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适应当代发展研究
A Study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and Adaptation to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DOI: 10.12677/ae.2025.1571182, PDF, HTML, XML,   
作者: 彭 丽: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外语教学教学信念教学策略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Beliefs Teaching Strategies
摘要: 本文采用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阅读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了外语教师在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等方面应持有的信念,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指出,外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观,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习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母语作用,鼓励学生采用多元学习策略;在学生观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实施差异化教学;在教师观上,明确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观上,强调语言教学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外语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外语教学的发展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ploys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research methods, and is grounded i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It analyzes the beliefs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hold regarding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teaching, and pedagogy,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adopt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o language, emphasizing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y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encouraging them to use diverse learning strategies. Regarding students,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s, implement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Teachers should be seen not only as knowledge transmitters but also as guides and facilitators. In terms of teaching, it is crucial to integrat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with skill development. By updating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and flexibly applying teaching metho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can better meet the evolving needs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文章引用:彭丽.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适应当代发展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59-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182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促进跨文化理解、提升全球公民素养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阮明惠等人认为新学习环境创造的应用,从应用设计科学方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综合到学生评估的两个关键要素,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他们的学习策略[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杜小双、王乔(2023)则提出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教师信念系统及其转变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2]。高洋和王晓晨(2023)经研究发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信念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外语教师的“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行”,进一步服务于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最终为国家外语教师人才资源建设做出贡献[3]。宁晓洁(2012)通过对教学决策和教学信念的概述,分析教学信念对教学决策的影响过程,从而提出外语教学的教学信念构建应该注意的问题,认为教师的教学信念对整个外语课堂教学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4]

2. 教学信念的正确树立和发展适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信念若认同这一理论,则倾向于强调学生中心、互动合作和情境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批判性思维,支持个性化和探究式学习。教师的教学信念应包括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大量证据证明教师深受自己信念的影响,而教师的信念与教师的理念、世界观以及对周围一切的看法又紧密相连。教师的信念被发现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他们对教学任务和问题的组织和界定,并能用来很好地预测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切行为。

2.1. 语言观

外语教师的语言观是决定其教学方法与理念的重要基石。

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根本功能是交流。语言的存在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使思想、情感、知识和文化得以传递。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和文化互动。

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符号学观点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的语法与词汇外,更要注重其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语言作为思维工具,语言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塑造思想的工具。在外语学习中,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掌握语法和词汇,更是学习如何通过外语进行思维和逻辑推理。

语言作为心灵精神的体现,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个体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反映。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是在多元文化和多元思维的背景下,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个人成长。

建构主义语言观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深刻影响教师信念,使教师更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构建。

例如,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某教师曾在讲解“定语从句”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描述,再引导学生总结定语从句的用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故而,外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观,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通过真实情境来学习语言,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适应全球化与技术化的教育需求。

2.2. 语言学习观

语言学习观是外语教学的核心,它涉及学生为何学习外语、如何学习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策略选择等问题。

关于学习外语的原因方面,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各不相同,外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根据动机的不同,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实用导向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对于兴趣导向的学生,则可以更多地引入文化元素和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名词性从句”时,可以采用建构主义语言观下的教学方式。对于实用导向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真实语境的任务,如编写英语简历或用英语介绍家乡,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对于兴趣导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入英语歌曲、电影片段等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定语从句。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母语可以作为外语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外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含义;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母语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母语优势,同时注重培养外语思维,通过大量语言输入和实践,帮助学生逐步摆脱母语的过度干扰,实现外语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平衡母语和外语的关系,通过适当的语言转换和对比分析,促进学生的外语思维和语言迁移能力。

最后,语言学习的策略方面,语言学习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有效的学习策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同时,外语学习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反思和实践。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有效的策略和习惯。

2.3. 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学生是外语学习的主体,其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2.3.1. 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背景和知识储备,这些都将影响他们的外语学习进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一个有丰富英语词汇储备的学生可能会比其他同学在阅读理解上更具优势,而一个掌握了某些语言规则的学生,可能更快地适应新的语法结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背景,因材施教。

因此,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联系新知识和已知内容,促进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2.3.2. 学生的信心与动机

学生的信心与动机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外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通过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薛娟、宁倩倩(2023)认为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奖励的滥用、误用,导致奖励效应发生衰变,负向效应日益凸显。在奖励之下,学生因奖而从、恋奖成瘾、为奖而学、因奖受惩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为规避奖励的负面效应,彰显奖励的正面价值,教师应明确奖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尊重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以非控制方式给予奖励;控制奖励的频率,形成合理的奖励标准;创设积极有效的外部环境,促使外部动力向内转化;摆脱奖励使用的路径依赖,提高运用奖励的理性水平,发挥奖励的育人作用[5]

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认知能力、情感状态等方面都有差异。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教师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可以进行以下这种类似的差异化教学。例如,某教师进行“Family Life”这一单元教学时,内容涉及家庭成员介绍、家庭活动等。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存在差异,教师决定采用以下差异化教学策略。首先,将学生水平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较弱,学习兴趣较低),B层(基础中等,学习兴趣一般),C层(基础较好,学习兴趣高)。其次,教学目标差异化,对于A层次学生,要求学生能用简单句介绍家庭成员,掌握基本词汇和短语;B层次学生则要求学生能用复合句描述家庭活动,理解课文大意;C层次学生则要求其能用英语讲述家庭故事,分析课文细节。而后,教学活动设计差异化,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A层次学生认识家庭成员词汇;组织“家庭成员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过程中用英语描述家庭成员;教师引导B层次学生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英语描述家庭活动;最后,教师布置“我的家庭故事”写作任务,鼓励C层次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英语讲述家庭故事;组织“家庭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后,作业布置差异化,A层次学生需抄写家庭成员词汇,完成简单的句子填空练习;B层次学生则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家庭的日常活动;C层次学生则需制作一份关于家庭文化的英语小报,展示家庭传统、习俗等内容。

通过差异化教学,A层次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了明显进步,学习自信心增强;B层次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C层次学生在语言运用和创新思维方面表现出色,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

2.4. 教师观:外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观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和决策。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外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清晰地传授语言知识;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外语学习的框架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培养其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教师也是情感的支持者,应当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帮助学生在面对学习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其学习的持久性和动力。

邹艳春(2002)总结道,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别提倡随机通达、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构建知识与经验来实现理解,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若认同这一理论,往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和情境化教学。教师应当会鼓励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探索,注重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建构语言知识,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6]

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尊重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以非控制方式给予奖励;控制奖励的频率,形成合理的奖励标准;创设积极有效的外部环境,促使外部动力向内转化;摆脱奖励使用的路径依赖,提高运用奖励的理性水平,发挥奖励的育人作用。

在一项对大学外语教师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信念可以归纳为教师角色观、外语教学与评估观、课程设置观、外语学习观和语言观。其中,教师角色观是教师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和决策。如果教师坚信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那么他们在课堂上会更倾向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

然而,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研究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学校文化、考试制度等,导致其教学行为与信念之间出现偏差。例如,即使教师相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他们可能仍然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方法。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信念和教学行为,努力使二者保持一致。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为教师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5. 教学观:语言教学的本质与策略

语言教学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更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与互动过程。外语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思维表达。

语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在课堂话题和进程的把控中,课堂话题和教学进程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保持课堂的互动性和生动性。在对错误的认识中,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应以建设性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鼓励他们继续尝试。

例如,在初中英语课上,教学内容是“Traveling”主题单元,涉及旅行计划、景点介绍、交通方式等话题。教师希望通过这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更要提升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教师首先应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和视频,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北京故宫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If you have a chance to travel,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why?”(如果你有机会去旅行,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讨论并制定一个旅行计划。每个小组需要确定旅行目的地、交通方式、住宿安排、景点游览等内容,并用英语进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展示与互动中,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旅行计划,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即使出现错误,也以建设性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例如,当有学生在描述景点时,错误地使用了“beautiful place”来指代“museum”,教师没有直接纠正,而是通过提问其他学生:“Do you think a museum is just a beautiful place?”(你们认为博物馆只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正确表达。最后进行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旅行计划中涉及的语言点,如交通方式的表达、景点的描述等,并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用英语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旅行的短文。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以及积极的错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相关词汇和句型,还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课堂氛围活跃,互动性强。

3. 结论

随着外语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外语教师应树立全面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思想,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外语教学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Do, H., Do, B.N. and Nguyen, M.H. (2023) 3How Do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Environments Generate Better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Heliyon, 9, e22862.
https://doi.org/10.1016/j.heliyon.2023.e22862
[2] 杜小双, 王乔. 复杂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信念研究[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11): 93-96.
[3] 高洋, 王晓晨, Barcelos, A.M.F. 外语教师信念研究: 内容迭新与边界拓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3(5): 61-72, 146-147.
[4] 宁晓洁. 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对其教学决策的影响[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7): 145-146.
[5] 薛娟, 宁倩倩. 学校教育中奖励的负面效应与规避策略[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 39(6):108-116.
[6] 邹艳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9(5):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