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层逻辑
The Deep Logic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upporting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isl.2025.94055, PDF, HTML, XML,   
作者: 苏雪娜: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乡村文化振兴困境路径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Dilemma Path
摘要: 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融入乡村文化发展的深层逻辑。由于技术和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短缺以及文化自信不足等实际问题,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因此,亟需对这些难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探寻构建高质量产业联合体、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夯实村级公共设施硬件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制度框架的有效措施,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促进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贡献力量,展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风采和魅力。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ep logic of integr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o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Due to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outdated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insufficient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potentia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has not been fully unleashe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se difficulties and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build high-quality industrial consortia, tap into the inherent valu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rural culture, consolidate the hardware foundation of village level public facilities,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contrib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showcase the charm and cha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苏雪娜.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层逻辑[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4): 443-448.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4055

1. 引言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阐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标志,目前新质生产力已经与多个领域进行着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支撑,它的出现为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更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力与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当前,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困境在于农村。而乡村振兴正是推动农村社会迈向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对乡村振兴的整体实施与最终达成具有引领性作用。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乡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新质生产力,这一以科技革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形态,不仅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效能和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利用数字技术拓宽了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感和归属感。目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逻辑等方面,关于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来分析乡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探寻其实现路径,对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赓续传统文化、重构基层治理格局有关键作用。

2.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2.1. 技术和基础设施制约乡村文化振兴

首先,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普及不够。乡村地区互联网接入条件相对较差,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民难以获取最新的文化资源和信息。互联网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效率和效果。在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有限等因素,互联网接入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面临诸多困难,使得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到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无法有效地与外界文化交流。

其次,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限。农民对于新技术、新平台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年龄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这使得乡村地区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受到制约,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再次,基础设施制约文化传播。交通设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在乡村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往往相对滞后,这导致乡村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受到严重限制。使得文化资源和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到乡村地区,同时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也难以吸引外界的关注和支持。通信设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乡村地区,由于通信设施建设落后,不仅限制了农民的文化视野,还导致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播手段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公共设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乡村地区,由于公共设施建设不足,如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文化场所的缺乏,使得农民缺乏接受文化教育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这导致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滞后,文化活动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公共设施的缺乏也使得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最后,技术和文化的融合不足。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技术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农民对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使得技术与文化的融合面临困难。这导致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往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2.2. 人才匮乏制约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传承与创新受限。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传承与创新。然而,缺乏专业人才,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老一辈的文化传承者可能因年龄、健康等原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年轻一代由于缺乏兴趣和专业培训,往往难以接过这一重任。此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但缺乏创意人才,乡村文化难以融入现代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受阻。文化产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人才匮乏导致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创意人才,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难以实现可持续。

文化交流与合作受限。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然而,人才匮乏使得乡村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受到限制。缺乏专业的文化交流人才和翻译人才,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难以走出去,也难以吸引外界的文化资源和关注。这导致乡村文化在对外传播和影响力方面受到制约。

文化教育与培训缺失。文化教育与培训是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人才匮乏导致乡村地区的文化教育与培训资源匮乏。缺乏专业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培训师,乡村居民难以接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和培训,难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不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支撑。然而,人才匮乏导致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不力。缺乏专业的活动策划人才和执行人才,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往往缺乏创意和吸引力,难以吸引居民的参与和关注。这导致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受到限制。

2.3. 文化认同不足削弱发展动力

文化传承断裂。由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不足,许多乡村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传承。老一辈艺人或文化传承者难以找到接班人,导致一些独特的乡村文化元素逐渐消失。

文化认同模糊。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变得模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忽视或贬低自己的本土文化。这种文化认同的模糊性使得乡村文化在振兴过程中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凝聚力。缺乏文化认同感还表现在乡村文化创新能力的不足上。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或缺乏深入了解,乡村居民在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时往往难以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导致文化产品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社会凝聚力减弱。文化认同感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乡村居民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时,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就会减少,社会凝聚力也会相应减弱。这不利于乡村社区的和谐稳定和长期发展。

3.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3.1. 构建高质量产业联合体以吸引乡村振兴人才

构建高质量产业联合体以吸引乡村振兴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培养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农业业态形成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吸引和留住乡村文化振兴所需的人才。

培养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资本支撑。首先加大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特别是在现代农业技术、数字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方面,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其次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还乡农民工等群体参与农村创新创业,提供创业资金,税收减免等支持。最后通过设立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到乡村工作,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新型农业业态形成。在农业技术应用方面,推广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形态。在农业景观资源开发方面,利用乡村自然风光和农业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第一,数字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乡村文化展示和销售平台,如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推广乡村传统技艺和特色产品。第二,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承。第三,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依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艺术作品等,满足市场需求。第四,电商平台助农。通过电商平台实施助农计划,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宣传乡村文化,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乡村振兴。

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精神滋养[2]

3.2. 依据本土特色资源的禀赋,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

弘扬农耕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本地农耕特色,设计并开发一系列创意农产品、手工艺品和文化旅游项目,如农事体验团、田园民宿、农耕文化节庆活动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农耕教育,通过讲座、工作坊等方式,传授农耕知识,弘扬农耕文明中的勤劳、节俭、和谐等价值观。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形成基于农耕文化的田园共同体,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挖掘革命历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第一,历史故事传承:通过口述历史、纪录片、戏剧等形式,记录和传承革命历史故事,让革命历史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化场馆建设:利用乡村现有建筑或新建场馆,打造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和党史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3]。第三,革命文化研学旅行:开发研学旅行线路,组织学生和游客参观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场馆,参与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增强爱国情怀。

延续乡村民俗文化,构建文化记忆。首先可以通过民俗调研与记录,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进行民俗调研,记录口述历史、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提供丰富素材。还可以进行文化记忆工程建设:复原历史遗迹,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通过这些载体展现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民俗活动复兴也是重要途径之一,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村民和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乡村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乡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3.以文化服务需求为导向,夯实村级公共设施硬件基础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首先,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城市、乡镇、村庄应形成紧密的联动机制,共同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资源可以通过对口支援、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支持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其次,加大投入建设或升级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确保设施布局合理,便于村民使用,同时注重设施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还要注意资源整合与共享:整合乡村现有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传统建筑、民间艺术等,形成特色文化景观。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手段,扩大乡村文化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精准服务,有的放矢地深入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根据年龄、性别、兴趣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鼓励村民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对废旧或闲置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景观和活动场所。结合乡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体育比赛等。鼓励村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如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等,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水平。引进外部专业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中国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这一理念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与实践意义,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美好目标,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中最鲜明的底色。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和地域特色。乡村文化是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它塑造了村民的身份认同和社区归属感。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将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保护乡村文化意味着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通过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5. 完善制度框架,推动现代生产要素与乡村文化协同发展

完善版权登记体系。首要任务是构建全面而高效的版权登记系统。确保每一位创作者的智力成果都能获得法律层面的坚实保障,这不仅是对创作者合法权益的直接维护,更是对其创作信心的有力提振。例如,可以引入在线版权登记平台,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让创作者能够便捷地完成作品登记。

强化侵权打击与纠纷处理。政府应当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版权纠纷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这包括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及建立版权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为创作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维权途径。

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为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例如在乡村学校开设专门的版权教育课程,从小教育孩子们的版权意识。同时,也可以组织面向企业和个人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提供专业的版权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理解和运用知识产权法律[4]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可以逐步完善和优化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及服务,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乡村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科技生产资料的应用,则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广泛的劳动对象和高效的资源整合,为乡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赋能过程中出现的挑战。乡村人口结构的空洞化、建设项目的表面化、数字资源的匮乏以及发展目标的短浅化,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效能释放的障碍。这些挑战不仅反映了乡村发展在物质与文化、硬件与软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不均衡,也揭示了乡村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时所面临的深层次困境。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认识到,创新是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为乡村带来了高科技的创新动力,这不仅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以实现赋能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1).
[2] 齐梦娜.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 新农民, 2025(4): 4-6.
[3] 朱恒雪. 以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研究[J]. 党史文苑, 2024(11): 24-26.
[4] 余瑾祺, 杨增.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 文化产业, 2025(8):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