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过故人庄》英译本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A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Visiting an Old Friend’s Cottage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摘要: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理论,结合生态话语分析的视角,选取孟浩然《过故人庄》及其四个英译本(译者分别为威特·宾纳、张炳星、曾培慈和许渊冲)作为语料,探讨其在自然、社会与精神生态三重意蕴下的语义构建。研究发现,原诗以物质过程为主,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与其他类型过程为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社会关系的珍视以及精神追求的超然态度。译文在传达生态意蕴方面各有特点,其中许渊冲译本在及物性系统的还原度上最为接近原诗。本文以语言学手段揭示诗歌的生态价值,为田园诗的理解与英译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theory with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study selects Meng Haoran’s poem Visiting an Old Friends Cottage and its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by Witter Bynner, Zhang Bingxing, Zeng Peici, and Xu Yuanchong) as the corpus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constructions embedded in the natural, social, and spiritual ecological dimension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original poem predominantly employs material processes, supplemented by relational, mental, and other types of processes, reflecting the poet’s love for nature, appreciation of rural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ranscendent spiritual pursuits. The translations each convey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mong which Xu Yuanchong’s version shows the closest alignment with the original poem’s transitivity system. This paper utilizes linguistic methods to uncover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poem, offering new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pastoral poetry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practice.
文章引用:龚灿梅. 生态视角下《过故人庄》英译本的及物性系统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13-1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675

1. 引言

中国古代田园诗以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题,常通过山水景物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内心情感。盛唐诗人孟浩然(689~740)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随着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研究路径,尤其对古代山水田园诗及其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引起广泛关注。

生态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聚焦语言中的生态理念,涵盖自然、社会与精神生态层面,已广泛应用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演讲及诗歌等领域。当前研究多聚焦于生态语言学理论的建构与应用,对《过故人庄》英译本中的生态话语差异尚缺乏系统性比较。已有学者强调诗歌意象的整体把握对译作质量的重要性,指出译者需深刻理解原诗意境以传达诗人真实思想与情感。

基于此,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结合生态话语分析方法,选取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张炳星、曾培慈和许渊冲四位译者的《过故人庄》英译本为语料,探讨其生态话语建构的异同,旨在揭示诗歌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为田园诗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

2. 理论框架

2.1. 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属于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范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生态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日益加剧,人们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关注显著提升,从而促使了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生态话语分析亦由此成为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路径之一[1]

目前,生态话语分析主要有两种研究模式,即Haugen模式和韩礼德模式。Haugen模式[2]强调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关注具体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韩礼德模式[3]则将语言视为社会的一部分,强调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涉及环境保护与破坏、增长主义、环境污染、物种主义及阶级歧视等议题。

Alexander & Stibbe [4]指出,韩礼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揭示人们通过话语建构生态理念的方式。韩礼德[3]认为,语言不仅反映世界,而且积极塑造和建构世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人们的语言使用和行为受其与他人、其他物种以及自然界关系的影响。Haugen [2]提出,语言的发展需要依托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平衡,从而促进社会绿色事业的发展。Stibbe [5]进一步强调语言学者应采用生态视角,并将话语分为生态有益型、生态破坏型与生态矛盾型三类。

本文采用基于韩礼德模式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诗歌文本中的生态意义建构。

2.2. 及物性系统

韩礼德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韩礼德[6]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与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其中,概念功能用于表征客观世界,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与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前者通过及物性系统得以实现。韩礼德[7]指出,句子通常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过程(process)、过程所涉及的情景因素(circumstance)和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其中,过程是及物性系统的核心。

韩礼德[6]按照过程类型的不同,将及物性系统分为六类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其中,物质、心理与关系过程被视为主要过程,其余三类则为次要过程。本文将以这六类过程为基础,采用UAM Corpus Tool 3.3工具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统计,分析《过故人庄》及其四个英译本中及物性过程的实现方式。

3. 《过故人庄》原诗及四个英译本中的及物性过程分析

3.1. 《过故人庄》原诗及物性过程的分布

表1所示,在原诗中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占据了较大比重(69.23%),主要用于帮助诗人构建叙事结构,自然地展现了从到访到离开的全过程,使整体描写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与动态感。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所占比例相对较小(15.39%),主要用于描绘诗人所造访友人住所周边的自然环境,起到背景衬托的作用。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与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比例相等,均为7.69%,为出现频率最少的两类过程。其中,言语过程主要传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恬静愉悦的审美氛围;而行为过程则体现出诗人宾客身份下的感知参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描写,展现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transitivity processes in the original poem and its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1. 原诗及四个英译本中及物性过程的分布

原诗

威特·宾纳译本

张炳星译本

曾培慈译本

许渊冲译本

频率

比例

频率

比例

频率

比例

频率

比例

频率

比例

物质过程

9

69.23%

5

62.50%

8

80.00

6

75.00

6

66.67%

关系过程

2

15.39%

1

12.50%

2

20.00

0

0%

2

22.22%

心理过程

0

0%

1

12.50%

0

0%

0

0%

1

11.11%

存在过程

0

0%

0

0%

0

0%

2

25.000%

0

0%

言语过程

1

7.69%

0

0%

0

0%

0

0%

0

0%

行为过程

1

7.69%

1

12.50%

0

0%

0

0%

0

0%

总计

13

100%

8

100%

10

100%

8

100%

9

100%

3.2. 《过故人庄》英译本及物性过程的分布

在威特·宾纳的译本中,过程总频次为8,具体分布为:物质过程62.5%,关系过程12.5%,心理过程12.5%,行为过程12.5%,不含存在过程与言语过程。在张炳星的译本中,过程总频次为10,其中物质过程占80%,关系过程占20%,其余过程类型均未出现。曾培慈的译本中,过程总频次为8,物质过程占75%,存在过程占25%,心理、关系、言语和行为过程均为0。许渊冲的译本中,过程总频次为9,物质过程占66.67%,关系过程占22.22%,心理过程占11.11%,其余过程类型未体现。

根据表1的数据,物质过程在所有译本中占主导地位,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过程类型,这表明无论是诗人还是译者,都认识到对外部活动与内在感知的描写对构建诗意意象的重要性。

在原诗与四个译本的过程类型使用差异中,原诗中物质过程使用频率显著高于译本,表明诗人更加强调自然景物与人物动态活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生命力。虽然四个译本也保留了较多物质过程,但其表现形式和数量不如原诗,表明译者在语言转译时对动态场景的表达有所减弱。关系过程在原诗与译本中的比例接近,表明无论是孟浩然还是译者,都倾向于通过直接描写事物间的静态关系,构建和谐生动的意境。心理过程方面,原诗及威特·宾纳与许渊冲的译本均有所体现,显示这两位译者在翻译中保留了对人物情感与主观体验的表达,突出了人物的主动性与感知能力。

总体而言,四个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分布结构较为一致,物质过程仍占主导地位,其他过程类型的比例较小,这与原诗的基本框架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尽量贴近原诗的及物性系统,有助于更清晰、直接地传达诗人的原意。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认知偏好与语言风格的影响,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原诗中生态思想的再现效果。

3.3. 四个英译本中及物性过程的差异分析

表1可见,四个英译本中物质过程普遍占据主导地位,显著高于其他过程类型,表明诗人和译者皆高度重视外在行为与内在体验的描绘,以增强诗意意象的建构效果。

原诗中物质过程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各译本,突显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物动态的关注,赋予诗歌更强的画面感与生命力。相比之下,译文虽延续了物质过程的主导地位,但其表现形式与数量相对简化,动态描写有所减弱。关系过程在原诗与各译本中的比例大体一致,说明译者在再现自然空间结构与状态关系方面较为忠实。心理过程则仅见于原诗、威特·宾纳与许渊冲的译本,反映出二者较好地保留了诗人对主观感知与情感体验的表达。

总体而言,四个译本在及物性过程的分布结构上基本趋同,均以物质过程为主,其他过程占比较小,与原诗形成一定程度的对应。译文中对原作过程系统的还原程度,直接影响诗意与生态意蕴的传达效果。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语言习惯与认知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内涵的重现路径。

《过故人庄》通过多样化的过程类型展现了自然、社会与精神三重生态维度,诗人与译者在经验传递与生态表达中体现出不同视角。原诗以物质过程为主,如“合”、“斜”描绘自然之动感,赋予景物以生命,“到”、“就”则反映诗人亲近田园的行为意愿,构建出完整的访友与交往场景。关系过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展示自然的空间布局,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静态意境。行为过程通过“合”、“斜”等动词赋予自然以生命活力,强调自然与人的交融互动,体现生态共生理念。言语过程“把酒话桑麻”刻画宾主之间的亲切交流,蕴含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情感认同与精神归属。

威特·宾纳译本中,“preparing”、“entertain”为物质过程,描绘朋友热情待客的行为;“watching”为心理过程,表达诗人沉浸自然的感知体验;“green trees that circle your village”为关系过程,构建人景交融的生态画面;“open your window”为物质过程,展现诗人与自然交流的姿态;“talk mulberry and hemp”虽本属言语行为,在译文中则通过物质过程呈现,凸显具体交往动作。“waiting”为行为过程,表现内在期待;“coming”为物质过程,延续重阳重访的情感线索。该译本在保留动态结构的基础上,融合多种过程类型,较好地呈现了原诗的生态语境与情感氛围。

张炳星译本中,八个物质过程如“invited”、“entertained”、“surrounded”等展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亲切,两个关系过程“surrounded”、“lay across”描绘环境状态,译文用词准确,较好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田园理想。

曾培慈译本中,“prepared”、“invited”为物质过程,呈现质朴的待客场景;“there are”、“there stretch”为存在过程,增强空间描绘的层次感;“open”、“drink”、“talk”为物质过程,刻画友人之间自然交流的过程;“looking forward”为心理过程,传递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与情感投入。

许渊冲译本中,“prepared”、“invited”为物质过程,体现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surrounded by”、“slant”为关系过程,展现自然与人居和谐共生的图景;“face”为心理过程,表达诗人直面自然、沉静内省的心理活动;“talk of”、“drink”为物质过程,再现宾主畅谈场景;“comes”、“will come”为物质过程,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重阳归来的期盼。整体而言,许渊冲译本在过程类型的分布与语义还原方面最贴近原诗,较为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动态画面与情感基调。

4. 生态和谐意蕴分析

4.1. 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蕴

自然界万物各安其位、互为依存,构建出统一和谐的生态系统。孟浩然以简约生活与自然为主题,其诗作多为五言短章,内容以山水田园、闲适隐逸为主,表达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理念。《过故人庄》将景与情有机融合,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展现出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关系。例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原诗)

Preparing me chicken and rice… (威特·宾纳译本)

My old friend invited me… (张炳星译本)

A friend of mine has prepared… (曾培慈译本)

An old friend has prepared… (许渊冲译本)

此联为全诗开篇,叙述友人备饭邀客。四个译本均以“prepared”、“invited”等物质过程动词再现原文,体现了农家热情质朴的待客之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情的感动,反映出其朴素的自然观与精神生态理念。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原诗)

green trees that circle your village… (威特·宾纳译本)

Green trees surrounded the farm… (张炳星译本)

Along the way…there stretch blue mountains… (曾培慈译本)

The village is surrounded by green wood… (许渊冲译本)

此联描绘自然环境,由近及远,构图清晰。四个译本中均再现了“green trees”、“blue mountains”等自然意象,反映出诗人与译者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原文中的“合”与“斜”为物质过程动词,分别在译文中体现为关系过程(如威特·宾纳的“circle”)和行为过程(如许渊冲的“slant”),赋予自然以生命与动态,突显“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综上,诗人通过物质、关系与行为过程描绘田园自然图景,构建出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态意境。译者在不同程度上传达了这一自然生态观,为诗意的延续与生态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多元路径。

4.2. 社会和谐的生态意蕴

社会生态意蕴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过故人庄》中,孟浩然通过诗歌传达了其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志在济世,仕途却屡遭挫折,仍坚守节操,不趋炎附势,最终选择隐居林泉、潜心修道,曾栖居鹿门山。他虽热爱自然,但并未完全脱离社会,反而乐于与乡邻交往,记录田园生活,诗作多描绘乡居百态与人际温情,彰显其精神自由与生态意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原诗)

We open your window…talk mulberry and hemp. (威特·宾纳译本)

Opening the window…talked about mulberries and flax. (张炳星译本)

The dining hall…talk about crops, yield and farm life. (曾培慈译本)

The window opened…talk of crops of grain. (许渊冲译本)

此联通过“开轩”与“话桑麻”两个物质与言语过程,展现了朋友之间坦诚交谈、和谐共处的田园场景。四个译本均保留“open”、“talk”等关键动词,传达出主人与客人面对田园、共叙农事的自然交流方式。诗人对“场圃”生活的描绘不仅体现出其对乡村氛围的热爱,也映射出其倡导的人际和谐与社会生态理念。

综上所述,孟浩然虽有仕途抱负,却在国家动荡中毅然归隐,追寻内心宁静与乡村生活的本真,诗中流露出的社会生态观正是其人格与人生选择的自然延伸。

4.3. 精神和谐的生态意蕴

精神生态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关注人类的情感、信仰与心理状态,强调个体精神世界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精神生态意蕴体现为人在精神层面对自然与生活的感知与回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原诗)

Wait till the Mountain Holiday—I am coming again in chrysanthemum time. (威特·宾纳译本)

When the Double-Ninth Day comes, I’ll come again… (张炳星译本)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we are… (曾培慈译本)

Whe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comes round, I will come… (许渊冲译本)

本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依恋与对节令团聚的期盼。张炳星、许渊冲译本以“come”为物质过程,曾培慈则体现为心理过程,威特·宾纳则将“wait”视为行为过程,均从不同角度传达了诗人渴望重阳重聚、赏菊言欢的情感状态。此外,第五、第六句中的“话桑麻”等物质过程也传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与远离尘嚣、回归精神自由的愿望,体现出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精神归属感。这种脱离官场、追求心灵宁静的选择,正是其精神生态观的具体体现。

综上,孟浩然在面对仕途失意与人生波折时,始终坚守内在的精神信仰,寄情自然,追求恬淡生活。他的诗歌展现出自然、社会与精神生态之间的深度联结,呼吁人们在守护外部环境的同时,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和谐。

5. 总结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结合生态话语分析视角,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及其四个英译本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及物性过程的分布、实现方式及其蕴含的生态意涵。研究发现,原诗和译本均以物质过程为主,许渊冲译本在及物性还原度和生态意涵传达方面最为接近原诗,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与生态意识的融合。

本研究对田园诗英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成功的译本不仅要忠实再现语言形式,更应深入挖掘并传达原诗所承载的生态意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及深层文化价值。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关注及物性过程的生态呈现,确保译文充分体现原作的生态思想与情感体验,而非仅停留于字面转换。同时,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以评估和优化译本质量,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生态视角,增强其文化传播力和生态意识。译者应提升生态敏感性,将生态理念融入翻译策略之中,助力生态文明理念的跨文化传播。

通过及物性角度的分析,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生态价值的再认识,也为跨文化交流中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提供了语言学洞察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Stibbe, A. (2015)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18071
[2] Haugen, E.I. (1971)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Essays by Einar Haugen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A. S. Di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3] Halliday, M.A.K. (1990)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6, 7-36.
[4] Alexander, R. and Stibbe, A. (2014)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Language Sciences, 41, 104-110.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13.08.011
[5] Stibbe, A. (2014) An Ec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1, 117-128.
https://doi.org/10.1080/17405904.2013.845789
[6]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Arnold.
[7] Halliday, M.A.K. (1966) Some Notes on “Deep” Grammar.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 57-67.
https://doi.org/10.1017/S00222267000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