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The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Promotion Pathway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Leading Education Nation
摘要: 本文基于教育强国战略背景,系统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国际化在服务全球产业链需求、支撑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然而,当前发展仍面临教育理念转型迟滞、制度协同不足、师资能力短板、合作生态封闭、数字技术壁垒等系统性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构建国际化办学理念体系、完善制度保障、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等五大推进路径,形成多维度协同发展的解决方案。研究为构建契合本国发展需求且兼具国际视野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体系、推动教育强国战略落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promotion pathway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in the strategic context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education natio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lds significant strategic value in meeting the demands of global industrial chains, supporting the nation’s high-standard opening-up policies, and facilitating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current development still faces systemic challenges including: Delayed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insufficient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faculty competency gaps, a closed cooperation ecosystem, and digital technology barrier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is study proposes a five-pronged solution framework: 1)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ized education philosophy system, 2)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3) develop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workforce, 4) deepening open cooperation, and 5) advanc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orm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pproach. The research provides both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ng a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ystem that aligns with domestic development needs while maintai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powerhouse strategy.
文章引用:卢秋晓.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7): 113-12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7307

1. 引言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叠加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已从单一的对外合作模式,跃升为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与提升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引擎。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1]。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2]。职业教育国际化对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推动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承担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国际教育话语权的战略使命,更是对接全球产业链需求、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内学者关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在研究主题维度上,从宏观转向微观,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究”[4]的宏观主题转向“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5]、“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6]、“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7]等微观主题的转变。在研究内容维度,主要研究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现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的高等职业教育合作[8]、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马来西亚的职业教育合作[9]等。在研究视角上,钟富强基于国际产能合作视角,探讨了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要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强化课程融通和学分互认,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10];王丹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提出构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内部治理体系,对标国际标准、对接国家战略和国际形势,开发国际合作项目,聚集国际化办学合力等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策略[11]。已有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本研究对职业国际化的理解,且一定程度上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但仍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理论深度不足,对价值生成机制、政策传导路径等基础理论问题探讨薄弱;二是系统性欠缺,未能构建涵盖理念、制度、实践等多维度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三是前瞻性不足,对数字化转型、智能技术应用等新兴议题关注不够。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政策分析方法,系统梳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意蕴,深入剖析制度、师资、数字技术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提出构建国际化办学理念体系、完善制度保障、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等五大推进路径,旨在为构建契合本国发展需求且兼具国际视野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体系、推动教育强国战略落地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参考。

2.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意蕴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分工、合作、服务与竞争,实现职业要素聚集、流动和对外扩散,促进全球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响应时代的现实呼唤[12]。职业教育国际化顺应了全球化发展趋势,契合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提升教育质量与竞争力。通过职业教育传播中国文化,深化中外合作交流,是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13],不仅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还能为国家整体发展注入新动力。

2.1. 全球化高阶劳动力的客观需求

一是塑造国际通用技能人才。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加速迭代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跨文化协作能力、国际规则理解力、前沿技术适应力等新要求。职业教育国际化通过深度融入国际先进课程体系、认证标准、实习实践项目,精准培养具备全球就业市场竞争力、能无缝对接跨国企业需求的“国际工匠”,是满足全球化背景下高阶、复合型技能劳动力缺口的核心路径。二是促进全球技能资格互认与流动。人才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经济的显著特征。职业教育国际化通过推动与国际接轨的技能等级标准、资格框架互认,破除人才跨境流动的制度壁垒,为我国技能人才拓宽全球职业发展通道,同时为国际优秀技能人才来华服务创造条件,优化国家人力资源全球配置效率。三是服务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伴随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布局,在海外市场深度拓展业务,亟需大量熟悉当地文化、法规、技术标准的本土化技能人才。国际化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协同开展跨国合作与人才培养,直接为海外中资企业输送适配当地需求的技能人才,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有效降低企业跨国经营成本与风险,增强其全球竞争力,是推动国家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关键支撑。

2.2. 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需求

一是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深耕阶段,基础设施运维、产业合作、技术转移等领域对本土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显著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职业院校境外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东部地区办学规模大于西部、中部地区大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分布特征,以及边境地区办学密度高于非边境地区的空间分布特点[14]。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2024年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介绍,中国已有200多所职业院校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超过500个办学机构和项目[15],其中包括“鲁班工坊”、“班·墨学院”、“海丝学院”、“郑和学院”等特色品牌项目。这些国际化办学实践通过共建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输出优质课程资源等方式,为共建国家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骨干,既直接服务了项目落地实施,又增进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情谊,成为保障国家重大对外开放战略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二是提升参与全球治理与规则制定的能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深度参与乃至引领国际规则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职教组织、主导或联合开发国际专业教学标准、推广中国职教模式,将中国职教的实践智慧转化为国际规则体系中的“中国方案”,显著增强我国在全球技能治理领域的影响力,服务于国家整体开放新格局。三是构筑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教育强国必然是开放包容的强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领域,通过扩大来华留学职教规模、提升培养质量、打造品牌项目,吸引全球青年来华学习先进技术技能,传播中国技术与文化,是提升国家教育国际吸引力和软实力、展现开放自信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2.3.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是倒逼质量标准升级与体系完善。对接国际先进职教标准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这一过程强力推动国内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性改革与质量提升。通过积极引进、深入消化、有效吸收并持续再创新国际先进经验,加速构建兼具国际竞争力、适应本土发展需求且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现代质量保障体系,为达成教育强国“质量卓越”目标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注入优质资源与创新活力。国际化是获取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直接通道。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课程、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师资培训项目及产教融合模式,为职业教育注入源头活水,突破传统发展瓶颈,激发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深化、治理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三是锻造高水平国际化“双师型”队伍。教师是质量之本。国际化要求教师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教学能力、双语授课能力、国际项目运作经验。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研发、海外执教等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迭代升级、向“国际化双师型”转型的核心途径,为构建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职教师资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3.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困境

理解职业教育国际化意蕴有助于认识其发展困境,为我们寻求突围路径提供现实基础。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转型迟滞

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转型迟滞成为首要掣肘因素。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在理论高度与实践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16],众多职业院校对国际化的认知尚处于浅表层面,存在三种典型误区。一是,将国际化片面等同于招收留学生或聘请外教,而忽略了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深层次变革。二是,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过度关注合作协议签署数量、国际交流活动场次等表面指标,却忽视了这些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提升作用。例如,部分院校频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但会议内容与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培养关联度不高,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三是,缺乏本土化创新思维,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时存在“生搬硬套”现象,未能结合我国国情和产业需求进行本土化改造。这种理念滞后致使国际化实践出现结构性矛盾,表现在院校虽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国际交流,但这些活动往往与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脱节,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2. 制度支持体系的协同性缺失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制度层面面临系统性障碍,协同性缺失问题突出。首先,管理协同困难。国际化事务涉及教育、外事、商务等多个政府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导致审批流程复杂、耗时较长。例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核,手续繁琐,周期漫长,往往错失最佳发展时机。其次,标准对接不畅。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框架与国际通行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在课程设置、学分认定、资格认证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制约了人才国际流动。我国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养,而国际标准更强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种差异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上面临认证难题。最后,资源保障不均。财政投入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东部地区职业院校获得的国际化发展资金相对充足,而中西部地区院校则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不利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整体协调发展。

3.3.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短板

师资国际化是当前职业教育国际化最突出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队伍结构。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双语教学师资存在较大缺口。许多职业院校缺乏既精通专业又具备良好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师,导致国际化课程难以有效开展。二是专业能力。教师普遍缺乏将国际标准融入教学的能力,对国际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了解不足,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三是发展机会。不同院校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存在明显差距,重点院校教师有更多机会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而普通院校教师则机会有限,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的差距。

3.4. 国际合作生态的开放性不足

当前,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生态的开放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合作深度上。多数项目仍停留在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等浅层交流,共建专业、联合开发课程等实质性合作进展缓慢,反映出院校国际化能力不足和战略互信缺失。在参与主体上。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参与度低,产教融合缺乏长效机制,暴露了校企目标错位和协同平台缺失。在区域发展上。东部沿海地区国际合作活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凸显资源配置失衡和特色发展路径不足。与此同时,国际合作呈现“输入”与“输出”的结构性失衡[16],体现在过度依赖引进国际资源而自主标准输出不足,在国际职教组织中的话语权与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相匹配,这种双向流动的不平衡既制约了国际影响力,也反映出国际化发展策略的系统性缺陷,亟需构建更加开放、均衡的国际合作新生态。

3.5.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壁垒

数字时代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挑战,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壁垒制约了其发展。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多语种资源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以中文为主,缺乏适合国际学生使用的多语种教材、课件和在线课程,难以满足国际学生的需求。二是新技术在国际化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不足。三是跨境教育数据共享面临政策和技术双重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保护法规存在差异,导致跨境教育数据共享存在法律风险,而技术层面的数据安全保障和传输标准也不统一,影响了国际教育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4.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路径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破解理念认知、制度设计、师资建设、国际合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系统性困境,通过理念革新、制度完善、师资提升、合作深化、数字赋能五大路径协同推进,构建既融合国际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又紧密贴合本土发展需求、展现职业教育独特优势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与全球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4.1. 构建国际化办学理念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构建国际化办学理念体系是核心要务,这要求我们率先实现办学理念的系统性革新。在理念转型方面,我们应建立常态化的管理者培养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国际比较教育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分享最新教育理念与成功案例,拓宽管理者的国际视野;安排海外名校实地考察,让管理者亲身体验国际先进教育环境与管理模式,提升战略思维;开展跨国企业参访交流活动,使管理者深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与行业标准,增强教育服务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同时,构建一套包含理念认知深度、战略规划合理性、实施成效显著性等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将国际化办学理念深度融入院校质量评价全过程,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不断优化办学策略,形成理念引领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内涵建设方面,我们需重点建立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认证体系,确保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符合国际规范;开发融合产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内容[17],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建设多语种、模块化的教学资源库,满足不同语言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的灵活性与个性化;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分校”、“跨国实训基地”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加强与国际知名教育机构及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轮驱动,实现职业教育从形式国际化向实质国际化的根本转变,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4.2.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是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支撑。在管理体制方面,需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外事、人社、商务等多部门紧密协作的协同工作机制,确保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与高效执行。具体而言,应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并配套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与责任分工。同时,建立健全包含输入、过程、输出全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从招生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到学生就业,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职业教育国际化质量。此外,引入国际权威认证标准,开展第三方评估,以国际标准检验职业教育国际化成效,提升国际认可度[18]。在政策支持方面,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为职业教育国际化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支持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海外实习与留学等活动。建立东部优质院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院校的协作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整体国际化水平。同时,完善包括职称评聘、绩效考核、项目申报等在内的激励保障措施,激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制度创新,有效破解多头管理、标准不一、资源分散等发展瓶颈,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4.3. 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建设高素质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达成此目标,需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和教师的国际交流,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和合作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19]。在培养培训体系上,要构建包含岗前培训、在岗研修、海外访学等多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双语教学能力、国际课程标准实施、跨文化交际等专项培训,以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注重实践导向,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企业实习、海外项目合作,增强其实践经验与行业洞察力。在引才机制方面,需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明确引进标准与待遇,建立动态更新的国际化师资人才库,确保人才储备的多样性与前瞻性。此外,完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到校任教的“旋转门”机制,促进校企人才流动,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教学名师海外研修计划”、“国际工匠大师引进项目”等具体措施,吸引和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教学又熟悉国际规则,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4.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多层次国际合作网络的构建是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在产教融合领域,应积极组建由世界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国际化产教联盟,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国际企业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同时,联合开发具有国际通用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确保职业教育内容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提升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在合作网络拓展方面,我国职业院校需主动融入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职业院校联盟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制定和项目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还应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品牌合作项目,如“一带一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国际数字工匠培养项目等,通过项目合作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的跨国流动与共享。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合作网络,形成资源共建、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4.5. 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能与机遇。在基础建设层面,需着力打造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的国际化数字教学平台,该平台应集成在线课程学习、远程互动教学、智能学习分析等功能,确保师生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进行高效的教学与学习。同时,开发覆盖主要专业领域、多语种版本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以满足不同语言背景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此外,建立安全规范、便捷高效的跨境教育数据共享机制,确保教育数据在跨国界传输与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合规性,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应用创新方面,积极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提升教学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建设虚拟仿真跨国实训中心,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与任务,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实践体验。同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国际学分互认、学历文凭认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确保学分与文凭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为国际学生流动与学历互认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实施“智慧国际化”建设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国际教育新生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 结语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也是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维度与现实挑战,提出了理念引领、制度创新、师资建设、合作深化、数字赋能“五位一体”的推进策略。未来,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聚焦产教融合与标准对接,同时积极应对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通过持续优化发展路径,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向新高度,最终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迪, 殷明.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N]. 解放军报, 2024-09-25(7).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 2025-01-19.
[3] 陈浊, 吴雪萍.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变迁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25(10): 78-87.
[4] 高海燕.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究[J]. 教育与职业, 2019(8): 32-35.
[5] 汤晓军, 刘淑华. “职教出海”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价值、困境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25(8): 69-75.
[6] 黄日成. “一带一路”视域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3(4): 70-75.
[7] 汤晓军, 李胜. 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问题表征与优化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23(2): 95-100.
[8] 覃绍娇, 林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合作: 表征、根源及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36): 68-75.
[9] 马早明. 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与马来西亚职业教育合作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23(1): 74-80.
[10] 钟富强, 高瑜. 国际产能合作视角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要义与实施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 37(7): 58-65.
[11] 王丹.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价值逻辑、现实表征及推进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7): 18-25.
[12] 张磊, 邱懿, 何正英, 等. 构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 38(22): 5-11+46.
[13] 宗诚.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 价值意蕴、实践样态与路径规划[J]. 职教论坛, 2024, 40(5): 13-19.
[14] 刘聪, 阮晓文, 何正英. 我国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特征事实、现实问题及路径优化[J]. 中国高教研究, 2025(5): 93-100.
[15] 谢德新, 王壮.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回眸、实践特征与时代展望[J]. 教育与职业, 2025(9): 47-54.
[16] 荆婷, 周明星.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 意蕴、困境与路径[J]. 职教论坛, 2017, 33(28): 63-67.
[17] 邱懿, 何正英, 杨勇. 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基础、遵循与借鉴[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29): 34-41.
[18] 石伟平. 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战略重点及具体方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8(1): 72-76.
[19] 侯兴蜀.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形势及推进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8(21):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