |
神经质 |
独生 |
4186 |
34.14 ± 4.06 |
−7.15 |
<0.001 |
非独生 |
3796 |
34.78 ± 3.98 |
外向性 |
独生 |
|
37.78 ± 3.73 |
5.00 |
<0.001 |
非独生 |
|
37.36 ± 3.76 |
开放性 |
独生 |
|
32.22 ± 4.70 |
−5.08 |
<0.001 |
非独生 |
|
32.74 ± 4.39 |
宜人性 |
独生 |
|
33.90 ± 3.30 |
3.46 |
0.001 |
非独生 |
|
33.64 ± 3.41 |
尽责性 |
独生 |
|
37.34 ± 3.69 |
2.07 |
0.039 |
非独生 |
|
37.17 ± 3.68 |
人格总分 |
独生 |
|
175.38 ± 8.58 |
−1.64 |
0.102 |
非独生 |
|
175.69 ± 8.32 |
问题应对 |
独生 |
|
50.35 ± 11.93 |
6.18 |
<0.001 |
非独生 |
|
48.74 ± 11.27 |
情绪应对 |
独生 |
|
32.09 ± 9.08 |
−0.69 |
0.491 |
非独生 |
|
32.23 ± 8.81 |
应对总分 |
独生 |
|
82.44 ± 16.35 |
4.06 |
<0.001 |
非独生 |
|
80.97 ± 15.91 |
自伤水平 |
独生 |
|
18.18 ± 130.13 |
−0.69 |
0.491 |
非独生 |
|
20.05 ± 110.27 |
在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除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上不显著外(P > 0.05),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指向问题的应对以及应对方式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同学(P < 0.001),并且在人格上的外向性(P < 0.001)、尽责性上较为突出(P > 0.05)。非班干部的学生在神经质(P < 0.001)、开放性(P < 0.001)和宜人性(P < 0.001)显著优于担任班干部的同学,见表3。据此,假设H1部分成立。
2) 中学生人格、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控制性别、独生子女和年级变量的偏相关分析可知,中学生人格与自伤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在其各维度中,神经质与自伤行为显著正相关(P < 0.01),外向性与自伤行为显著负相关(P < 0.01),开放性与自伤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1),宜人性与自伤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1),责任心与自伤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1)。中学生应对方式与自伤行为的相关不显著,因此假设H2部分成立,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各维度中,指向问题应对与自伤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1),指向情绪应对与自伤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1),见表4。
Table 3.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nd coping styles in whether one is a class cadre or not
表3. 人格和应对方式在是否是班干部上的差异
|
班干部 |
N |
M ± SD |
t |
P |
神经质 |
是 |
2002 |
34.14 ± 4.21 |
−3.77 |
<0.001 |
非 |
5980 |
34.54 ± 3.97 |
外向性 |
是 |
|
37.91 ± 3.73 |
4.64 |
<0.001 |
非 |
|
37.46 ± 3.75 |
开放性 |
是 |
|
31.35 ± 4.78 |
−12.28 |
<0.001 |
非 |
|
32.84 ± 4.43 |
宜人性 |
是 |
|
33.55 ± 3.24 |
−3.57 |
<0.001 |
非 |
|
33.86 ± 3.39 |
尽责性 |
是 |
|
37.41 ± 3.68 |
2.09 |
0.037 |
非 |
|
37.21 ± 3.69 |
人格总分 |
是 |
|
174.36 ± 8.53 |
−7.14 |
<0.001 |
非 |
|
175.92 ± 8.39 |
问题应对 |
是 |
|
52.44 ± 11.24 |
12.79 |
<0.001 |
非 |
|
48.63 ± 11.63 |
情绪应对 |
是 |
|
31.84 ± 8.74 |
−1.83 |
0.067 |
非 |
|
32.27 ± 9.03 |
应对总分 |
是 |
|
84.28 ± 15.08 |
8.50 |
<0.001 |
女 |
|
80.89 ± 16.42 |
Table 4.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s and self-harming behaviors and their dimensions
表4. 人格、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及其维度偏相关分析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神经质 |
1 |
|
|
|
|
|
|
|
|
|
|
|
外向性 |
0.09b |
1 |
|
|
|
|
|
|
|
|
|
|
开放性 |
0.23b |
−0.17b |
1 |
|
|
|
|
|
|
|
|
|
宜人性 |
−0.15b |
−0.26b |
0.15b |
1 |
|
|
|
|
|
|
|
|
尽责性 |
−0.04b |
0.40b |
−0.22b |
−0.23b |
1 |
|
|
|
|
|
|
|
人格总分 |
0.56b |
0.47b |
0.53b |
0.19b |
0.39b |
1 |
|
|
|
|
|
|
问题应对 |
−0.14b |
0.30b |
−0.39b |
−0.20b |
0.38b |
−0.06 |
1 |
|
|
|
|
|
情绪应对 |
0.41b |
0.10 |
0.13b |
−0.17b |
−0.05b |
0.22b |
0.22b |
1 |
|
|
|
|
应对总分 |
0.13b |
0.27b |
−0.21b |
−0.24b |
0.25b |
0.08b |
0.84b |
0.72b |
1 |
|
|
|
自伤频率 |
0.22b |
−0.06b |
0.07b |
−0.12b |
−0.14b |
0.01 |
−0.14b |
0.26b |
0.05b |
1 |
|
|
自伤程度 |
0.15b |
−0.05b |
0.06b |
−0.07b |
−0.08b |
0.02 |
−0.09b |
0.16b |
0.02a |
0.70b |
1 |
|
自伤水平 |
0.12b |
−0.04b |
0.06b |
−0.06b |
−0.06b |
0.03a |
−0.08b |
0.14b |
0.02 |
0.71b |
0.76b |
1 |
注:aP < 0.05;bP < 0.01,下同。
3.3. 应对方式在人格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使用Process插件,以性别和年级作为协变量,以中学生人格为预测变量,结果变量是自伤行为,指向问题应对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人格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39, t = 2.46, P < 0.05),加入中介变量后,中学生人格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β = 0.31, t = 1.96, P < 0.05)。中学生人格对指向问题应对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 = −0.09, t = −6.14, P < 0.05),指向问题应对自伤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 = −0.84, t = −7.22, P < 0.05)。如表6所示,中学生人格对自伤行为的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9.49%,加入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后,中介检验的区间结果(LLCI = 0.03, ULCI = 0.14)不包含0,表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应对方式在人格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20.51%,因此,假设H3部分成立。
Table 5. Points to the mediating effect test of problem response
表5. 指向问题应对的中介效应检验
步骤 |
因变量 |
自变量 |
拟合指标 |
系数显著性 |
R |
R2 |
F |
β |
t |
第一步 |
自伤行为 |
中学生人格 |
0.05 |
0.00 |
4.99 |
0.39 |
2.46a |
第二步 |
问题应对 |
中学生人格 |
0.10 |
0.01 |
19.10 |
−0.09 |
−6.14a |
第三步 |
自伤行为 |
问题应对 |
0.09 |
0.01 |
18.04 |
−0.84 |
−7.22a |
中学生人格 |
0.31 |
1.96a |
Table 6. Analysis table of total effects, direct effects and mediating effects
表6. 总效应、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分析表
|
系数 |
Boot标准误 |
Boot CI下限 |
Boot CI上限 |
效应占比 |
总效应 |
0.39 |
0.16 |
0.08 |
0.71 |
|
直接效应 |
0.31 |
0.16 |
0.00 |
0.63 |
79.49% |
中介效应 |
0.08 |
0.28 |
0.03 |
0.14 |
20.51% |
如表7所示,中学生人格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38, t = 2.35, P < 0.05),中学生人格对指向情绪应对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 = −0.10, t = −6.231, P < 0.05),加入中介变量后,中学生人格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按照温忠麟等研究方法,a*b与c'异号,即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符号相反,则以遮掩效应立论,不报告效应量(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
Table 7. Points to the mediating effect test of emotional coping
表7. 指向情绪应对的中介效应检验
步骤 |
因变量 |
自变量 |
拟合指标 |
系数显著性 |
R |
R2 |
F |
β |
t |
第一步 |
自伤行为 |
中学生人格 |
0.05 |
0.00 |
4.99 |
0.39 |
2.46* |
第二步 |
情绪应对 |
中学生人格 |
0.23 |
0.06 |
154.64 |
0.24 |
20.38* |
第三步 |
自伤行为 |
情绪应对 |
0.14 |
0.02 |
41.71 |
1.87 |
12.11* |
中学生人格 |
−0.04 |
−0.27 |
4. 讨论
4.1. 人格、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1.1. 性别差异
最近通过多国大样本人格研究显示,女性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宜人性上显著高于女性(Murphy et al., 2021),而针对美国青少年的研究指出女性通常报告更高的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Jones et al., 2022),这与本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可能是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中学生人格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责任心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神经质中,女生得分比男生高,此结果与杨青的研究结果一致(杨青,2017),这可能是因为女生较男生更为感性,在情感上的感知能力更加敏锐,而男生则相对理性,对细微的情感捕捉能力较差。在应对方式方面,虽然本研究结果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但问题指向型(problem‐focused)与情绪指向型(emotion‐focused)应对的使用频率在不同研究中略有差别,男性略偏向问题解决,女性略偏向情绪调节(Perzow et al., 2021)。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通常会导致负面结果,例如自杀意念(Zhou et al., 2022)。关于非自杀性自伤(NSSI),一项38篇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北美和欧洲地区女性青少年的NSSI发生率约为男性的2倍,亚洲地区则无显著性别差异(Moloney et al., 2024),本研究中女生自伤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 < 0.01),与国际趋势一致。
4.1.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差异,独生子女在外向性(P < 0.001)、宜人性(P < 0.01)和尽责性(P < 0.05)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已有我国研究一致(Jia et al., 2022)。国外针对家庭结构对青少年性的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研究提示家庭环境(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存在)会塑造个体的应对风格,独生子女可能因承担更多家庭关注而形成更强的问题指向型应对能力,有助于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确切实证尚需进一步研究(Zhao et al., 2015)。本研究中独生子女在问题指向型应对(P < 0.01)及应对方式总分(P < 0.001)上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自伤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提示独生子女优势在于应对资源而非自伤倾向。
4.1.3. 担任班干部与否的差异
在担任班干部方面,国外研究较少专门考察学生领导角色与人格或应对的关联,但一项肯尼亚中学样本研究发现,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在应对压力时更多采用情绪管理与领导相关的应对战略,且整体应对能力更强(Akinyi et al., 2017)。本研究亦显示,担任班干部者在指向问题应对及应对方式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班干部(P < 0.001),且在外向性(P < 0.001)和尽责性(P > 0.05)上表现突出;相反,非班干部学生在神经质、开放性和宜人性上更优(P < 0.001)。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干部角色或强化了执行与社交导向的个性特质和应对能力。
4.2. 应对方式在人格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多项研究探讨了应对方式在人格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一项针对人格障碍症状与NSSI的研究发现,情绪型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和自尊分别完全中介了人格病理症状与NSSI的关系(Cawood & Huprich, 2011)。此外,理论模型指出问题型应对可作为缓冲因素,通过增强个体解决压力事件的能力,降低因高神经质带来的自伤风险,而情绪型应对则可能加剧负性情绪,促进自伤冲动(Dixon, 2022)。开放性和神经质与自伤行为有显著正相关,即开放性和神经质得分越高,自伤行为的得分就越高,这也与我国研究结果相符(徐梦蓉,2021)。本研究结果弥补了Kiekens等人对于应对在人格与自伤行为之间中介作用研究的不足,发现了独生子女、担任班干部等特定因素对于人格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并对人格的五个维度进行了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Kiekens et al., 2015)。
4.3.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基于本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应注重针对高风险人格开展筛查与培训,如对神经质高、外向性低、宜人性低和尽责性低的个体,可开展早期识别与个性化干预,如情绪调节训练和责任感培养(Kothgassner et al., 2021)。强化问题指向型应对技能,譬如在校园或社区中推广问题解决技能工作坊,教授规划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资源利用,如Lazarus & Folkman提出的计划性问题解决策略,并结合角色扮演与小组练习,提升青少年面对压力事件的主动应对能力(Dixon, 2022)。引入证据性心理治疗模式: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Adolescents (DBT-A)在多项元分析中显示对减少青少年自伤及情绪障碍具有显著疗效(Cook & Gorraiz, 2015),同时,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化治疗(MBT-A)亦被推荐用于提升情绪调节和人际功能,降低自伤重复发生率。此外,注重家庭与学校协同:结合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理解并支持孩子的问题解决型应对;在学校层面,加强班干部和学生组织的角色引导,可通过师生联动、同伴辅导等措施,利用学生干部群体示范效应,营造积极应对氛围。通过识别关键人口学和人格因素,聚焦应对方式的培训,并结合DBT、CBT等干预模式,可为校园与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循证指导,助力降低青少年自伤行为风险,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应关注高风险人格特质的筛查与干预,特别是神经质高、外向性低、宜人性低和尽责性低的个体。学校和社区应开展问题解决技能培训,教授青少年计划性问题解决策略,以增强其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引入辩证行为疗法(DBT)等循证心理治疗模式,有助于减少青少年自伤行为和情绪障碍(Cook & Gorraiz, 2015)。此外,家庭环境在青少年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更积极的应对策略和较少的情绪问题相关(Rodriguez et al., 2014)。因此,心理健康干预应结合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理解并支持孩子的问题解决型应对,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5.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在性别、独生子女身份和班干部角色等人口学变量上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差异。研究发现,女性青少年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高,且更倾向于采用情绪导向的应对策略,这可能增加了其NSSI的风险。独生子女在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方面得分较高,且更倾向于采用问题导向的应对方式,显示出更强的应对资源。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外向性和尽责性方面表现突出,且更倾向于采用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表明领导角色可能强化了其积极的人格特质和应对能力。此外,应对方式在人格与NSSI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情绪导向的应对策略可能加剧负性情绪,增加自伤冲动,而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则可能缓冲高神经质带来的自伤风险。
本研究确定了中学生应对方式中指向问题应对维度在中学生人格和自伤行为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本研究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1) 由于客观条件上的限制,被试样本在地区代表性上有很大局限性,选取的被试都是唐山市的学生,且只选取了初中生,样本多样性不足,后续的研究可以选择不同地区、学校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使研究结论具有更普遍适用性。2) 本研究仅探讨了是否有独生、性别、年级等因素的差异,而其他人口学变量则相对较少,未来可以加入更多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3)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法进行研究,研究工具比较单一,并且都是自评量表,后续的研究可以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创新性说明
研究通过综合分析人格、应对方式与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格五大维度与自伤行为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尤其是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心对自伤行为的负相关,以及开放性和神经质对自伤行为的正相关。此研究补充了现有文献中对人格和自伤行为关系的探讨,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应对方式在中学生人格与自伤行为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支持了人格理论和应对方式在个体健康行为中的重要性,弥补了应对方式在此领域中作为中介作用的研究不足。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