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外语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数智赋能英语人才培养的呼声愈演愈烈。2024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指出,“人工智能是一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着教育的未来,也影响着未来的教育,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倡大学在新形势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大学英语应采用以“人工智能 + 英语课堂 + 专业”为基础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热忱也越来越高,然而如何在英语人才培养领域更好地融合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目前阶段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call for Digital Intelligence to empower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talents has intensified.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said at the 2024 NPC and CPPCC that AI is a “golden key”, which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but also shapes the education of the future, and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The lates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2020 edition) advocat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reate a diversifi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mosphe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at they should adopt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AI + English classroom + Major”, which promotes learners’ active learn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ty. Teach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AI technology, but how to better integrate and apply AI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talent cultivation is still a topic worthy of in-depth research at this stage.
1. 引言
人工智能已经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习总书记强调:“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大学英语》课程普及面广,受众众多,是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它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应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随着ChatGPT和DeepSeek等人工智能平台的兴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英语》课程顺应潮流的改革更应该率先垂范,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助力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落地于外语人才培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纵观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外语教育的生态,国内外关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跨学科的特点,重点关注技术赋能、跨文化能力重构以及教育范式转型。国外研究现状呈现三方面特征:其一,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的融合研究较早,如美国ETS的“AI-driven adaptive learning”系统(2016)、欧盟的“Language Learning 4.0”计划(2020)已实现语法纠错、语音评测等技术的教学应用;其二,研究焦点从技术应用转向教育生态重构(Luckin et al., 2022),斯坦福大学《2023数字教育报告》提出“AI-TEACH”模型,强调人机协同教学场景设计(Manning, 2021) [1] [2];其三,伦理研究兴起,剑桥语言中心(2022)率先制定《AI语言教学伦理指南》,关注数据隐私与认知依赖问题。国内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2018~2021年以技术引进为主,如基于科大讯飞语音库的智能口语训练系统;2022年后进入模式创新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构建的“双螺旋”培养模型(2023)将AI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国内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本土化应用与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在新文科与学科交叉、智能教学平台开发、文化传播与话语权领域。蔡基刚(2022)提出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人才的“数字素养”培养框架,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应用层面,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变革探讨不足[3]。王立非(2021)构建了“英语 + AI”的课程矩阵,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范式,但他提出仍然存在课程整合度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缺失的问题[4]。国内研究也关注教育伦理问题,李芒(2023)提出“双主体平衡模型”即教师主导性与AI辅助性的动态协调[5]。在AI赋能教学方面,更侧重语音识别应用、作文系统批改和混合式教学。当前国内研究不足体现在:首先,研究对象覆盖不均。据《2022年中国外语教育信息化蓝皮书》统计,2018~2022年间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实证研究中,仅11.7%明确以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反映出该领域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生态的关注不足[6]。其次,技术应用创新乏力。胡杰辉(2022)的文献分析表明,现有实验性论文中高达79.8%集中于语音识别技术应用,暴露出研究主题的同质化,缺乏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深度探索[7]。最后,学科交叉进展缓慢。文秋芳(2022)的调研显示,在其考察的12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仅北京外国语大学系统性开设了“AI + 英语”跨学科课程模块,折射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滞后性[8]。《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更是被边缘化,鉴于此,本研究立足民办高校学情校情,初步探索人工智能融合英语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性。
未来的研究趋势呈现三大转向:1) 从工具性应用向“AI素养 + 语言能力”的二元目标转型;2) 民办院校开始探索“场景化定制”,如跨境电商AI实训舱;3) 研究范式从实证分析转向复杂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尤其关注生成式AI对写作教学的颠覆性影响。国际语言教育学会(2024)预测,未来五年AI将使英语人才培养成本降低40%,但教师角色重塑成为关键变量。AI时代的英语人才培养正从“工具性语言训练”转向“人机协同的全球胜任力培育”。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之间寻求平衡,构建兼具适应性、包容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生态。AI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矛盾从“语言能力不足”转向“如何与技术共生的能力缺失”。国内外研究均指向“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并重的路径,但国内更注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而国外侧重个体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总之,人工智能技术不会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功能,而是会成为推动外语教育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教育融合必然导致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
3.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问题分析
3.1. “教”与“学”的方式传统单一
《大学英语》课程定位模糊,作为通识课程,与专业结合度不高。民办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危机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当前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循守旧,缺乏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缺乏探索新技术、新方案、新方法的动力,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教师注重传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输入,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日益加深,“低头族”“手机控”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互动的效率,教师的AI素养亟待提升,探索“人工智能 + 英语课堂 + 专业”的更多可能性,充分利用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工具,激发课堂活力和学生的参与度,借助人机协同,提效增质。
3.2. 课程目标与职业需求脱节
《大学英语》课程往往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即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严重不匹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就业时英语能力无法满足岗位要求。课程内容偏重通用英语(如四六级应试等),忽视与专业课程结合(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传媒英语)或实际应用能力(如职场沟通、技术文档阅读)。教学内容围绕语法、阅读、词汇展开,而职场必需的听说、写作、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不足。数字化工具应用滞后,当前职场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AI翻译、语音识别、协作工具等,但传统课堂仍以纸质教材、教师讲授为主,未能重视培养学生“人机协作”能力,亟需强化“人工智能 + 专业”技能。
3.3. 评价体系不完善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忽视能力导向。主要问题表现在考核以期末笔试为主,侧重词汇、语法知识,忽视听说写译等综合能力。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应试,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未提升。课程内容偏重通用英语(如四六级应试),忽视与专业结合或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过程性评价(如项目展示、职场情境模拟),对接职业技能证书(如BEC、托业)。评价体系单一,亟需变革,引入多方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全方位评价。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应当积极引入学业成绩智能化评价系统,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
4.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本研究以育人之思、依技术之智,旨在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形成“一个中心、两种联动、三种范式、四方评价”的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联动学习,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融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 英语课堂 + 专业”展开教学,最后形成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智能评价的“四方评价”模式,以期技术赋能、提质增效,为培养具有“人文范、专业范、技术范”的复合型人才探索路径。这是笔者基于教学反思和实践提出的探索模式。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SCL)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现代教育技术(如AI、在线学习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联动学习结合了传统课堂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三种范式”反映了兼具人文情怀、专业加持和科技赋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英语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四方评价”是多元评价理论与智能教育技术的融合,这一理念的实践与理论雏形已分散存在于多个教育评价研究中,并逐渐成为混合式学习、智能化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4.1. 复合型人才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剧烈变革的社会需要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何影和蒋定华(2023)就提出英语应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一专多能,注重课程交叉,顺应新文科建设的潮流,实现“英语 + 财经”“英语 + 艺术”“英语 + 人文”“英语 + 理工”“英语 + 政法”“英语 + 农科”的融合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9]。AI时代的英语复合型人才需具备:语言能力 + AI工具应用;垂直行业知识(如传媒、法律、医疗英语);人机协作思维(互补而非替代),培养路径需打破“纯文科”局限,通过技术赋能、场景实践和跨学科合作,打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所以大学英语应重构课程体系,从通用英语(EGP)向“人工智能 + 英语课堂 + 专业”融合转型,例如在通用英语教材中增加AI应用场景案例。
4.2. AI技术赋能语言学习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需要将语言能力与AI技术、跨学科知识、行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刘琳莉(2021)指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激发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对碎片时间的利用率、强化大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10]。朱梅林(2023)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资源丰富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把握了学生的需求,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学习反馈桥梁,增加了学习时间及内容的自由度,加快了解决问题的响应速度,提高了纠错的精细度[11]。智能工具深度整合,这就需要学生熟练利用AI语音识别(如讯飞)纠正发音,自然语言处理(如Grammarly)辅助写作,ChatGPT模拟真实对话场景。语言技能与数字素养并重,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VR环境中进行“跨国谈判”“国际会议”等情境化训练。
4.3.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埃隆·马斯克说:“ChatGPT出现后,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至关重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如助长学习惰性、学术诚信等诸多伦理问题。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通识学习,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特点,通过语言学习、文学分析、文化比较和跨学科实践等多维度训练。英语人才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应超越语言技能本身,引导学生:质疑默认假设、理解语言与权力的关系、在跨文化语境中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不至于迷惘。教师在AI以迅猛之势飞速发展时,更不能忽略情感联结,价值塑造,批判创新。
5. 结语与展望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强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空间无限、大有可为。人工智能将成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形塑教育新范式和新形态。”所以,我们要利用好人工智能背景下时代变革带来的便利和发展,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AI时代的复合型人才需具备“技术深度 + 领域广度 + 人文温度”,通过跨学科教育、实践赋能和生态协同,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社会需求。重点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持续学习和适应未知挑战的能力,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英语人才培养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其本质在于价值教育、人文教育和跨文化教育的融合。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人工智能这一历史契机,深化外语教育改革,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推动发展、造福人民服务。在这一场新兴的技术革命中勇为人先,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更好的支撑。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应用研究”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KT2024469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一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