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及提升路径
The Dual Effects and Enhancement Pathways of Sora-Type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OI: 10.12677/isl.2025.940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范雅萱, 闫 翔: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Sora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Dissemination
摘要: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顺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的需要,新的技术革新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同时也面临着主体消解、观念扭曲、法律漏洞等问题,抑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当前需要优化内容、加强引导、强化监管,从而提升使用者素养、顺应国家需要、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弥合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fo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provid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Sora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lso faces issues such as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ubject, distortion of concepts, and legal loopholes, which hinder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content, enhance guidance,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t present, in order to improve literacy of users, align with national needs,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system and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mbedding Sora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范雅萱, 闫翔. 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及提升路径[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4): 423-431.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4053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旨归。

2024年2月,OpenAI重磅发布了一款文本转视频的人工智能模型Sora,它是一款复杂且生动的文本转视频的人工智能模型,突破了传统AI文生视频技术最多维持十几秒的技术极限,将文生视频技术推向新的高度:Sora能根据用户的文本指令生成长达1分钟的高质量视频,不但能够还原提示词覆盖的信息,还能展示出环境繁杂及其氛围感十足的场景,画面中主人物行动流畅,景别切换稳定,种种表现堪称惊艳[2]。Sora的技术逻辑主要是采取数据训练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算法设计等深度训练学习方式[3]。在收集海量的视频和图像数据后,进行深度训练和学习,可以保证视频生成的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介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本巨头的人为刺激,使得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走进公众的视野。

Sora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传播模式,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丰富情感正面临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与消解,人的道德伦理和思维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和重塑,由此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这也引发社会各界的担忧与深思。因此,本研究将从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模式的角度出发,探讨Sora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双重影响及提升路径,以丰富人工智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研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建设提供有益指导。

2. Sora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效应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因此,我们要以开放包容地态度积极吸纳前沿科技成果,将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全流程,依托技术优势、拓宽思维边界,包容多元样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浪潮中破浪前行。

(1) 技术赋能:传播效度进阶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的视域下,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正深刻重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格局。当下,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集群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视频制作能力,在语言翻译、言语表达、感情传达等方面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使得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创作、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

其一,解放人力:重塑文化创作生产力,激发主体内生动力。Sora的大规模使用,在文化创作领域掀起了一场解放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回溯传统文化创作范式,文化创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现在,Sora可以快速根据文本指令生成高质量视频内容,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创作时间,让人们有更多时间进行自由创作。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其利用Sora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动态视频,通过AI计算山水云雾流动、渔舟唱晚场景,更加生动还原宋代美学。

其二,突破藩篱:革新文化传播范式,加速信息时空流动。Sora直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颠覆旧有的传播格局,成功突破时空限制,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率的快车道。在过去,文化传播常常依赖特定的媒介方式和传播渠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纸质媒介时代,书籍报刊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重任,但其出版发行流程冗长,信息更新缓慢,难以及时传递文化动态;电子传播时代,即便试图借助视频拓展文化传播边界,还比如我们要通过电子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设想好特定的场景,写剧本、找演员、录制、配音、剪辑、投放等多道工序才能生成视频节目供大家观看,如果投放电视栏目的话,还要根据电视各频道的栏目时间进行播放。显而易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下。而Sora的出现“使所有参与者都是资源的提供者、存储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无须中介介入,就可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4]。京剧《霸王别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AI虞姬”与真人演员虚拟同台,结合AR技术实现剧场内外互动。这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彰显出技术变革对文化传播实践的革命性重塑力量。

其三,依托平台:筑牢文化传承根基,提升知识输出效能。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视角,Sora为解决人类在口述时代和印刷时代的经验代际传承难题提供了创新性方案,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与留存功能,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将文化领域中的经典成果、真理及各种文化记忆等完整保存下来,满足后代人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学习和消化利用,将极大程度上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速度[5]。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了AI全流程微短剧《AI看典籍》,把枯燥、冗长的典籍故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重新编码,将其转化为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视听结合的影像,完整地保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成果。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字节跳动合作研发的“识典古籍”平台自发布以来,已上线1200余部典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古籍数字化,不仅能减少对古籍的物理损害,还能方便阅读者随时随地查阅资料。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成功削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成本,提升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效率与规模上协同并进,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根基。

(2) 思维拓展:传播广度延伸

生成式人工智能Sora在沟通交流、精准分析和智能互动等方面表现出色,正深度重塑文化领域生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一,精准洞察受众需求,定制个性化文化供给。在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及视频生成技术精湛的加持下,Sora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从而生产出与用户适配性高的文化内容,生成个性化内容,源源不断地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大众之间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6] Sora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引导用户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成为人们自我成长的内生力量。例如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该短剧以《补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尝百草》六集经典传统神话为核心,利用先进的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技术重构传统叙事,并将神话内核与现代议题相结合,完成跨越古今的对话,赋予传统故事的现代化表达。

其二,敏锐捕捉市场需求,驱动文创产业革新。站在Sora的技术风口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作为科技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产物,文创产业不断以先进技术赋能,汲取技术推动创新创造的能量[7]。Sora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强大的文生视频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Sora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及推广等方面都发挥着令人惊叹的作用。它能够敏锐察觉市场需求和用户爱好及反馈建议,快速调整创作方向,生产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进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其三,延展人类器官,激发创作灵感。Sora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播范式,它宛如人类大脑的“外置拓展舱”,凭借一定的理解与创作机能,极大地延展了人类的认知与创造边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创作者可以从Sora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需要的资源及元素,并运用现代创新思维将其重新组合和创新,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新思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质生产力,Sora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文化产品,以科技之力赋能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征程。

(3) 内容深耕:传播深度扩展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8]

其一,Sora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力。Sora增强了文化内容视听传播的活力,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为人民大众提供了生动直观、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以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往往存在内容单调乏味、形式机械死板等问题,难以引起大众的兴趣,而Sora的视觉传达在承载创意理念,文化情感,智能互动,构建模拟形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它能够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画面,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精美的画面展示古代诗词中的意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或者利用模拟形象再现历史事件,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从而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深度。

其二,Sora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制作专业性。Sora视频生成的快捷性,会催生一大批各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自觉进行相关视频生成,对所擅长领域进行生动讲解,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之前的文学作品、古代哲学、历史民俗、古典诗词等方面,还扩展到非遗、中医药文化、服装、美食、礼仪、手工艺品、书画、民乐等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面。借助Sora平台,与更多人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仅拓宽人们的知识范围和视野,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深度,并且使得人们内化于心,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例如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馆研究员利用AI技术按照清代文学家袁枚写的《随园食单》,再现古籍里的美食,形成系列短片《时光机·随缘私房菜》,吸引很多人观看,原来古籍这么“香”。

其三,Sora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Sora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交流平台,有利于优秀中华文化的交流。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个平台,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对同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作和传播,进行文化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从不同角度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在未来,Sora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Sora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处于蓬勃发展期,人工智能技术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模式尚未成熟,在人主体性的消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内容真实性、法律伦理等方面产生潜在风险,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受到限制。

(1) 主体消解:文化同质化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可持续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生产领域带来技术性变革的同时也在破坏原有的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秩序,在解放人们文化创作潜能的同时也面临着人的主体性逐渐被消解的风险。当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生产工具时,这也意味着它将渗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生产、制作、传播等的各个环节,如果对其不加以限制的话,人们对机器控制的话语权不断降低,人们的创造性不断被蚕食。

首先,当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可能使得创新受限。在传统传播方式下,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是由专业的公司和媒体来承担,所以文化传播具有高质量、高审美,风格独特、专业度高等特点。而Sora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在延伸人脑功能的同时也在逐步削解人脑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依赖外部现有的思维成果来获得所需。Sora这类人工智能大规模的生成文化产品导致文化内容同质化严重,风格大同小异,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冲击。无论是音乐、影视还是文学作品,同质化会使文化市场缺乏多样性,降低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比如,在短视频创作领域,很多人使用相同的视频编辑软件和特效,导致大量相似的视频充斥网络,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文化活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其次,Sora生成的视频也是根据用户的指令产生的,文化产品的内容只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即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深度和温度,无法与受众引起感情共鸣。工具往往是理性和功能性的,而文化活力很多时候源于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过度依赖工具可能使人们在文化体验和创造过程中与真实的情感产生疏离。

最后,Sora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易出现传承受阻现象。Sora生成的视频易于忽略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思想文化、民族习俗、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相互误解的潜在风险,从而缺少了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尊重与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整体的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对社会和谐发展存在潜在风险。因此人的自主性、控制权让渡会导致文化创新和创造的匮乏,批量化产出的传统文化传播内容对作品或产品的艺术性、原创性等带来负面影响[9]

(2) 观念扭曲: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稳定性

单纯的形式化符号操作固然缺少自主意向性,且语义是社会的,语言的使用必涉及心物交互[10]。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人们对机器的操控是客观的,但人们输入的内容是主观的,是有意义的。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生成式AI是在特定体制下展开的价值建构与接受解构,象征形式生产以及存储、传播的过程是处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且涉及了特定的体制安排,体现出传媒信息的意识形态性质[11]。随着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人工智能技术中,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存在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历史观等问题,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的根基带来挑战。

其一,在Sora开发和使用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西方不良思想的侵入的风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形式化、片面化,一部分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Sora产品的开发以及数据收集分析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西方,具有较强的西方文化背景,所以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中难免成为西方文化主张和价值理念宣传的工具,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西方部分国家或组织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反复“输入–输出”的过程实现并扩大带有西方色彩文化的传播,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其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少文化创作主体凭借其先进的视频生成技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解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立场、价值观念的不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对传统文化进行主观片面的解读,从而对文化传播的受众形成错误引导,扭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要传达的价值观念,影响文化传播的效能,从而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

(3) 法律漏洞:责任缺失破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规范性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民也就会 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12]目前,Sora等文生视频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现有的社会关系,改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所以在利用Sora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其一,文本和数据挖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而在这个步骤中,无意识地会摄入大量未经授权的作品,鉴于所涉作品数量之多,寻求每一个文本或数据权利人的同意难以实现,这就导致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内容时常引起侵权纠纷,损害版权与公共利益[13]。就训练和运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而言,预训练数据和抓取数据的来源合法性、合规性均存疑[14]。运用Sora创作的文化产品,在其内容生成、文化传播、出版等各环节的权益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导致侵权的类型、范围、场景与样态将更为多样,侵权的因果关系、过程追溯也更为困难,从而面临一系列经济风险[15]。因此,以Sora为代表的大型文生视频模型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架构来规范。

其二,Sora面临着技术滥用的风险。由于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着垄断,作为Sora的使用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人信息泄露、消费侵权等风险,比如,在使用Sora生成的文化产品中,可能会无意识地损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文化产品的原创作者及传播者等相关人群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并可能产生欺骗、误导信息接收者,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4. Sora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提升路径

面对Sora在文化传播领域中所展现出来的趋势及前景,需要认识到Sora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问题,而是关系到人机互动发展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是综合性的时代课题。Sora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双重效应,我们应深入分析,扬长避短,将最大程度发挥正向价值,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积极防范其负面效应,探索出人机互惠、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1) 注重内容建设,提升使用者文化素养

内容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前提。良好的内容建设能够让用户更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播事务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及信息接收者的文化素养和数智文化素养对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文化内容传播者要认真学习所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理解其深刻内涵及意义,还要勤于思考,结合自己的特长与性格特点,打造适合自己的文化传播风格,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审美水平,生成高质量文化传播视频,要打磨文化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给用户带来舒适的文化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应将文化传播内容与大众需求紧密结合,守正创新。通过优化传统内容的表达,巧妙地在虚拟场景和现实生活之间制造文化潮流,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趣的互动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堆砌,而成为充满活力的精神文化资产,从而切实提升用户体验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其次,要提升用户端的文化素养,着力提高公众对信息和媒介的辨别能力,为其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让用户甄别不同渠道传播的信息差异,充分了解多元的信息内容,进而打破信息壁垒。在此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用户理性看待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使其深入了解背后所用的算法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潜在“技术陷阱”,防止用户沉迷于所收到的个性化制定内容,从而影响用户的自身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只有不断提升用户的素养,增强其辨别能力,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更好地利用各种技术和信息资源,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同时也为构建一个健康、理性的信息传播环境贡献力量。

最后,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坚持“和而不同”,文化兼容并包的原则。传播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深入研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是履行传播职责、提升传播效能的必要前提。这一行为不仅有助于传播者拓展自身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更能促使其在跨文化理解中,深刻领悟不同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而培育出尊重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和谐、包容的全球文化传播生态体系,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 坚持正面引导,顺应时代潮流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6]在西方敌对势力操控下的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式,打着技术交流共享的旗帜,但以隐蔽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宣扬西方文化,不断稀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成为西方引导舆论的工具。因此,我们坚持正面引导,推动技术优势和文化资源交流共进。

其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Sora模式下传播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确保我们以正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去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帮我们客观地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和发展趋势,我们要客观对待,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也要求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其二,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尤其在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式下,我们更要把握好其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文化传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让人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保障。

其三,坚持积极引导文化创作者和传播者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技术赋能思想,创作者们需要全面深刻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道德观。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断增强人们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让人们在内心深处筑牢文化根基。进而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3) 强化监管,坚持完善制度顶层设计

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但是文化创作者和传播者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社会责任和侵权风险。

其一,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必须加强监管。一方面,要注重对平台算法的设计与开发人员的正向引导和制约。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其明辨善恶的能力。相关责任部门和技术企业要联合推动算法规则公开,避免出现算法漏洞,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朝着健康、向善、安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平台的相关文化企业、独立创作者、传播者、文化喜好者等相关主体,也要加强监管,避免滥用Sora等技术传播不健康的、误导人民大众的文化。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行各业要坚守住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要求,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和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Sor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二,必须规范市场秩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智能作用,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严格加强对内容的审核,确保传播的文化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制度,为文化传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和保护那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优质内容。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打击,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法律法规,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人工智能平台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工具,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5. 结语

尽管我们无法预料到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形态,但作为一种多重技术支撑的更加高级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巨大的可变性。Sor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双重效应。基于此,我们与其寄希望于技术强大的Sora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变革性的发展,还不如积极主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价值,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Sora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滋养人们的内心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展现出它的魅力和意义,才能准确地传达出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共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基金项目

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23-B4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 人民日报, 2022-05-29.
[2] 王建磊. 世界视频化: 基于Sora的媒介认知与实践转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1(2): 152-160.
[3] 逯达. 文生视频类人工智能的数据风险及其法律规制——以Sora为例[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10): 77-87.
[4] 何静, 蔡劲松.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化交往的影响及其风险应对——基于ChatGPT的探讨[J]. 现代出版, 2023(6): 57-66.
[5] 黄松, 谭腾.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走向: 技术驱动与范式创新[J]. 学术交流, 2023(9): 20-42.
[6]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 人民日报, 2021-08-18(01).
[7] 陈华明, 梁文慧.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文创产业: 逻辑、困境与出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5(5): 149-157.
[8]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 人民日报, 2023-06-03(1).
[9] 杨俊蕾. 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N]. 人民日报, 2023-04-11(20).
[10] 尼克. 人工智能简史[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186-187.
[11] 约翰∙B. 汤普森.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 高铦, 等,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9: 314-317.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3] 邓祯, 梁晓波.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出版: 现状、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J]. 中国编辑, 2021(8): 84-88.
[14] 吴静.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以ChatGPT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24, 44(5): 192-198.
[15] 袁曾.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能力研究[J]. 东方法学, 2023(3): 18-33.
[1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