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群体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Role Model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5.147306,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婧宇: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新时代榜样教育青年群体New Era Role Model Education Youth Group
摘要: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示范性、激励性、生动性的有效方式,一直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榜样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当前青年群体榜样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榜样的选树存在单一完美化倾向、榜样教育宣传滞后和榜样人物感召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完善榜样的选树、深化改革榜样的宣传并且加强榜样人物的感召力等措施,有效提升榜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更好服务于新时代青年的成长需求。
Abstract: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role model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effective way with demonstration, motivation, and vividness. As the backbo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le model education are particularly crucial for the youth group. However, the current youth group’s role mode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a tendency towards single perfec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role models, lagging promotion of role model education, and a decline in the appeal of role model characters. By improving the selection of role models, deepening the promotion of reform role model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ppeal of role models, the attractiveness and influence of role model educ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reby better serving the growth need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王婧宇. 新时代青年群体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7): 105-11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7306

1. 引言

榜样教育,又称榜样示范法,是指“以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等,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一种德育方法”[1]。榜样教育通过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促使青年内心产生敬仰与模仿的冲动,进而自觉地在心理和行为上进行仿效。当青年心中树立起一个明确的榜样时,这一榜样便成为推动其不断向前的动力,彰显出无穷的力量。“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2]。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榜样力量转化成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3]。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更应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独特优势,培养能够肩负起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然而,当前青年群体榜样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高青年榜样教育的实效,成为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新时代青年群体榜样教育的价值旨向

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壮丽篇章,他们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闪亮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全体成员学习榜样,争做榜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青年群体进行榜样教育,不仅是培养青年正确价值观、激发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2.1. 榜样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征程中,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托。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榜样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南。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和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关注自己的价值和地位。青年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容易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和自身的价值感到迷茫和焦虑。部分青年在信仰和精神层面出现了迷茫和空虚,消极应对人生选择,因为他们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体系,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4]。“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新时代青年迫切需要榜样的疏导引领,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榜样教育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力量,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激励和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榜样教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的培育和践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榜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年的良好品格,通过学习和模仿榜样,青年能够学习到榜样的优秀品质,并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中逐渐体现出来。用好榜样教育,对于将青年培养成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黄文秀同志的事迹对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品质为青年树立了榜样,激励青年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2. 榜样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特别是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显著增强下,已经构建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从而巩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然而,西方并未因此罢休,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如文化产业、大众消费品和学术理论等,向中国输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等,期望影响中国的舆论环境,在中国人头脑中植入对他们有利的价值取向,试图解构中国人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

榜样教育能够明确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具体、生动的榜样人物和光辉事迹,使青年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许多榜样人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能够激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榜样人物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和赞扬时,会形成一种社会风尚,使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营造出更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榜样教育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树立和宣传榜样人物,可以使青年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营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在榜样人物的引领下,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更加珍视和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物。这些榜样的事迹激励青年学习他们的精神,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榜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榜样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在传统教育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难以引起青年的兴趣。而榜样教育通过展示具体的榜样形象和生动的故事,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例如,通过讲述雷锋、焦裕禄等榜样人物的事迹,不仅能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此外,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榜样教育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电影、视频、网络等,这些形式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提升了其吸引力。榜样教育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榜样人物的真实事迹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它们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育内容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榜样教育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榜样的力量不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还能够通过社会传播产生广泛影响。社会对榜样的普遍认同和尊敬,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3. 新时代青年群体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社会青年仍然需要榜样、呼唤榜样,并且对榜样保持着较高的认可和信任度,榜样人物仍然可以起到触动心灵和示范引领作用。然而,在榜样选树、宣传和榜样自身的感召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削弱了榜样人物的影响力,弱化了示范效应。

3.1. 榜样的选树存在单一化、完美化倾向

其一,榜样的选树存在单一化倾向,使榜样教育流于形式。当前榜样的选树往往过度集中于传统行业,如科研、教育、医疗等,而忽视了其他如文化创意、环境保护等,同样重要且需要关注的领域,行业层次的单一化导致榜样教育的覆盖面狭窄,难以满足青年的不同需求,降低了榜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榜样的选树过程中,年轻一代的榜样人物相对较少被提及。年龄层次的单一化不仅缩小了榜样教育的范围,也忽略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单一化的榜样人物选树,还表现为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品质或事迹,而忽视了个体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全面发展。这种倾向不仅限制了榜样人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能导致青年对榜样人物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选树的榜样往往具有极高的成就和荣誉,但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缺乏普遍性和可效仿性。“‘人设’和情节模式化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比如描述爱岗敬业的‘几十年如一’‘克供难题’‘亏待父母妻儿’‘有病不看’‘带病坚持工作’‘累倒在工作岗位’”[6]。这使得榜样教育难以贴近普通青年的生活实际,降低了榜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二,榜样的选树存在完美化倾向,可能引发青年对榜样教育产生态度免疫,使榜样教育受到质疑。在选树榜样时,将榜样人物描绘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工作能力和完美的家庭关系的全方位优秀集合体,往往过分强调其毫无缺点的形象。在这种完美化的形象塑造之下,虽然能够提升榜样人物的感召力,但是忽视了榜样人物与青年之间的共性因子,拉大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能让青年对榜样人物产生疏离感,甚至质疑其真实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完美无缺的榜样形象往往难以令人信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用光辉楷模去责备少年,因为会使他们产生不相信自己的心态,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榜样高不可攀,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枉费。这种完美化的倾向也可能导致青年在向榜样看齐的过程中、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产生压力和焦虑,影响其身心健康。当青年发现榜样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后,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质疑。这种负面示范效应可能会削弱榜样教育的影响力,使得榜样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3.2. 榜样教育宣传滞后

其一,榜样宣传方式落后。长期以来,榜样教育宣传方式落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对榜样教育的排斥。在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海报、标语、讲座等宣传形式已经难以满足青年对信息获取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报纸、电视等虽然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但难以深入触达青年的内心世界,难以吸引青年的注意力和兴趣。现代传媒特别是青少年熟悉和喜爱的传媒方式承载的德育信息与大量泛滥的娱乐信息相比少之又少。对于青年人来说,课堂讲授是宣传榜样和榜样事迹的重要形式,但是往往呈现出“强硬灌输”的特征,而且讲述的内容通常与青年的生活实际少有关联。以往所遵循的单向填鸭式的空洞说教,已经不被新时代的青年所接受了,反而使他们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心理上排斥榜样教育,对榜样教育的科学性产生质疑,对其必要性也产生动摇,从而大大降低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其二,榜样宣传“重理论、轻实践”。在榜样宣传过程中,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或弱化。缺乏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榜样宣传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当前的宣传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述和解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然而,这种宣传方式往往停留在表面,忽视了实践行动的重要性,未能深入揭示榜样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价值,不能使青年深入了解榜样人物内在的品质。宣传榜样的事迹多,解读榜样的精神少。导致青年只是对榜样的事迹了然于心,只是对榜样产生表面的认识和敬仰,但是对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却难以学到,没有机会将其付诸实践,就无法真正体会到榜样的价值和意义,更谈不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

其三,榜样宣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时代性。部分宣传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感。一些被树立为榜样的先进典型,其事迹和成就虽然值得敬佩,但往往与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时代精神相距甚远。导致青年在接受榜样教育时,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从而降低了榜样宣传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其次,榜样宣传在时代精神的传递上也存在不足。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对榜样宣传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展现先进典型的个人品质和成就,更要传递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当前一些榜样宣传在传递时代精神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未能充分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3.3. 榜样人物感召力下降

其一,榜样人物引发信任危机,消解正面示范作用。榜样人物通常被看作是社会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传递者。榜样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更影响到其所代表的群体。但是一些榜样当选前后的行为有较大差别。评选前是品行高尚的典范,但是在评选后,一边享受着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双丰收,一边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做出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行为,从励志榜样沦为众矢之的。当榜样人物因为个人失误、错误决策或行为失范,使得自己的行为、言论或价值观与其所代表的正面形象不符时,将会引发信任危机,其正向的示范作用可能会被削弱甚至消解。这一现象不仅影响榜样自身的声誉,更会对广大青年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年仅15岁的雷楚年因为勇敢救助同学而被誉为“汶川抗震小英雄”,并随后入选“感动中国”人物、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雷楚年的故事原本是一段佳话,但是7年后,这位曾经的小英雄却因为诈骗罪锒铛入狱。雷楚年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青年模仿其违法行径,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青年可能会因此对道德榜样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其二,娱乐偶像崇拜消解榜样教育效果。彭怀祖教授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当前,偶像崇拜在青年群体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偶像之所以能够被青年所追逐,在于偶像的塑造往往注重外在形象和娱乐价值,更符合青年审美,从影视明星、体育健将到网络红人,偶像的种类繁多,形象各异。偶像的激励作用大多来自他们的才华、成就、外貌和人格魅力等,但是一旦这些外在的长处削弱或者消失,其激励力量也会被削弱甚至是消失。在追求偶像的过程中,青年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关注偶像的外在形象、穿着打扮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甚至产生“颜值即正义”的想法,而对于榜样教育所倡导的优秀品质、道德观念等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偶像的塑造和宣传往往偏离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一些偶像的言行可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过分强调偶像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使得偶像崇拜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其三,榜样形象的多元化与冲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年群体接触到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他们所崇拜的榜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雄人物或道德楷模,而是扩展到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网络红人甚至虚拟偶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7]。其中10~19岁网民和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7%和13.7%。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已成为青年获取榜样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匿名性导致了榜样形象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冲突和混乱。

4. 新时代青年群体榜样教育的实践路径

古今中外,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榜样教育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深入剖析并全面理解社会对于榜样所提出的新期望与标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以确保榜样引领的成效最大化,从而有力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4.1. 完善榜样的选树

其一,坚持榜样选树的多样化。社会是多元复杂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有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先进人物,因此,在选树榜样人物时,应该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发掘和展示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事迹。无论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还是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无论是勇攀高峰的体育健儿,还是坚守文化的艺术工作者,他们都可能成为时代的榜样。要摒弃传统观念中对于“榜样”的刻板印象,让更多具有正能量、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成为公众学习的典范。

选树榜样的数量多不等于类型多元多样。多样化的榜样选树并非没有原则地泛泛之选,而是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严谨的程序。要确保所选树的榜样不仅在其所在领域有突出贡献,更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榜样选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差异,坚持平等原则,拓宽榜样选树的范围。不仅要关注传统的英雄模范,还要关注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普通人物,以及在新兴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人才。

其二,坚持榜样选树的真实性。榜样之所以称为榜样,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身上有着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值得公众效仿和学习的优良品德和行为。榜样并非是为了宣传而虚构或者夸大出来的完美形象,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是实际发生过的,有记录和证据可查。榜样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人,他们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榜样越是真实、贴近生活,越能够激励青年的模仿和学习。

确保榜样选树的真实性,首先要坚持真实客观的选树标准。在选拔过程中,要深入实际、从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候选人的真实情况。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平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体现群众的参与度和选树工作的透明度。通过民主推荐、公示候选人名单、开展网络投票等多种形式,让榜样选树工作接受公众监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增强选树结果的公信力。再次,对于公众推荐的榜样人选,要对其事迹进行认真审核,确保不夸大、不虚构、不造假。对于媒体报道的榜样事迹,要进行多方核实,确保报道内容与事实相符,避免因信息不实而影响榜样形象。榜样的力量在于其先进性和引领性,但是榜样同样具有脆弱性和可变性,这就要求不断跟踪榜样的后续表现,及时总结其新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不再具有先进性或脱离群众的榜样,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确保榜样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4.2. 深化改革榜样的宣传

其一,创新榜样宣传方式。想要做好青年群体榜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深刻理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榜样教育的内容。“新媒体时代,榜样示范不再是被设置于橱窗栏目、横幅标语、文件教材之中,而是多元化,尤其是网络化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等多样化宣传形式”[8]。青年群体更偏好于短视频、直播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传播形式。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榜样宣传方式。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榜样宣传体验,让青年在科技的力量中感受榜样精神的魅力。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话题讨论、开展线上互动等,让榜样宣传更加贴近青年、更加生动有趣让青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和启发。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了解青年群体的兴趣和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他们期待的榜样教育内容。

其二,强化实践力量融入榜样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现榜样精神价值的关键所在。榜样教育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教育。从青年的心理特点来看,当代青年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自我表达,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外界榜样教育的榜样形象。青年可以通过不断反思和实践,将榜样精神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度。因此,在榜样宣传中融入实践力量,能够更好地展现榜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高宣传效果。

榜样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形象的宣传和简单的说教就可以达到认同榜样、学习榜样、在行为上与榜样看齐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榜样教育要注重以榜样的精神指导行动,而不是简单机械模仿榜样曾经做过的某些具体行为。青年的需求和感受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实践过程中要畅通反馈渠道,鼓励青年积极参与,让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榜样教育改进的重要参考。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青年榜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这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效果的持续显现,并不断优化教育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青年的成长需求。组织以榜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环保行动等,鼓励青年参与并在实践中学习榜样的精神。在各种公共场所和网络平台,鼓励青年分享自己或他人在学习榜样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和体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组建以榜样命名的志愿服务团队或工作小组,开展公益活动,将榜样精神具体化、常态化。

其三,增强榜样宣传内容的时代性,使榜样教育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新时代,青年榜样教育的内容必须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确保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势造英雄,榜样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榜样宣传的内容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青年榜样教育内容应紧扣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树宣传在这些领域作出贡献的榜样,引导青年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青年榜样教育内容应突出榜样的时代价值,展现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和人生追求,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宣传有时代感的榜样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去树立的一些榜样就过时了。虽然每个时代的榜样所展现出的时代特征有所差异,但是内在精神存在着一致性,要对这些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同新时代的榜样一起发挥作用。

4.3. 加强榜样人物的感召力

其一,立稳榜样“人设”。榜样人物是榜样教育的载体,榜样来源于生活,必须高于生活,超越现实。榜样通常具有崇高的价值观,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向公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且使人们受到感染和启发。榜样在各自的领域和行业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品质,并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保持高度的自律、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的行为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可以激发公众的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榜样日常生活中发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其自身涵养的体现,也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榜样教育形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成为教育内容真实性的有效佐证,而榜样自身素质的堕落,很容易导致对榜样乃至榜样教育工作的认可度降低”[9]。人随时易,榜样人物自身也处在变革的时代中,也有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利益的诱惑下,丢弃初心,迷失自我,甚至是堕落。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能之一就是模仿他人,包括思想、行为和人格特征等。榜样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他人主动和被动地模仿。在当今社会,榜样人物的角色远不止于成为他人效仿的对象,他们承担着多层次的社会责任。榜样人物不仅要对社会负责,也需对他人及自身担负责任。首先,榜样人物要对社会负责,他们应积极关注并参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投身于公益事业,从而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此外,榜样人物还应致力于培育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个人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和促进社会风气的正向发展。其次,榜样人物要对他人负责,尊重、关爱并帮助他人,将友爱、互助和团结等理念具体化,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榜样人物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良好行为为他人树立模范,从而激励他人提升道德自觉与行动力。最后,榜样人物还要对自己负责,注重自我修养与持续自我提升,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与职业能力。同时,保持谦逊、勤奋的学习态度,确保个人能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二,借鉴偶像崇拜的积极力量,打造榜样型偶像。“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作为一种亚文化圈层,是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寻求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的一种重要载体形式。”随着“泛偶像”时代的来临,榜样教育正遭受着来自偶像崇拜的强烈冲击。在当今社会,偶像崇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偶像已经和家人、朋友等群体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年成长的“重要他人”。在榜样教育的应有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的现实困境下,偶像崇拜既有其明显优势,但亦有潜在风险。如果将两者完全对立是有失偏颇的,找准榜样和偶像的共生点,已经成为增强榜样教育实效的不二路径。

偶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满足青年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且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从心理层面来讲,偶像所代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和生活方式,在崇拜不同类型的偶像时,青年可以获得自我认同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青年与偶像之间也不完全是崇拜与被崇拜的关系,偶像同样具有激励与榜样作用,偶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努力拼搏的工作态度也能够激励青年追求自己的目标。对于青年自然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应加以正确引导,将偶像身上的积极因素与榜样精神相结合,使得偶像明星也能展现榜样的力量。榜样型偶像是带有理想性、先进性和可学性的典型人物,比如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和杰出人物,这种偶像可以给青年带来类似榜样教育的效果,但是不会使青年产生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与单纯的偶像相比,榜样型偶像没有经过商业化包装和宣传,而只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引起青年的效仿。他们可以成为青年的榜样,为青年提供动力和方向,促使青年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当下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偶像崇拜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地宣传和推广,榜样教育既要使用好官方主流媒体,也要借鉴偶像崇拜中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优秀榜样的故事和精神更广泛地触达人心。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54.
[2]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23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7-13(001).
[4] 梅萍, 吴佳珍. 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变”与“不变” [J]. 中国德育, 2023(21): 32-3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72.
[6] 庄勤早. 英雄模范人物的时代演进及塑造 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 217.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1/c208-10962.html, 2024-03-22.
[8] 王思源. 高校榜样示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5(S2): 67-71.
[9] 刘靖君. 当代中国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