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根据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其目的就是课堂革命,而高职英语“新三教”改革正是这一政策的真切落实。基于课堂革命与“新三教”改革的意义、价值和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高职英语教育的“新三教”改革工作如何更好的实施。教师层面,要实现教书匠向育人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育人,使教师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成为校企合作教育的桥梁;教材层面,将实用性知识融入到传统教材中来,也可以多方合作协同完成教材编写,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教法层面,教师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采用新技术教学方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has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aim of classroom revolution. The “New Three Education” reform of vocational English is the tru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value,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and the “New Three Education” reform, explore how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New Three Education” reform in voc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At the teacher level, we need to achieve a transformation from being a teacher to nurturing students. The role of teachers should shift from imparting knowledge to nurturing students, so that they no longer work in isolation, but become a bridge for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t the level of textbooks, practical knowledg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raditional textbooks, an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complete textbook writing, making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more abundant; At the level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should put students at the center of their teaching, change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adopt new technological teaching methods.
1. 引言
数字化发展速度在逐渐加快,各种先进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对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掀起了生产和产业格局变革的热潮。在这个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途径的职业教育的转型工作更是迫在眉睫,“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成为转型的重心。课堂革命将传统课堂的闭塞和束缚彻底打破,借助数字化转型为“三教”改革提供新渠道和新方法[1]。围绕以课堂革命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三教”改革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一方面是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职业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驱动,有利于数字化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持续性研究和发展。
2. 理论内涵
2.1. 课堂革命
数字化技术如“工匠”一般促使高职教育传统课堂实现创新,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包括兴趣喜好、基础掌握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行为等,为教师提供学生的详细信息,使因材施教更好地实施,实现教学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型,教学范式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也更强。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实现沉浸式情境的营造,使抽象内容更具体和可视化地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方式也更加丰富和多元。此外,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智能终端、教学平台和实时性交互平台的构建,使传统教学受时间和空间束缚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师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进行无障碍交流,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以及课下探讨等都更好地融合起来,互动模式的频次、层次和深度也得以提升。教学方式和沟通模式的创新使教学更有活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师教学也更有热情,为“三教”改革奠定基础[2]。
2.2. “三教”改革
职业教育发展对质量提高愈加重视,“三教”改革锚定教师、教材、教法三大核心领域,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成效。“三教”改革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创新教育引领者转型。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注入持久的发展动能,保障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产业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传统教材已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三教”改革积极推动教材形态革新,开发“类型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教材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学生获取前沿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教法是教学目标实现的纽带,“三教”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理论认知,实现“做学一体”。教师、教材、教法三大要素互相配合,共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通过“三教”改革,职业教育得以持续提升教学品质、强化育人效果,为产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2.3. 课堂革命和“三教”改革的关系
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在教育业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快,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课堂革命和“三教”改革的推行能够为职业教育创新改革提供更具优势的环境。“三教”改革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层面入手,以顶层设计革新职教状态为主要目的,为培养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在改革过程中课堂革命是实现生动教学实践的主要场地,是“三教”改革推行的具体化表现,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出教师新理念、教材新内容和教法新方式。课堂革命中教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以教材新内容为基础,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的转变;课堂革命中教材内容的实际运用会经过反复验证,结合实际情况、师生反馈和产业要求对新教材内容的具体形式和编排等不断改进;教法应当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特征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和优化。课堂革命和“三教”改革协同共进、相互影响,“三教”改革引导课堂革命向正确的方向前行,课堂革命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实践战场,在职业教育的变革过程中,二者从理念、方法和实践等多个角度共同推进其改革和发展,共同为高质量专业化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改革痛点
3.1. 教师改革的痛点
职业教育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阶段,教师改革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教师数字化素养水平相差较大,这对教学是否能够适配时代需求和发展起到非常严重的影响[3] [4]。虽然数字化教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高职教师中在专业和年龄的各个层段都存在很大差异。有些老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或者面对数字化教学和新技术存在畏难心理,学习积极性不强,也没有掌握线上教学平台和智能化设备的操作方法,无法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年轻一些的教师在数字化技术基础方面虽然较为娴熟和扎实,但是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和详细的培训,无法依托于教学内容和目标实现数字技术的选用和创新,数字化教学形式化严重,并未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明显作用。数字技术素养水平导致教师队伍对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学新标准的满足无法实现,也没有灵活地运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重难点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深入分析,并未实现线上教学,线上互动模式也没有推行,最终成为“三教”改革过程中的瓶颈,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3.2. 教材改革的痛点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极端,教材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材内容更新过于滞后,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及需求的高度契合。目前教材更新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教材编写、教材审核到最终的出版要历经几年的漫长时间,而产业数字化发展速度飞快,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几年时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在出版以后教材中的知识和案例早已成为产业应用的历史,学生仍旧无法学习到产业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举例说明,对于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等方面,教材中的技术方法和理论过于陈旧,并没有将智能化产业流程和技术纳入进来,无法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较产业发展滞后,必然会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和接触实际产业问题和场景,就不能培养出高度匹配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思维落后,毕业在职场中还要在此方面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一方面无法最大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效能,另一方面企业培训成本也随之提高,最终为高职教育“三教”改革增大难度。
3.3. 教法改革的痛点
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法改革对数字课堂活力的最显著制约因素就是单一化。目前,高职课堂多数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灌输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导课堂话语,以讲授为中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思考与课堂互动,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尽管智能平台和多媒体设备等已广泛普及,但部分教师未能深度挖掘数字技术的教育价值,仅将传统板书迁移至PPT,将纸质教材转化为电子文档,未能借助虚拟实验、在线协作、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等创新手段,构建富有沉浸感与参与性的智慧课堂生态。显然这并未实现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也无法适应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不会积极自主地思考和探索,缺乏学习热情。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并未充分重视能力的提升,产业数字化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要求较高,此时学生的适应能力就会很差。这种状态若持续下去,一方面无法帮助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素养方面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会制约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工作,培养的技术人才与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不够契合,甚至是偏离的。
4. 改革路径
4.1. 谁来教:“革”教师之“命”,推进教师改革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改革和“双师”打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应当加快实现多元培训体系的建立健全。首先,通过线上培训系统,充分运用微课和慕课等数字化资源,将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如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工具和大数据分析系统等提供给教师,为教师学习和提升自己提供便利,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其次,线下研修培训活动也应定期开展,邀请行业技术领先人员、高校专家学者等开展讲座,对数字化转型方向、数字化技术运用以及真实案例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帮助教师对这些层面有更全面和详细的了解[5]。此外,校企合作应更加深入,高校教师采取挂职方式真正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提高实践能力并积累经验,掌握前沿技术。同时,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实践活动和技能比赛,通过竞赛和实训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以上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从讲授课程的角色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也更加扎实,并能够与实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进而为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且符合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人才。
4.2. 教什么:“革”教材之“命”,推进教材改革
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教材革新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范式,通过动态化知识迭代与数字化资源重构,构建适应新时代产业需求的立体化教材生态。随着数字技术深度重塑产业格局,知识更新周期显著缩短,若教材仍固守静态内容,必然导致教学供给与行业前沿技术、生产实际需求之间产生断层,难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由此,教材内容应当根据企业和行业发展动态进行更新,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标准相契合,实现教材与产业发展和成果的融合。此外,数字资源丰富多样,使纸质教材单一化问题得以解决。职业教育教材改革需双线并行推进:首先,通过在线精品课程搭建知识网络,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真实生产流程,以教学动画拆解复杂技术原理,将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其次,构建智能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集成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依托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筛选与灵活重组,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动态更新知识体系与数字资源深度融合的改革路径,能够有效弥合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的鸿沟,使教材成为衔接校园课堂与产业一线的智慧纽带,从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数字经济时代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3. 如何教:“革”教法之“命”,推进教法改革
高职教育“三教”改革过程中,教材改革的核心是教材内容,结合数字化教法和学习情境进行创新和优化。传统教法是以讲授为主,而改革后的教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项目教学引入后,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项目虚拟建设,将项目与知识点相结合,学生主动搜索相关资料、自主思考和探究来完成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真实项目,依托产业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模拟和线上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的锻炼。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方式,将知识点设计成竞赛或者闯关游戏,通过排行榜和积分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数字化教法的引入使学习不再乏味,学生也开始主动分析、积极参与,在活跃和积极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大力促进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
5. 实施成效
在深化课堂革命驱动的高职教育“三教”改革进程中,教师发展与教材建设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构建多维培训体系,成功培育出兼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行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师资力量。对于教师来说,不仅熟练掌握智慧教学工具,在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中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更在国家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教材建设领域创新实施动态迭代机制,构建起“纸质教材 + 数字资源”的立体化知识体系。通过实时对接产业前沿技术标准,教材内容更新周期大幅缩短,新技术、新工艺覆盖率突破90%。学生可借助数字化资源开展沉浸式学习,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岗位适配性。教法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大部分学生都实现自主学习,课堂氛围活跃,学生间协作互助、共同提升,毕业后就业率也有很大提高,与改革之前相比,参与度提高30%,就业率提高5%。促进了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6. 结束语
本课题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及其在产业数字化转型重要阶段的背景下,围绕高职教育“三教”改革措施进行深层次探究。从教材更新时效性差、教师数字化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教法落后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双师”教师队伍、教材内容动态化更新等措施,推动数字化资源体系的构建,同时加快数字化教法创设学校情境。通过各种改革措施的落实,获取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数字化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以提高,新颖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也能够依托产业前沿快速更新,学生职业素养、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都得到优化,高职院校为产业和社会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契合数字化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但是,改革重任还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与产业不断进步,“三教”改革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要持续地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学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当怀揣着探求和创新之心,在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为产业、社会以及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进而反推职业教育的发展。
基金项目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2025年度高等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专项课题之基于数字化转型理论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GJX25Z211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