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创建路径研究——基于组织力提升视角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reating “Model Party Branch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DOI: 10.12677/ces.2025.137490,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洋: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样板支部路径研究College Student Party Branch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Model Branch Path Studies
摘要: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承担着重要的组织育人和组织引领职责。培育创建学生“样板支部”,不仅能够促进支部成员共同进步,提升支部组织力,还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支部不断进步,进而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形成可推广的党建经验。从组织力提升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创建的重要意义、困境以及路径,以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As the fighting fortress of the Part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universities, the student party bran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organiz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leading organizations. Cultivating and creating student “model branches”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common progress of branch members and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the branch, but also play a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in driving other branche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reby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forming replicable party building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and paths of creating “model branch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张洋. 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创建路径研究——基于组织力提升视角[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7): 14-2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7490

1. 引言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战斗堡垒,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青年人才培养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主动意识不强、内容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组织力作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核心体现,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密码。基于此,从组织力提升视角探索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创建路径,不仅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的重要实践课题。

2. 创建学生“样板支部”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支部成员共同进步,提升支部的组织力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党与广大学生群体的直接桥梁及纽带。培育创建学生“样板支部”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对推动支部成员携手共进,提升支部组织力意义深远。在高校党建工作当中,学生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发展和管理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重任。然而,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而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恰是致使内部发展参差不齐的关键因素。倘若未能得到有效的引导与整合,会对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产生影响,进而妨碍支部整体组织力的提升。通过培育创建“样板支部”,以规范化的建设引领支部成员一起学习,可以有效地缩减差距、达成共同进步的目标。正因为多样性的存在,所以支部能够塑造一批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典型,促使其他党员向先进靠拢,进而强化整个支部的向心力。支部组织力的提高,可以为支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2.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支部不断进步

“样板支部”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培育创建“样板支部”,能够选树标杆,激励带动其他支部不断进步。一方面,“样板支部”的成功经验,能够给其他支部提供借鉴与参考,助力它们找到契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样板支部”的党建工作经验及成果进行宣传展示,也能够帮助其他党支部更为清晰地察觉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样板支部”为参照,有指向性地拟定计划并施行措施,推动支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样板支部”对于其他学生党支部具备颇为强烈的激励作用。“样板支部”在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以及在各方面获得的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激发其他党支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让其他党支部更为主动地推动自身发展,探寻适宜支部发展的独特方式与路径,最终达成从被动对标至主动创标的飞跃。

2.3. 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形成可推广的党建经验

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并形成可推广的党建经验,是培育创建学生“样板支部”的深远意义。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通过党支部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建经验,从而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全面进步提供鲜活样本和宝贵财富。学生“样板支部”的培育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党建工作理念的创新以及实践方法的创新,在这一过程当中,各支部需要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地去探索契合青年学生特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建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外,学生“样板支部”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党建经验,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这些经验通常是源于实践的,且是经过反复验证的,而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党支部存在一些共同性,所以,其具有颇高的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如此一来,“样板支部”便能够成为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以及“经验母体”。

3. 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内涵

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界定,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党支部组织力的内涵。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于党组织自身,即党组织依靠其内部结构和领导机构所展现出的领导力和革新力;二是来自于党组织与其追随者的相互作用力,即党组织与其所领导的组织和群众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1]。也有学者将党支部组织力分为“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组织力及发展推动力”等四个维度[2]。在对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党支部的特点,对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与阐释。确切来讲,作为党支部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合力,学生党支部组织力能够确保党支部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支部实现两大核心实践目标,即对外切实有效地凝聚广大学生群体,对内强化高效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而这一能力体系包含了多个维度: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学生凝聚力以及自我革新力。本文在第四部分,也将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寻找学生“样板支部”创建路径。

在对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党支部的特点,对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与阐释。确切来讲,作为党支部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合力,学生党支部组织力能够确保党支部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支部实现两大核心实践目标,即对外切实有效地凝聚广大学生群体,对内强化高效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而这一能力体系包含了多个维度: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学生凝聚力以及自我革新力。本文在第四部分,也将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寻找学生“样板支部”创建路径。

4. 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创建困境

4.1. 创建“样板支部”的主动意识不强

学生“样板支部”的创建过程,也是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过程。但是理想与实践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些高校中,“样板支部”创建过程常面临一些挑战:那就是参与者——支部成员主动性低下,主动创建“样板支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成为了影响“样板支部”创建效果和限制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部分学生对于“样板支部”创建活动的认识不足。许多人都将其看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亦或是形式主义的产物,但真正理解该活动,将其作为帮助个人成长个人以及锻造党性的机会乃是少数。因此,这种态度消极、敷衍了事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积极主动、齐心协力的创建氛围的形成。此外,高校在“样板支部”创建过程中不健全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也是导致各个支部创建的主动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一是部分高校在创建的初始阶段缺乏对学生明晰的规划和指导,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迷茫、缺失方向。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模式,毋庸置疑地增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及增大了“样板支部”的创建难度。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切实地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均缺失的情形之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而使得创建活动难以达成预期的成效。

4.2. 政治生活内容和形式创新性不足

政治生活内容和形式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从根源上说,是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对于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认知不足导致的。如今,青年学生更具备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性,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参与权和表达权,也渴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政治生活的组织以及实施方面,依旧显得相对保守和传统,所以未能充分捕捉到这些变化,也不利于支部成员发展以及支部组织力的提升。

就内容而言,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生活内容过于单一。实际上,这些学生党支部常常借助团会、党会、班会等会议形式,针对成员展开PPT或者政策文件原文的宣讲与解读。虽说此类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成党的理论和政策的传递,然而却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也就很难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了。通常情况下,这些活动往往是将侧重点放置于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解读方面,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就形式而言,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会议、讲座、报告等传统组织生活形式,在具备一定规范性与稳定性的同时,互动性与趣味性方面却有所欠缺,从而难以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性及需求相契合。正是这种单一性以及理论性过强的形式和内容,使得政治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且单调,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但对支部成员个人发展不利,而且对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形成了阻碍。

4.3. 组织设置不合理和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就高校学生“样板支部”的培育创建和发展过程而言,组织设置不合理和组织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实乃一大制约瓶颈。这一问题不但对支部内部的组织力提升有所影响,并且对其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所影响。

从组织设置的视角来讲,在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中,其组织架构存有不合理的情况。有些支部,缺乏明晰的职责分工,如此一来,便会导致责任分散、工作推进迟缓、效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支部内部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行动力。与此同时,部分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以至于信息传递受到阻碍,这样支部成员的归属感大幅降低,支部凝聚力不足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支部组织力的提升,阻碍“样板支部”的培育和创建。

组织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同样制约了组织力的提升和“样板支部”的发展。一方面,部分高校在管理学生党支部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得支部工作形成无章可循的局面,从而难以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即便存在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却常常只是流于形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也是缺乏的。正因如此,一些支部在开展工作时,纪律松散,甚至还出现了应付了事的现象,严重削弱了组织严密性。

4.4. 学生党支部品牌特色彰显度不高

品牌特色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是其组织文化的集中体现,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不仅没能充分挖掘本支部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没能将其特色推广出去。

特色品牌应当能够准确反映支部的核心价值观、使命追求。但是,一些支部在品牌建设上投入不足,未能有效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的工作做法,因而其品牌建设显得单薄且缺乏深度。并且,部分支部在构建品牌理念时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规划,导致理念表述模糊、内容雷同,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识别度。同时,特色品牌作为支部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其培育和传播同样至关重要。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的力度与深度不足也是制约支部品牌特色彰显的重要因素。即使有的党支部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品牌宣传,但也只局限于用校内或者党支部的公众号或者新闻网页推送,未能联动社会媒体或者地方党建,其影响辐射范围也很有限。

5. 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创建路径探索

5.1. 突出支部政治建设,以提升政治领导力

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提升组织力的核心与灵魂,是确保党支部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所在,是创建“样板支部”的关键所在。

5.1.1. 强化理论学习,筑牢政治根基

理论学习是提升支部成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基础。高校学生党支部需以定期的方式,组织多种形式且具备创新性的理论学习活动,借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支部成员积极投身其中。例如:定期开展“理论沉浸式体验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使成员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历史重大事件或理论实践场景,进而更为深刻地领会党的理论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与此同时,还可以举行“理论跨界对话沙龙”,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创业者或者社会创新者和支部成员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对党的理论在新时代的多维度应用加以探讨,助力成员拓展视野,了解党的理论的实际运用。另外,也可以凭借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交流,将学习渠道予以拓宽,让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得以增强,使理论学习能够更为紧密地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

5.1.2. 强化政治引领,确保正确方向

政治引领是确保支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等方面始终保持正确的关键。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而言,需凭借开展具备鲜明主题的政治引领活动,像主题党日、政治生活会等,以此引导支部成员坚定其理想信念,增进党性修养。这类活动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组织支部成员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观看红色影片以及开展志愿服务等等,使得成员于实践当中体悟党的光辉历程以及伟大成就,进而增强对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一过程当中,同样应当激励成员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坦诚地交流思想,及时地纠正偏差,从而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

5.1.3.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生命线,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组织力的根本保证。高校学生党支部需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教育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纪律教育活动,像警示教育、案例分析等,以此培养支部成员增进纪律意识与规矩意识。选取近些年来党内出现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予以深入地剖析,使得成员能够从中获取教训,并引以为戒。此外还应当结合支部成员的实际情况,针对日常工作中或许会遭遇的纪律问题展开剖析,提升成员的防范意识以及自律能力。而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严格依据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予以处理,做到公正严明,以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5.2. 夯实支部组织基础,以提升组织覆盖力

组织基础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提升组织力的重要基石,直接关系到支部能否有效覆盖广大青年学生,同样也是创建“样板支部”的基础。

5.2.1. 优化组织结构,提升适应性与灵活性

优化组织结构是夯实支部组织基础的首要任务。高校学生党支部需根据学校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对支部设置进行灵活调整,如此,方能保证支部在组织设置上更为科学合理。本科生可以以专业、年级或者班级等自然单位来设立支部,这利于支部成员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进而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针对研究生群体等特殊群体,可设立专门或联合支部,这样就能实现本科生党支部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研究生党支部党小组和课题组融合发展[3],以此适应不同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在人员配备这一方面,务必要注重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选拔出来,担任支部书记和委员,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分工,以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支部领导班子,从而为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5.2.2.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性与高效性

制度建设是关乎提升支部组织力的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建设。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而言,应该切实建立并完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以此确保支部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且有据可依。其一,应当制定并完善诸如支部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等制度条例,明晰支部的目标、任务以及工作流程,对支部成员的职责和工作加以规范。其二,要建立并健全支部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周期性地针对支部工作展开检查、进行评估并且给予反馈,及时察觉问题并加以解决,促使支部工作得以持续改进并获得提升。与此同时,还务必要注重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情况,保证各项制度能够得以有效施行,进而形成一种以制度来管理人事、处理事务的良好态势。

5.2.3. 挖掘支部特色,打造党建品牌

党建品牌是能够反映支部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以及成员对支部的价值认同[4]。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该紧扣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以党建赋能、以品牌塑形,深入开展“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活动。深入挖掘本支部发展的历史底蕴、支部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党建工作做法,加快特色品牌建设的脚步。同时,党建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也需要加强,可以利用校内外的媒体平台、社交平台等渠道,对支部的党建品牌以及优秀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支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强有力的党建品牌凝心聚力、引领工作、推动发展。

5.3. 落实“群众路线”,以提升支部凝聚力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尤其是在高校这种知识密集、思想活跃的特殊环境中,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切实落实群众路线,有利于强化党员学生与非党员学生彼此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凝聚力、推动支部和谐发展。

5.3.1. 加强联系,构建紧密“党群”关系

加强群众联系是落实群众路线的基石。部分学生党支部存在开展工作时对“上”负责多,对“下”负责少,对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关心不够[5]。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当积极且主动地将工作触角延伸,朝着学生的方向拓展,通过建立非党员学生成长档案、施行“结对发展”计划等方式,对一些处于特殊情况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以及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性的掌控,有针对性地化解其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政策解读、诉求反馈的实时双向互动,确保学生的意见建议可以切实有效地被纳入组织决策的参考范畴。与此同时,紧密地与高校所具备的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组织像“先锋智库服务周”等极具特色的实践活动,使党员学生与非党员学生加强交流合作,构建起“学术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相互融合的新型党群关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凝聚力。

5.3.2. 加强教育,提升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

群众教育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关键。在这一方面,高校党支部理应充分借助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以及学生所关切的问题。通过开展像开发红色剧本围读会之类的活动,把党史重大决策的场景转变为互动情景剧,使得学生能够以角色代入、政策推演、沙盘模拟等方式,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像“时空对话舱”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与全息投影的党史人物展开一场跨时空的辩论,将党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进而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接受思想的洗礼,提升政治觉悟、加强思想认识。

5.3.3. 加强动员,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

动员群众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极大地提高参与度,增强凝聚力。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鼓励非党员学生参与到党支部的发展过程,将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并健全起来,使学生为支部发展踊跃建言献策,而对于那些具有价值的建议,可以采取积分制,与评优挂钩,使学生既有参与感又有获得感,以此营造出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优良氛围。同时,支部也应该对动员方式进行创新,尝试将党建活动与青年文化元素有机结合,例如在线上开设“青年议事厅”、通过社交媒体收集金点子等,这些富有时代性的方式既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又符合“Z时代”的表达习惯。不但能够切实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而且能对支部发展持续地注入活力。

5.4. 突出支部政治建设,以提升政治领导力

面对愈发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青年学生群体的新特点,高校学生党支部务必要勇于进行自我革新,且要不断地强化改革创新精神,进而能够持续地提升自我革新力,以此确保支部建设始终能够充满活力,并处于前列的位置。

5.4.1. 加强理念创新,引领思想解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是改革创新的灵魂。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该适时地定期组织思想研讨会、头脑风暴会之类的活动,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以及学生代表来参与其中,针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党建的新要求、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新需求等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通过思想的碰撞,帮助支部成员挣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进而树立起科学的发展理念与创新意识,像“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互联网 + 党建”的融合发展理念等,给支部工作增添新的思想活力。与此同时,也应激励支部成员积极地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党建经验,并结合本支部的实际情况,去探寻具有特色的党建新模式,持续地不断拓宽工作视野,提升工作境界。

5.4.2. 加强方法创新,提升工作效率

高校学生党支部需紧密跟随时代前行的脚步,切实充分地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党建APP、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党员管理的智能化、学习教育的网络化以及组织生活的多样化。通过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形式,冲破时空的界限,进而增强支部活动的吸引力与参与度。党支部可以尝试将传统的思想动态调研以弹幕互动的形式在B站进行,这样这些被认为是“负担”的组织工作也能更加符合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另外,支部应该将工作拆解为具体的任务,明晰责任人员以及完成的时限,保证每项工作均有专人负责,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

5.4.3. 加强制度创新,激发组织活力

制度创新是保障支部工作持续规范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该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的、规范的、高效的制度体系,其中涵盖党员管理制度、组织生活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等,以此确保支部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依。就党员管理制度这一方面来说,党支部可以尝试运用党员积分管理制度,遵循“分类积分、量化考核;奖优惩劣、激励奉献”的基本原则,使党员日常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制度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也需关注制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防出现“一刀切”“僵化执行”的情况。

6.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组织力提升视角下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创建路径的系统探讨,构建了涵盖政治领导、组织覆盖、凝聚群众、创新引领多维度的实践框架。研究成果为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打造高质量“样板支部”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对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时代发展与青年群体特点的变化,“样板支部”创建仍需持续探索与创新。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数字化转型趋势、青年学生新诉求,动态优化创建路径,让高校学生“样板支部”始终成为凝聚青年力量、培育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 郑之左, 沈世江. 高校提升组织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研究[J]. 领导科学论坛, 2018(5): 58-60.
[2] 王一清. 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17): 23-24.
[3] 郭文刚, 金立乔.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1): 32-35.
[4] 李凡, 朱喆. 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的实践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8): 24-26.
[5] 周家伟, 李慧萍. 新时代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8):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