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教育体系深度变革的背景下,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已成为国际主流教学范式转型的重要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22年教育发展报告显示,采用OBE模式的国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成效显著。这对中国实现“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目标有着重大启示。
为实现国内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指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1]。同时新课标还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保障英语课程目标落地课堂,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
然而,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制约着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当前大多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浅层次阅读状态,过分关注微观语篇下的语言知识学习,缺乏对宏观语篇及语言意义的分析;问题多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认知上,思维训练不够[2]。虽然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但实际课堂上仍存在目标虚化、活动异化、评价滞后的问题。此外,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教学设计实现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活动的螺旋上升,是一个认知层次逐步递进的过程[3]。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陷入“活动形式化”的误区,教学活动单一化,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
鉴于此,本文以OBE理念为引导,探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路径。在理论层面,基于OBE理念的四大原则形成高中阅读教学模型,并以“反向设计”原则为核心,从预期学习成果出发构建教学全流程。利用基础层、进阶层和创新层三阶任务架促进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进阶式落地,突破教学活动同质化困境。在实践层面,本文聚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Working the Land中Section A部分“A Pioneer for All People”这一语篇,设计OBE理念下高中阅读教学框架,在实践中将模型落地。
2.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概述
2.1. OBE理念内涵及其四项基本原则
2.1.1. OBE理念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由美国教育学家William Spady于20世纪末提出,其基本原理为:所有学习者均成功(Success for All) [4]。强调每位学生均具备才能,学习过程应构建于合作性学习范式之上,而非以竞争为导向,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核心机构,其职能应聚焦于为每位学生找到成功路径与教育策略。基于此,Spady所构建的成果导向教育金字塔模型涵盖五要素:一则执行范式、两项核心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条原则及五个操作要点。本文选取其四大基本原则详细阐述。
2.1.2. OBE四项基本原则内涵解析及关系
1) 明确的学习成果导向
OBE教育理念强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期望学生达成何种学习成果?”所以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要明确在教学结束后学生最终应该取得哪些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是否能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未来成就有何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制定好可测量、可达成、可评估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方案,设计学法和教法,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 开展反向设计
反向设计的初衷是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5]。其基本程序包括:锚定预期成果;确定可接受证据,教师需前置思考如何验证学生达成预期成果,并围绕学生学习收集评价证据,设计多元评价体系;最后计划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过程,见图1。在这过程中,目标、评价、学法和教法四者环环相扣,相互衔接。
Figure 1. Backward design flowchart
图1. 反向设计流程图
在现实教学中,采用“正向实施”。以“反向设计”确定的教学路径推进教学活动的实施。“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相辅相成——“反向设计”为“正向实施”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正向实施”是“反向设计”的具体落实和检验。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够确保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3)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
从理念上看,OBE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是一种聚焦学生在受到教育后应该发生什么能力变化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多模态教学的手段。多模态教学是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要素整合为最有效的意义表达和交流方式,并指导学生借助多模态手段建构意义[6]。将OBE理念与多模态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有效提升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4) 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
OBE理念强调通过明确的学习成果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期望,鼓励他们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活动。
OBE理念四大原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一个动态关联的教学系统,其以明确学习成果为起点,通过“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达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有机联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支持,并不断激励学生突破上限。
2.2. 成果导向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设计
本文以OBE四大原则为基础开发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以高中英语四大核心素养为核心,融入英语学习活动观,形成OBE理念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正向实施”,见图2。
Figure 2. “Forward implementation” read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concept
图2. 基于OBE理念的“正向实施”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开展“反向设计”,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正向实施”。教学活动应具有层次性,从基础性任务到进阶型任务最后到达创新层任务,环环相扣。在教学中还应采用多模态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此外,每层活动后设计评估机制对学生掌握目标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再根据评价结果固化学习成果。从该教学模型来看,其既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教学任务和目标的掌握情况,以及在每层任务架中与最终目标的距离,达成核心素养目标;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明确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3. 成果导向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案例研究
本文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Working the Land中Section A—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的“A Pioneer for All People”,并基于OBE理念教学模型设计一堂读思课,阐述OBE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实践步骤。
3.1. 教师基于“反向设计”流程的课前构思
3.1.1. 明确目标
OBE理念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又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后,要明确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达成何种目标,分别在四大核心素养目标上有怎样的提升,并将目标和实际教学活动挂钩以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目标。对此,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并与教学活动三阶任务架相对应,列出以下几个目标层次,见表1。
这些可测量、可达成、可评估的目标是教师落实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重要风向标,贯穿着教学活动的始终,并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3.1.2. 选择评价方法与收集评价证据
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能够积极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7]。“反向设计”将评价置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前,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呼应。评价方式应丰富多样,既涵盖了形成性评价中的“随教随评、随学随评”,还包括合理的终结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提问和反馈等,真正将评价融入教学中,融入学生学习中。
关于收集评价证据,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践行三阶任务架(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时,能依照目标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动态评估,评价学生是否达成该层级目标学习,是否能进入下一层任务的学习,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是否达成所有目标进行评估。于学生而言,在同伴应答问题后,其可对他人答案予以评价,同时答题学生亦能进行自我评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可实施组间互评与组内自评。
Table 1. Desig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the lesson example
表1. 课例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活动层次 |
核心素养目标 |
目标一 |
调动已有知识例举人物传记的基本要素,根据语篇信息验证要素是否正确,进一步归纳概括本文传记要素,提高对语篇信息的处理能力。 |
基础层——学习理解 |
语言能力 |
目标二 |
处理关键信息,归纳整理语篇内容形成可视化图表,并利用图表信息复述,发展学生语篇信息概括能力。 |
基础层——学习理解 |
语言能力、学习策略 |
目标三 |
独立阅读详细分析袁隆平的行为,并结合全文信息小组合作探讨并概括人物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换信息和陈述自己意见的能力。 |
基础层——学习理解 |
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思维品质 |
目标四 |
学生通过同伴讨论,内化运用相关词汇和语句,表达农业科学家和农业的重要性,形成热爱生活,尊重农民,积极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的价值观 |
进阶层——应用实践 |
文化意识 |
目标五 |
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创建蓝图,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新方法和期望,在此过程中有效促进自己综合能力发展。 |
创新层——迁移创新 |
四大核心素养融合发展 |
3.1.3. 明确学法和教法
在明确目标、确定评价方法和明确收集哪些评价证据后,需考虑学生应该通过什么学习活动、采取哪些学习方法达到预期目标的要求,最后明确采取哪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善学法和达成目标。教师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保持对学生的较高期待,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是否达成目标,以及没有达成又与目标有何差距。
3.2. 基于“正向实施”模式的课堂教学
教师课前构思的“反向设计”是其课堂“正向实施”的指南针和方向灯。在“正向实施”中,教师依然要以目标为起点展开教学,并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目标、指导课程学习与自我反馈。以下则是本文基于OBE理念对语篇“A Pioneer for All People”设计的“正向实施”教学模式与流程,利用三阶任务架将“反向设计”落地。
3.2.1. 基础层——学习理解
在基础层环节主要展开学习理解类活动,获取主题、文本内容等语篇信息,建立语篇和学习者之间的关联,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建构新知和探索未知。
1) 导入环节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具有与认知任务相关联的图式,在加工处理相同的认知任务时,即使认知任务包含大量元素且元素间交互性强,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是一个组块,从而会比其他认知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识负荷[8]。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堂教学主题任务相关联,寻找二者交叉部分,从而减少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该语篇是一篇围绕袁隆平院士生平事迹展开的记叙文,同时又是一篇人物传记式语篇。在必修三第二单元Morales and Virtues中,学生通过学习林巧稚的人物事迹并以时间顺序分析了她的人生选择,所以学生对人物传记类的语篇分析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活动1:引出语篇话题。教师展示问题和图片帮助学生回忆林巧稚及其称号。学生从记忆中搜取信息,激活已有知识。教师再引出林巧稚和袁隆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预测本文的主人公。在上述问答环节后,教师展现一些人物描述,让学生齐读,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袁隆平院士。
2) 探究与梳理文本信息环节
本环节要求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驱动式问题在语篇中梳理文本信息、圈画关键词,最后在教师帮助下串联信息,形成可视化和结构化图表。
活动2:归纳人物传记要素。在导入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例举出部分与本课主人公相关的传记要素。教师可以做一些提示辅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要素,并将学生例举的所有要素记录在黑板上。此环节后,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快速阅读全文后,把相关要素和对应的句子或文段相串联,验证要素是否齐全。
活动3:完成问题串并绘制可视化流程图。在对人物传记要素梳理后,学生需要进一步梳理文本。教师提供驱动式问题链,给学生充足时间阅读三、四自然段,并在文本中寻找答案,问题如下:
① What question did farmers meet?
② What is hybrid rice?
③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ybrid rice and conventional crop?
④ How did Yuan develop hybrid rice?
⑤ Is it easy to develop the hybrid rice?
⑥ What’s the influence of hybrid rice?
六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递进,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设计基于文本,学生能从阅读语篇中直接找到答案;第三至第五个问题需要学生对关键词和关键句概括分析;第六个问题,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数字。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阅读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文本信息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在展示答案环节,教师需要通过上下文和对比分析解决生词,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最后教师再将六个问题汇总在一起与学生共同形成可视化流程图,帮助学生将零碎的语篇信息结构化。
在探究和梳理文本信息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秉持OBE理念原则中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机会”和“对学生有较高期望”,引导学生在一些辅助信息和图片中自主完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策略。
3) 综合分析环节
本环节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对语篇最后两段进行分析,还需要结合其他文段信息综合分析人物精神,以实现目标三要求。
活动4:分析人物精神。学生需自主阅读语篇最后两段,独立思考这两段哪些方面展现了袁隆平院士的何种精神。在学生独立阅读并写下描述精神的词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从全文角度出发分析人物形象,每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该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文段信息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还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最终任务。充分展现了OBE理念中的“学生中心”课堂,学生在教师“较高期望”中发展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基础层的活动后,教师需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估,采用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及回答问题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利用黑板上展示的关键词帮助学生固化学习理解类活动成果。
3.2.2. 进阶层——应用实践
进阶层的活动,即应用实践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呈现新知识结构、剖析新知识意义,促进对知识直观、有意义的理解,以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9]。
1) 深入分析实践环节
在基础层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后,学生梳理了全文信息,对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基本事迹、功绩、人物精神等有了深入认知。而在本环节,教师要深入挖掘语篇内容,提升学生思维高度,扩展学生认知能力广度。
活动5:从全文角度思考合适标题。教师让学生关注标题:A Pioneer for All People,在此基础上对活动4进行拓展。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Describe Yuan Longping with a new title of the passage。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并根据人物身份、事迹与功绩、精神列出一些标题。本环节既需要学生充分运用在基础层活动中获得的语篇信息,锻炼了他们重塑文本以简单凝练的词语定义人物身份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考察了他们活用词汇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给予学生机会深入分析实践,并保持对学生较高的期待。
2) 内化运用实践环节
内化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输入的语言最终要成为自己潜在和自动的知识结构,在语言输出时能灵活运用。
活动6:聚焦人物动机进行语言输出。在对人物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将教学活动提升到更高层次,帮助学生挖掘人物事迹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展示短视频及袁隆平院士的名言:“My lifelong pursuit is to keep all the people away from hunger”,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Why did Yuan work in land?”学生通过聚焦袁隆平终身追求,思考农业发展对人类的重大意义,从而产生对农业、农民、农业科学家等的高度评价。学生在独立思考后,以语言输入环节为基础,形成自我独特的见解,进行语言输出。
应用实践部分的两大活动紧紧围绕语篇话题进行延伸拓展,学生能充分运用基础层获取的语篇信息和结构化图表,以及教师在进阶层提供的辅助信息完成活动,从语言输入层面转换到语言输出层面。学生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文化意识,并通过语言输出发展核心素养。
3.2.3. 创新层——迁移创新
创新层活动设计依然围绕语篇主题进行探究,教师设计的项目式活动探究需以“人与自然”的农业话题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延展话题,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活动7:引导知识迁移。以“农业,耕种,科技”为本环节项目式活动的主题,教师需选择相关视频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以及科技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中美在农业之间的差异,从地理环境、农业从业人员、技术使用等多方面启发思考,调动学生跨学科知识。在学生观看两段简短的视频后,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信息。问题如下:
①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②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agricultural farming?
通过回答两个对比性问题,学生能就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差距以及中美在农业耕作方面的差异进行思考,并为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活动提供信息支撑。
活动8:开展项目式活动并进行小组展示与评价。在活动7的基础之上,学生已对项目式活动主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随后教师抛出问题并发布项目式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What can we do to contribute to Yuan’s pursuit with technology? Draw your group blueprint according to w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
学生们在充分的小组讨论后列出科技时代背景下水稻生产的方案,并绘制相关画作,生动形象阐述本组方案如何实施,最后由小组代表成员上台分享。在某一小组分享时,其他小组需要依据评价表对该小组进行打分,在所有小组展示后,得分最高的小组将获得奖励。评价表见表2。
Table 2. Group evaluation form
表2. 小组评价表
|
Innovation |
Feasibility |
Visual appeal |
Fluency of presentation |
Total scores |
Group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roup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roup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roup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roup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在每组学生展示成果后还需要做简短的点评,帮助该组成员通过反馈对成果进行修正和提高。为固化创新层成果,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组成员需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完善本组实践成果,并以书面文章的形式展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OBE理念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始终以目标为导向,关注学生在教学后实际能力的提升,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效是否能促进学生达成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凸显“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此外,OBE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机会、对学生有较高期望,能不断促进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OBE理念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理念与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基金项目
宝鸡文理学院第十八批校级教改项目资助“互联网 + OBE教育理念下高校师范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3JGZD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