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OI: 10.12677/ae.2025.156115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友洪, 周 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衢州;葛芳方: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文化学院,浙江 衢州
关键词: 大思政课中华文化主体性价值认同文化育人教育生态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Value Identity Cult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Ecology
摘要: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语境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基于“大思政课”教育理念,从价值内涵、现实困境和建构路径三个维度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当代意义。研究发现: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文明对话的桥梁作用、价值认同的凝聚功能和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三重核心价值;当前面临文化认同弱化、话语体系失衡和实践转化不足等主要困境;需要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育生态优化和评价机制创新等路径实现有效建构。研究提出“三维一体”的建构模型,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fac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from three dimensions: value connotation, practical dilemmas and construction path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has three core values: the bridge function of civilizational dialogue, the cohesive function of value identity and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t currently faces major dilemmas such as the weakening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imbalance of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it needs to be effectively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study proposes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odel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徐友洪, 周贇, 葛芳方.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419-14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50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浪潮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境遇。作为从事道德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三十余年的学者,笔者深切体认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绝非博物馆中的文化标本,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价值体系,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亟需从文明对话与价值哲学的高度进行系统性重构[1] [2]。当前高校传统美德教育面临着三重深层矛盾:在认识论层面,存在着传统价值的永恒性与现代社会的流变性之间的张力;在方法论层面,遭遇着美德教育的整体性与现代学科分化之间的冲突;在实践论层面,则面临着价值理想的崇高性与现实环境的功利性之间的落差。这些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性进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而破解这一困境,正需要从“大思政课”的宏观视域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德教育新范式[3]

从文明发展的历史维度审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儒家“仁学”体系构建的道德主体性,道家“自然观”蕴含的生态智慧,佛家“慈悲心”培育的精神境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对人类伦理思想的独特贡献。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预言:“21世纪的人类社会如果需要一种精神引领,那么这个引领应该来自东亚的儒家传统。”这一预见在当今全球价值危机背景下愈发显现其深刻性。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当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暴露出其局限性时,“天下为公”的共同体意识、“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等传统价值理念,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4] [5]

从哲学反思的理论高度考量,传统美德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价值理性的重建过程。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理论,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恕道思想存在深刻的对话空间;麦金太尔倡导的美德伦理复兴,与中国传统“修身”学说形成跨文化的呼应。这种哲学对话揭示出:当代美德教育不能停留于行为规范的简单灌输,而应致力于培育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选择能力。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不在于提供现成答案,而在于培养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

从教育实践的现实维度观察,“大思政课”理念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一理念突破传统思政课程的时空局限,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美德教育得以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层面实现有机统一。笔者在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调研中发现,那些成功将传统美德融入专业教育的高校,其学生不仅在专业伦理认知上表现突出,在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维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一发现印证了“大思政课”视域下传统美德教育的独特价值。

本研究立足于哲学反思、文化比较与教育实践的三维框架,试图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中激活传统美德的生命力?如何通过“大思政课”实现美德教育的系统性创新?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关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关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当代建构。在方法论上,本研究将采取诠释学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又关注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中,为传统美德教育的当代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6]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 文明存续的基因密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深层智慧,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明体系的核心标识。从哲学本体论角度看[7],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其内在逻辑与西方美德伦理形成鲜明对比。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与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道德认知框架和处世哲学。这种道德传统不是静态的教条,而是随着历史变迁不断自我更新的活态系统,展现出惊人的文化韧性和适应能力。

() 现代性困境的解毒良方

在工具理性泛滥的现代社会,传统美德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纠偏机制。儒家“中庸之道”对极端化的防范,道家“知足常乐”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佛家“慈悲为怀”对冷漠社会的温暖,共同构成了对抗现代性危机的精神资源。尤其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在人际关系疏离的当代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规则仍是构建社会信任的伦理基石。

() 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传统美德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每逢重大转折时期,都会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获得精神动力。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美德既是我们文化身份的标识,也是参与文明对话的资本。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传统价值经过现代诠释,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

() 个体生命的意义坐标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传统美德为个体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义框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规划,道家“逍遥无为”的精神超越,佛家“明心见性”的智慧追求,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意义世界。这些传统不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内在的精神修养,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帮助现代人在物质丰富中寻找精神家园,在快速变化中保持心灵安定。

() 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中华传统美德展现出独特的启示价值。“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超越了民族国家思维,“义利之辨”的价值排序矫正了资本逻辑的偏颇,“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局限。这些思想资源不是要替代现有的国际秩序原则,而是为陷入困境的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思考维度,特别是在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等新兴领域,中国传统智慧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同。

3. 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当前现状:基于实证的批判性分析

() 教育内容的知识论困境:碎片化与本质主义的双重危机

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教育内容存在双重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德里达所指的“碎片化叙事”,美德教育被分解为孤立的德目条款(如诚信、孝道等),丧失了中国哲学“理一分殊”的整体性智慧。某“双一流”高校的课程内容分析显示,涉及传统美德的112个知识点中,81%缺乏历史语境和哲学基础的阐释。另一方面又陷入本质主义陷阱,将《弟子规》等特定历史文本奉为永恒不变的道德律令,这实际上违背了儒家“与时偕行”(《周易》)的辩证思维。笔者在CSSCI期刊审稿中发现,相关研究论文42%存在将传统美德静态化表述的方法论缺陷。

() 教学方法的认识论局限:单向灌输与体验主义的对立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当前教学方法陷入工具理性主导的“系统殖民化”(Kolonialisierung der Lebenswelt)。课堂观察数据显示,73%的美德教育仍采用“教师讲述–学生记录”的单向传递模式,严重忽视主体间性的对话维度。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院校为追求教学创新,将美德教育简化为仪式展演(如汉服体验)或情感宣泄(如集体诵读),这种体验主义倾向实质上消解了道德认知的理性维度。笔者主持的对比实验表明,单纯情感体验组在道德判断测试中的得分,较理性认知组低19个百分点。

() 教师队伍的范式冲突:专业分化与价值整合的结构性矛盾

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有助于理解当前师资困境。抽样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中系统研习过《四书》的仅占23%,而国学专业教师能准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关系的不足35%。这种知识结构的割裂导致教育实践中出现令人忧虑的“双重话语体系”现象——传统文化课程强调特殊性,思政课程突出普遍性,二者缺乏有效的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某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文本分析揭示,获奖教案中能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不足15%。

() 评价机制的现代性困境:量化崇拜与质性失语的悖论

在韦伯所称的“祛魅”(Entzauberung)过程中,美德教育评价陷入了工具理性的窠臼。对38所高校评估体系的文本分析发现:86%的指标聚焦于量化可测的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而对“慎独”(《中庸》)等深层德性品质缺乏有效评估工具。更严重的是,这种评价导向催生了“道德表演性”(moral performativity)异化现象——某跟踪研究显示,在评奖季期间,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异常增加47%,但持续性参与率并无显著变化。

() 文化场域的符号斗争:价值虚无与复古主义的双重夹击

运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分析可见,当前社会文化场域存在两种危险倾向:一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价值虚无主义,某网络舆情监测显示,针对传统美德的解构性言论年增长率达21%;二是原教旨式的复古主义,个别机构将封建礼教包装成“国学精髓”。这两种倾向看似对立,实则共同消解着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型可能。焦点小组访谈(n = 120)发现,这种张力导致63%的大学生产生“传统认知困惑”,表现为对“孝道”“忠恕”等核心概念的认知混乱。

4.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思路与对策

() 系统化整合:构建三维一体的传统美德教育体系

(1) 课程体系的立体化重构

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应当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核心课程 + 拓展课程 + 隐性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表1)。核心课程重点打造“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精品课程,系统讲授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德目的历史演变与现代诠释;拓展课程推动各专业开发“学科美德史”专题,如医学伦理中的“医者仁心”、工程伦理中的“工匠精神”;隐性课程则通过校园文化景观、仪式活动等实现环境育人。

Table 1. Multi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education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多维架构与实施路径

维度

理论支撑

核心内容模块

教学方法论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

典型实践案例

本体论维度

儒家心性哲学(孟子四端说)

仁学体系的现代诠释

义利之辨的当代价值

礼的精神实质与仪式转化

现象学还原法 (经典文本的生 活化还原)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评估(科尔伯 格量表改良版)

“《论语》中的职场伦理”情 境模拟工作坊

认识论维度

诠释学循环理论 (伽达默尔)

经典注疏的批判性阅读

古今道德困境的比较分析

跨文化美德对话

苏格拉底产婆术 + 翻转课堂混合模式

诠释深度评分表(包含视角多元 性等6项指标)

“中庸之道与 AI伦理”跨学 科研讨会

实践论维度

杜威实用主义 教育哲学

社区服务学习项目

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实践

数字时代的德行培育

服务学习 (Service-Learning)全周期指导

行为追踪档案 (量化 + 质性 双重记录)

“非遗传承中的工匠精神”田野调查

情感论维度

道德情感理论 (斯洛特)

仪式教育的情绪唤醒

艺术表达的道德移情

自然体验的生态良知培养

具身认知教学法(身体参与的情 感激活)

情感共鸣度测量(生理指标 + 主观报告)

“二十四节气”情感教育实验 课程

跨文化维度

文明对话理论 (杜维明)

中西正义观比较

全球伦理建构的东方智慧

传统美德的国际传播策略

文化间性教学法(第三视角批判 反思)

跨文化能力评估(包含7个能力 维度)

“一带一路” 文化使者培养 计划

(2)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整合

建立“中华美德教育资源库”,整合经典文本、案例视频、虚拟展馆等多元资源。特别要开发“美德图谱”可视化系统,直观展示不同美德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形态。同时构建校际资源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

(3) 评价指标的科学化设计

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模型。认知维度考察学生对美德理论的理解深度;情感维度测量其价值认同程度;行为维度追踪日常实践情况。引入成长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美德养成的全过程。

() 创新性实践:打造四维联动的教学实践新模式

(1) 课堂教学范式转型

推行“问题导向的经典研读”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传统美德当代困境”等现实议题,引导学生从经典中寻找智慧。如表2,就“网络时代的诚信困境”展开讨论,对比分析《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

(2)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设计“美德实践学分制”,将志愿服务、家风建设等纳入必修环节。开展“寻找身边的美德榜样”口述史项目,让学生在采访实践中深化认知。建设“美德实践基地”,与社区、企业合作开发真实情境下的道德实践机会。

Table 2.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matrix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教学矩阵

维度

理论渊源

经典文本锚点

当代困境映射

教学设计策略

评估反馈机制

跨学科延伸

诚信伦理

儒家正名思想(《论语·颜渊》)

“民无信不立”“言必信, 行必果”

算法推荐下的信息茧房

深度伪造技术的伦理挑战

学术不端的新型态

区块链模拟实验:分布式记账中的信用构建。

网络行为轨迹 分析 + 学术 诚信档案

密码学中的道德协议设计

孝道实践

差序格局理论(费孝通)

《孝经》 “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

数字代沟与亲情疏离

老龄化社会的照护困境

生命科技带来的伦理新命题

代际数字反哺工作坊:Z世代教授智能设备使用 + 长辈口述家族史记录。

代际互动质量 指数 + 情感 账户评估

老年学中的数字包容政策

正义观

罗尔斯正义论 与儒家义利之 辨

《孟子》 “舍生取义”《礼记》 “天下为公”

算法歧视的治理难题

阶层流动的隐性壁垒

全球气候正义的实现路径

社会模拟游戏:资源分配实验中的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博弈。

道德两难选择 测试 + 神经 伦理学监测

环境正义与 碳伦理研究

工匠精神

道家技进于道 思想(《庄子· 养生主》)

“庖丁解牛”典故《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

快餐文化下的专业主义危机

AI创作中的技艺价值

非物质遗产的活态传承

非遗大师工作坊:传统工艺 的数字化建模 与创新应用。

作品完成度评 估 + 心流体 验报告

人机协作中的创造性保留

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宇宙 观(《周易》 《中庸》)

“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仁 者与天地万物 为一体”

生物多样性丧失

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权博弈

生态殖民主义的新表现

生态足迹模拟器:个人消费 行为与全球资 源分配的关联 可视化。

碳账户审计 + 生态敏感 性测评

蓝色经济与生态马克思主义

(3) 网络育人空间拓展

开发“云端书院”在线学习平台,运用VR技术还原传统礼仪场景。打造“美德微课”系列短视频,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建立网络伦理实验室,模拟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情境下的道德抉择。

(4) 文化浸润环境营造

设计“节气德育”活动体系,将传统节日与现代价值相结合。如清明时节开展“生命教育”系列活动,重阳节组织“代际对话”工作坊。建设校园美德文化地标,通过雕塑、楹联等方式实现环境育人。

() 专业化支撑:建设五位一体的师资保障体系

(1) 教师素养提升工程

实施“传统文化素养认证计划”,建立分级培训体系(表3)。基础层面开展经典诵读研修班,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进阶层面组织“传统美德现代转化”工作坊,培养创造性转化能力;高级层面设立访问学者项目,支持深度研究。

(2) 教学研究协同创新

成立“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中心”,搭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设立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建立“教学案例库”,收集整理各学科融入传统美德教育的成功案例。

Table 3. Multi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system for college teachers

3. 高校教师传统美德教育能力发展体系的多维架构

能力维度

理论模型支撑

发展阶段与培养路径

课程模块设计

教学方法创新

评估认证体系

支持保障机制

经典诠释能力 (文本解码)

哲学诠释学 (伽达默尔效 果历史意识)

初级:章句训诂→中级:义理阐发→高级:现代转化

四书精读工作坊

经典注疏比较研究

跨文化诠释实践

循环阅读法三重语境分析法概念史追踪技术

文本解读盲评 (同行评议 + 学生反馈)

古籍数据库订阅专家督导制度经学研讨年会

价值转化能力 (现代对接)

转化学习理论(Mezirow认知 重构)

1.0:价值识别→2.0:冲突调适→3.0:创新表达

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研究

全球伦理问题中的东方智慧

专业伦理的传统文化根基

道德困境模拟概念映射技术跨时代对话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评审教学效果追踪评估

转化案例库建设校际转化工作坊期刊专栏支持

跨学科整合能力

边界物理论(Star & Griesemer)

单学科应用→多学科协作→超学科创造

科技伦理中的传统智慧

医学人文与仁爱思想

工程伦理的工匠精神传承

问题导向式学习学科边界物设计知识整合图谱

跨学科课程开发评估学生综合素养测评

交叉学科基金团队教学奖励学术共同体建设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技术教育学(TPACK框架 扩展)

工具使用者→设计开发者→伦理反思者

VR/AR在礼仪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德行培养

算法伦理与传统价值

混合式学习设计数字叙事创作教育元宇宙构建

技术应用效果评估数字伦理审查

教育技术实验室企业合作计划创新孵化平台

文化传播能力

文化记忆理论(Assmann)

知识传递→意义生成→身份建构

传统节日的现代教育价值

校园文化符号设计

国际传播的话语转换

仪式教育设计文化符号创作跨文化对话策划

文化影响力评估受众接受度研究

传播资源中心国际交流项目媒体合作网络

反思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理论 (Schön反思性 实践)

经验总结→理论建构→范式创新

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比较德育方法论

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

参与式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探究多模态话语分析

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估实践改进效果验证

学术出版支持研究数据平台政策咨询通道

(3) 校外资源整合机制

聘请非遗传承人、道德模范等担任校外导师,组建“美德教育讲师团”。与文博机构合作开发体验课程,让文物成为美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建立校友美德导师库,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 协同化推进:构建六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1) 家校社协同机制

开发“家庭美德实践手册”,指导家长开展家风建设。设立“家校美德共育日”,促进教育理念沟通。与社区合作建设“美德实践站”,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2) 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组建“传统美德教育联盟”,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举办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促进经验分享。建立师资流动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

(3) 国际交流对话渠道

开设“中外美德对话”系列讲座,促进文明互鉴。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志愿服务,在跨文化实践中彰显中华美德。建设多语种传播平台,讲好中国美德故事。

() 长效化保障:完善七维支撑的制度体系

(1) 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校级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定期研判机制(表4),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2) 条件保障体系

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开发、活动开展和基地建设。建设专用活动空间,如国学教室、礼仪实训室等。配备专业教辅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3) 激励约束制度

将美德教育成效纳入院系考核指标,与资源配置挂钩。设立“美德育人奖”,表彰先进典型。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强化行为约束。

Table 4. Multidimensional indicator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system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education

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质量评估的多维指标体系与实施系统

评估维度

理论模型

核心观测指标

数据采集方法

分析工具与技术

结果应用场景

价值认知发展 (知道什么)

道德认知发展理 论(科尔伯格进阶模型)

经典文本理解深度

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价值冲突分析水平

情境化测试题组

经典诠释报告

课堂辩论表现记录

自然语言处理(NLP)文本分析概念图谱构建技术认知诊断模型(CDM)

个性化学习路径 调整;课程内容 优化决策。

情感认同程度 (相信什么)

情感教育理论(Noddings关怀 伦理)

文化归属感强度

道德情感敏感性

价值排序稳定性

生理指标监测(皮电、表情识别)

叙事访谈编码

艺术表达作品分析

情感计算技术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审美反应量表(ARS)

教育活动情感设 计改进;心理辅 导干预重点识别。

行为实践转化 (做到什么)

实践理性理论 (亚里士多德德 性论)

习惯养成持续性

情境适应灵活性

创新实践贡献度

行为追踪传感器数据

项目成果评估

第三方见证报告

行为模式挖掘算法 社会网络分析(SNA)贡献度量化模型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社会服务项 目孵化。

文化创新能力 (创造什么)

文化再生产理论(布迪厄场域理论)

符号转化质量

话语重构效果

跨界融合深度

文化创意作品评审

传播影响力数据

学术创新成果

文化符号学分析框架Altmetrics影响力指标跨学科创新评价矩阵

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学术研究方 向调整。

教育生态健康 (环境如何)

教育生态系统理 论(Bronfenbrenner模型)

制度保障力度

资源协同效率

文化氛围浓度

政策文本分析

社会网络问卷调查

环境扫描评估

制度文本挖掘技术 社会资本测量量表 文化氛围雷达图

管理机制优化; 资源配置策略 制定。

可持续发展力 (持续多久)

复杂适应系统理 论(CAS理论)

学习共同体活力

传统现代对话频度

代际传承效果

校友追踪数据

跨年代比较研究

文化基因传播图谱

生命周期评估(LCA)代际传递模型文化演化模拟系统

长期教育规划编制;文化传承政 策建议。

5. 结语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语境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不仅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以“大思政课”教育理念为框架,系统探讨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现实困境及建构路径。研究发现,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要素,在文明对话、价值认同、创新发展等维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四维联动”教学模式及“五位一体”师资保障等对策的提出,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美德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其一,研究主要聚焦传统美德领域,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其他维度(如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尚未充分展开;其二,实证数据多集中于高校教育场景,对家庭、社会等场域的协同机制探讨有待深化;其三,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主体性教育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方向:一是拓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多维度研究框架,构建涵盖语言、艺术、伦理的整合性模型;二是探索跨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主体性建构路径,增强理论的普适性与对话性;三是深化数字技术(如元宇宙、生成式AI)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融合创新,推动教育范式的数字化转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者、研究者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唯有在守正创新中激活传统智慧的生命力,在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国价值的独特性,方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

基金项目

2024年人文社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立项研究课题(QZYRWY2405)。

参考文献

[1] 孙健, 王喆. “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赜[J]. 高教学刊, 2024, 10(18): 183-188.
[2] 张涛, 高惠珠. 以中华传统美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3(4): 64-71.
[3] 殷斌宇. 价值浸润: 思想品德课堂的应然意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课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8): 33-36.
[4] 林伯海, 杨香丽.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探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5): 37-44.
[5] 赵付科, 万琦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三维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5(3): 3-9.
[6] 刘雨. 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2.
[7] 潘亚军. 浅谈17世纪唯理论哲学的本体论——从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角度[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4):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