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arxist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DOI: 10.12677/acpp.2025.147332, PDF, HTML, XML,   
作者: 张瑞颖: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文化观Marxism Cultural Critical Theory Cultural View
摘要: 当下,文化研究成为热点。其中马克思文化批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仍存在可以完善的空间。对此,有必要对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作一个系统全面的梳理。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搜集与深度剖析,涵盖了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诸多重要成果。通过系统梳理与综合分析这些文献资料,本研究发现,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已经展开了颇为系统与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该研究领域仍旧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显著的不足。具体而言,研究的碎片化、理论体系的尚不完善以及跨学科整合的缺乏等问题均亟待解决,亟需学界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研究层次。基于上述详尽的文献分析与问题识别,本研究对未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前瞻性的展望。本研究旨在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向更为深入的层次拓展,向更为广阔的学术领域延伸,以期能够为当代文化困境的精准解读以及文化发展新路径的有效探索,提供更为坚实、更为系统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Abstract: At present, cultural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spot. Among them, the field of Marx’s cultural criticism has made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Marx’s cultural thought,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arx’s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This study first carried out extensive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in-depth analysis, covering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n Marxist cultural critical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se documents, this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carried out a quit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discussion on Marx’s cultural thought in recent years and achieved a series of valuabl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field is still facing many challenges and significant deficiencies. Specifically, the fragmentation of research,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need to be solved,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needs to further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level. Based on the above detail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problem identification,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forward-looking outlook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work in this field to expand to a deeper level and to a broader academic field,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solid and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dilemmas and the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new path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瑞颖.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综述[J]. 哲学进展, 2025, 14(7): 12-1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7332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是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理论体系,它基于唯物史观,强调文化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旨在揭示文化背后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和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疏离现象。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对马克思基本思想理论的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理论的认识,得到了显著提高。新时代召唤出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最近,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一项主张,就是“回归马克思”,学者们立足于文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的研究。从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主要是文化批判理念,文化价值的特点非常浓厚。从这点来看,我们要想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就需要对马克思思想文化进行深入性分析。

二是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学者在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从欧美国家学者在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上的研究状况来看,我们需要从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出发,来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而在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上,欧美学者的成果显著。在1923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文中,不同于其他学者注重马克思理论文本的分析与解读,而是开创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方式,这种方式和特殊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性分析不同,而是从政治传统出发构建人类社会文化的分析批判框架,通过文化价值的研究来找到探索更可持续、包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钥匙,从而最终实现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与福祉的目标。随后,西方学者开始加大对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研究。我国学者较晚开始此类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学术界的成果,来加大对马克思文化理论的研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

我国哲学界对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马克思文化理论的研究上,学术界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较少涉及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更没有构建理论框架。因此,要将分析一些学者的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构建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体系的重点。可以说,学术界非常重视对马克思思想文化的批判与分析,并将文化批判作为重点,但并没有取得一致。也就是说,一些学者从实践展开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研究,也有从文化批判来展开,早在1993年,俞吾金就在专著《意识形态论》中立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1]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和实践批判》[2]一文中,贾君亮认为马克思形成特色研究体系时,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普遍性社会问题作为重点,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是一种实践批判思想。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性质为文化批判,在《对实践的批判性反思》[3]一文中,陈名财认为每一种理论经过阶段性、周期性的阶段,而达到理论的成熟界限,从而具有很高的批判价值和理论精神。从实践的层面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解读,需要深入的分析。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文化批判上;一些学者指出需从时间批判和文化批判角度,来对马克思批判精神进行解读,在《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本质:一种基于实践的批判性考察》[4]中,朱荣英认为虽然马克思贯彻了时间的批判方针,但由于批判要涉及到原有的社会基础,要剔除传统的哲学思辨体系,实践的批判方针,但由于批判要涉及到原有的社会基础,要剔除传统的哲学思辨体系,来以新哲学为重点构造一个新的世界。因此,朱荣英指出马克思并没有放弃对理论本身的批判,而是从单纯的理性批判中挣脱出来,从理论批判的角度出发,来实现同实践的融合。综上可见,国内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对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解尚存分歧,理论体系尚需完善。未来研究需深化理论框架,要深入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必须回归经典文本,在正确理解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批判的多重含义。

2.1.2. 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理论来源,主要包括异化劳动理论和拜物教理论。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基本方面揭示了劳动异化的规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实现人的解放,最重要的就是扬弃劳动的异化本性,恢复人的本性,这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衣俊卿分析了文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在对市民社会、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实践的基础地位,揭示了扬弃异化的重要性,以人的现实劳动(实践活动)为总体,建立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全新的学说:以人的劳动、现实的生产活动,即人的实践为现实基础而深刻说明人类社会的生成和分裂,以及扬弃这些分裂和对立,使人类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毫无疑问,此处所指的学说同样属于文化范畴,是潜藏于文化结构内的重要的批判武器,对于人类走向自由的道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由、批判、革命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它的影响,同样也很大。在陈开华翻译,维塞尔写成的《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5]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早期的思想理论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影响很大,在《启蒙的文化哲学反思》[6]一文中,陈树林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启蒙运动在文化批判层面上的影响。通过对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思想基础的梳理,明白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挖掘不同思想来源对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具体影响及路径。

2.1.3. 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具体内容

在《马克思批判哲学的诞生》[7]一文中,赵敦华指出虽然借鉴了启蒙运动和黑格尔辩证法中的批判精神,但马克思非常重视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协调过程,并制定了明确的方针与目标,可以将马克思文化批判分为四个过程,即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一文中,何萍指出除了文化和哲学上的传统价值外,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形成来看,以唯物主义为内核,马克思主义对自身意识、人的本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批判,从而构建理论与思想的发展体系与价值框架。从这三项内容出发,马克思通过哲学批判和近代理性主义,来推动构建哲学文化的世界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中,文化批判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马克思从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出发,不回避任何现实问题的研究,来构建思想框架体系:二是实践理论研究成果向现实实践层面的转化,来阶级存在于现实中的问题。从这点来看,马克思认为不仅要实现从梦想到现实的进步,还需要实现思想的趋同,其中科学思想是重点。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将马克思文化思想和文化批判,作为研究重点。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始较早,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而推动研究理论的创新。从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上来看,通过成果的借鉴,实现研究理论的创新,进而归纳出最新的研究结论。卢卡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资本主义的物化消解出发,来加深对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了解,并展开对法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研究,这开启了欧美学者关于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的先河。随后,马克思发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后,欧美学者对异化研究越来越重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重大变化,欧美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文化发展问题,对此,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现代性作为批判研究的重点。但对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则持反对态度,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性的分析,认为大众文化彰显了各派在文化层面上的竞争。

第一,卢卡奇、葛兰西是“文化批判转向”的代表。经过对第二国际的批判,欧美学者形成了文化批判理论,其中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和葛兰西过分强调领导权在社会斗争中的中心性和单一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9]中,卢卡奇指出受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消极影响,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因此,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无产阶级意识,来进行文化革命。在《狱中札记》[10]一文中,葛兰西指出同资产阶级作战并不是革命的核心任务,通过竞争获得文化发展主动权是重点。

第二,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从当代人们所遭遇的文化困境出发,从文化层面入手来对个人生存环境进行解读,并从各个层面做起对社会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工具理性批判》;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以及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等是主要的研究著作。

第三,阿尔都塞是西方结构主义的代表(也被称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指出由于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中受认识论断裂的影响,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非人道主义理论。同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人类要想走出现存的文化问题,就需要遵照马克思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官僚政治、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来突出人性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以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吉登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学派。他们认为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碰撞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所产生的主义原因;从技术理性和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对人性主体的解构与批判。

3. 文献述评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综合多篇研究综述来看,学者们对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3.1. 在思想渊源与发展脉络方面

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批判性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文献中详细划分了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异化批判时期、意识形态批判时期和日常意识批判时期。这种时间顺序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及其思想深度。

3.2. 在主要内容方面

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涵盖了宗教批判、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日常意识批判等多个方面。这些批判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与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文化现象的新视角。通过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3.3. 在当代价值与意义方面

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它为我们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盛行的背景下,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更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尽管学术界在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国内对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等问题。因此,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拓宽研究视野与方法,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文化现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4. 研究展望

在广泛搜集与深入分析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文献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审视。尽管学术界已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面临碎片化、理论体系不完善及跨学科整合缺乏等问题。基于此,对未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4.1. 深化理论框架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框架的构建,加强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挖掘,从源头上把握理论的精髓与核心。同时,应积极探索该理论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交叉融合点,通过跨学科视角的引入,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

4.2. 强化实证研究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检验和修正理论,提升其解释力和说服力。这将有助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解决现实文化问题提供更具操作性的路径。

4.3. 促进跨学科整合

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跨学科整合不足问题,未来应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通过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碰撞与融合,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和创新点,拓宽研究视野,推动该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4.4. 聚焦全球化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与冲突日益加剧。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与机遇,通过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为揭示文化背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和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疏离现象的重要工具,其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更展现出广泛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挖掘,以及跨学科视角的引入,我们能够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实证研究与分析的加强,将进一步提升该理论对现实文化现象的解释力与说服力。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与冲突,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分析框架。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文化之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了解现代社会文化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化批判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文化之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了解现代社会文化危机产生之根源,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为走出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困境做出合乎发展趋势的努力;研究和传播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之举。当今世界文化交融之盛前所未有,但是包括拜物教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等在内的文化也潜移默化一代人,因此,在发展“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时,需要借助文化批判理论的力量,摆脱物化、异化影响,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与方法,以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该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积极回应与解决路径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34-36.
[2] 贾君亮.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和实践批判[J]. 延安大学学报, 2010(2): 12-16.
[3] 陈名财. 对实践的批判性反思[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10(3): 5-14.
[4] 朱荣英.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本质: 一种基于实践的批判性考察[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8-19.
[5] [美]维塞尔. 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46-158.
[6] 陈树林. 启蒙的文化哲学反思[J]. 哲学动态, 2012(4): 8-15.
[7] 赵敦华.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诞生[J]. 汉淮论坛, 2010(2): 10-14.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4-151.
[9]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68-72.
[10] [意]葛兰西. 狱中札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