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英语改革反拨作用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A Study on the Washback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Reform—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摘要: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之间始终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语言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通常被称为“反拨效应”,其具体表现可分为积极反拨与消极反拨。随着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语言测试的改革也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作为首批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的英语高考改革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其改革背景与实施路径,重点分析了该改革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维度上所引发的反拨效应。研究发现,浙江省英语高考改革在实践中普遍产生了反拨作用,并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影响。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教师与学生的改进建议,旨在推动英语高考改革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发挥其正向教育引导作用。
Abstract: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test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he two promoting and influencing each other.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testing on teaching is often called “washback”, which can be categoris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versal. As the new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gresses nationwide, the reform of language testing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al change. This study takes 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one of the first pilot reforms,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combs through the background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reform, and focuses on analysing the washback triggered by the reform in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generally produced washback, and presents a dual impact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existence.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reform, aiming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better serve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play a positive educational guidance role.
文章引用:王晨. 新高考英语改革反拨作用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557-15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68

1. 引言

高考作为我国高校和社会选拔合格人才的全国性统一考试,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层面的热议话题。以浙江省为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直至高中毕业,英语学习周期长达12年。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英语科目的高考总分共150分,占据总分的20%,在决定考生高考成绩高低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高考英语在多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1) 考试目标逐步由对语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转向对语言运用与综合能力的考查;(2) 命题重点由强调语法与翻译能力转向突出听力与交际能力的考核;(3) 部分省市作为试点率先推行“一年多考”,英语科目不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时间[1] [2]。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提升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交际导向,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多元性。

本研究以浙江省的高考英语改革为切入点,首先梳理其改革路径与基本概况,其次介绍测试影响与反拨效应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以浙江为代表的新高考英语改革对教师与学生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反拨效应,最后针对改革过程中的负面反拨效应,分别提出面向师生双方的建设性建议。

2. 研究背景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考试成绩被广泛视为升学的唯一指标,获取高分成为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追求。高考作为一种标准化、全国性的高风险考试,承担着人才选拔职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社会分层的工具。

受高考重要性及英语科目高分值的双重影响,英语学习呈现出高度的应试化倾向,“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根深蒂固。高考压力过大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一次性考试的模式也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学习“耗时低效”的问题同样突出。许多学生经过十余年的学习,依然难以使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口语交流,这与英语教学“服务于交际”的初衷背道而驰。扩大到社会层面来看,尽管许多学习者在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上投入巨大,真正具备高水平英语专业能力的人才仍显紧缺,难以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专业化语言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针对上述现实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和实行社会化考试”的改革方[2]。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对英语科目的考试时间和题型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时间安排方面,考生可于高三上学期的12月或次年1月,以及高三下学期的6月参加两次英语考试,将两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考试内容方面,取消了单项选择、首句信息匹配和短文改错三类题型,阅读理解的篇幅由四篇缩减为三篇,题目数量由二十道减少至十道,但长难句和学术性词汇比例明显提升。写作部分则由一篇扩展为两篇,分别为应用文写作和读后续写,进一步增强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

3. 文献综述

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测试是衡量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被称为“反拨效应”或“反拨作用”(washback) [3]。反拨效应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可以影响教学,使教学效果符合人的预期,并对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反之,消极的反拨效应则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此外,Spratt指出,课程材料、教学方法、感觉、态度和学习,这五个方面容易受到反拨作用[4]。考试反拨效应的程度由考试的利害关系决定并呈正相关。考试的利害关系越大,与之相关的价值就越高,从而增加了反拨效应的影响[5]

一次或多次考试的结果不仅会影响课堂,还会对教育系统和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而“测试影响”一词经常被用来描述考试的这些后果。例如,在许多国家,考试结果被用来决定学校的课程规划、移民政策和专业注册[6]。考试的进步可能导致出版商和机构开发备考资源和课程。一些语言测试人员认为“反拨效应”是“测试影响”的一个方面,描述了对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些人认为“反拨效应”和“测试影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分别对应对社会的“微观”和“宏观”影响。但大多数测试人员将这两个概念“置于后果效度的理论概念中”,而社会后果属于测试影响,是“一个更广泛和统一的测试效度概念”[7]。总之,反拨效应只是“评价效度时需要权衡的测试后果的一种形式”[8],就像评价测试的社会后果一样,是建构效度的一个方面。

Hughes认为,测验的反拨作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过程、参与者和产品。参与者包括应试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出版商[9]。过程是指参与者为促进学习而采取的行动,包括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Alderson和Wall就受反拨效应影响最大的学习和教学领域提出了15项假设,并认为考试会影响教学的组织和进度,以及学习的难度和范围[3]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关注高风险测试的反拨效应,如高考、四六级和IELTS等,尤其是在中国,研究集中于高考改革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根据《国内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综述(2017~2022年)》的总结[10],尽管已有一定的实证研究,但大多聚焦于应试教学和教学进度,缺乏对改革深层次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探讨。

本研究聚焦高考改革下如何通过反拨效应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特别是新高考政策对教学方法、教材使用和课堂设计的影响。这将弥补国内研究中对改革后教师和学生适应过程的不足,并探讨反拨效应在教学管理和教育政策制定中的长远影响。通过深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构建清晰的理论框架,明确高考改革对教育的全面影响,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4. 浙江省英语高考改革的反拨效应

4.1. 改革对教师的反拨效应

4.1.1. 积极的反拨效应

“一年两考”中第一次英语高考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英语高考成绩的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最大肯定,并且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奋斗的重要目标[11]。自从英语高考由一次考试改革为两次考试后,教师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词汇教学问题、语法教学问题等,从而适当调整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规划。笔者曾与浙江省一所高中的英语教师进行过一次非正式的交流,他指出,在第一次考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考试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的英语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训练。例如,教师教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如思维导图、派生词记忆法等,让学生课后能科学地记忆单词。在课堂上,教师加强对语法填空题等薄弱题型的重点讲解,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如如何判断所填单词的词性等。这样,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4.1.2. 消极的反拨效应

师生互动的减少导致英语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增强。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良好的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举足轻重。根据杨志强等的研究[12],在改革之前,英语教师会把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单元话题进行演讲。然而,由于改革,一年中有两次考试,这就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考点的复习。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换句话说,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不断输出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主导向学生输出某一语言点,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形成教师教学的负循环。在相同的课时长度下,教师为争取多一轮的复习时间,也不可避免地加强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4.2. 改革对学生的反拨效应

4.2.1. 积极的反拨效应

因高考的特殊性,学生在听说环节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发挥失常。而英语两考改革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分散考试压力。如果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那么学生可以根据第一次考试成绩来检查自己的表现,调整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在第二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两次考试机会无疑给大多数考生带来了福音,让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平静的状态迎接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压力的同时,英语高考改革可以使英语考试成绩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4.2.2. 消极的反拨效应

高考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主权,但学生可能会因为在第一次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而选择放弃第二次高考考试,同时也放弃了之后的英语学习。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但从长远来看,会削弱他们的英语能力。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在经历了第一次高考之后就中断了英语学习,势必会导致学生英语知识积累的断层。学生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中止后,其听、读、写作能力势必会大打折扣,也势必加重大学英语学习的负担。当学生升入大学后,会深受英语知识遗忘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下降的影响,也从侧面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

此外,学生选择放弃第二次考试的行为往往并非完全出于理性规划,还受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家庭期望的多重影响。例如,有学生在第一次考试获得满意分数后,由于缺乏对英语长期价值的认识,出于“功利最大化”心理选择中断学习。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当学生对某一行为的结果期望值下降,或其认为该行为缺乏价值感时,便可能主动放弃该行[13]。因此,这一消极反拨并非偶发,而是学生对考试制度与未来目标重新权衡的结果,值得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与干预。

5. 解决方案

高考英语改革是展现当前英语变革方向和评价中心的有效途径,是一把双向的利剑,既能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也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消极的反拨作用。接下来,笔者将针对英语高考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消极反拨效应提出相应的对策。

5.1. 针对教师的消极反拨效应

5.1.1. 提倡多元化的英语能力测评方式

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本意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进一步加剧了高中教师“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要让师生理性看待英语教育与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合理的引导。将目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和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首先,在进行英语高考的同时,应将学生高中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和考试成绩纳入其中,学生所在高中只提供信息,将考核权分配给学生报考的高校,保证学习过程性考核的真实性。其次,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时,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调整英语科目在总分中的权重,增强招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5.1.2. 教师应改变对待考试的态度

教师要正确对待考试,不把考试看成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成为具有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人作为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答案的对错和成绩的高低,更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5.2. 针对学生的消极逆反心理

5.2.1. 学生应转变学习态度

学生应转变学习态度,正确看待“一年两考”,从实际应用出发,尊重英语学科的科学性。即使在第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也不应停止英语学习。学生应把英语能力作为成才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达到理想分数而学习。

5.2.2.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学习潜力不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处于不同的层次。教师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方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一年两考”模式的转变。例如,对待高层次学生:提供难度较高的写作训练,如议论文构思、读后续写,鼓励他们使用词汇替换、句式多样化技巧;对待中层学生:以话题演讲、段落仿写训练为核心,强化应用表达能力;对待基础学生:侧重听力输入和基础词汇记忆,如构词法训练、日常用语朗读,使用任务型教学激发参与感。

参考文献

[1] 何竹. 关于全国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思考[J]. 海外英语, 2017(4): 52-53.
[2] 杨香玲, 陈亚红.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J]. 教育探索, 2022(2): 20-22.
[3] Alderson, J.C. and Wall, D. (1993) Does Washback Exist? Applied Linguistics, 14, 115-129.
https://doi.org/10.1093/applin/14.2.115
[4] Spratt, M. (2005) Washback and the Classroom: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tudies of Washback from Exams.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9, 5-29.
https://doi.org/10.1191/1362168805lr152oa
[5] Ahmmed, R. and Rahman, A. (2019) Review of Empirical of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BMJ, 3, 150-162.
[6] Hamp-Lyons, L. (1997) Washback, Impact and Validity: Ethical Concerns. Language Testing, 14, 295-303.
https://doi.org/10.1177/026553229701400306
[7] Taylor, L. (2005) Washback and Impact. ELT Journal, 59, 154-155.
https://doi.org/10.1093/eltj/cci030
[8] Messick, S. (1989) Meaning and Values in Test Validation: The Science and Ethics of Assessment. In: Linn, R.L., Ed., Validity.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CE and Macmillan, 13-103.
https://doi.org/10.2307/1175249
[9] Hughes, A. (1993) Backwash and TOEFL 2000. University of Reading.
[10] 胡瑜. 国内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综述(2017-2022年) [J]. 海外英语, 2023(17): 65-67.
[11] 成明珠. 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J]. 新课程(下), 2019(8): 6-7.
[12] 杨志强, 辜向东. 高考英语“一年两考”改革的利与弊[J]. 教学与管理, 2020(9): 21-23.
[13] Eccles, J.S., Adler, T.F., Futterman, R., Goff, S.B., Kaczala, C.M., Meece, J.L. and Midgley, C.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Spence, J.T.,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H. Freeman, 7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