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疾病,这是一种综合征由餐后饱胀、上腹部疼痛、早饱感和上腹部烧灼感这些症状组成的,其至少具有上述症状中的一种,而这些症状的产生通常是由十二指肠及胃的功能变化有关,并且至今尚未找到属于器质性疾病的证据[1]。根据最新权威发布的FD的罗马Ⅳ诊断标准,其中包含有2个亚型,分别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两种亚型可重叠[2]。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1%~29%都不同程度地患有FD [3]。在中国,FD也十分普遍,有研究结果显示国内FD的患病率达8%~23%,因有相关症状到消化门诊就诊的人数大约占消化门诊接诊总人数的40%,因其具有高发病率的特征而对病人生存品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医疗资源也造成了极大的消耗[4]。至今,临床医学尚未对于PDS建立起标准化的治疗措施,一般采取的治疗方 法为使用促胃肠动力、抑酸和消化酶等药物的对症治疗,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容易反复发作,并且相关不良反应较为显著[5]。中医历代医家论著及典籍均未对PDS的病名有相关介绍,中医将其纳入于“痞满”和“积滞”等范畴[6],是根据其具有胃脘痞满、饮食不佳等症状。PDS病因存在内因、外因之别,前者涉及痰湿阻滞、瘀血内阻、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后者涉及饮食不当、外感六淫与劳倦伤中;病机的根本在于脾胃升降异常,气机郁且受阻;PDS的病位主要是胃,和肝、脾有关[7]-[9]。经学者研究证实,在PDS的治疗上采取中医、中药的方法具有不可忽视的疗效,能使病患的症状减轻,从而使其生存品质得到提高[10]-[12]。徐学义教授经验丰富,认为脾虚气滞,虚实夹杂乃是PDS的病机关键所在[13]。基于此,徐学义教授总结出柴芍六合汤,临床上治疗PDS患者(脾虚气滞型)时运用此方,疗效令人满意。本研究通过观察柴芍六合汤治疗前后症状与单纯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相比,对柴芍六合汤对于治疗肝郁脾虚型PDS的疗效作出判定,并评价其安全性。意在为运用中医药治疗PDS提供临床资料和评价依据。
2. 临床资料
2.1. 基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病例均来自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部及病房,患者于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期间就诊,均满足中医肝郁脾虚型辨证及西医PDS的诊断标准。基于对前期研究的总结,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依照随机对照的基本原则,将符合标准的PDS患者依照就医次序进行编号,随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予徐学义教授治疗PDS经验方柴芍六合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治疗,2组治疗周期都是4 w。治疗前完善各项检查,涉及ALT、AST、BUN、CRE这些肝肾功能指标、粪便常规 + 隐血、血常规、小便常规、常规心电图(ECG),并对研究对象中医证候积分、症状评分与血清VIP水平进行记录,于治疗达疗程后复查,停药后随访1个月,观察柴芍六合汤对于治疗肝郁脾虚型PDS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基于2016版罗马Ⅳ针对FD的诊断标准[2]:
主要临床症状涉及:
a) 餐后饱胀难受;
b) 上腹痛;
c) 早饱感;
d) 上腹烧灼感。
存在上述1项或多项,同时由胃镜等检查证实非器质性病变。在确诊方面,出现上述症状的时间达半年及以上,与以上标准相符的时间至少在刚过去的3个月内。
在此标准内,其中包含有2个亚型,分别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两型区分不是十分严格,可相互重叠。诊断PDS的标准如下:应满足下述1个或1个以上症状:早饱(相比平时进食量下降);餐后饱胀难受(干扰到日常生活)。常规检查(包含胃镜、病理、血液生化等),皆没有出现以上症状由器质性疾病引发的证据,在诊断前以上异常表现发生时间达半年及以上,同时于最近3个月内存在,最少一周出现3 d。PDS的诊断要求,详细情况如表1。
Table 1. PDS diagnostic requirements
表1. PDS的诊断要求
亚型 |
条件(支持诊断) |
PDS |
a) 通常合并上腹疼痛或上腹灼热感,且存在上腹胀气、过度嗳气、恶心表现; |
b) 烧心非FD,但会同时存在; |
c) 见呕吐症状,需排除其它疾病; |
d) 如果排气或者排便后显示减轻,则一般认为与消化不良无关; |
e) IBS与GERD能够产生消化不良方面的症状。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基于2017年版《FD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4]中所示诊断标准和“脾虚气滞证”相关内容,如表2。
Table 2.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S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qi stagnation type
表2. 脾虚气滞型PDS诊断标准
症状类别 |
临床症状 |
舌脉情况 |
主要症状 |
a) 胃脘痞闷或胀痛; |
a) 舌淡,苔薄白; |
b) 纳呆; |
b) 脉细弦。 |
次要症状 |
a) 嗳气; |
|
b) 疲乏; |
|
c) 便溏。 |
|
注:针对明确证型:2项主症联合2项及以上次症,酌情参考舌脉即可。
2.3. 纳入标准
(1) 皆相符于PDS的罗马Ⅳ西医标准条件;
(2) 皆相符于以上“脾虚气滞证”的中医标准条件;
(3) 在年龄方面,≥18岁,且未超过65岁,在性别上不做限制;
(4) 由影像学检查(如B超、胃镜)以及实验室检查证实非相关性器质性病变;
(5) 病人对实验内容知情,自愿入组并配合本研究,且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6) 此次研究与医学伦理学要求相符,且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2.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纳入标准(如辨证不确定,不属于中医肝郁脾虚证;年龄超出18岁到65岁范围的患者等);
(2) 对2类以上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对食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易过敏体质人员、处于妊娠阶段或哺乳阶段的女性;
(3) 幽门螺杆菌阳性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萎缩性胃炎(CAG)、胰腺炎、糜烂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UC)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人员;
(4) 存在重度全身性疾病人员,包括内分泌系统、脑、血液、心、肾与肝等;
(5) 疑似或确定有相关病史者,如药物、酒精和毒品滥用;
(6) 严重抑郁有自杀倾向者;
(7) 目前已经参与了临床试验,或在近2周内服用了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药物(如:胃肠动力,抗酸剂);
(8) 具有不良依从性者。
2.5. 剔除标准
已参加研究,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按剔除处理:
(1) 对自己病情告知不实,经二次评估并不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
(2) 虽然满足纳入标准,但并未接受相关治疗;
(3) 入组后擅自接受来自其他地方的治疗,使用了本研究之外的药物;
(4) 研究中又参与了本研究之外的临床试验或不配合治疗及随访的患者;
(5) 未接受安全检查者。
2.6. 脱落及中止标准
(1) 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坚持治疗方案或其他原因,自动退出与失访者;
(2) 在研究之中,对疗效判定有影响的:依从性差或研究资料欠缺等;
(3) 在研究之中发生了不适合继续研究治疗的不良反应。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此次研究所用方法为随机对照试验(RCT)。基于本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就诊次序把与标准相符的PDS病人进行排序编号,再经随机数字表法相应归入治疗组(30人)、对照组(30人)。
3.2. 治疗方法
① 治疗组:徐学义教授的经验方:
中药柴芍六合汤的组方为:
麸炒柴胡10 g |
白芍30 g |
半夏9 g |
党参10 g |
白术10 g |
山楂10 g |
郁金10 g |
木香6 g |
砂仁6 g (后下) |
炙甘草6 g |
佛手10 g |
干姜10 g |
患者在研究入组后开始接受中药治疗,汤药均由德江县民族中医院煎药室统一煎煮,每天一剂,每剂煎量为400 mL,早晚各取200 mL温服,均在三餐前0.5 h空腹口服,治疗疗程:4周。
② 对照组: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为成都康弘药业产品,规格为5 mg × 12片,生产批号为“H20031110”),3次/d,一次一片,三餐前0.5 h服用,治疗疗程:4周。
注: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如:冷饮、火锅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停止饮酒,忌食消化不易和油腻的食物。
3.3. 观察指标
3.3.1. 疗效观察指标
① 临床症状:于观察前后,对病人症状积分加以记录;
② 中医证候:于观察前后,对病人证候积分加以记录;
③ 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水平:采集2毫升空腹静脉血,进行人血管活性肠肽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操作方法、结果判定等依照说明书内容;
④ 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记录。
3.3.2. 安全性评价指标
① 一般项目:涉及血压(BP)、心率(HR)与体温等生命体征,于干预前后展开观察;
② 安全性检查:粪便常规 + 隐血、血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含CRE、ALT、BUN与AST)、常规ECG,于干预前后进行检查,同时记录;
③ 对病人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AR)发生状况展开观察,同时加以记录。
3.4. 评价标准
3.4.1. 疗效评价标准
① 症状评分:参考苏州《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2010年) [15];② 中医证候积分:参考2017版《FD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4]。
3.4.2. 复发评定标准
复发的标准为:待疗程治疗结束,未见效病人除外,于停药后4 w见前文所述主要症状提高1级或者症状总评分提高35%。复发率为复发人数在随访总人数中的占比。
3.5. 统计学方法
① 全部统计数据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完成。② 计量资料表示:
(均数 ± 标准差),采取t检验(呈正态分布)统计数值,对于计数数据则采取χ2检验方法。③ 将“α = 0.05”作为检验水准,定义P < 0.05是差别显著的标准。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共有60例FD患者纳入,其中完成临床观察的有59例,对照组中有1例退出(未按时服药),其未能坚持治疗计划。最终纳入统计的治疗组有30例,对照组有29例,共计59例。现对59例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1. 研究结果
4.1.1. 一般情况
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gender
表3. 两组对比:性别
组别 |
例数 |
男性 |
女性 |
χ2 |
P |
治疗组 |
30 |
13 |
17 |
0.17 |
0.673 |
对照组 |
29 |
11 |
18 |
|
|
注:经χ2检验,P > 0.05,两组性别有可比性。
关于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其中病程最长的达8年,最短为8月,年龄最大的是62岁,最小为19岁。经过对两组患者病程和年龄数据分别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处理(不满足正态分布、但方差齐),结果P > 0.05,有可比性。如表3、表4所示。
Table 4.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ge (
)
表4. 两组对比:年龄(
)
组别 |
例数 |
年龄(岁) |
平均年龄 |
18~30 |
31~50 |
51~65 |
治疗组 |
30 |
8 |
15 |
7 |
38.75 ± 10.24 |
对照组 |
29 |
7 |
14 |
8 |
39.78 ± 10.61 |
注:P > 0.05。
4.1.2. 疗效比较
1) 总疗效比较
通过表5可知,在治疗组(30人),符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标准的人数依次是10人、13人、5人、2人,总有效人数是28人,呈93.33%总有效率(ORR);在对照组(29人),符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标准的人数依次是4人、8人、7人、10人例,总有效人数是20人,呈65.51%的ORR。秩和检验结果为,Z = −2.87,P = 0.004 < 0.05,治疗组的总疗效高于对照组(P < 0.05)。
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overall efficacy
表5. 两组比较:总疗效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Z |
P |
治疗组 |
30 |
10 |
13 |
5 |
2 |
93.33%* |
−2.87 |
0.004 |
对照组 |
29 |
4 |
8 |
7 |
10 |
65.51% |
|
|
注:组间对比:*P < 0.05。
2) 主症疗效比较
如表6所示,对食欲减退而言,治疗组18人治愈,呈60.00%治愈率,高于对照组(27.58%);在治疗胃脘痞满方面,治疗组17人治愈,呈56.66%治愈率,相较对照组(24.3%)也偏高;在治疗主症方面,相较对照组,治疗组优势明显(P < 0.05)。
Table 6.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main symptoms
表6. 主症疗效比较
症状 |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愈率 |
食欲减退 |
治疗组 |
30 |
18 |
7 |
3 |
2 |
60.00%* |
对照组 |
29 |
8 |
2 |
12 |
7 |
27.58% |
胃脘痞满 |
治疗组 |
30 |
17 |
8 |
3 |
2 |
56.66%* |
对照组 |
29 |
7 |
7 |
10 |
5 |
24.13% |
注:组间对比:*P < 0.05。
3)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各项症状评分在治疗之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如表7所示,主要症状评分对比,与组内相比,对食欲减退和胃脘痞满两大主要症状而言,治疗之后的治疗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明显(P < 0.01),对照组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显著(P < 0.05)。两组之间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很明显(P < 0.01)。
Table 7. Comparison of major symptom scores (
)
表7. 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
表现 |
治疗组 |
对照组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食欲减退 |
5.04 ± 1.45 |
1.45 ± 1.84●# |
5.04 ± 1.42 |
3.04 ± 2.11▲ |
胃脘痞满 |
5.15 ± 1.48 |
1.22 ± 1.49●# |
5.12 ± 1.46 |
2.91 ± 2.02▲ |
注:组内对比:▲P < 0.05,●P < 0.01;组间对比:*P < 0.05,#P < 0.01。
如表8所示,就次要症状积分而言,在组内对比方面,相较未干预时,干预后治疗组见显著不同(P < 0.01);在嗳气呃逆与早饱的积分方面,相较未干预时,干预后对照组有所下降,且存在显著性(P < 0.05)。两组之间对比,在治疗四肢乏力和大便溏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很明显差异(P < 0.01),而在治疗精神倦怠和早饱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Table 8. Comparison of secondary symptom scores (
)
表8. 次要症状评分比较(
)
|
治疗组 |
对照组 |
表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嗳气呃逆 |
4.98 ± 1.41 |
2.40 ± 1.75● |
5.21 ± 1.42 |
3.12 ± 1.70▲ |
早饱 |
5.26 ± 1.50 |
2.45 ± 2.14●* |
5.26 ± 1.50 |
3.67 ± 1.82▲ |
精神倦怠 |
4.59 ± 1.32 |
2.90 ± 1.38●* |
4.69 ± 1.30 |
3.78 ± 1.01 |
便溏 |
4.01 ± 1.37 |
1.48 ± 1.50●# |
3.84 ± 1.40 |
3.74 ± 1.27 |
四肢无力 |
4.48 ± 1.28 |
2.20 ± 1.42●# |
4.47 ± 1.11 |
4.07 ± 0.99 |
注:组内对比:▲P < 0.05,●P < 0.01;组间对比:*P < 0.05,#P < 0.01。
4) 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比较
如表9所示,就中医证候总积分而言,未干预时未见显著不同(P > 0.05)。在干预后,对照组从最初33.65 ± 7.57降低至18.42 ± 4.23,而治疗组下降得更明显,从治疗前33.28 ± 4.93降低至12.15 ± 6.20,P均<0.05,具有显著差异。治疗后组间对比,P < 0.05,有显著差异。
Table 9. Comparison of total TCM syndrome scores (
)
表9. 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比较(
)
分组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组 |
30 |
33.28 ± 4.93 |
12.15 ± 6.20▲* |
对照组 |
29 |
33.65 ± 7.57 |
18.42 ± 4.23▲ |
注:组内对比:▲P < 0.05,组间对比:*P < 0.05。
4.1.3. 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比较
如表10所示,两组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 0.05),在治疗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治疗组从治疗前35.82 ± 3.58降低到治疗后16.62 ± 1.37,而对照组从治疗前35.63 ± 4.01降低到治疗后21.62 ± 2.09,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对比,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Table 10. Comparison of serum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
, pg/mL)
表10. 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比较(
, pg/mL)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组 |
30 |
35.82 ± 3.58 |
16.62 ± 1.37▲* |
对照组 |
29 |
35.63 ± 4.01▲ |
21.62 ± 2.09 |
注:组内对比:▲P < 0.05;组间对比:*P < 0.05。
4.1.4. 复发率的对比
通过表10可知,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合计59人,病人停药4 w后,除了未见效病人皆进行了随访,在治疗组,2人复发,26人没有复发,呈7.14%复发率;在对照组,6人复发,14人没有复发,复发率为30%,说明治疗组疗效持续时间相比对照组更长,更不易复发。
4.1.5. 安全性观察
此次研究中,59名入组对象于干预 前后的血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肾功能(CRE、ALT、BUN与AST)、小便常规与常规ECG方面皆无明显异常发生,在治疗全过程中不曾有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
5. 结论
柴芍六合汤治疗PDS (肝郁脾虚型),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治疗优势,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 柴芍六合汤在改善PDS患者食欲减退、胃脘痞满、早饱、大便溏薄、神倦怠慢及四肢乏力等方面优势明显;(2) 柴芍六合汤治疗脾虚气滞PD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VIP水平来实现的;(3) 柴芍六合汤可以明显降低肝郁脾虚型PDS患者的复发率;(4) 柴芍六合汤治疗PDS,在治疗全过程中不曾有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
基金项目
本研究获得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A2023-G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