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阐释与实践路径
The Value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塑造面临多元文化冲击与认同危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筑牢青少年的文化根基、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历史传承性、人文浸润性与价值引领性,能够将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承的教育载体,是应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挑战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新时代青少年认知规律与教育需求,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并从资源整合、课程创新、实践育人等维度探索转化路径,为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感、价值判断力与精神归属感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the shaping of youth values is faced with multicultural impact and identity crisis. As the core link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urgently needs to tak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buil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humanistic spirit and value concept of young people. With it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humanistic infiltr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transform abstract cultural genes into experiential and inheritable educational carriers, which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o meet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rules and educational need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from the dimension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paradigm for enhancing young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value judgment and spiritual belonging.
文章引用:张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阐释与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7): 65-7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183

1. 引言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筑基培苗期”,此阶段的学生既怀揣着蓬勃朝气与炽热求知之心,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波动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助力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使命。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滋养青少年精神世界、促进其人格完善的重要养分,更是关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复兴伟业和文明赓续发展的战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新时代思政教师应当立足教育主阵地,深挖文化内涵,传承文明精髓,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知行合一、生动鲜活,培育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强烈家国情怀、坚定人民立场的新时代建设者[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能够通过鲜活的历史典故、生动的先贤事迹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当前教育实践中,尽管学术界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中学阶段如何系统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历史文物、经典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聚焦新时代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挑战,深入探究在地化资源挖掘、情境化教学设计与协同化育人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路径,力求构建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体系。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瑰宝的总和。它既涵盖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建筑、古老典籍、传统技艺等实体资源,也包含蕴含着民族智慧、价值追求与精神品格的中华传统美德、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精神内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等。这些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家国天下的担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学思政教育中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筑牢精神根基的核心载体。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多重价值,并将其转化为中学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其融入中学思政教育,能够引导青少年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探寻民族发展的脉络,从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事迹中感悟高尚的精神境界与道德风范。例如,通过研读《论语》,学生可以领略儒家“仁爱”“礼义”的思想精髓,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能够激发青少年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树立起胸怀天下、担当有为的理想信念。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包容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等,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找准人生的价值坐标,树立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融入,能够切实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从《诗经》《楚辞》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到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时代精神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风采。通过讲述故宫文物修复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坚守、航天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学生得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下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教育使青少年在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中,深化对“中华文明为何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的认知,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融入,能够有力提升中学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践性。相较于传统的理论说教,依托传统文化节目、文化场馆、研学实践等多样化载体,可使教育内容更契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兴趣需求[2]。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通过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让学生领略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开展“走进非遗”研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价值。这种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推动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思想层面的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实践中诠释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爱国精神。

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入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系统梳理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帮助青少年在触摸民族文化根脉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理解时代使命中强化责任担当。唯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才能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扎实实践能力,既心怀家国天下、又脚踏实地奋进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不强

受传统教育模式与知识结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基础学科知识讲授与常规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他们没充分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上的独特作用。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课堂上被边缘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教育体系和政策层面,导向更多聚焦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宏观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推进缺乏系统化课程标准与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由于缺乏清晰实施框架与丰富资源支持,部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时存在畏难情绪,不敢尝试新模式与手段,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创新发展。

教师对教育资源的认知也存在局限,未能全面贯通传统文化的深厚精髓、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新时代实践案例,往往只关注传统文化某一方面,忽视不同文化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加之缺少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与针对性专业培训,教师难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联结,也无法引发学生强烈情感共鸣,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课时安排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学校整体教学规划未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足够重视与时间保障。同时,缺乏对教师实践成果的有效激励机制,教师付出额外精力开发资源、进行教学创新却得不到认可与回报。这使得部分教师更倾向沿用教材既定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弱化了将多元化载体融入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有效传播与深入渗透,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2. 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能力素养不够

首先,资源挖掘力度欠缺。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与收集方面能力有待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涵盖经典典籍、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历史名人故事、哲学思想体系等诸多方面。倘若教师不了解如何高效搜索、筛选并评估这些资源的质量、适用性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精准地挑选和运用相关内容[3]。例如,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教师可能不知如何快速定位到适合学生年龄段和认知水平且能契合教学主题的篇章段落;对于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清楚从何种渠道获取权威且生动的资料。

其次,资源与教材的契合度把握不准。即便教师找到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也可能难以精准判断这些资源与教材的契合程度以及融合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现有的中学思政教材内容有机融合,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缺乏精准把握,就可能出现资源与教材“两张皮”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或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比如,在讲解某一哲学思想时,教师引入的传统文化案例与教材阐述的理论关联性不强,学生难以将案例与理论建立有效的联系,无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再者,理论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理论框架、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以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支撑了解不够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等理论内容。理论素养的不足会使教师难以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些资源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从而无法将其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解儒家“仁爱”思想时,教师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字词解释,而无法深入阐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学生就难以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实践能力存在不足。即便教师在理论上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教学技能和方法上的欠缺[4]。比如,教师可能不清楚如何通过经典诵读、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文化创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其背后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时,教师可能缺乏有效的组织能力,不擅长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活动环节;在与同事协同合作方面,可能缺乏沟通协调的技巧,无法形成教学合力;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上,可能难以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都会影响到教学的连贯性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

在中学思政教育体系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关键部分,但当下校园中的相关教育问题频现,亟待解决。

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营造极为欠缺。学校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引导角色,校园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意义重大。然而,部分学校受经费与观念掣肘,未充分重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毫无文化特色,未挖掘当地传统民俗、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等资源打造特色景观,难以形成地方特色品牌。宣传展示方面投入不足,校园内文化展览厅、特色板报和宣传栏缺失,重要传统节日宣传推广活动匮乏,节日在校园传播受限,学生无法在浓厚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不利于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5]。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活动也严重不足。这类活动形式丰富,如文艺演出、纪念活动等,但部分学校仅偶尔举办书法绘画比赛、经典诵读等简单活动,缺乏深入系统的文化活动。学生课外生活与传统文化接触机会少,认知与参与热情降低,零散且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的活动,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持久文化印记,不利于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渗透[6]。另外,相关社团活动缺乏多样性与活跃度,学术讲座或专题讨论不够频繁深入。部分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学生。学校组织的讲座数量少且内容理论化、专业化,未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学生参与枯燥,缺乏探索动力,制约了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达成。

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软硬件条件不够

软件建设上,现代技术设施应用匮乏。缺乏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设施,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虚拟场馆或实验室。若能打造虚拟古代书院,学生可穿越时空感受古人求学氛围、参与诗词创作;构建虚拟传统手工艺实验室,学生能亲身体验陶瓷烧制等技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然而,此类设施的缺失,使学生难以借助高科技身临其境体验历史与传统资源,降低了学习的生动性与深度。同时,缺乏专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计的线上平台或网站,现有网络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优质线上平台可提供丰富资料、教学视频和在线课程,方便师生深入学习交流,但此类平台的缺失,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不利于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硬件方面,政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合管理上存在挑战,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导致不同地区教学实践基地难以联动,无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此外,公共活动场所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建筑稀缺,限制了公众互动参与,不利于文化传承弘扬。

保障机制上,缺乏完善机制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资金投入缺乏长期稳定支持,政策支持不足,人力资源匮乏,这些严重限制了教育效果,难以培养新时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培育。对中学生而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意义重大,需让文化精神内核扎根学生心中。教育要引导学生领略文化魅力,汲取智慧力量,立志传承文化、弘扬精神,扎根传统、奉献家国[7]。高中生成长成才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其蕴含丰富道德、价值与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命脉。同时,高中思政教育体系迫切需要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所倡导的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目标契合,能提供丰富素材与文化底蕴。

新时代下,应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并提升融合成效。将其深度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对塑造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巨大。通过厚植文化情感,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旨在培养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弘扬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以及民族复兴中坚力量,这是思政教育终极目标[8]。基于此,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4.1. 强化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

在中学思政教育里,家国情怀培育是核心任务之一,为深化其实践效能,需构建一套立体化实施路径,涵盖系统性师资培育工程、多维资源开发体系、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及跨学科育人生态重塑,以此推动育人模式迭代升级。

师资培育是关键。开展浸润式师资研修项目,组织教育工作者参与“传统文化解码”专题研训。邀请传统文化研究专家与教学名师组成双元导师团队,借助工作坊、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方式,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内在机理。着重提升教师以历史纵深思维解读传统文化基因的能力,让教师成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桥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资源开发是支撑。同步开发“文化时空对话”教学资源图谱,整合文物古迹数字孪生系统、文化名人全息影像库等新型载体。构建“理论阐释–情境体验–价值内化”的教学闭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教育叙事。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度领略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激励机制是动力。构建荣誉进阶体系,设立“文化铸魂金课”专项基金与“薪火传承人”荣誉称号。将课程创新成果纳入教师职业发展评估指标,推动教学创新与专业成长良性互动,激发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跨学科融合式拓展。打造全学科育人生态,在文史课程中嵌入“典籍里的家国”深度研读,在地理教学中开发“山河古韵”虚拟科考项目。通过跨学科教研联盟促进教育理念共生共融,使家国情怀培育贯穿知识建构全程,实现价值引领从认知层面向信仰层面的深度转化,为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坚实育人支撑。

4.2. 提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能力素养

需强化教师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可借助专项培训或搭建资源库实现,助力教师从多元资源中精准筛选出质量上乘、内容丰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9]。同时,提供针对性教学设计指导,辅助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融入课程。具体可开发专项教学模块或案例研究,确保资源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与体悟。此外,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培训,涵盖政治理论、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知识,助力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与意义,以便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导与阐释。同时,要着重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组织与协同合作能力。通过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针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对教师展开培训,教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到实施与评估的全流程,助力教师系统规划并实施相关教学活动。还需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与能力。最后,应建立教师专业互动平台或社区,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分享的契机。教师可在平台上分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施中遭遇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相互学习、彼此启发,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与创新能力。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可有效提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能力素养,推动思政课程深入开展,显著提升教育成效。

4.3.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

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构建,需重视环境浸润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在空间营造上,可打造沉浸式文化场域,通过建设校史馆传统文化传承专区、设置传统美德人物事迹互动展廊、布置古代科技文明动态展示墙等载体,将文化经典与时代精神有机衔接。在课程延伸方面,应建立校本文化资源开发机制,组织师生共同挖掘本地古迹遗址、非遗工坊等教育点位,开发涵盖文化寻访、技艺调研、社区传承的多维实践课程体系。活动创新可推行项目制学习模式,成立国学经典研习社、传统技艺传承社等特色社团,策划传统文化复兴研讨会、民俗艺术创新工作坊等跨学科活动,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经典场景,增强参与者的文化共鸣。学术支撑层面需构建校地协同机制,联合地方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共建文化教育智库,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统文化主题论坛等品牌活动,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术探究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扎根历史土壤又彰显时代活力。

4.4. 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软硬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需构建“科技赋能–资源整合–机制优化”三位一体推进模式。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可打造沉浸式文化教育生态系统,运用VR/AR技术复原古代经典场景,开发交互式传统文化基因图谱数据库,配套建设数字文化工坊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IP二次创作。学校可以打造“可触可感”的学习空间,比如用VR眼镜带学生“穿越”到古代市集,感受传统商业文化;把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书画作品做成3D模型,让学生在平板上就能360度观察,像玩文化解谜游戏一样探寻历史。在资源整合方面,应建立校地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档案馆开发三维传统文化文献资源库,与文旅部门共建虚拟传统文化研学路线,形成“实体展馆 + 云端资源 + 实践基地”的立体化资源矩阵。别光在教室里枯燥学习,要带着学生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印记。和文旅局合作设计“城市文化寻宝”,每周发布隐藏打卡点,找到古建筑上的精美木雕、老街巷里的传统手工艺作坊,让学生当“文化侦探”。机制建设需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对内构建课程研发共同体,设立跨学科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验室,推行“理论导师 + 技术导师”双师制项目化教学;对外建立政校企战略合作联盟,创设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基金,搭建教育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年度白皮书发布、教育技术博览会等渠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得学会“多管齐下”,既要找政府申请传统文化教育VR教室建设经费,又要拉科技公司开发AR传统文化课本,还要请文化学者来直播讲传统文化趣事。同时构建动态评估体系,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追踪教育效果,形成“需求识别–方案设计–实施反馈”的完整闭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保持历史厚重感又具备时代鲜活感。

5. 结语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绵长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着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引领大家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正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为此,加强对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与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传承民族精神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强化国家意识与文化认同,汇聚并壮大所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体人民坚定不移的精神信仰、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自觉的行动指引。思政课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既要立足民族根基,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又要面向世界舞台,引导学生秉持理性、包容、开放的态度,尊重各国独特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积极借鉴并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世界发展潮流的同频共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3-19(001).
[4] 刘志强.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在深潜中实现人生价值[N]. 人民日报, 2017-12-26(001).
[5] 李继奎. 新时代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发明与创新: 职业教育, 2019(6): 62.
[6] 韩娜, 宁朝阳. 西藏红色资源融入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祖国, 2019(7): 292.
[7] 陈铭彬, 王炜.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4): 171-176.
[8] 李晓琴, 银元, 何成军. 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 驱动、内涵与科学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46-50.
[9] 张健华, 白世林.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铸魂育人功能[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Z3):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