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部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各类校外活动,这是一条提高广大中小学学生自身综合发展素质能力的实践新途径。而我国的研学旅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家、各省市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文件,但各地执行情况有很大差异[1]。
“双减”政策的出台也推动研学发展,但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限制学科类培训,鼓励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提升了农业研学市场需求。近年来中国研学市场规模在快速增加,预计2026年将取得更大突破,其中乡村研学因政策倾斜成为增长主力。国务院部署2025年《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创新发展研学旅游”,要求各地整合农业资源,丰富研学供给。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研学旅游列为乡村新业态,支持建设特色研学基地。而农业研学则是以农业资源为载体,通过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等方式开展的教育活动。随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政策出台,农业研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农业研学并非简单的“农田课堂”,而是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底层逻辑,通过农业场景构建多元教育生态,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的协同推进。农业研学的独特性在于,其教育价值天然融合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目标:在劳动中重构知识体系:收割稻谷不仅是体力活动,更是综合数学、生物、历史溯源等的跨学科课堂。在协作中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自然进入社会角色扮演。当学生亲眼见证一颗种子从破土到结果的全过程,其对生命韧性的感悟远超书本描述。农业研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以自然为课堂、以农事为媒介,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教育生态。它既尊重儿童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阶梯,又通过真实问题激发高阶思维;既传递知识,更塑造“知农、爱农、敬农”的价值坐标。这种“身、心、智”的全息成长,正是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变革的本质追求——让学习回归生活,让成长扎根大地。
在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通过建设标准化农业研学基地帮助中学生沉浸式体验农学教育,助力城乡教育融合,同时他们对农业研学基地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2]。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研学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乡村地区的中小学生由于地理因素和家庭因素在农业知识方面较为丰富,反观城市中小学生由于地理因素等的限制很少参与农业研学。基于此,本文以商丘市为例,调研城市中小生参与农业研学现状以及农民助力农业研学的意愿,运用交叉列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调研发现,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研学的力度有欠缺,学校农学教育的课程偏少并且重视程度不够。鉴于以上现状,本文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建立示范农场、深化农校合作,分龄化农业研学,融入跨学科科普活动等方式,助力农业研学的广泛开展。
2. 调研设计
调研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商丘市中小学生200人,学生家长100人,中小学教师80人,乡村居民50人进行调研,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调研问题。
调查问卷的编制:学生问卷主要从学生角度了解他们对农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参与农学研学的情况、在农业研学中获得的知识;教师问卷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农业研学的开展情况和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影响;家长问卷主要从家长角度了解家长对孩子参与农业研学的意见和看法;乡村居民的问卷主要从农业科普的认知情况、参与农业研学的意愿等方面。
调研过程:此次调研共计发放430份调查问卷,其中学生问卷200份,家长问卷100份,教师问卷80份,居民问卷50份。最后有效回收问卷学生问卷189份,家长问卷92份,教师问卷75份,居民问卷45份。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中小生参与农业研学现状
Table 1.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tudy tours
表1. 农业研学开展情况
|
学校会定期开展农学实践活动 |
每学期一次 |
每年一次 |
不定期开展 |
城市 |
76.84% |
19.88% |
35.86% |
44.26% |
根据表1显示,城市学校:76.84%的学校会定期开展农学实践活动,其中每学期一次的占比19.88%,每年一次35.86%,44.26%为不定期开展,整体开展覆盖范围大,开展情况好。数据印证了政策驱动下全国农业研学发展较迅速,但农村仍需加强政策执行与资源配套,以实现“农业研学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Table 2.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study tours
表2. 学生参与农业研学情况
年龄 |
占比 |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农业研学 |
研学收获 |
占比 |
9~12 |
54.31% |
94.37% |
农业知识 |
97.43% |
13~15 |
32.56% |
90.52% |
文化课知识 |
37.63% |
16~18 |
10.46% |
84.94% |
人际交往 |
89.52% |
19及以上 |
2.67% |
50.62% |
师生关系 |
78.52% |
|
|
|
人生目标 |
35.89% |
|
|
|
道德品质 |
84.20% |
通过表2可以看出参与农业研学学生的年龄分层特征,参与积极性随年龄递减:9~12岁(94.37%) > 13~15岁(90.52%) > 16~18岁(84.94%),符合低龄段学生实践教育需求更强的规律;19岁以上参与率骤降至50.62%,提示需针对高等教育设计差异化研学产品。在参与研学的学生中有97.43%学生掌握农业知识,远超文化课知识收获(37.63%),体现“做中学”的优势;学生的人际交往(89.52%)、道德品质(84.20%)提升显著,说明了研学在非认知能力培养上的突出价值;但是仅有35.89%学生认为自己获得了人生目标启示,反映了当前研学在职业引导方面的不足。
3.2. 中小学教师参与农学教育现状
根据表3可以看出参与积极性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女性教师参与积极性(86.95%)显著高于男性教师(78.55%),可能与女性更注重实践教育和情感互动的职业特点相关。同时对于教师来说研学可以收获到多维价值,农业知识收获率最高(97.74%~98.54%),印证了研学作为农业科普有效载体;84.56%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知识,与“双减”后素质教育需求相契合;95.39%~97.63%的教师认为促进师生关系,凸显研学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作用。音体美教师参与度最高(47.53%~56.33%),体现艺术类学科与农业研学的天然亲和性;文科教师(30%)参与度是理科(9.35%~12.43%)的2.5倍,反映人文社科更易与农耕文化结合。
Table 3.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study tours
表3. 教师参与农业研学情况
性别 |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 |
在研学过程收获 |
占比 |
您所教授的学科 |
占比 |
男 |
78.55% |
农业知识 |
97.74% |
理科 |
12.43% |
|
|
所属学科知识 |
78.09% |
文科 |
29.76% |
|
|
教育教学知识 |
84.56% |
音美体 |
47.53% |
|
|
促进师生关系 |
95.39% |
其他 |
10.28% |
|
|
人生发展启示 |
48.62% |
|
|
女 |
86.95% |
农业知识 |
98.54% |
理科 |
9.35% |
|
|
所属学科知识 |
84.33% |
文科 |
30.54% |
|
|
教育教学知识 |
69.46% |
音美体 |
56.33% |
|
|
促进师生关系 |
97.63% |
其他 |
3.78% |
|
|
人生发展启示 |
50.62% |
|
|
3.3. 学校组织农业研学的现状
通过调研大部分中小学开设有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内容比较传统,以课本知识或打扫卫生等为主。个别学校在校园开辟小块土地,供学生参与农耕,进行农学教育,但学生参与度较低。具体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农业研学活动看法调查情况如表4。
Table 4.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gricultural study tours organized by your university
表4. 您认为贵校组织的农业研学有何缺陷
问题 |
教师 |
占比 |
学生 |
占比 |
家长 |
占比 |
课程设计单一 |
47 |
62.67% |
104 |
55.03% |
59 |
64.13% |
缺乏实践性 |
43 |
57.33% |
156 |
82.54% |
71 |
77.17% |
教育性不强 |
51 |
68.00% |
62 |
32.80% |
70 |
76.09% |
缺乏特色 |
62 |
82.67% |
145 |
76.72% |
65 |
70.65% |
产品雷同 |
37 |
49.33% |
102 |
53.97% |
45 |
48.91% |
缺少专业教师 |
50 |
66.67% |
51 |
26.98% |
36 |
39.13% |
管理缺失 |
25 |
33.34% |
58 |
30.69% |
44 |
47.83% |
参与度低 |
41 |
55.67% |
140 |
74.07% |
19 |
20.65% |
无缺陷 |
13 |
17.33% |
33 |
17.46% |
22 |
23.91% |
表4展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农业研学活动缺陷的看法。主要缺陷包括课程设计单一、缺乏实践性、教育性不强、缺乏特色等。各项缺陷的占比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普遍存在的缺陷有缺乏特色:教师(82.67%)、学生(76.72%)和家长(70.65%)均认为这是主要问题,说明研学活动同质化严重,未能体现农业特色;缺乏实践性:学生(82.54%)和家长(77.17%)对此反应较为强烈,表明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主要偏理论,动手操作机会不足;教育性不强:教师(68.00%)和家长(76.09%)认为研学活动的教育意义不足,与农业研学活动活动设计未能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有关。同时可以看出对于农业研学的缺陷存在群体差异,教师更关注“教育性不强”(68.00%)和“缺少专业教师”(66.67%),反映了教师对研学活动的专业性和教育价值有更高要求。学生最不满“缺乏实践性”(82.54%)和“参与度低”(74.07%),说明学生更多希望在农业研学过程中多多动手实践,希望学校可以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家长对“教育性不强”(76.09%)和“缺乏实践性”(77.17%)的担忧突出,与家长更关注研学对孩子能力提升的实效性有关。同上所述,农业研学教育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早日完善农业研学教育体系推动其健康发展。
3.4. 乡村居民对助力农业研学的意愿度
同时我们还通过访谈调查了农民对参与农学教育的意愿程度,为制定有效的宣传培训政策提供参考。如表5所示,占比3.63%的人非常愿意参加农学教育活动,48.51%的农民对于开展农学教育活动是抱有期待的,愿意进行尝试,在做访问调查时受访者也提出过,农学教育活动是对农业发展非常有益的,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益。
Table 5. Histogram of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willingness
表5. 农民意愿程度
是否希望参与农学教育活动 |
占比 |
非常愿意 |
3.63% |
愿意 |
48.51% |
一般 |
46.53% |
不愿意 |
0.99% |
非常不愿意 |
0.33% |
3.5. 存在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本市农业研学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中小生农学常识缺乏,通过随机访问学生了解到仅有很小一部分的学生能通过图片正确回答出农作物的名字,直观地表现出现在社会农学教育的缺乏。
(2) 课程同质化,缺乏农业特色
部分学校以劳动课、科学课代替农业教育课程,仅由教师讲解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无法达到政策中倡导的“做中学”目标。个别校虽然组织农业研学,但仍停留在传统的参观学习和简单的农事体验,未能与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融合,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农学教育的目的。
4. 优化与对策
农业研学在很多城市已广泛开展、并取得好的效果,见文献[3]-[5]。他们“农业 + 研学”模式通过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范本。该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闲置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还通过教育场景与旅游体验的叠加,形成“以研促农、以农兴旅”的经济循环,同时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了落地载体[5]。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市农业研学存在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对策。
4.1. 建立示范农场,深化农校合作
通过打造现代化农业实践基地,让师生与农民共同参与种植管理,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与当地高校生物与食品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定期组织农技培训、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科知识的融合。这种深度协作模式既能让学生获得真实务农体验,又能帮助农户提升科学种植水平,实现教育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双向赋能。同时为加强研学活动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可以搭建一个线上平台用于农户与研学基地与学校之间进行三方交流和合作。
4.2. 分龄化农业研学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农业研学进行细化区分:
针对低年级(1~3年级)学生,设计多感官体验的研学项目,通过触摸土壤、观察秧苗、嗅闻作物、简单种植与施肥等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在“玩”中理解劳动与收获的关系,奠定认知基础。如建全郊区农场,为学生提供迷你铲子、放大镜等实践操作工具,根据学生人数专门的农业技术员和学校教师分组指导实践。并组织趣味游戏活动,如“闻气味猜作物”游戏练习学生的嗅觉与作物,并为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针对中年级(4~6年级至初中)学生,农业研学基地设计问题探究的研学活动,如开展水质检测、种植实验等实践活动。提供标准化记录表,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记录并分析数据,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统计法(如平均值、折线图)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培养科学思维和抗挫力。同时做好活动后续延展,优秀小组的实验报告可以推送参加市级和省级创新竞赛活动。
针对高年级(高中及以上)学生,开展综合农学实践与社会思考的项目,例如,选择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粮食加工厂,根据实际情况邀请学科教师和高校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智能温室设计、能耗优化等课题实践,让学生实地调研、走访商丘市农民,对比传统种植与智慧农业的经济效益。融合跨学科知识,并探讨农业与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提升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4.3. 农业研学与跨学科科普相结合
在农业研学的活动中增加农业科普、数学科普、科学实验、阅读分享等活动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在组织的农业研学中融入跨学科科普,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种植实践中,孩子们可以测量植株高度、记录生长曲线,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分析数据,同时组织数学科普活动;通过检测土壤酸碱度、观察光合作用,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在劳作间隙,推荐学生共读《昆虫记》《寂静的春天》等著作,开展读书分享,培养人文情怀。此外组织“节水灌溉系统设计”“有机堆肥配比计算”等实践项目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技如何赋能现代农业。这种融合式的学习,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科学思维,让农业教育更加立体丰满。
5. 小结
农业研学作为教育创新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在推动劳动教育、传播农业知识、促进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社会价值。本次调查也揭示了当前农业研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城市中小生农学常识欠缺、课程同质化、实践性不足等。提出农业研学应立足“教育 + 农业 + 科技”的融合路径,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多方协作,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为乡村振兴和素质教育注入新动能。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农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更需社会各界的持续支持与关注,才能真正释放农业研学的多元价值。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4104830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40160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