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庭投资理财现状及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Household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OI: 10.12677/mm.2025.15718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雅欣, 吴天丽: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家庭理财风险管理生命周期理论资产配置Household Financial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Life-Cycle Theory Asset Allocation
摘要: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家庭理财需求愈发多样化。然而,面对金融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投资工具的快速演化,家庭理财行为普遍存在风险认知不足、资产配置不合理、财务结构不稳定等问题。文章主要以北京市为样本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方式,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系统分析了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与行为特征,并以结余、负债等指标为基础,评估其财务健康状况。研究发现,部分家庭理财计划缺失,应急机制不健全,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投资行为常受认知偏差影响。为此,文章从国家政策、金融机构服务及家庭自身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系统性的风险保障策略,包括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规、提高理财产品透明度、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以及构建家庭应急资金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居民优化理财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及实现家庭财富保值增值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ising household income levels have led to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family financial planning needs. However, amid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investment tools, household financial behavior often suffers from weak risk awareness, irrational asset allocation, and unstable financial structures. Based on sample data primarily from Beijing, this study adopts an empirical approach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grates the life-cycle theory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families’ investment objectives, risk preferences,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life stages. It also assesses financial health using indicators such as surplus and debt ratio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many families lack clear financial plans, have inadequate emergency mechanisms, and show limited risk awareness, with investment decisions often influenced by cognitive biases. In respons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ulti-level risk protec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ional polic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households themselves, such as improving financial consumer protection regulations, enhancing product transparency, promoting inclusive finance, and establishing household emergency funds. The research provides bot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optimizing family asset structures, strengthening risk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achieving long-term wealth preservation and growth.
文章引用:李雅欣, 吴天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庭投资理财现状及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 2025, 15(7): 13-24.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7181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伴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家庭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理财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从单一的储蓄方式转向多元化投资渠道,以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然而,由于金融知识的匮乏和市场风险的复杂化,许多家庭在理财过程中仍面临投资效率低、风险识别不足、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和理财渠道繁杂的环境下,普通家庭的财务安全面临较大挑战。

家庭是国家经济结构中的基础单元,家庭理财行为的理性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居民财务稳定,还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家庭的理财现状和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影响家庭理财因素做了多方面研究。黄飞学者指出:家庭金融理财投资主体应当提升对各类理财产品的认识,防止家庭资产出现损失。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时,应保持理性,谨慎选择适合家庭购买的理财产品。[2]胡士华、黄天鉴学者认为:家庭可以通过积累投资经验和减少过度自信来直接提高家庭投资理财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居民的金融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间接提高家庭投资理财收益。[3]刘勃劭学者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认为:居民家庭投资理财时应合理利用家庭储蓄资产,根据资产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设计理财目标,利用各项合理的投资途径,实现家庭财富积累,提升家庭生活品质。[4]陶茹学者描述性分析研究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现状和家庭理财行为特征,以及金融知识水平与家庭理财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了金融知识水平对家庭理财种类和对家庭理财市场参与的影响,并探究城乡之间的差异,最终总结结论,在政府、金融机构、家庭三个层面就家庭如何提高金融知识、提高理财市场参与提出相关建议。[5]

国外学者对于家庭理财提供了多维度研究方法。经济学家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该理论指出,个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6] Odean学者指出居民往往没有价值投资理念,更没有风险规避意识,一旦经济形势不好,都寄希望于“政策利好”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由于以上原因,保险、基金、股票等均遭到诚信的质疑。人们更大程度上选择银行存款、购买国债进行理财。[7]经济学家菲尔普斯曾经说过,对股市上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目的是通过股市获得相应的利益,而政府制定相应措施是保证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根本。[8]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围绕居民家庭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理财现状、风险及防范策略展开,重点分析不同生命周期家庭的理财行为与财务健康状况。研究内容包括家庭理财结构与行为差异、风险类型及成因、风险意识培育路径以及完善风险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以北京市为主的样本数据,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全面揭示家庭理财风险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提供实证支撑。

2.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2.1. 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经济结构转型

自“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5万亿元,人均GDP达95,749元,年均增速超过6%,标志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伴随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逐年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也稳步提高,[9]为家庭资产积累与理财需求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提升速度加快,中等收入群体扩大速度明显,家庭投资理财行为也随之发生转变。居民理财目标逐渐由“储蓄保障”向“稳健增值”转变,对金融知识、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与风险环境并存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改革,理财产品类型日益丰富,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逐步多元化。基金、债券、股票等传统理财产品不断演化,REITs、公募FOF、结构化存款等新型产品陆续推出,金融科技平台也为家庭理财提供了便利化服务路径。

然而,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高度复杂化。理财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门槛差异大,使得普通家庭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面临认知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特别是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网络理财平台、虚拟资产工具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隐蔽性,提升了家庭在实际理财过程中“被动承担风险”的可能性。

2.3. 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推动理财需求多样化

伴随经济增长,居民家庭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下降,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家庭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愈加强烈,理财已逐渐从“可选项”转变为“必要项”,成为家庭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主动了解投资理财相关知识,通过银行理财、互联网平台、保险产品等方式进行资金管理。然而,不同收入群体、城乡区域之间的理财能力仍存在较大差异。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于多元化配置和长期投资,而中低收入家庭则面临理财选择有限、信息获取渠道受限、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问题。

2.4. 高质量发展对家庭理财提出新要求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强调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与风险可控。[10]在此背景下,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其理财行为对宏观经济稳定、消费升级、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金融服务下沉、普惠金融普及。这为家庭理财创造了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也对家庭的理财知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资产配置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深化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家庭理财已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应对复杂金融环境、提升家庭财务安全的重要策略。

3. 家庭理财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庭投资理财已由单纯的储蓄性行为转向风险与收益并重的战略行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我国居民家庭在理财意识、行为能力与资产结构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表现为结构失衡、信息错配及行为偏差。本章将结合数据,对家庭理财的现状与典型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

3.1. 居民理财意识与理财能力现状

3.1.1. 金融素养基础与知识仍待加强

图1结果显示,66.67%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反映出研究样本在整体教育水平上具有一定优势。这为金融知识的获取与理解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在“是否会考虑理财产品风险”这一问题中,仅53.33%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另有29.33%表示“偶尔会”,而17.33%的受访者则明确“不考虑”。这表明即便受访群体具备较高学历,其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

Figure 1. When choosing financial products (such as deposits, funds, stocks, etc.), do you consider the risks of these products?

1. 在选择理财产品(如存款、基金、股票等)时,会不会考虑到这些产品的风险?

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当前金融教育存在“认知与行为脱节”的问题。换言之,知识层面的掌握并未有效转化为理财行为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力。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个体可能受限于“有限理性”与“过度自信”偏差,导致在高预期收益驱动下忽略潜在风险。此外,我国现行金融教育更偏重理论传授,缺乏场景化、互动式的实务训练,无法有效培育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判断力。

3.1.2. 财务规划意识初步建立

调查显示,59.33%的受访家庭已建立理财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理财规划意识正逐步普及。但同时,也有40.67%的家庭尚未建立任何计划,说明在理财目标、路径与策略的设计上仍缺乏整体性和长期性考虑,如图2所示。

Figure 2. Do you have a clear financial plan?

2. 是否有明确的理财计划?

仅有35.33%的家庭设立了能够维持3个月以上的应急备用金,另有39.33%的家庭虽然设有备用金但不足3个月,25.33%的家庭甚至完全没有此项准备,如图3所示。这说明多数家庭尚未建立系统的风险防控机制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应急准备金作为财务安全垫是家庭抵御突发事件(如失业、疾病、市场波动等)的关键保障。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出发,家庭应依据不同阶段的收入波动性与支出刚性,动态调整应急资金比例,以实现财务稳健性。但目前这一观念在实践中尚未得到普及,显示出家庭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滞后性。

Figure 3. Do you have set aside emergency living expenses (emergency fund) for your family?

3. 是否有为家庭设置备用的生活开支(紧急备用金)?

3.2. 不同群体的理财行为差异

3.2.1. 年龄与家庭阶段影响显著

从受访者年龄分布来看,20~40岁群体占比高达67.33% (如图4所示),且单身未婚的家庭占比最高,为23.33% (如图5所示)。表明家庭理财的核心力量集中于中青年阶段。这一群体通常面临购房、育儿、职业发展等刚性支出,在理财策略上更具进取倾向。数据显示,57.33%的育儿期家庭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重视安全性与保障功能,表明其在理财过程中更加关注稳健性与家庭责任的平衡。

而在退休阶段,47.33%的受访者选择了保守型投资策略,如银行定存、低波动理财产品,说明随着收入来源转向稳定或固定,风险偏好出现明显下降。这种行为与Modigliani生命周期理论预测一致,即个体在生命周期前期以风险积累为导向,而后期则以资产保值与安全性为主。

Figure 4. Age distribution of respondents

4. 受访者年龄分布

Figure 5. Current family life stage of respondents

5. 受访者目前的家庭阶段

3.2.2. 家庭资产负债结构失衡与潜在财务风险

在月收入方面,71.34%的家庭集中在5000元至3万元区间,其中40.67%的家庭结余不足30%,仅有17.33%的家庭月结余超过50%。如图6所示。同时近两成家庭用于偿还贷款或欠款的支出占收入40%以上。

与此同时,62%的家庭表示当前贷款或债务带来财务压力,显示出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平衡。如图7所示。说明在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中,居民尚未形成科学负债比率控制意识,也缺乏动态调整能力。这种缺失一方面影响家庭财务稳定,另一方面可能对金融系统形成潜在系统性风险。这种高杠杆、高支出、低结余的财务结构将家庭置于极易受外部冲击影响的位置,一旦失业、突发支出或资产缩水发生,极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乃至财务断裂的风险。

Figure 6. Monthly surplus as a proportion of income

6. 每月结余占收入的比例

Figure 7. Do you feel pressured by household loans?

7. 是否感受到家庭贷款压力?

投资方面,53.33%的家庭将不足50%的收入用于投资,显示出投资占比整体偏低。64%的家庭仍主要依赖储蓄、保险等传统资产。如图8所示。反映出投资意愿与能力之间存在落差这种“保守而非理性”的配置模式,一方面难以有效对冲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购买力损失,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财富的跨周期积累能力。反映群众对风险缺乏充分认知,或是在缺乏理财指导的前提下对金融市场的回避性选择。

Figure 8. Proportion of household income allocated to investment

8 家庭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

3.3. 家庭理财常见问题与挑战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素养不平衡。

家庭理财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呈现三重约束机制:首先,在主体认知层面,58%的家庭坦承“对投资不够了解”是其主要风险来源之一,反映出普遍存在的金融知识缺口与认知能力不足。其次,在信息环境层面,68%的受访者对“市场不稳定”存在担忧,这表明,家庭在理财决策中面临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困境,不仅获取金融信息的渠道有限,而且缺乏甄别信息真伪与质量的能力。第三,在决策支撑层面,72.67%家庭将“经济变动引发的财务不确定性”列为首要焦虑点,如图9所示。这暴露出普通家庭在财务管理中既没有提前预警风险的“警报器”,也缺少灵活调整收支的“缓冲垫”,当遇到收入减少、投资亏损或债务陡增时,往往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被动局面。

Figure 9. Respondents believe the biggest risk in household investment

9. 受访者认为家庭投资最大的风险

3.4. 家庭理财问题的结构性与行为性成因分析

3.4.1. 结构性因素:信息失衡与制度供给不足

首先,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家庭投资者在面临理财决策时无法获取全面、透明的产品数据,难以判断其真实收益与潜在风险。市场上存在大量复杂化、嵌套式金融产品,其条款设计专业性强,普通居民难以理解,并且通常并不倾向花时间去了解,从而形成“产品认知门槛”。

并且,普惠金融体系虽不断推进,但在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中的金融服务仍存在断层。缺乏个性化咨询、教育资源稀缺,使低金融素养群体难以形成长期的理财规划与资产配置能力。

除此之外,现行基础教育阶段对金融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仍较欠缺,金融教育大多停留在大学或工作后的自发学习阶段。教育制度设计中对“理财、风险、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缺位,是居民普遍缺乏金融常识的制度性原因之一。

3.4.2. 行为性因素:有限理性与认知偏差交织

行为金融学认为,个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多种心理偏差的影响。在本研究问卷中,多数受访者表现出以下典型偏差:

1) 从众效应:部分家庭在不完全理解理财产品原理时,倾向于“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导致群体性错误决策。

2) 锚定偏差: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依赖于既有经验或销售话术,例如被“预期年化收益率”误导而忽略风险。

3) 过度自信与回避并存:年轻群体中存在“盲目进取”型的过度自信,而中老年群体则表现出极强的风险规避偏好,形成行为极化。

4. 家庭理财风险意识的内生建构与能力演化路径

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理财需求持续增长。然而,金融环境的快速演变与产品复杂度提升,使家庭在资产配置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文分析表明,当前多数家庭在金融素养、风险认知及资产管理能力方面仍存在短板,而风险意识作为家庭稳健理财的前提,其形成不仅依赖外部制度保障,更需通过自身认知演化与能力建设逐步内生建构。本章拟在生命周期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围绕风险意识的认知起点、阶段演化路径、能力构建机制三方面展开探讨,为构建可持续的家庭风险管理能力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4.1. 风险意识的认知起点:金融理解与行为动因

风险意识的基础源自金融理解能力与行为反应机制的结合。然而,根据问卷数据,虽然66.67%的受访者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但仅有53.33%的家庭在理财决策中表示会充分考虑风险。这一“知识–行为”的落差揭示出当前家庭在认知转化上的障碍。

行为金融学认为,个体在面对理财决策时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过度自信导致家庭高估自身判断能力,忽视风险敞口;损失厌恶则使家庭倾向于保守策略,即便存在更优选择;同时,延迟满足能力弱化,使短期回报偏好压倒长期稳健目标。问卷数据显示,40.67%的家庭每月结余率不足30%,反映出多数家庭尚未形成中长期财务缓冲区,这种结构性特征进一步削弱了其风险承受能力。

因此,风险意识的初步建立需进入到对行为动因、心理机制及认知误区的主动识别之中。这不仅是理解风险的前提,也是构建防御能力的逻辑起点。

4.2.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风险认知演变与决策特点

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家庭在不同发展阶段,其收入结构、支出重心、消费弹性及风险承受能力均呈现动态演变,从而导致其风险认知模式与资产配置偏好持续调整。个体家庭在从成长期、扩张期到成熟期再至收缩期的过程中,其财务目标、预期收益、风险容忍度等金融行为特征呈现出阶段性规律。

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例如新婚期或职场早期,家庭资产积累尚浅,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但投资经验不足,往往存在高估收益潜力或盲目跟风投资的倾向。此阶段若缺乏风险识别能力,极易陷入高风险理财误区。

进入育儿期后,家庭支出重心转向子女教育与生活保障,财务压力显著上升。数据显示,57.33%的育儿期家庭以安全性为理财的首要考量,63.33%更偏好储蓄型保险,如图10所示,说明风险回避成为主导策略。这一阶段风险偏好逐步趋稳,理财行为以保障为主。

Figure 10. Do you focus more on protection-oriented products during the parenting stage?

10. 育儿阶段是否更关注保障型产品?

教育阶段的家庭则呈现出一定的进取性,64%的家庭配置成长型理财产品,但只有44%设立专项教育储蓄账户,如图11所示,显示出意图与执行之间存在结构性脱节。部分家庭虽愿意承担更高风险以获取收益,但未形成明确的资金目标划分机制,反而增加整体财务不确定性。

Figure 11. Have you started special savings or investments for your child’s education during the schooling stage?

11. 在子女教育阶段,您是否开始为其教育支出做专项储蓄或投资?

至退休阶段,家庭固定收入比重提高、主动收入减少,47.33%的退休家庭选择完全回避波动资产,仅27.33%保留中高风险配置,如图12所示。其理财目标转为保值防通胀,风险厌恶程度达到最高点,金融行为趋于保守与稳健。

Figure 12. Do you shift to conservative investments during retirement?

12. 退休阶段是否转向保守投资?

数据分析表明,家庭的风险意识会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年轻时敢冒险但容易犯错,中年求稳定却可能错失机会,老年重安全反而要对抗通胀压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不仅要考虑资产结构与目标匹配,更需实现与家庭生命周期状态的动态适配,制定灵活的风险管理方案:

例如,对于年轻家庭(25~35岁),建立“试错学习”机制。数据表明这个阶段64%的家庭会尝试高风险投资,但缺乏经验容易亏损。建议用“10%试水原则”,拿不超过十分之一的积蓄进行实践性投资,既积累经验又控制风险。

对于中年家庭(36~50岁):搭建“安全防护网”。面对63.33%家庭选择储蓄保险的情况,建议采用“三账户管理”:日常账户(50%)、教育医疗专款(30%)、增值账户(20%),通过资金隔离避免资金混用。

对于老年家庭(51岁+):设计“保命钱方案”。针对47.33%家庭完全回避波动资产的现象,可以配置“保本 + 抗通胀”组合:50%定期存款 + 30%国债 + 20%通胀挂钩理财产品。

4.3. 建立家庭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在缺乏制度依赖或专业服务支撑的前提下,家庭仍可通过自主机制构建基本风险防控能力,形成自我驱动的理财韧性体系。

其一,在基础性财务制度方面。如通过制定年度家庭预算、编制资产负债表与收支平衡表,形成对财务状况的周期性评估机制。问卷显示,仅35.33%的家庭具备三个月以上应急备用金,这意味着多数家庭缺乏流动性缓冲能力,极易在突发事件下陷入财务危机。因此,建议家庭设立“紧急预备金”账户,保证至少3至6个月基本生活支出储备,应成为风险意识具体化的起点。

其二,家庭需提升自身风险识别能力。家庭成员应定期进行风险承受力测评,并以此为依据匹配投资工具。如以稳健型账户对应刚性支出保障,中性账户匹配教育与医疗支出,进取型账户用于追求超额收益。通过账户分层实现功能目标映射,构建稳健的风险隔离机制。

其三,应强化行为自律与信息筛选能力。面对金融产品碎片化与信息过载现象,家庭应建立自己的信息筛选规则,如限定信源、设定产品选择阈值、定期评估投资效果,避免盲目从众与情绪驱动型决策。尤其在当前金融平台算法推荐盛行的背景下,保持理性判断与信息去偏能力尤为关键。

与此同时,有必要建立定期的理财回顾机制,通过月度账本分析、年度资产结构调整等方式,形成自我纠偏与优化机制。问卷显示,45.33%的家庭表示“会根据家庭变化调整理财计划”,这一比例虽有所提升,但仍有超过一半家庭缺乏主动调整机制。

5. 完善家庭理财风险保障的政策建议

5.1. 国家层面:完善制度保障与政策引导

1)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规体系建设

为防范金融机构营销导向失衡和信息不对称对家庭带来的投资损失,应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家庭作为弱势投资主体的权益保障机制。一方面,应细化金融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适当性原则”,将产品风险等级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应建立统一的投诉受理平台与追责机制,增强法律在处理理财纠纷中的效率与公正性。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金融营销行为的规范,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诱导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为家庭理财筑牢法律屏障。

2) 提高金融产品透明度和可比性

当前市场上理财产品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信息披露不规范,使普通家庭难以准确判断产品风险与适用性,导致家庭在决策中处于不对称地位。因此,国家层面应推动金融产品标准化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各类产品的收益来源、风险等级、费率结构等基本信息,并要求用通俗语言表述核心条款。同时,构建由权威监管机构或独立平台支持的金融产品对比机制,帮助居民清晰识别差异、合理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理财工具。

5.2. 金融机构层面:提升服务适配性与普惠性

1) 推动客户信息评估与产品适配机制落地

金融机构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应根据客户家庭的资产规模、生命周期阶段、风险偏好等因素开展画像分析与产品适配建议,确保“风险承受能力–产品风险等级–收益预期”三者之间合理匹配。推动风险等级评估模型、投资偏好测试工具在金融服务流程中的规范使用,从而真正实现“因人理财”、“因家施策”。

2) 融合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扩大服务覆盖面

结合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智能理财平台、在线资产规划系统和风险预警工具,降低理财门槛,提高服务可获得性。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社区、老龄群体等“服务盲区”延伸,缩小因区域与收入差距带来的理财资源不均,真正实现金融服务的公平可及。

5.3. 社会与家庭层面: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我保障能力

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家庭紧急预备金制度

针对前文发现的流动性管理薄弱问题,建议通过社区组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平台构建家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向居民推送金融风险信息、典型案例警示、家庭财务健康评估等内容。同时,家庭应主动建立应急资金账户,建议设立相当于3~6个月生活支出的储备金,以应对突发支出、收入中断等风险。

2) 强化家庭养老与教育储蓄规划机制

家庭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满足长期支出需求,尤其是养老与教育等不可回避的刚性支出。应倡导家庭根据生命周期提前进行养老资金与子女教育储蓄规划,逐步建立养老金账户、教育专项基金账户等专项储蓄机制,实现资金的专款专用、长期积累。同时,可借助税收优惠、政策性储蓄产品等手段,鼓励家庭参与长期储蓄计划,既增强财务保障,又缓解未来支出压力。家庭应增强前瞻意识,不仅关注当期投资回报,更要统筹未来财务需求,做到“未雨绸缪、长期规划”。

6. 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理财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升,家庭理财需求日益多样化,但与此同时,许多家庭在理财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不足和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家庭理财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金融教育、优化资产配置、建立科学风险防控机制等建议。

在未来,家庭理财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自身不断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通过合理规划家庭财务,提升理财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家庭可以更好地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同时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本文研究为家庭理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希望能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以及家庭自身提供一定的指导,推动家庭理财健康、稳步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财务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2461)。

参考文献

[1] 刘华军, 田震. 新时代十年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历程回顾、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J]. 经济家, 2023(7): 25-35.
[2] 黄飞.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研究[J]. 金融文坛, 2022(11): 1-3.
[3] 胡士华, 黄天鉴. 金融素养、信息渠道与家庭投资理财收益[J]. 投资研究, 2021, 40(3): 20-32.
[4] 刘勃劭. 我国居民家庭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投资与合作, 2022(10): 31-33.
[5] 陶茹. 金融知识对城乡家庭理财行为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21.
[6] Ancona, P.D. (1952) Modigliani, Chagall, Soutine, Pascin: Aspetti Dell’espressionismo. Edizionidel Milione.
[7] Barber, B.M. and Odean, T. (2007) All that Glitters: The Effect of Attention and News on the Buying Behavior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1, 785-818.
https://doi.org/10.1093/rfs/hhm079
[8] Calvet, L.E., Campbell, J.Y. and Sodini, P. (2009) Fight or Flight? Portfolio Rebalancing by Individual Investor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4, 301-348.
https://doi.org/10.1162/qjec.2009.124.1.301
[9] 周文, 张奕涵.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内在关联与重点突破[J]. 学术研究, 2024(6): 73-82.
[10] 安博文, 许培源, 卢一夫, 等.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动力源泉与区域协调[J]. 工业技术经济, 2025, 44(3):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