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劳动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活动,对人类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实现自我价值、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新时代的劳动不仅是光荣、崇高、伟大的劳动,也是“美丽”的劳动,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劳动,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劳动。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正是从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中汲取智慧,使劳动教育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培养兼具实践能力、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 中华农耕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教育价值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创造和沉淀出的一种风俗习惯与文化习俗,包含农事、农具、农技、农俗、农时、农历、农谚等[2]。
2.1. 中华农耕文化的核心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凝聚着世代先民的勤劳智慧与生存哲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乡村沃土,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观念。从文化结构层次来看,农耕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完整体系。在物质文化层面,它体现为具体的农耕器具、农副产品、耕作技术和物质成果;在制度文化层面,表现为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生产生活规范等制度性安排;在精神文化层面,则升华为价值观念、哲学理念和风俗礼仪等精神追求。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农耕文化的完整谱系。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具有重要作用。
2.2. 中华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华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产实践与生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内涵早已超越单纯的农业生产范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2.1. 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农耕实践中的“劳动–收获”因果链,直观诠释“劳动创造价值”的唯物史观。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农耕文化蕴含的“耕读传家”传统为当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精神内核。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与“读”的辩证统一,启示大学生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综合素质,激励大学生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个人幸福和民族幸福。
2.2.2. 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而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劳动精神恰恰能够提供有效的教育引导,对矫正青年大学生劳动认知偏差、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具有独特作用。
首先,传统农耕社会“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将生产劳动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劳动价值的崇高礼赞。通过参与农耕实践,大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和对劳动者的尊重。其次,农耕文化能够培养青年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劳动品格。“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实践,需要持之以恒的辛勤付出,这样的劳动规律有助于大学生摒弃浮躁心态,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深刻理解劳动与收获的因果关系。再次,农耕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能够提升劳动素养。传统农耕中的轮作休耕、生态种植等生产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伦理。这种绿色劳动理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有助于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现代劳动观。最后,农耕文化中“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农耕社会“守望相助”的协作理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启示。
另外,在实践层面,农耕文化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节气文化中的时间智慧可以培养规划能力,传统农具制作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农耕伦理中的节俭美德可以塑造正确的消费观。这些文化元素通过创造性转化,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实践效果。
2.2.3. 有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创造力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保障。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实践智慧和创新精神为当代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传统农耕文明中的“应时而作”、“因地制宜”等生产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思维;“精耕细作”、“革故鼎新”的耕作传统,则彰显了劳动人民持续创新的智慧结晶。这些文化精髓与现代创新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供了独特视角。
3.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当前,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构建“文化认知–实践体验–价值内化”的教育路径。通过开设农耕文化课程、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农耕主题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感悟劳动价值,在实践体验中培育劳动精神,最终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更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文化动力。
3.1. 融入课堂教学,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将中华农耕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创新首先要构建“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在认知维度,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农耕知识,理解传统农事智慧;在能力维度,要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思维;在价值维度,要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和文化自信。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育人目标。
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方面要开设“农耕文明史”、“传统农技”等理论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设置“智慧农业”、“文化创意”等实践课程,促进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通过理论课程打基础,实践课程强能力,创新课程促发展,形成递进式的课程链条。
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突破传统课堂局限,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新方法。建设农耕文化体验教室,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开展“一亩田”责任项目,组织乡村社会实践,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习。这些方法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要突出“过程与结果”并重。既要关注劳动成果质量,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变化。建立包含劳动日志、实践表现、创意成果等多元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劳动态度、价值观的内化程度。
课程质量保障是持续改进的基础。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校企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这种创新的课程体系,将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劳动教育的目标有机结合,既彰显文化特色,又符合教育规律,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课程实施的优化策略,不断完善这一创新体系。
3.2. 融入社会实践,建设劳动教育示范基地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农耕劳动体验,而农耕主题示范基地能够填补劳动教育的空白,通过沉浸式农耕劳动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同时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新型人才。例如,大贾庄村首创“高校 + 企业 + 村集体”协同机制,与天津大学等7所院校共建实践基地,引入中智国际集团专业运营。在4500亩生态农业产业园内,设置果酒工坊、稻田艺术区等八大功能区,形成“半日体验–全日研学–多日驻训”产品体系,带领学生体验了传统农事活动。农耕主题示范基地通过沉浸式劳动体验,有效破解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现实困境。调查显示,参与基地实践的学生中,92.3%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85.7%形成了勤俭节约意识。
然而,受限于校园空间与资源条件,这些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资源难以大规模进入校园课堂。但高等学校可以组织青年大学生主动“走出去”,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投身到农耕文化的怀抱中接受教育。
当前,国内有侧重于展现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像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等,它们以宏大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勾勒出农耕文化从萌芽到繁荣的壮丽史诗,让青年在参观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见证农业文明的沧桑巨变;也有以农耕文化嬗变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如西安高陵的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湖北保康的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湖南的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宁夏固原的西北农耕文化博物馆,它们聚焦于特定地域或文化主题,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演变规律,为青年提供了了解地域文化差异、感受文化多元性的窗口。
3.3. 融入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塑造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创新性的文化融入策略,可以让劳动教育润物无声。
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实施路径。在实体文化活动方面,可以精心设计农耕文化主题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解说等形式,系统呈现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举办农耕知识竞赛、农具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鼓励学生基于农耕题材进行文学创作、艺术设计,在创造性转化中深化文化认知。通过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价值内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赋予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是将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三是将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农耕文化校园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的有机统一。
3.4. 融入社交媒体矩阵,拓展劳动育人多元载体
在数字化浪潮下,将农耕文化融入社交媒体矩阵,是拓展劳动育人载体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平台 + 内容 + 互动”的传播体系,能够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时空覆盖和精准推送,让农耕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打造“两微一抖一快”新媒体传播矩阵,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以农耕文化为蓝本进行宣传教育,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与魅力。利用校园广播、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渠道,推送农耕文化相关内容,制作精美的图文、生动的视频,讲述农耕故事、传播农耕智慧。还可以鼓励青年学生以农耕文化为灵感源泉,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如诗歌、散文、绘画、摄影等,让他们在创作中抒发对农耕文化的热爱,表达对劳动的赞美。在数字传播层面,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农耕文化微视频、开发互动小程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农耕智慧。
同时,社交媒体矩阵的互动功能为劳动育人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老师展开热烈讨论;可以参与线上投票、话题挑战等活动,增强对劳动教育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学校和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调整和优化劳动育人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融入社交媒体矩阵,拓展劳动育人多元载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劳动育人实效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矩阵的优势,培养出更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的新时代建设者。例如开发“农耕文化”微信小程序,设置“节气知识”“农具百科”“劳动打卡”等功能模块;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我的劳动日记”话题挑战,鼓励学生记录劳动实践过程。
3.5.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夯实教育之基
当前,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三大短板:一是高校劳动教育教师普遍缺乏农耕文化系统培训,二是农耕实践经验不足,三是跨学科教学能力欠缺。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引育结合”的师资建设体系。首先,在校内选拔培养农耕文化骨干教师,重点培育既懂教育学又熟悉农耕文化的“双师型”人才。其次,建立“农耕文化专家库”,柔性引进农业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等担任实践导师。最后,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形成“高校教师 + 技艺传承人 + 科研专家”的多元化师资结构。
4. 结语
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劳动教育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出发,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为目的,研究得出从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到精耕细作的劳动智慧体系,再到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传承,农耕文化都为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农耕文化研究,细化实践路径的落地措施,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基金项目
2024年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课题,“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2024AHLY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