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the UK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in China
摘要: 人才培养是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过十多年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英国作为学徒制历史最为悠久且现代学徒制实施卓有成效的国家,其经验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极具参考价值。针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尤为重要。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fundamental issue in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lso a key issu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nd on-the-job internships have become the distinc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s the country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of apprenticeship and the most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he experience of the UK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in China.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the UK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in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文章引用:唐香慧, 韦美景, 孙文, 王梦瑶. 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471-147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57

1. 引言

英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成熟的实施经验,其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现代学徒制以学习与工作深度融合为特点,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等,有效推动了技能型人才的升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深入研究和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对于破解教学体系滞后、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模糊、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现实难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学徒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师带徒”和“做中学”为主要特点。英国现代学徒制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与本国国情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技能型人才的升级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并促进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2.1. 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德国不来梅大学的罗赫夫认为,青年从学校过渡到工作的重要性,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关键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学校到职业培训的转化,第二个阶段是从职业培训到工作的升级。在第一阶段,罗赫夫指出,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打破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壁垒,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工作场景,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培训,使他们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技能。第二个阶段将面对正式的职场,这时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深化,更包含了对职场行业规则的理解、适应以及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和践行。在这个阶段,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英国现代学徒制通过“学习–工作”双场景,以其独特性的设计为这种过渡提供了有效支持,倡导学习与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徒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为个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1]

2.2. 多样化的课程类型

英国现代学徒制以工作本位为职业教育形式,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英国行业委员会和企业依据国家的职业标准对每个学徒制项目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学徒制学习的内容和标准,分别是能力本位要素、知识本位要素和“关键”技能[2]。与这三部分要素相对应的课程主要是国家职业资格(NVQ)课程、技术证书课程、关键技能课程。其一,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它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针对具体职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内容。其二,技术证书课程,更侧重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的系统化整合的证书,与NVQ相比更注重课堂学习,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领域。其三,关键技能课程,英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技能也被称为核心技能,“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的能力。”[3]包括沟通、数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工作中至关重要。这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确保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规划选择适合的路径,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成长体验。

2.3. 评价以结果为导向

英国现代学徒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评价机制以“岗位胜任力达成度”为核心,突破传统教学评价的知识本位局限,构建了聚焦实践结果的动态考核模式。其评价逻辑摒弃了对学习过程的机械规范,转而以行业预设的技能目标为基准,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检验学徒的综合能力输出。其注重结果的评价,即在工作岗位考核学徒的能力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4]。评价体系的核心在于确认学徒是否能够在完成培训后达到预先设定的、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技能培训目标。这意味着,考核不仅关注学徒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视他们将所学应用到现实情境中的能力,但不限于操作技能的熟练度、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策略以及在工作中展现的创新思维等关键要素。这种评价方法鼓励学徒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并确保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并满足行业的高标准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徒不仅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还能展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人才支撑。

3. 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体系滞后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然而在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现有的教学体系未能及时跟进这种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滞后,许多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仍停留在传统知识层面上,缺乏与现代产业技术相结合的新知识和新训练,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此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重理论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另一方面是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仍有一部分职业院校仍采用传统考试为主评价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往往不能科学公正的评估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

3.2. 校企合作不够紧密

通过“双主体”“校企合作”来进行人才培养,是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法宝[5]。然而,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一直存在合作较浅层、校企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的问题。在合作形式上,单一且浅层,现行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基础层面,如短期实习实训、参观交流等,较少涉及课程共建、教材编写、技术研发等深度合作领域。这种合作形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同时在技术指导上,企业可能只是提供一些基础训练指导或技能训练,然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基于企业当前需要,缺乏前瞻性和长远规划,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导致培训效果并不显著。在资源配置上,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企业不愿意将自身先进设备投入到实训教学环节中,这使得学生难以学到行业领先的硬件技术和操作流程。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而学校则侧重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在根本上两者的发展需求对接不紧密,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没能得到稳定的保障,导致了一种“冷热不均”的尴尬状态,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校企合作机制发展的瓶颈。

3.3. 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模糊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新生”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等都相对模糊[6]。这种模糊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以及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度降低。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许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并没有凸显面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等,这种缺乏针对性和深度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核心技能和知识,也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办学定位的角度来看,一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往往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这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4.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对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教育来说,尤其需要一支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湛技艺和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结构、教师水平等方面。首先,高层次人才的缺乏,许多职业院校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这限制了学校开展深度科研活动和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其次是教师队伍在教学和科研能力存在一定的挑战,新引入的教师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相关专业企业实践经验上普遍欠缺,这使得在实施教学上无法将实践操作融入到课堂中。同时,许多教师在获得在获取和更新职业和技术领域前沿知识方面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及时将新技术、新标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也制约了其指导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此外,在一些试点院校,针对教师的企业实习和相关的培训项目过于形式化,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度参与和实质性的提升,未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提升教学水平。

4. 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4.1. 职业教育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人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积极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并在教学改革中加以运用。一是确立综合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英国现代学徒制将综合能力视为核心目标,并将综合能力定义为职业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不仅涵盖了通用技能,还结合了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确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培养目标更加紧密地符合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树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强调“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中,紧密围绕岗位需求开展教学是关键点,这种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践学习,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只有这样,将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际,才能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需求,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实用性。三是确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英国现代学徒制将综合能力培养视为评价依据,而我国仍采用传统学分制评价方法,重知识,轻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评价方法,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层面。

4.2.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是当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为教育改革、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相关支持。为调动企业积极性,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税收政策或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学徒培训,减轻其经济负担,推动学徒制的扩大和深化[7]。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应共建共商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内容,共建课程体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实践性的教材。同时,建立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明确双方职责,保证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能够用于教学环节。另外,设立校企研发机构,定期组织行业专家讲座交流。并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因此,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我们有必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4.3. 明晰其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一种独具鲜明特色的类型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8]。在面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模糊这一瓶颈时,可以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多与行业企业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同时,让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其他教学活动也至关重要,如企业导师实践课指导、课程标准和评估机制的制定等。强调“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确保课程体系中涵盖面向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精准学校办学定位,需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市场需求以及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同时,也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并定期评估其有效性,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办学效益和质量。此外,学校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学校交流合作,借鉴它国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4.4. 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英国,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申请教师职业,但其有着严格的准入条件。对职业院校教师而言,除了学历等基本条件外,还要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9]

在中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样重要。其一,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博士研究生或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其二,推行“双师型”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平时多积累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设立教师定期赴企业轮岗实习机制,强化其实践教学能力。其三,搭建持续学习平台,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和在线培训系统,确保教师能够便捷地获取职业和技术领域的前沿消息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可以定期组织校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以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其四,有针对性的实施培训项目,开展“职教国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设计更具实效性的培训课程,强调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研讨。并引入企业导师制,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教师培训,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师资的新模式。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主动拥抱企业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技术研修项目,通过亲身参与企业生产一线,获取工作经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无缝对接,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5. 结语

英国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久经考验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校企合作机制、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对职业技能与学术知识并重的培养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认可。通过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系统化、实践性强的发展路径。对于正在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的我国而言,深入研究和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审视和完善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更能启发我们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探寻出一条更加符合国情、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人才质量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余松涛, 万军梅. 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职教论坛, 2013(15): 91-96.
[2] 陈琪. 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 职教通讯, 2016(1): 48-51.
[3] 杨敏. 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18): 16-18.
[4] 丁天明.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研究与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9(14): 12-15.
[5] 赵坚.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职教通讯, 2022(6): 51-57.
[6] 刘占柱, 肖雪婷, 姚丹.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困境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4(5): 121-127.
[7] 刘亮亮. 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16(5): 153-157.
[8] 胡业华. 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研究[J]. 职教论坛, 2020(4): 154-160.
[9] 房宝娟. 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3(4):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