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赋能《园林文化》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入探索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tive AI Empowerment into the Course of “Landscape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5.13749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姜 涛*#, 洪海林: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 贵阳;黄郑涛: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四川 宜宾;李 念: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园林园林文化生成式AI思政教育Landscape Landscape Culture Generative A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为探索生成式AI技术赋能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以贵州大学《园林文化》课程为例,分析其教学特点与难点,提出生成式AI在个性化教学、学习效率提升及教师能力强化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整合园林文化审美观、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文化传承创新等思政融入点,结合AI工具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践表明,生成式AI可辅助增强学生跨文化感知与批判性思维,但需注重信息真实性、学术规范及学生反馈。研究表明,合理利用生成式AI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为园林文化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新方法,助力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erative AI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gradually receiving attention. Taking the course “Landscape Culture”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of G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ies, and the necessity of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generative AI. It explor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aesthetic views as the integration poi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an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s the integration point, and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ensur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plying with academic norm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listening to students’ positive feedback were analyzed. Through practical exploration, generative AI has provided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andscape culture courses,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文章引用:姜涛, 洪海林, 黄郑涛, 李念. 生成式AI赋能《园林文化》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入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7): 44-4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7494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园林专业作为一门兼具艺术与科学的学科,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园林文化”是园林专业的个性选修课,课程涵盖中国园林文化、西方园林文化与中西方园林文化比较三部分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园林文化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材内容丰富但学时有限、园林文化知识更新迅速、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大等挑战。近年来生成式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国外ChatGPT、Bing AI、Claude等和国内的深度求索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为代表的生成式AI工具正通过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推动其在文本生成、图像生成、对话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并深刻改变设计、教育、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2]。国内外学者关注生成式AI工具在增强和丰富教学和学习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理论和实践等层面探讨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对师生的教学影响[3]。Lee, Yen-Fen等发现应用生成式AI工具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公共卫生课程中的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和动机[4]。Marquez, R等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成式AI工具构建基于产品的学习策略,将化学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重点转向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技能,并为学生了解化学工程中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提供了一个学习框架[5]。谢竞贤以“英语口笔译”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并通过AI工具辅助该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实现外语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6]。但从文献内容来看,当前关于应用生成式AI工具探索《园林文化》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的内容还不多见。本文尝试通过生成式AI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赋能《园林文化》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入,经过实践证明,其在提升教学效率,增强互动体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吸引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2. 《园林文化》课程教学特点及引入AI生成式工具的必要性

2.1. 针对不同地域和背景的学生,通过生成式AI赋能个性化教学

《园林文化》课程作为个性选修课,其选课的群体来自全国各地区、各个民族的大学生群体,其民族、地域、文化、兴趣、专业基础等都有所差异,但都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园林文化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功课,可以通过AI构建学情问卷,了解班级学生的地域构成、民族构成和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准备个性化教学资料,并提供丰富的AI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如针对苗族同学,可以推荐苗族织锦纹样与园林铺装相关的主题内容;针对贵州同学,可以强化苗族吊脚楼的景观认知。在课程结束后,鼓励学生使用AI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升跨文化的景观感知能力,如以“意大利台地园与贵州梯田的对话”为主题,让学生了解两者在地形利用、文化表达、生态智慧等方面的异同点,并最终落脚在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上,体现批判性思考与跨文化视野。

2.2. 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有限,通过生成式AI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园林文化》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内涵与思想、造园手法与技术、实践与案例分析等,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该课程的参考资料内容繁多,需要提前阅读和查找与中西方园林相关的书籍、文献、案例等资料。该课程每周2学时,设置2学分,理论课时32课时,体现出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但对于教学来说,仍然需要对内容进行取舍,只保留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并精心组织教学,针对0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借助生成式AI优化教学过程。如在讲授其他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多样性的体现这一章节时,4学时的内容要覆盖书院园林、衙署园林、陵寝园林、公共园林等多个园林类型和案例时,就需要大学生借助虚拟现实、智慧教学平台、生成式AI工具等课下完成进一步的学习与知识巩固。如建议学生通过DeepSeek生成书院园林与衙署园林的布局差异对比表格,并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或通过MidJourney或Stable Diffusion生成陵寝园林(如明十三陵)的全景图,结合AI生成第一人称游览叙事文本,强化空间感知等。

2.3. 园林文化知识与技术更新快,通过生成式AI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园林文化》课程的内容多样,且随着现代园林学科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不断体现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园林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思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了解现代园林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同时,要时刻关注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案例,深入分析生成式AI对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影响机制,并探讨思政教育融入的理论基础,这对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十分有益。如借助现象教学理论(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PhBL)与生成式AI技术开展园林文化跨学科探究,在现代园林文化–校园疗愈景观这个主题单元中,让学生充分结合生成式AI开展跨学科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心理咨询量增加而绿地使用率不足),培育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每个小组基于校园心理健康调研数据与景观现状调研提出促进心理恢复的校园健康景观设计手法。经过课后学生的调研反馈,其对该种教学方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6.3%,认为对于提升解决问题、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等能力都有显著帮助。

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现代园林尤其是我国当代园林的特色和内涵,充分认识其价值和魅力之所在,并为未来专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作者为例,备课时除了用好教材外,还需要广泛搜索网络资源,寻找文化强国建设的相关政策、最能体现当代园林文化的优秀案例、园林文化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等内容。通过合理使用生成式AI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梳理资料,分析资料,生成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提升教学质量。如在讲解苏州古典园林时,借助DeepSeek整理关于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领导人最新讲话精神和核心内容,并就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话精神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对于传统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专业认同与归属感。

3. 生成式AI辅助《园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以园林文化和审美观的培育为融入点

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历史智慧。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经几千年,不同时代的园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园理念、风格、技法和文化内涵,是人们科技水平和审美观的重要体现[7]。在讲授先秦文化——中国园林生成与发展的基础这一章节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成期园林发展的历史、类型与特点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该时期园林背后重要的文化基础——先秦思想,而先秦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杂,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体会难度较大。这时可以借助生成式AI工具用如下方式提问:“你是一位园林专业大学老师,正在讲授中国生成期园林形成的文化基础——先秦思想”,你要向他们解释“先秦思想”。要求从国内园林专业权威网站查找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例说明,并提供链接,字数不要超过400字。经测试和核实后,AI工具提供的内容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3.2. 以美丽中国建设和工匠精神为融入点

中国园林一直讲究师法自然,从美丽的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不管是城池选址、规划和营造,私家园林的设计还是乡村的环境建设都以追求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为重要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是中国园林几千来追求人地和谐理念的传承与创新。而真正实现新蓝图需要学生具备建设美丽中国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在讲授皇家园林——中国封建礼制及皇室生活缩影这一章节时,通过颐和园、圆明园等视频、图片案例展现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自主式AI工具自主查找与我国园林工匠精神相关的资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亲身体验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学习带来的便利性。

3.3. 以文化传承实践和创新精神为融入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构建文化强国,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共识。中国园林作为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其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建筑、植物、山石、诗词、书法、绘画、艺术、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对其传承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现代园林学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与各国开展园林文化的交流,积极将园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讲授中国园林的传承与创新这一章节时,通过梳理时事新闻和最新数据,借助生成式AI工具帮助生成相关案例分析、互动内容等,让课程更接地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感受当下,了解时事的热情。如可以借助生成式AI工具查找相关的新闻与资料:请查找与以下案例类似的讲述中国园林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例子,并用250字左右说明该新闻与园林文化的传承创新的关系。要求确保新闻来源真实可靠,并附链接。案例如下:###2024年5月,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法国库唐斯自然工艺学院共同打造的“中国园”在法国库唐斯正式开园。该园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与法国园林的浪漫风格,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新名片###。又如作者借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这艾村担任驻村队员的契机,积极参与这艾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并带领《园林文化》课程的部分同学到村里开展美丽庭院、乡村景观、糯食文化研学基地等设计和研究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园林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增强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

4. 生成式AI工具辅助《园林文化》课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生成式AI工具虽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依然会存在编造数据和“数据幻觉”的问题。因此,在使用AI生成式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仔细甄别,在查找相关新闻和资料的时候,一定要在提示词上下功夫,通过增加限定词来确保AI输出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相关内容后,还要仔细查找相关链接和资料进行核实,体现教学和科研的严谨性。

4.2. 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遵守学术规范

使用生成式AI工具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接受AI生成的内容,而是要学会分析和判断。例如,在讲到美国现代园林大师及其作品章节中,针对某位大师作品及其评价,生成式AI可能给出不同的评价意见,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评价意见和理由,而不是完全照搬照抄生成式AI工具的参考意见。同时,在使用生成式AI工具时,一定要遵守学术规范,避免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在撰写课程论文时,要确保使用的内容是经过验证和引用的。虽然生成式AI工具可以赋能课程学习,但需要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做到用学相长,否则就容易引发各类问题。比如在审阅某个同学的课程论文时,就发现上面写有“以上内容从学术角度阐述了社区花园的改造思路,若你觉得表述风格、详略程度等需调整,欢迎随时告知”的表述,明显说明该同学并没有认真撰写课程论文。

4.3. 注意合理利用与听取学生的积极反馈

生成式AI工具虽然可以帮助教师撰写教学提纲、设计教学方法、生成课程资料等,但这些内容只是辅助,最终的教学活动还是需要教师把握内容,合理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并结合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个性化需求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拓展学科思维,提升专业素养,助力美丽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同时,教师要积极和同学们开展课下沟通,听取他们关于如何利用生成式AI工具提高教学质量的反馈,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如可以定期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类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和个性化需求。可以每两周或一个月汇总一次反馈,分析学生对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体验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讲授中西方园林文化比较这个章节时,让学生就该主题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4~6人,在课前提前打印好自己小组通过生成式AI工具获取的信息和观点。课上每组选一名同学汇报结果,从而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深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结语

当前,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很多课程的教学与思政融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贵州大学园林专业《园林文化》课程为例,初步探索了生成式AI工具在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入等方面的具体应用途径和方法,积极寻找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的重合点,助力《园林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专业人才。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AI应用案例的实施细节,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课前诊断、课中交互、成果产出等多个层面收集学生反馈数据,以评估AI的实际效果。《园林文化》课程教师在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AI工具快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AI生成的内容持审慎的态度,在合规、真实、准确的前提下积极引入教学实践中。同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积极了解世界各地园林发展的动态与趋势,通过AI工具的合理使用,探索教学新方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项目(编号:贵大人基合字(2018)50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24]青年145)。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2] 赵连城, 杜昕轩. 生成式AI赋能“理解当代中国”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 航海教育研究, 2024, 41(3): 57-62.
[3] Kshetri, N. (2023)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Collaborative Role with Teachers. IT Professional, 25, 8-12.
https://doi.org/10.1109/mitp.2023.3333070
[4] Lee, Y., Hwang, G. and Chen, P. (2022) Impacts of an Ai-Based Chabot on College Students’ After-Class Review, Academic Performance, Self-Efficacy, Learning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70, 1843-1865.
https://doi.org/10.1007/s11423-022-10142-8
[5] Marquez, R., Barrios, N., Vera, R.E., et al. (2023) A Perspective on the Synergistic Potenti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roduct-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Biobased Materials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Chemical Engineers, 44, 164-180.
https://doi.org/10.1016/j.ece.2023.05.005
[6] 谢竞贤. AI辅助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J]. 外语电化教学, 2024(3): 76-81, 119.
[7] 李素华, 蒋亚华, 董蓉, 等. “中外园林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J]. 绿色科技, 2021, 23(17): 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