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腰三横突综合征(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TLTPS)是临床常见的腰部疾病,以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近年来,中医药在TLTPS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治疗TLTPS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优势,可通过不同机制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调节炎症反应。本文结合近年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TLTPS的临床管理及疗效,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2. 中医药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LVTPS)在中医学中并无完全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如腰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等),可归为“腰痛”“筋伤”“痹证”等范畴。其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腰痛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密切联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指出肾与腰部的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提到:“风寒湿气客于腰脊,则腰脊强痛。”风寒湿邪侵袭腰部经络,阻滞气血,导致“不通则痛”;说明了经络与此病的联系。《针灸甲乙经》强调针刺肾俞、委中等穴以通调膀胱经气血可治疗腰痛;《千金方》载“摩腰膏”、《诸病源候论》之“腰痛导引法”、《医林改错》之身痛逐瘀汤等都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在几千年前就已在本病的治疗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认为,TLVTPS的核心病机为“气滞血瘀,筋脉痹阻”,其治疗核心在于“通络止痛”与“调节气血”。中医药在调和气血、舒筋止痛等方面优势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效果好,易被患者接受。
3.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生与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密切相关。第三腰椎位于腰椎生理前凸顶点,其横突最长且活动度最大,是腰背筋膜、腰方肌、腰大肌、腹横肌等多组肌肉及筋膜的附着点,在腰部运动中承担主要应力。当腰部肌肉(如腰方肌、腹横肌)强力收缩或姿势不当(如弯腰、扭转)时,横突周围软组织易因反复牵拉或急性损伤导致肌肉撕裂、筋膜劳损,进而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表现为炎性因子释放、组织水肿及纤维化。此外,第1~3腰神经后支穿行于横突背侧肌筋膜间,损伤后形成的粘连或瘢痕可压迫神经,引发腰臀部放射痛。第三腰椎椎体形态特殊(前后厚度相等),横突若存在不对称或后倾,更易在侧弯或旋转活动中加剧应力失衡。急性损伤常伴随棘上韧带撕裂、局部出血及炎性渗出,修复后可能遗留瘢痕增生;慢性损伤则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壁增厚及神经变性。青壮年因腰部活动频繁、负荷较大,且多存在劳损史,成为该病高发人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理本质是力学负荷异常与炎症及神经卡压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需结合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进行针对性干预[1]。
4. 中医药治疗
4.1. 针刺治疗
刃针疗法:蔡俊磊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刃针(兼具针刺与松解作用)治疗4周后,McGill疼痛积分、SC-FRI评分改善速度显著快于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90.48% vs. 80.95% (P < 0.05),提示刃针通过松解粘连与调节气血的协同作用快速缓解症状[2]。
浮针疗法:李博文[3]等研究表明,浮针(皮下扫散松解)治疗后2周,VAS评分与ODI评分降幅均优于传统针刺组(P < 0.05),且操作简便,适合基层推广。
短刺疗法:郑宏利等研究发现,以阿是穴短刺法为主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简便易行,临床疗效可靠,有一定的实用价值[4]。
毫火针疗法:河北省三河市的一项研究表明,毫火针局部点刺组的总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86.67%)更高,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毫火针局部点刺的疗效显著,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5]。
4.2. 推拿治疗
理筋点穴正骨疗法[6]:辛凯等采用辛氏腰背肌运动疗法(拉伸与核心训练)联合理筋点穴正骨,总有效率95.56%,且1年复发率较对照组降低50%,提示“动静结合”对长期预后的重要性。
分筋推拿疗法[7]:毛雄伟等采用手法理筋整复治疗本病78例,78例中治愈65例(占83.3%),好转9例(占11.5%),未愈4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10天为1个疗程,最短1疗程,最长2疗程。
腹部推拿疗法:吕璨等发现,腹部推拿(调节核心肌群)联合冲击波治疗3周后,患者竖脊肌与多裂肌的MF、MPF值显著改善(P < 0.01),总有效率93.33%,表明“局部 + 整体”干预模式的优越性[8]。
4.3.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治疗:最近的研究发现腰痛宁胶囊[9]、肾著汤[10]、桃红四物汤[11]、四藤汤[12]等可显著改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中药外用治疗:有研究发现,穴位注射(如复方当归注射液[13]、天麻注射液[14])具有局部抗炎及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陈兵等人研究发现,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中,威灵仙药袋热敷法明显优于封闭疗法[15]。董清平等研究显示:发热止痛贴对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综合疗效评定、疼痛疗效评定、药物止痛起效时间与药效维持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表明该药对腰三横突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6]。
4.4. 艾灸治疗
雷火灸治疗:徐学妍、肖颖等的研究表明,雷火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强患者腰椎活动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17]。
隔物灸治疗:近来有报道表明,隔药灸[18]、中药泥灸[19]、隔姜灸[20]等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温针灸治疗:近期的多项临床观察中,温针灸[21]-[23]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中,效果明显、成本低廉。
4.5. 其他治疗
拔罐治疗:李明婵等人研究发现,拔罐疗法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24]。
刺血治疗:遂宁市中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运用委中刺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5]。
联合治疗: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刺结合推拿治疗[26]、体外冲击波联合浮针治疗[27]、小针刀筋膜松解结合拔罐放血治疗[28]、温针傍刺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21]等都有不错的临床回馈。
5. 总结
针刺疗法通过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效应,可有效调控局部炎性反应,减轻周围组织的慢性刺激,同时促进微循环以改善组织代谢,进而缓解症状。艾灸因其无创性、操作简便及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良好,且副作用少,可在临床中进一步发掘其作用。推拿通过针对腰背部肌肉及筋膜的特定手法干预,能够解除肌群痉挛状态,修复软组织生物力学结构,重建脊柱稳定性,最终实现对该病症的治疗。中药内服以“整体辨证”为核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作用,改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LVTPS)的病理状态。中药外治以“直达病所”为特点,通过透皮吸收或温热效应,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缓解局部症状。另外,一些联合疗法也表现出了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效果。未来应注重中西医协同,结合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科学化发展,可联合冲击波治疗、脉冲电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功能康复治疗等进一步提高本病的治疗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疗法都有其不同的优势及局限性;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患者如晕针、凝血障碍、骨质疏松、皮肤感染、溃疡者等不同患者应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其次,针刺虽然适用性较广但对于针刺的手法及穴位的精确有要求;艾灸虽然操作方便但对于诊室环境及患者体质有要求;其他疗法亦然。在临床实际治疗中,虽然多种方案联合治疗有着更佳的疗效,但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然而,此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仍有不足之处,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这仍需今后进一步进行大量的基础试验与临床试验,因此,中医药对此病的治疗仍有着广阔的前景,如何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并联合现代医学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6. 问题与展望
当前,TLTPS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针刺、推拿、中药内服及外用为主,并配合刺血、拔罐等疗法综合使用,其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方式。在TLTPS的治疗上,中医药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研究样本量小且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长期随访缺失,仅有少数研究跟踪3个月以上,难以评估远期复发风险等。今后,应当开展高质量RCT研究,结合影像学(如红外热像)与生物标志物(如IL-6、PGE2)动态监测疗效,并可以在疗效评估指标、对照组设置等方面继续深入,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夯实基础。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