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劳动:何以必要?何以可能?
Emotional Labo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Three Full-Education” Framework: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摘要: 在“三全育人”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其教师不仅承担知识传授,更肩负价值引领的重任。本文立足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围绕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的现实表现,探讨其在“三全育人”视阈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文本通过对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德育导向、多样化对象与内隐性成效等方面分析必要性,论述制度支持与教师能力建设两个层面的现实可能性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丰富情感劳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Amid the deepe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full-education” initi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emerged as key sites for moral education, requiring teachers to engage in both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value cultivation. Drawing on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emotional labor am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nalyzes it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ree full-education”. The necessity of emotional labor i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course content, moral education orientation, student diversity, and the implicit nature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Its feasibility is assessed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teache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extension of emotional labor theor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offers insight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曾成.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劳动:何以必要?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7-1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581

1. 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他强调,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为路径的新时代教育战略方向。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理念,“三全育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承担着价值塑造与思想引领的核心职能,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兼顾知识传授和对学生三观的培育,其职业角色定位的关键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

随着课程功能的深化与育人目标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压力和工作强度加重,教师需应对复杂教学情境如学生认知多元化、社会舆论波动等,并承受来自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重任务带来的心理压力。在此等情况下,教师易出现心理疲劳和职业倦怠等情况。

因此,情感劳动作为教师教育实践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劳动形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群体关注。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情感劳动尤为普遍,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为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价值观的引导者,须心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提高自身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通过情感劳动展现对教学内容的真诚信仰、以积极正向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思想认同。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情感共振,让情感劳动在思政课教学中广泛实践。

然而当前社会对教师情感劳动的认知尚存不足。大众普遍将教师的工作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科教学,情感劳动被看作为一种隐性劳动。虽然教师的情感劳动于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没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与认同,这种认知缺失加剧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疲劳和职业倦怠。深入研究教师情感劳动,可以提高社会对教师情感劳动的理解,还能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聚焦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力图回答以下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为什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须进行情感劳动,其必要性何在?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情感劳动,其现实条件与路径何在,及其可能性如何实现?本研究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探索,旨在拓展情感劳动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并为优化“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供参考。

2. 理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

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强调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进一步深化了“三全育人”的内涵。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关键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3]。所谓“全员育人”,强调高校中各类人员都应参与育人过程,包括思政课教师,也包括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同时也应涵盖学生自身、校友和校外人士,形成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4]。“全过程育人”则是指育人工作应覆盖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包括从入学教育、课程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到毕业发展全过程。这一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某一阶段,而应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持续施力,形成递进式的教育效应。“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工作的多维度、系统性与协同性。其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现育人内容、形式和途径的协同发展。

“三全育人”理念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边界,教师角色从社会普遍认同的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价值引导者以及情感支持者,因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投入更多情感劳动,事实上对教师综合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情感调节与情绪管理能力,方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其中,“全过程育人”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成长的各阶段持续关注其思想变化与心理状态,“全方位育人”则推动教师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与学生建立深入互动,这增加了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这种能力关系到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感染力与认同成效。理解和把握“三全育人”理念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育人体系中的职责定位,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2.2. 情感劳动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情感社会学兴起,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作为该领域的核心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心灵的整饰》(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一书中首次提出。她通过对空乘人员和收账员的研究,将情感劳动定义为“人们会通过对情感的整饰而创造出某种公开可见的面部展演和身体展演”,在工作中调节情感以符合社会和组织的情感表达规范[5]。她区分了两种情感表现方式: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前者是通过调整外部表情,内心的感受并无变化,而后者是调节内心的情感。

情感劳动主要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它们需要与公众进行面对面或是声音相闻的接触[5];其次,具有价值性[6]。情感表达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流露,它还承载着社会或组织特定的价值导向与期望。通过情感表现,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得以调整,以满足特定的社会、文化或组织目标;最后,情感表现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情感劳动通常是在社会规则和组织期望下进行的。

情感劳动的研究主要关注那些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根据工作性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以将这些工作分为不同类型。即公共–利益领域、公共–价值领域、私人–利益领域、私人–价值领域[7]。霍氏的情感劳动理论提出的三大特征使得思政课教师无疑符合情感劳动的研究范畴,并且具备独特的职业特性,这些特性丰富了情感劳动的理论,也为情感劳动研究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的研究已初步涉及理论内涵、策略选择、组织影响因素及情绪调适等多个方面,例如,刘缘指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劳动的本质,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8]。田国秀与贺娟娟从策略优化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的现实表现[9]。然而,现有研究总体上尚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还需推动理论深化与经验总结的结合。

3. 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何以必要:教学特点与群体特征的双重分析

3.1.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与核心课程,其教学特点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属性、教学目标的德育导向、教学对象的多样化与教学效果的内隐性等特征。这些教学特征意味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较深的情感投入与有效的情绪调节,才能实现理性传授与情感感染的统一,从而提升教学成效。因此,情感劳动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常态。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0]这体现了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课程,更承载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使命。当代社会文化思想多元交锋,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同造成冲击,给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带来了挑战。思政课承担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任务,还需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确并坚守自己的立场,增强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从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德育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将德育置于重要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德育目标具体体现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国家认同、集体主义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将德育教育与智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情感认同,进而在思想与行为层面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再者,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思政课教师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学科专业的学生群体,不同类型的学生存在如城乡、民族文化以及学科专业等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接收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偏差。教师必须充分正视并且尊重这些差异,通过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消除认识误区和偏见,增强群体认同和思想认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躺平”“内卷”“佛系”等观念的兴起,说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和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传统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群体中发挥其最大的引导作用,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最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内隐性特征。相较于专业课成绩考核模式,思政课的教育成效更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情感认同的建立,这种变化并非直接体现在短期的考试成绩或课堂表现上,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逐步显现。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对思政课意义的感知具有延时性,在毕业后或步入社会后,随着现实情境的变化与生活阅历的积累,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同会逐渐加深,体现出“后置性认同”的特征[11]

这种内隐性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长期稳定的情感投入,更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情绪觉察与灵活的情绪调节能力,以持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

3.2.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群体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神圣使命的诠释,更是对其职业角色的精准定位[12]。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和社会功能,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学生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使命。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影响力,教师必须以明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引领学生,让学生逐步认同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与热点事件时精准把握政治导向,以恰当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与理论自觉。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有多个维度,包含个人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在个人层面,教师需要在个人的教育理想、价值追求与教学实践之间达成内在统一,以明确自身的教育信仰与职业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层面,社会对思政课教师寄予较高的道德和政治期望,教师要平衡自身的教育信念与社会的普遍期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既符合个人价值又满足社会期待的情感表现与职业担当。在国家层面,教师承担着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其身份认同紧密围绕国家主流价值观展开。这种多重身份认同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自我角色的调适,还对教师的情感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自我情感管理、职业责任感及社会使命感之间需持续寻找平衡点。

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作为理论性和政治性兼具的课程,思政课要求教师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核心理论,还要敏锐把握社会热点与国家政策,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案例,以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在面对不同专业背景、思想观念各异的大学生群体时,教师需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主流价值观。

此外,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并行的双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力分散。在教学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付出难以立竿见影,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压力。然而,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偏向科研成果导向,而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强度较大、情感投入较高,科研产出相对受限,导致了部分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13]

4. 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何以可能: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4.1. 优化情感劳动保障机制

从社会层面来讲,首先应强化政策导向,构建支持性社会环境。政府应当站在战略高度,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价值的认识,促使其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范畴,通过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以及政策措施,为教师的情感投入给予政策保障以及制度激励。

其次,营造理性舆论环境,提升社会认同。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学术期刊与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想引领、价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育人故事,构建起全社会理解、支持、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的话语环境。

从高校内部层面看,一方面,应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推动情感劳动显性化。高校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与激励机制中,应突破以往“偏科研”的评价导向[13],探索构建包含课堂情感投入、师生互动质量、学生反馈满意度等维度在内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将情感劳动作为教师教育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其职业成就感,也有助于在制度层面促发教师对情感劳动的积极认同和持续投入。

从另一角度来看,应建立健全情感劳动支持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着重提高教师情绪管理、沟通能力、情感表达等,提升教师情感劳动的能力储备;设立常态化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服务,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帮助教师缓解情绪压力,防范职业情绪耗竭;培育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搭建教师互助互惠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共享与情感共振,形成良性互动的情感支持网络。

4.2. 提升教师能力与素养

从教师个体维度出发,增强其情绪调节能力、确立积极职业认同以及培育心理韧性,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可能性”与“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调适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重视对自身情绪的日常察觉与反思,进行常态化的自我情感评估,通过不同的方式释放积压的负性情绪,避免情绪内耗造成职业倦怠,可借助专业培训、心理辅导或校内外教研平台,以更好地面对复杂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应提倡以深层扮演的情感劳动方式替代表层扮演,使情感表达更趋自然真实,进而增强课堂互动的感染力。

其次,确立职业定位与教育动机,强化内在价值认同[9]。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准确把握自身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角色定位,不断自我反思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与优化教学风格,形成稳定的职业信念,这种信念有助于教师应对多元社会环境中育人工作的挑战,也能够更好地在师生互动中唤起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知情意行”的目标。

最后,发展积极心理资本,构建情感支持系统[9]。教师的情感劳动不只受限于课堂内部,也受到其生活质量、社会关系与心理状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构建稳固的人际支持网络,在与同事、学生、家庭成员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情绪回应与心理慰藉,并且要注重生活节奏与心理状态的调和,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参与体育、艺术、社交等多种活动,拓展情绪表达的空间与形式,从而增强情绪恢复力与心理弹性。

总之情感劳动的实现要依靠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更在于教师个人的情感认知、心理调适以及教育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充分认可教育价值、坚守职业信念、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的前提下,才可在情感劳动中实现“以情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7-02-28(1).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3] 杨晓慧. 高等教育“三全育人”: 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8): 4-8.
[4] 梁伟, 马俊, 梅旭成.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4): 36-38.
[5] Russell, H.A. (2012)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ttps://doi.org/10.1525/9780520951853
[6] 皮常玲.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9.
[7] 高艺多. “心灵”及其情境: 本土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8] 刘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情感劳动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大学, 2023.
[9] 田国秀, 贺娟娟. 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优化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23(9): 10-13.
[10] 王爱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11] 徐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20.
[12] 王树荫. 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 [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9(3): 11-15.
[13] 冯连军, 朱宝林.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现实困境和发展向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3):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