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学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困生往往缺乏学习内驱力,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课堂参与度低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学习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困生而言,激发其学习内驱力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1]。因此,深入研究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高职院校学困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学困生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学困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习缺乏动力和方向。
② 学习兴趣缺失:对所学专业和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主动学习。
③ 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学习效率低下,难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④ 课堂参与度低: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对教师的提问不积极回应。
⑤ 作业完成困难:拖延甚至抄袭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挂科现象。
2.2. 成因分析
当前造成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自身、家庭影响及学校环境三个方面,具体成因分析如下:
1) 个人因素
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基础不扎实,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要求,难以跟上教学进度,逐渐失去学习信心。
学习方法不当: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更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结合,部分学生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自我认知偏差:一些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正确认知,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天生不适合学习”,从而放弃努力。
2)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
家庭经济压力: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焦虑情绪,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兼职等经济活动上,忽视了学业。
3) 学校因素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脱节,学生难以看到学习的实际价值,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校园文化氛围不足:校园文化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支持不够。
3. 学习内驱力的理论基础
学习内驱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知识的心理倾向。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内驱力主要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学习内驱力的核心成分;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成就和认可,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习内驱力的产生与个体的自主性、能力感和关联感密切相关。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行为是自主的、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学习内驱力更容易被激发。因此,在激发高职院校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过程中,应注重满足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感和关联感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 激发高职院校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4.1. 明确目标激励,增强学习动力
4.1.1. 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教师应与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掌握某一门课程的重点知识,长期目标则是与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如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困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短期目标设定为熟练掌握物流供应链运作,长期目标则是通过相关技能认证,进入理想的企业实习。
4.1.2. 将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专业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3]。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邀请企业营销人员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
4.2.1. 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师应积极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式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型机械零件加工项目,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机械制图、加工工艺等知识完成任务。案例教学则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展示物流配送中的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例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技能的平台。同时,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如摄影社团、文学社团等,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学校还可以开展“专业文化节”,如物流类专业文化节、铁路类专业文化节等,通过展示专业成果、举办讲座和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4.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主动性
4.3.1.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应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时间管理技巧、笔记整理方法、资料查阅方法等。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番茄工作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开设学习方法讲座或专题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例如,对于文科类专业学生,重点讲解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重点讲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错题本等,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对于学习方法运用不当的学生,及时进行个别指导。例如,发现学生在做笔记时没有抓住重点,教师可示范正确方法,并要求学生重新整理笔记。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动向教师请教学习方法问题,教师随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3.2.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课程视频、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学术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4. 教师引导,增强学习信心
4.4.1. 给予积极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课堂上,对于学困生的正确回答或积极参与,教师要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当学困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见解时,教师可以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5]。在作业和考试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成绩评价外,还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对于学困生的作业,教师可以给予详细的批改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4.4.2. 建立师生帮扶机制
教师应主动与学困生建立联系,定期进行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关心和帮助。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困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为他们解答学习中的困惑,提供学习指导。开展“导师制”,为每位学困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导师负责全程跟踪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5. 案例分析
以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困生小张为例。小张入学时学习基础薄弱,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兴趣缺失,学习目标模糊,经常出现旷课、作业抄袭等情况。针对小张的情况,教师首先与他深入沟通,了解到他对游戏开发有一定兴趣,便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短期目标是在一学期内掌握Unity游戏开发引擎的基础操作;长期目标是开发一款简单的手机游戏并参与相关竞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将游戏开发知识融入具体项目任务,如设计一个简易跑酷游戏项目,让小张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小张加入学校的游戏开发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和竞赛。此外,教师建立师生帮扶机制,每周定期为小张进行辅导,及时解答问题并给予鼓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张不仅掌握了Unity引擎的基本操作,还与社团成员合作开发了一款小型手机游戏,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小张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发生了显著转变,学习内驱力得到有效激发,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大幅提升。
6. 结语
激发高职院校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是破解高职教育质量提升难题、助力学生实现个人成长的关键之举。通过明确目标激励、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师引导等多元策略的协同实施,能够有效唤醒学困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境。然而,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持续关注与支持。未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具针对性、创新性的激发策略,为高职院校学困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措施研究”(编号:2023KYY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