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儿童慢性咳嗽是一类以咳嗽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且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同时经过胸部X线片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病症[1]。儿童慢性咳嗽主要是由以下病因引起的,如:咳嗽变异性哮喘、呼吸道感染后引发的感染后咳嗽、由过敏因素引起的过敏性(变应性)咳嗽等[2]。孩子因慢性咳嗽遭受的不良影响是多方位的,不仅会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患儿身心健康,还会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
2. 慢性咳嗽的中医认识
在中医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里,并无专门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名。当咳嗽呈现出长期不愈的病程特征时,常将其纳入“久咳”“久嗽”“顽咳”等病症范畴加以认识和研究。从病因病机来看,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其中风邪常为外感致病的先锋,多携带寒、热、湿、燥等邪气,经口鼻或皮毛侵犯人体,导致肺气失宣,从而引起咳嗽。而内伤咳嗽主要源于脏腑功能的紊乱,当脏腑之间的协同关系失衡,就会产生内邪,当这些内邪向上侵扰肺部时,会致使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紊乱失调,进而引发咳嗽症状。早在《素问·咳论》中便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一论述能够更加确切地表明,咳嗽这一病症的产生并非仅源于肺脏的病变,而是与人体整个脏腑系统的功能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3. 肺肠相关中西医理论
3.1.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经典学说,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被奉为中医典籍之首的《黄帝内经》。在《灵枢·经脉》中,对这一理论有着明确阐述:“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主司气与呼吸,其从自然界摄取的清气,凭借肺的宣发之力,如温润春雨般散布至人体全身各处。这种散布,内可深入脏腑经络,滋养内在脏腑组织;外可抵达肌肉皮毛,濡养体表组织。肺居诸脏之高位,宛如华盖庇佑诸脏。肺不仅依靠自身吸纳外界清气,还承接由脾运化后向上输送的水谷精微。这些清气与精微物质,均需借助肺的肃降功能,才能有序地布散至全身,以滋养整个机体。
3.2. 同属五行之金
根据五行学说,肺与大肠皆属于金,二者表里相依。肺对气机升降的精准调控,是保障大肠正常传导功能的关键所在,正如《医精经义》中所记载:“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反之,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发挥,也会对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肺气与大肠的功能彼此配合、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4] [5]。
3.3. 病理状态紧密联系
在病理状态下,肺与大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6]。清代医家余师愚所著《痘疫一得》中便有记载:“肺气不能下达……而大便亦结矣”,清晰地表明肺气若无法顺畅下行,就会致使大便干结。值得一提的是,《灵枢·四时气》中也有相关论述:“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当大肠遭受病邪侵扰时,便会致使腹中发出肠鸣之声,体内之气上逆直冲胸腔,同时还会出现气喘之症,导致难以长久站立[7]。
3.4. 现代医学紧密关系
在现代医学领域,肺与肠之间的紧密关系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从胚胎发育看,肺与气管源于肠的前肠发育,呼吸道上皮及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来,奠定二者组织结构起源的同源性[8];在免疫层面,肺和肠黏膜系统同属公共黏膜免疫系统,免疫相关性强,一方黏膜病变可经黏膜免疫途径影响另一方[9];在内分泌调节方面,肠道作为人体最大且最为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已得到研究证实[10],像外源性胆囊收缩素CCK能够显著缓解内毒素血症SD大鼠的肺动脉高压,而血管活性肠肽(VIP)不仅在胃肠道中含量居首,在肺部也广泛分布并可舒张支气管,体现出二者在内分泌方面的相互作用[11];病理生理方面,部分肠道疾病可致肠腔内毒素与细菌大量滋生入血,肠源性内毒素(ET)会借助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最终引发肺损害[12]。以上几方面充分体现了肺与肠的相关性[13]。肠道菌群对维持儿童肺部免疫平衡至关重要,可通过自身调控间接纠正肺部免疫失衡。
4. 寒地慢性咳嗽之发病特点
4.1. 饮食失节,脾失运化
基于当地饮食文化,寒地儿童日常饮食往往以肥甘厚腻为主。从中医脾胃理论来看,小儿脾胃功能处于不断发育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其脾气相对羸弱,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若小儿饮食缺乏节制,过食肥甘厚味,依据中医“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理论,极易损伤脾胃,致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受损,进而引发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中焦之枢纽,脾胃虚弱则中焦运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去平衡,水湿无法正常输布排泄,进而在体内停滞积聚,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停聚,聚而成痰,痰湿蕴积日久,便会郁而化热,最终形成湿热、痰热之证,这与中医所讲的“脾为生痰之源”理论不谋而合。
4.2. 外邪侵袭,风寒难疏
寒地冬天气候寒冷,风邪、寒邪较为猖獗。在中医外感病因学说中,风为百病之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当外邪侵袭小儿机体时,若风寒之邪未能及时在肌表得以疏散,便会遵循经络传变规律入里。一方面,风寒之邪入里后,可引动体内已然潜伏的湿热之邪,湿热循经上犯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其为娇脏,喜润恶燥,主宣发肃降,若湿热之邪上扰,导致肺气宣降失司,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另一方面,若风寒之邪未在表解,径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根据中医经络气血理论,阳明经多气多血,风寒之邪侵袭,易导致气血运行阻滞,凝滞不通,郁久化热。因此,寒地儿童常见湿热、痰热之症。
4.3. 外寒内热,燥邪上攻
寒地的秋冬季节相对漫长,且温度极低,水液凝冰,空气中的水分减少,故天气干燥,易生燥邪;当地室内取暖设施较好,且供暖时间长,人们为求避寒,门窗紧闭,故室内空气燥热,《医门法律》指出:“燥气先伤上焦华盖”[14]。小儿在外受风寒燥邪气袭之,内有燥热攻之,故寒地小儿慢性咳嗽可见干咳无痰或少痰、有痰难咯、鼻干鼻痒等表现。
5. 寒地慢性咳嗽之治法方药
5.1. 疏散外邪,宣肺止咳
寒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因风邪具有轻扬开泄的特性,可致使人体肌表的腠理开合功能失调,故为其他邪气的侵入创造了可乘之机[15]。《杂病源流犀烛》云:“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染,必内归于肺。”由于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邪气可从口鼻或皮毛入肺。风邪居六淫之首,发病迅速、变幻无常,伤人最速。风邪犯肺时,肺气上逆,发为咳嗽。风邪致病常兼他邪,证候多样。夹寒致风寒,犯肺见咳嗽声重、痰稀色白、恶寒无汗等表寒证;夹热成风热,犯肺有咳嗽频剧、痰黄黏稠等表热证;夹燥为风燥,犯肺致干咳咽干、痰少带血等;夹痰则风痰上扰,致咳嗽咯痰、胸闷呕恶等[16]-[18]。风性挛急,患儿常因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而咳,故应用辛味之品开宣肺气,如:使用麻黄,外可祛散风寒,内则宣畅肺气,能快速缓解患儿干咳之症。其多将麻黄与苦杏仁相伍,麻黄升散走表以祛邪,苦杏仁肃降于里以平喘,二药一升一降,一表一里,使肺的宣降功能恢复[19],体现“辛凉散风”的用药特点[20]。
5.2. 燥湿健脾,标本兼治
金元医家李杲在其著作《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一观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不在补而在于运”,单纯运用补法,易使脾胃气机壅滞,阻碍脾胃正常的升降运化功能;而注重脾胃的运化功能,可使脾胃气机灵动通畅,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状态。传统的温补脾胃类药物大多性味甘温,加之小儿本就脾常不足,服此类甘温药物助湿生热,影响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行。故临床常使用厚朴、白豆蔻、陈皮、枳实等药物行气健脾,培土生金,使肺脾功能正常运行,气血调达,五脏安和[21]。
5.3. 分消走泄,清利湿热
寒地儿童饮食多为肉食、腌制等滋腻之品,易助湿化热。小儿脾常不足,饮食肥甘厚腻更是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失运化,食积生湿,阻遏气机,郁而化热,酿生湿热。故临床常用分消走泄代表方“温胆汤”进行加减化裁,使上、中、下三焦为病邪排出的通路,对弥漫于三焦的湿热病邪各个击破,使上焦之邪得宣,中焦之湿得化,下焦之热得清,促使湿热病邪沿三焦通道排出体外,恢复三焦气机的正常运行[22]。
6. 医案举隅
患儿,女,7岁,2024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1月余。患儿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于社区医院就诊,诊断为“肺炎”。家长自行给予“阿奇霉素”后(具体剂量、次数不详)未见好转,后予“多西环素”(具体剂量、次数不详)症状略有好转,咳嗽仍作。现患儿咳嗽,无发热,有痰,自觉恶热,纳差,夜卧不安,小便可,大便干,4日1次。既往史:湿疹、腺样体肥大、热性惊厥,有家族过敏史。查体示:咽部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双肺呼吸音粗糙散在干鸣音,舌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待查、咽炎、鼻炎。中医诊断:咳嗽(痰热蕴肺证)食积证。给予泻白温胆汤合玄贝甘桔汤治疗,具体方药如下:侧柏叶10 g、百部10 g、决明子5 g、桔梗10 g、陈皮10 g、半夏7.5 g、茯苓10 g、枳实7.5 g、竹茹7.5 g、玄参10 g、瓜蒌仁10 g、蝉蜕10 g、桑白皮10 g、浙贝母10 g、甘草10 g、漏芦10 g、胖大海7.5 g、地骨皮10 g、莱菔子10 g、苍耳子7.5 g、浮萍10 g。共10剂,1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嘱患者清淡饮食,少食肉类和甜食。2024年11月11日二诊:服药后症状略有好转,咳嗽减轻,大便偏干,双肺呼吸音粗糙,舌苔薄黄,脉滑。前方去瓜蒌加蔓荆子10g,共6剂,服药方法同前。2024年11月25日三诊:无咳嗽,无痰,纳食一般,大便偏干。去侧柏叶、地骨皮、百部、桑白皮、蔓荆子、漏芦、莱菔子,加焦三仙各10 g、鸡内金10 g、麸炒苍术10 g、枇杷叶10 g,10剂,服药方法同前。1月后随访,无明显不适。
按:患儿反复咳嗽1月余,因有家族过敏史,故建议行过敏源检查,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待查。患儿因感染后肺气失于宣降,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大肠失润,就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而大肠传导失常,糟粕内停,浊气上逆,就会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等症状,所以患儿反复咳嗽伴便秘日久。予泻白温胆汤合玄贝甘桔汤以泻肺中之火,清三焦之湿热[23]。方中桑白皮、地骨皮、侧柏叶、浙贝母清肺热化痰;浮萍有轻宣肺气,散肺经风热之功;陈皮、半夏、茯苓、枳实和竹茹能够燥湿化痰,并通过调理气机来达到止咳的目的;漏芦通利气机,桔梗开宣肺气,蝉蜕利咽止痒;玄参滋阴润燥、瓜蒌清热化痰、胖大海润肺止咳,三者又都可润肠通便,莱菔子、决明子通腑泻热,因患儿鼻塞加苍耳子以缓解鼻塞,减轻上呼吸道症状,辅助止咳;加之甘草既可润肺止咳,又能调和药性。共同发挥出清肺热、化痰浊、燥湿气、理气机、利咽喉、通鼻窍以及通肠道、泻郁热的功效。做到了标本兼治,上下同治,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出发,全面论治,以恢复肺与大肠的正常生理功能。
7. 小结
肺与大肠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慢性咳嗽这类疾病时综合考虑肺与大肠的关系,整体论治,采用上下同治、肺肠合治的策略,运用温胆汤合方加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