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类感染性和中毒性疾病[1]。食源性疾病在全世界广泛存在,是最为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2]。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3],2012年起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浙江省首批10家哨点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本文对该医院2013~2023年报告的食源性感染性病例进行流行病的描述和统计分析,旨在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按照《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进行病例信息的收集,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检测。
2.2. 病例定义
食源性感染性病例是指由食品或怀疑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2.3. 评价指标和方法
对该医院2013~2023年收集的食源性感染性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时间、可疑暴露食物、临床症状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等。
2.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6和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2013~2023年该医院共上报符合病例定义的监测病例7016例,共采集6770份粪便标本。见表1。
Table 1. Foodborne infectious cases reported/detected from 2013 to 2023
表1. 2013~2023年食源性感染性病例报告/检出情况
时间 |
病例数量(例) |
样本数量(份) |
检出数(份) |
检出率(%) |
2013年 |
789 |
768 |
269 |
35.03 |
2014年 |
760 |
760 |
214 |
28.16 |
2015年 |
753 |
750 |
278 |
37.07 |
2016年 |
517 |
499 |
204 |
40.88 |
2017年 |
585 |
520 |
270 |
51.92 |
2018年 |
645 |
553 |
188 |
34.00 |
2019年 |
543 |
536 |
157 |
29.29 |
2020年 |
634 |
634 |
108 |
17.03 |
2021年 |
512 |
486 |
143 |
29.42 |
2022年 |
610 |
596 |
174 |
29.19 |
2023年 |
668 |
668 |
295 |
44.16 |
合计 |
7016 |
6770 |
2300 |
33.97 |
3.2. 分布情况
3.2.1. 性别分布
报告的病例中,男性3485例,占49.67%,女性3531例,占50.33%。
3.2.2. 年龄分布
报告的病例中最小的1个月龄,最大的96岁;0~5岁年龄组以及25~30岁和30~35岁年龄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3.36%、12.09%和10.80%,见表2。
Table 2. Age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infectious cases from 2013 to 2023
表2. 2013~2023年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年龄分布
年龄段(岁) |
病例数量(例) |
构成比(%) |
0~5 |
937 |
13.36 |
5~10 |
198 |
2.82 |
10~15 |
119 |
1.70 |
15~20 |
491 |
7.00 |
20~25 |
578 |
8.24 |
25~30 |
848 |
12.09 |
30~35 |
758 |
10.80 |
35~40 |
474 |
6.76 |
40~45 |
311 |
4.43 |
45~50 |
293 |
4.18 |
50~55 |
406 |
5.79 |
55~60 |
401 |
5.72 |
60~65 |
393 |
5.60 |
65~70 |
292 |
4.16 |
70~75 |
182 |
2.59 |
75~80 |
135 |
1.92 |
80~85 |
120 |
1.71 |
85~90 |
70 |
1.00 |
90~95 |
8 |
0.11 |
95~100 |
2 |
0.03 |
合计 |
7016 |
100 |
3.2.3. 时间分布
2013~2023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不同月份报告病例数不同,5~10月为报告病例数高峰,见图1。
Figure 1.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infectious cases from 2013 to 2023
图1. 2013~2023年食源性感染性病例时间分布
3.2.4. 职业分布
报告的病例中,工人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总数的22.86% (1064/7016),其次为农民22.14% (1553/7016)、学生11.23% (788/7016)、家务及待业9.59% (673/7016)、散居儿童9.25% (649/7016)、离退人员6.87% (482/7016)、幼托儿童5.20% (365/7016)。
3.2.5. 可疑暴露食物分布
7016例病例中5324例报告了可疑食物暴露信息,占75.89% (5324/7016)。可疑暴露食物按报告数量前五位分别为肉与肉制品15.38% (819/5324),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3.09% (697/5324),混合食品11.06% (589/5324),多种食品9.58% (510/5324),粮食类及其制品(含淀粉糖类、焙烤类及各类主食) 9.41% (501/5324),见表3。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foods suspected of exposure in foodborne infectious cases from 2013 to 2023
表3. 2013~2023年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可疑暴露食物分布
类型 |
数量(例) |
构成比(%) |
肉与肉制品 |
819 |
15.38 |
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
697 |
13.09 |
混合食品 |
589 |
11.06 |
多种食品 |
510 |
9.58 |
粮食类及其制品(含淀粉糖类、焙烤类及各类主食) |
501 |
9.41 |
水果类及其制品(包括果脯和蜜饯) |
451 |
8.47 |
其他食品 |
423 |
7.95 |
饮料与冷冻饮品类 |
288 |
5.41 |
蔬菜类及其制品 |
263 |
4.94 |
乳与乳制品 |
230 |
4.32 |
蛋与蛋制品 |
170 |
3.19 |
婴幼儿食品 |
136 |
2.55 |
豆及豆制品 |
114 |
2.14 |
酒类及其制品 |
50 |
0.94 |
糖果、巧克力、蜂蜜及其制品 |
26 |
0.49 |
菌类及其制品 |
22 |
0.41 |
坚果籽类及其制品 |
19 |
0.36 |
调味品 |
10 |
0.19 |
包装饮用水(含桶装水) |
2 |
0.04 |
不明食品 |
2 |
0.04 |
藻类及其制品 |
2 |
0.04 |
合计 |
5324 |
100 |
3.2.6. 临床症状特征
报告的病例均有腹泻症状,其中3829人有腹痛,占54.58%;1898人有恶心,占27.05%;1381人有呕吐,占19.68%;828人有发热,占11.80%。
3.2.7. 病原学特征
6770份标本共检出2295份致病病原体,总体检出率33.90% (2295/6770),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诺如病毒20.18% (1366/6770),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6.10% (413/6770),副溶血弧菌3.83% (259/6770),其他致病菌1.71% (116/6770),沙门氏菌1.48% (100/6770),嗜水气单胞菌0.41% (28/6770),霍乱弧菌(非O1非O139群) 0.19% (13/6770),见表4。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detected pathogens in foodborne infectious cases from 2013 to 2023
表4. 2013~2023年食源性感染性病例检出病原分布
病原体 |
检出数(份) |
构成比(%) |
副溶血性弧菌 |
259 |
3.83 |
霍乱弧菌 |
13 |
0.19 |
沙门氏菌 |
100 |
1.48 |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 |
413 |
6.10 |
其他致病菌 |
121 |
1.79 |
嗜水气单胞菌 |
28 |
0.41 |
诺如病毒 |
1366 |
20.18 |
合计 |
2300 |
33.97 |
4. 讨论
2013~2023年共报告7016例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其中以0~5岁年龄段报告数量最多,与武小宁等[4]、何诗琪等[5]的研究一致,这可能与婴幼儿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有关。其次为25~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可能与该年龄段社会活动度较高,经常在外就餐有关,这与王琦梅等[6]、袁从文等[7]的研究一致。
病例报告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5~10月,7~8月达到高峰,与慕毓等[8]、姜叶等[9]的研究一致,可能与夏季气温升高,利于大部分微生物的繁殖,食物若储存或加工不当,容易污染或变质。因此夏秋季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应加强食物保存和加工方式的宣教。
报告病例中以工人和农民居多,可能是由于工人的就餐环境相对较差[10],工人群体常面临集体就餐环境卫生管理参差不齐、就餐时间紧张等问题,增加了接触污染食物的风险。农民的卫生习惯较差[11],常在田间地头等缺乏清洁水源和固定卫生设施的环境中劳作与就餐,手部及食物清洁难以保障。应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本研究显示可疑的暴露食物主要是肉与肉制品,这与陈军等[12]、施爱萍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这与赵天旺等[14]、史碧君等[1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肉制品和水产品容易受到致病菌污染有关[16] [17],提示居民食用肉制品和水产品时要煮熟,加工时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病原体的检出率达到33.97%,高于省内其他地区[18] [19],可能与该医院病例的选择和检测能力有关。检出病原体以诺如病毒最多,这与浙江省[20]的整体情况一致。诺如病毒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21],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22],还可通过人传人,因此要加强诺如病毒的防控,防止诺如病毒感染病例暴发。
综上所述,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扩大监测的覆盖面,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更科学全面的数据,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基金项目
湖州市科技局项目(2023GYB1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