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聚焦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阅读教学体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深化情感认知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路径[1]。这不仅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技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具有重大意义,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
2.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学生需在语言实践的丰富环境中增强个人的语言体验和语感,以便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流利地进行交流。同时,学生要有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字功底。通过阅读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要抓住文章的直接含义,又要对文章的深意进行深入地探究,对作者的见解、情感等进行深入的理解。
2.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必须训练的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这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中必须培养的。鉴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都能表现出比较优秀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等更为高级的思维能力方面,学生们的表现往往显得相对不够成熟[2]。
2.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在语文学科中,蕴藏着诸多美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丰富情感和深远意境之中,还体现在语言文字本身的韵律和节奏上。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它们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是学生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阅读活动的持续推进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还应当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将学到的知识和已经获得的经验转化为文字表达,达到推陈出新的境界[3]。
2.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作为关键的文化传承媒介之一,语文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索和理解中华的优秀传统文明,而且还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这些文化精髓。在校园里,同学们有机会参加传统文化节、诗歌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也让同学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才艺。此外,社会媒体等现代传播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更广泛的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成为了文化的传承者,也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者,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4]。同学们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跨文化交流的活动,进一步关注和参与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从而开阔眼界,培养全球化思维模式5,可以大大增强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5]。
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3.1. 阅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当前,许多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仍倾向于采用较为单一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在阅读活动启动之前,对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行模式化地介绍。然而,此类介绍对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相对有限,且难以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实际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教师概括居多,课堂阅读的比例偏低。而在课后,阅读活动的开展往往更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阅读效果。此外,这些活动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不够具体,导致活动重点不清,使得阅读效果参差不齐。
3.2. 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文建设的关键期,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兴趣不足、督促不够等原因,基础阅读量不足,造成语文知识积累相对欠缺,如语言知识、文学常识等。其次,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不够深入,过程与复习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对阅读中接触到的知识还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6];再次,学生概括表达能力分化明显,一些学生完整复述阅读内容需要老师指导,反映出一些学生在思维逻辑和表达逻辑发展上的欠缺。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和举一反三,但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缺乏引导和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吸收和复述偏向于按部就班,对阅读内容的思考缺乏自己的深度。
3.3. 未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兴趣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阅读偏好,实际上就等同于对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施加上了限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点和阅读倾向,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特殊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尊重和体现。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且也无法真正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和挖掘他们的潜力[7]。
3.4. 不够重视审美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不少老师对文字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而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又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上,审美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首先,教师对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将其简化为对优美文字的简单运用,而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单运用优美文字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其次,学生的审美体验不足。教师未能有效营造有利于审美体验的环境,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深刻的感受,难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和审美感悟力。此外,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较为薄弱。现在的阅读教学仍以知识性学习和应试性学习为主,学习的主要目标仅限于完成课后作业或应付考试,整篇文章蕴含的寓意之美,同学们并没有真正理解。
4.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路径
4.1. 设定清晰的阅读教学目标
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制定具体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为依据。这些目标应该包括对重要技能的提升,比如分析、推理、估分等这些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构思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和提高而发表个人见解[8]。在对阅读目标进行统整时,需要将学习内容与文本语篇进行全面整合,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相互促进和互动,如促进识字与写作、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实现有机的统整和综合发展。
4.2. 积累与表达,建构语言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掌握并应用多种阅读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这些技巧不仅涉及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有效沟通等能力。为了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积累。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和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对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标记。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后,学生建立“自然描写”专题本,分类摘录“漓江的水真静啊…”、“像翠绿的屏障”等句式,并标注适用场景(如游记开头、景物特点描写)。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教师引导整理“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等四字词块,通过“历史演讲”活动仿写励志宣言:“吾辈如旭日初升,其道大光!”学生将词块用于升旗仪式演讲稿,实现经典语言的当代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感悟。批注式阅读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在书页边缘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从而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化和个性化。
4.3.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训练阅读思维
针对小学生思维结构尚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教学模式的优化需着重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题,促进知识迁移和运用。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过程中,在冒险与安稳的抉择问题上,教师可以围绕主人公展开深入地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汤姆在冒险场景(如洞穴逃生、荒岛历险)与日常生活(如课堂调皮、姨妈管教)中的行为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随后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主张冒险精神,一组倾向安稳生活,要求结合文本细节与自身经历创作延伸情节。主张冒险的小组设计汤姆成年后带领小镇青年探索新航线"的故事,融入了科学知识与团队协作元素;倾向安稳的小组则虚构汤姆成为教师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冒险的情节,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在辩论式创作分享会上,教师设置冒险是成长的必需吗、安稳生活是否意味着平庸等辩题,引导学生用文本论据与生活实例论证观点。有学生引用汤姆在冒险中展现的勇敢与智慧,提出冒险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学生则以波莉姨妈的担忧为例,认为安稳生活提供了探索的安全基底。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观点的互补性——冒险精神需要安稳经验的积淀,安稳生活也蕴含着心灵探索的可能。这种沉浸式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重构文本、对话思辨中,既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在矛盾观点的碰撞中自然建构起辩证思维的认知框架,有效提升了逻辑推理与语言表达能力。
4.4. 阅读优秀美文,提升审美能力
为切实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与文化自信,可系统实施以下策略。第一、阶梯式书目推荐,激发阅读兴趣。依据学段科学推荐高质量读物:低年级引入《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中年级推荐《夏洛的网》等儿童小说;高年级拓展至《草房子》、精简版《史记故事》及四大名著青少年版。阶梯推荐匹配认知水平,有效开阔视野,点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逐步养成阅读习惯。第二、建立阅读兴趣小组,营造共读氛围。设立如“书海拾贝”等课外阅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成员轮流担任“领读人”,分享《狼王梦》的母爱探讨、《昆虫记》的观察实践或《西游记》角色之争。这种深度交流营造积极“悦读”氛围,使阅读从任务内化为习惯,同步提升表达与合作能力。第三、深耕文化经典,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聚焦中国古典名著,设计深度体验活动,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核心。例如《西游记》项目学习,可以绘制“取经路线图”,制作“妖怪图鉴”,分析团队精神。学生感悟:“合作才能成功,就像取经团队。”还可以通过《三国演义》智慧擂台举办“谁是最有智慧的人”辩论赛(诸葛亮vs曹操等)。学生准备史料,分析谋略,锻炼思辨力,感叹:“动脑筋比蛮力厉害多了!”
《红楼梦》可以进行诗意体验。关注节日、诗词、园林等文化符号。学生创作灯谜、模仿小诗或绘画“潇湘馆”,触摸古代生活美学,反馈:“里面的诗画好美,像走进大花园!”《水浒传》在欣赏英雄气概时,引导讨论“义气”的古今异同,辩证理解历史背景。学生通过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讨论、情景剧、读后感等多种形式梳理心得。如读《水浒》鲁智深后,学生写道:“他拳打镇关西是路见不平,启发我要勇敢助人。”这既深化理解,更锤炼思维与表达。
通过阶梯荐书点燃兴趣,依托小组营造氛围,深耕名著经典设计体验活动,学生能在“悦读”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理解、表达、思辨、合作),并在亲近民族瑰宝的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实现全面发展。
5.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革新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分析了阅读文本分析、阅读技巧的教授以及课堂上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等多个方面。这些分析为当前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提供了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