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引领视角下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Concept Map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from a Theme-Based Leadership Perspective
摘要: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引领下,首次提出“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而概念图作为一种直观清晰地呈现知识的工具,将篇章中不同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主题引领的六要素整合课程内容,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文章探讨了关于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初中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概念图与初中英语阅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概念图在英语阅读中应用的方法及案例。该研究发现概念图能够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使用英语阅读策略,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为教师摆脱传统固定模式教学另辟蹊径。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t is explicitly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select and organize curriculum content based on thematic leadership.” As a tool that visually and clearly presents knowledge, concept maps effectively integrate different concepts within text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aligning with the six elements of thematic leadership to consolidat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 map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English teaching, elucida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cept maps and English reading, and summarizes practical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for their applic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ncept maps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use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mprove their reading proficiency, and provide teachers with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move beyond traditional, rigid teaching models.
文章引用:徐静. 基于主题引领视角下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568-157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70

1. 什么是主题引领视角下的概念图

概念图是基于奥苏贝尔学习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利用节点表示概念之间的图形关系,其四个元素为概念、命题、交叉链接和分层框架。概念图通过可视化层级关系促进新旧知识同化[1],其交叉链接特性尤其契合《新课标》“主题–知识–文化”三维整合要求,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2]。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连接形成的含义关系;交叉连接代表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层结构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同一知识领域中的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根据其一般性水平进行分层排列,最一般和最普遍的概念位于图表顶部,其下属置于其下,具体示例位于图表底部;第二个是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之间可以进行超链接。某个城市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超链接提供相关文献和背景知识。正如李金梅总结的:“分层框架是同一领域概念的扩展方式,通常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3]

概念图的类型分为线性概念图、蜘蛛概念图、分层概念图以及交叉连接概念图等。线性概念图是一种类似流程图的图表,显示一个事件或概念如何导致另一个事件或概念,根据给定的上下文,线性概念图将原因、过程和结果连接为逻辑图表,可以将信息从一个到另一个处理,使所有的有用信息以线性方式组织,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逻辑和直接地看到原因、过程和结果。蜘蛛概念图中,主题位于中心,周围是一系列子主题。因此,整个结构就像一个复杂的网络地图,每个连接代表特殊含义,还包括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也可继续分为子概念,还可以将子概念分开。蜘蛛概念图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或更详细的现象,提高对事物的洞察力。分层概念图从上到下呈现信息,最重要的概念在顶部,然后其他概念将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在顶部之后,可以反映文章的主要和次要概念,帮助学生整理和理解整体的阅读。交叉连接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细节之间的联系,以理清整篇文章的结构。交叉连接图表示包含完全不同知识和涉及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交叉连接概念图,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处理那些有意义的知识。

概念图促进阅读理解的认知机制理据如下:首先,基于Paivio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概念图通过同时呈现文字概念与视觉符号,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的言语系统(Verbal System)与非言语系统(Nonverbal System)双通道加工[4]。当学生将文本中的关键概念转化为节点(Nodes),并通过连线(Links)建立关系时,这种图文双重表征不仅强化了记忆编码,还能促进信息提取时的多通道检索,尤其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克服第二语言加工中的“词汇–语义”解码障碍。

其次,从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视角看,概念图的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通过“总–分”关系呈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形成动态互动[5]。具体而言,顶层的核心概念(如“成功学习者”)作为“锚点”(Anchoring Point)激活相关背景知识,而下位概念(如“主动学习”、“元认知策略”)则通过命题(Propositions)连接形成新的子图式。这种结构化表征方式显著提升了文本信息的整合效率,实证研究表明,使用概念图的学生在议论文主旨归纳任务中的准确率比传统笔记组高37% (d = 1.02, p < 0.01)。最后,认知负荷理论指出,概念图的视觉化呈现通过三种途径优化认知资源分配:1) 降低外在认知负荷:通过空间布局替代线性文本,减少无关信息搜索(如段落定位);2) 促进关联认知负荷:交叉连接(Cross-Links)显性化知识间的潜在关系[6];3) 强化图式自动化:重复使用同类概念图可加速模式识别[7]。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概念图使用者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其前额叶皮层(负责工作记忆)的激活强度降低19%,而默认模式网络(负责知识整合)的连通性增强,这从生理层面验证了其认知减负效应[8]。综上,概念图通过多理论协同作用,既改善信息输入阶段的加工效率(双重编码),又优化知识组织方式(图式构建),同时调控认知资源分配(负荷管理),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理解促进机制。

2. 当前初中阅读现状困境分析

如今,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注重语法和阅读材料的细节,专注于在学习词汇、列举和分析句子过程中完成结构和语法。在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语言和语法、文字翻译和答案检查和纠正上[9]。在这种类型的阅读课堂中,教师主导课堂,成为课堂的中心,而非学生。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话,抄写并记录教师要求他们写下的内容。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机会,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只是听、写,被动接受;给予他们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策略能力非常薄弱。因为学生更注重语言要点和句子结构,他们忽略了练习和提高英语阅读技能的重要性,这使得他们以一种简单和低效的方式处理阅读。例如,当遇到不熟悉的单词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从上下文或文本构造中猜测含义;他们缺乏写作能力。学生无法把握阅读的重要部分:理解整篇阅读文本,这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此外,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背景知识,因为语言是某种文化的代表现象。此外,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可能会误导学习者的理解,甚至更糟的是可能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简而言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停滞和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足。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以帮助学生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并掌握英语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显得过时,传统教育模式成为阻碍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因素。英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有些甚至忽视阅读教学。尽管初中英语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老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仍经常存在于英语课堂中。在当今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普遍偏重学生的阅读方法,而忽略了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甚至会阻碍高效课堂的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如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枯燥上,内容单调集中在灌输式教学上,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方式不仅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阅读的动力。

为了真正满足新课标提出的英语阅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以学会阅读和学会学习。在当下的英语教学中,应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一些有效且有趣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概念图等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和巩固语言的基础知识。概念图的构建有助于增强学生使用英语阅读策略的能力,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阅读过程,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原意。同时,概念图也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的机会,促进启发式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 概念图在初中阅读中的实践路径

作为教学策略,概念图引导学生将阅读文本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很少强调任何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启发,对学习英语阅读有积极影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制作概念图的学习能力[10]。对于从未接触过概念图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陌生的学习策略。这要求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概念图,然后让学生使用它来培养制作概念图的能力。具体的教学策略步骤如下:教师要求学生写下阅读文章的主题,然后试图引导学生开始阅读文本。接着与同学讨论概念的中心主题,选择关键词或短语,并记录细节。最后,学生使用概念图展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构建概念图有助于通过视觉主导的多通道表示影响形象思维能力,将概念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并促进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作为学习工具,概念图以视觉和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更深入的理解。

在概念图阅读模型中,教师将采用三阶段的阅读模型,包括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在阅读前阶段,学生将为整个阅读过程做准备。在阅读中阶段,学生将使用概念图进行阅读活动和任务。在阅读后阶段,学生可以总结阅读的关键信息和内容。整个课程将在概念图的帮助下展开,教师将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角色。以《你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为例,这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九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用书阅读部分的第一单元文章。教师将使用概念图阅读理解策略进行教学,课后将评估概念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不等组前后测设计,选取成绩相当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常规教学组采用该校现行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流程为:词汇讲解→段落翻译→选择题练习→答案核对(详见3.5节对比分析)。两组每周课时均为4节,实验周期16周。通过前测英语阅读成绩匹配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p = 0.213 > 0.05),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Table1. Compara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imental group vs. control group

1. 实验组vs.对照组的教学设计对比

组别

教学方法

控制变量

测量工具

实验组

概念图三阶段教学

教师资质、教材、课时

1) 标准化阅读测试

2) 概念图复杂度评分(Novak标准)

对照组

常规教学

同实验组

仅施测1、2项工具

3.2. 阅读前

步骤1:教师通过组织自由讨论引入话题: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会有优秀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高效学习。你认为成功学习者的好习惯是什么?描述你的想法,让学生关注并对即将的阅读感兴趣,学生可以在如图1的思路指引下进行头脑风暴讨论。

与常规教学组直接呈现生词表不同,实验组通过概念图激活先验知识。前测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在主题词联想任务中的有效关联词数量(M = 8.2, SD = 2.1)显著高于对照组(M = 5.3, SD = 1.7, t = 7.44, p < 0.001),验证了概念图对图式准备的促进作用。

Figure 1. Brainstorming diagram sample (experimental class)

1. 实验班头脑风暴示例图

步骤2:基于以上头脑风暴活动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概念图(如图2所示),展示优秀学习习惯示例。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学生将受到他们对如何学习好头脑风暴的启发,并对此感兴趣。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简要讨论。最后学生将被激发的想法填写在图2概念图的空白处。

Figure 2. Pre-reading concept map template (teacher-provided)

2. 教师正式进入阅读课前所提供的概念图模版

3.3. 阅读中

步骤3:快速阅读。在这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在文章中划下提到的陌生单词和短语。将他们的预测与文本进行比较。此外,教师会在幻灯片上展示新单词的含义,以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阅读。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关键词或句子,如“无论什么”、“发现有趣的是”、“避免做”等。

步骤4:仔细阅读。在这一步中,学生将被要求再次阅读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文中提到了哪四种成功学习者的习惯?请详细解释。

问题2:谚语“用之或失之”是什么意思?你同意吗?

问题3:你认为最适合的学习习惯是什么,为什么?

根据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假设文章主题的大纲。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关键点,然后意识到文章的主要观点。此外,通过了解如何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掌握以逻辑方式复述文章的技能。

步骤5:在这一步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构建文章主题的概念:如何成为一个好学习者?学生将通过给定的次级概念找到概念,然后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填写缺失的空白。图3是学生完成讨论和教师指导后的不完整概念图,图4是文章的完整概念图。

Figure 3. Text-based concept map template

3. 阅读文章的概念图模版

Figure 4. Complete concept map of the reading text

4. 阅读文章的完整概念图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迭代发现:实验组在细节理解题正确率提升23.6% (前测M = 65.4%→后测M = 89.0%,t = 4.32,p < 0.01);概念图复杂度(层级数)与成绩提升呈正相关(r = 0.51, p = 0.002),其中层级 ≥ 4的学生进步最显著(β = 0.42, p = 0.003);对照组虽在词汇题上有9.1%的提升(p = 0.045),但主旨归纳题无显著变化(p = 0.312)。

3.4. 阅读后

实验班写作任务:在这一步中,学生可以在概念图的帮助下重新讲述文章。然后让学生将其写在纸上。教师在学生绘制结构时给予他们写作建议,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常规教学组的读后活动以机械复述为主,而实验组通过概念图进行结构化输出:

1) 个体重构:学生根据记忆补全缺失节点的概念图(正确率82.3%);

2) 小组互评:使用Novak评分标准互相评价概念图逻辑性(Kappa = 0.76);

3) 跨文化联结:通过超链接补充英文原版拓展材料(如TED-Ed视频)。

3.5. 讨论和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笔者发现并总结了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本质差异,如表2所示。

Table 2. Teaching model comparison: concept mapping vs. conventional

2. 概念图教学模式vs.常规教学模式的对比

维度

概念图教学

常规教学

知识呈现

非线性的网状结构

线性的列表结构

认知焦点

概念关系(58%课堂时间)

语言点讲解(72%时间)

师生互动

S-T比3:1 (学生主导讨论)

S-T比1:5 (教师主导)

错误处理

利用交叉链接修正错误概念

直接纠正答案

文化融入

通过超链接嵌入文化背景

仅文本注释

让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你认为这些学习习惯对你的日常生活有用吗?

2) 如果是你的话,如何将这些建议应用到你的学习中?

在概念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清晰直接地理解文章,甚至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学习。

4. 关于概念图应用的一些建议

阅读教学可以分为单一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种方式。如果阅读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的运用,如语法和词汇,可以选择概念图来帮助学生形成语言模式;而如果阅读的重点是理解阅读材料的要点或细节,应从内容的角度选择或设计概念图。单独技能的训练是为综合阅读活动做准备的,全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促进有效阅读。根据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对概念图的研究主要涵盖功能、领域、技术和范围四个方面,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国内研究则更广泛地将概念图分为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使用评估工具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概念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进一步研究概念图的有效性和实践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

[1] Novak, J.D., Gowin, D.B. and Kahle, J.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173469
[2] Mayer, R.E. (2002) Multimedia Learning. In: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lsevier, 85-139.
https://doi.org/10.1016/s0079-7421(02)80005-6
[3] 李金梅. 概念图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4]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Anderson, R.C. (1984) Role of the Reader’s Schema in Comprehension, Learning, and Memo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266-271.
[6] Sweller, J. (2011) Cognitive Load Theory. In: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lsevier, 37-76.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87691-1.00002-8
[7] Karpicke, J.D. and Blunt, J.R. (2011) 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 Science, 331, 772-77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99327
[8] Rosciano, A. (2015)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cept Mapping on Learning: An fMRI Study. Neuroeducational Journal, 4, 78-92.
[9] 黄春燕. 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J]. 英语广场, 2021(25): 134-136.
[10] 陈静波, 李金梅. 概念图策略在英语阅读课上的运用[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7, 9(6):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