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更是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与工程训练的协同融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工程训练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载体[1]。然而,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形式分离、目标脱节”的问题。传统工程训练主要侧重于技能训练,普遍存在“重劳轻育”的现象,导致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达成度不理想。这不仅限制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影响了工程训练的综合效果[2]。
综上所述,在“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的协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协同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高校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 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现状分析
2.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在高校中多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尚未形成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工程训练作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能够在工程训练中系统地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教育的开展则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一些课程中,劳动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体力劳动的参与,形式上虽在工程训练中强行加入劳动教育环节,但这种做法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的内涵[3]-[5]。
这种现状导致了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之间的脱节,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孤立开展使得其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难以在劳动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工程训练虽然注重技能培养,但在课程思政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分离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的深度融合路径,构建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近年来,劳动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李酉歆和韩家亮(2025)指出,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白月和熊梅(2025)则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劳动教育的意蕴,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工程训练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已有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但张娟(2025)指出,传统工程训练存在“重技能轻育人”的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工程训练,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黄文姬(2025)提出,劳动教育应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具体实施机制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构建“价值引领–劳动赋能–实践驱动”协同机制,结合实证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工程训练的全过程,通过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劳动教育和工程训练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2.2. 认知偏差与资源分散
在应用型高校中,劳动教育的推进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认知偏差与资源分散问题尤为突出[3]。一方面,部分师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其简单视为体力劳动的参与,而忽视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力量分散、资源分散的局面。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导致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运转不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3. 协同机制研究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的协同育人机制符合“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从心理学角度,这种协同机制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增强其内在动机。从哲学角度,劳动教育强调“劳动创造价值”,与工程训练中“实践出真知”的理念相契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计环节,将劳动教育内容嵌入工程训练课程,例如在机械加工课程中加入劳动工具使用规范和劳动安全教育模块。在教学实施环节,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评价反馈环节,设计“工程能力–劳动素养”双维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1. 构建“价值引领–劳动赋能–实践驱动”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核心,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塑造、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依托我校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珠海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课程思政、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样化活动,将价值观念培养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劳动赋能方面,学院与ABB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机器人产业学院,共同开设实训课程、工作坊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职场。
实践驱动方面,学院设立创客空间,通过指导竞赛、校外基地交流、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非专业素质。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框架通过价值引领、劳动赋能和实践驱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注重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促进其知识、技能和个人成长的平衡发展,助力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潜力(见图1)。
Figure 1. The three-in-o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amework
图1.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框架
3.2. 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层次化协同育人路径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高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关键。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课程有机结合,打造“课程思政为引领、劳动教育为载体、工程实践为支撑”的特色课程体系。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见图2)。
Figure 2.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图2.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以“知械精械,强工报国”为核心思路,目标是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育人路径。该路径着重于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五育,利用社会实践、教研融通、课外扩展和课堂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专业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德育通过与中航通飞等企业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智育则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竞赛和科研项目,实现教研活动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思维;体育和美育则通过课外活动和课堂学习,让学生在产品加工和造型设计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劳育则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确保通过分层次的教育设计,实现了五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深厚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见图3)。
3.3. 创新评价制度
根据劳动教育和工程训练的特点,确定评价维度。工程能力维度: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劳动素养维度:包括工具使用规范、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分工协调性、劳动价值观认同度、劳动成果审美品质等。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采用五级评分标准,评分数据采集标准为,工程能力数据:实验报告评分、项目答辩表现、技能认证结果;劳动素养数据:劳动日志记录、同伴互评、5S管理检查表;交叉验证数据:教师评价。通过5S检查表,可将抽象的“劳动教育”转化为可测量、可改进的具体行为指标,有效支撑“工程能力–劳动素养”综合评价体系的落地。5S检查评分表(见表2)。
Figure 3. Hierarchical education path
图3. 层次化育人路径
Table 1. Two-dimens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表1. 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工程能力维度 |
劳动素养维度 |
交叉指标示例 |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
工具使用规范 |
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劳动纪律执行度 |
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
创造性劳动能力 |
技术方案中的劳动效率优化贡献值 |
团队协作能力 |
劳动分工协调性 |
项目组内劳动资源分配合理度 |
工程设计能力 |
劳动价值观认同度 |
技术决策中的劳动者权益考量 |
创新设计能力 |
劳动成果审美品质 |
产品设计的人机工程学与劳动美学融合度 |
Table 2. 5S inspection scoring sheet
表2. 5S检查评分表
区域 |
检查项目 |
标准要求 |
评分(1~5分) |
加工区 |
设备表面清洁度 |
无积尘、无油渍 |
□1 □2 □3 □4 □5 |
工具区 |
工具摆放与标识一致性 |
按形迹管理摆放 |
□1 □2 □3 □4 □5 |
通道 |
地面无障碍物 |
50cm通道保持 |
□1 □2 □3 □4 □5 |
仓储区 |
物料卡与实物一致性 |
误差率 ≤ 2% |
□1 □2 □3 □4 □5 |
3.4. 实证研究设计
设计问卷调查,涵盖学生对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协同模式的认知、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同时,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反馈意见。此外,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如团队协作能力、劳动精神等。
设计问题以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协同模式的理解程度,例如“您是否清楚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协同模式的目标?”“您认为这种模式对您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量表形式评估学生对协同模式的满意度,例如“您对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协同模式的整体满意度如何?”“您对实践环节的安排是否满意?”通过自评和他评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变化,例如“您认为通过这种协同模式,您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多少?”“您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有何变化?”
选择参与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协同模式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样本量根据学校规模和专业分布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采用线上问卷平台进行数据收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用统计软件(如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等,以全面评估学生对协同模式的认知、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4. 结语
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融入学生的工程训练过程性考核成绩体系中,使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学生更加重视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五育”融合的要求。开发跨学科的课程,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服务学习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也重视其品德、体质、审美和劳动能力的发展。
基金项目
珠海科技学院AI赋能实验(实践)课程教学项目(SYSJ202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