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精神”的叙事与传播——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的路径研究,以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为例
Narrative and Communication of “Lixin Spirit”—A Study on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with the Pan Xulun Life Story Exhibition Hall as a Case
摘要: 本文围绕“立信精神”的叙事构建与传播路径展开研究。依托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育人资源,提出以历史人物叙事、校史叙事、实物叙事和价值叙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叙事体系,探索沉浸式讲述、数字化呈现、口述史等多元叙事手段,打破传统展览单一陈列模式。研究强调传播主体的多元协同与传播平台的多维建构,推动立信精神在校内外广泛传播与深度浸润。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本研究为新时代高校精神文化育人、诚信教育及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paths of the “Lixin Spirit”. Based on the resources of the Pan Xulun Life Story Exhibition Hall and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t proposes a “four-in-one” narrative framework encompassing historical figures, university history, artifacts, and core values. The research explores diverse narrative methods such as immersive storytelling, digital presentations and oral histories,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static exhibition model. It emphasizes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widespread and deep-rooted transmission of the Lixin Spirit within and beyond campus. Through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spiritual education, integrity cultiv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谢梦依. “立信精神”的叙事与传播——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的路径研究,以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为例[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4): 454-460.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4057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当前,高校正面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深化,如何以文化人、以精神育人,成为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之父,潘序伦先生提出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的理念,构成了“立信精神”的核心内涵。其所倡导的诚信精神、专业精神和家国情怀,不仅深刻影响了国内财经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源泉和丰富的内涵。

2018年潘序伦先生被评选为“上海社科大师”。2023年10月,在潘序伦先生诞辰130周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建校95周年之际,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正式开馆,展馆全方位展示和弘扬了潘序伦先生“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诚信为本”的立信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通过6个展区的文字、视频、200余幅图片和150余件实物展品,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潘序伦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不凡历程。2024年5月14日,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成为新一批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同时入选的示范基地包括中共一大纪念馆、中福会少年宫、韬奋纪念馆等单位,入选的基地既是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社科普及工作研究、社科咨询服务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也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社科普及活动的重要阵地。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正在成为高校推进价值引领和文化育人的关键抓手。如何将“立信精神”有效嵌入社科基地建设之中,突出其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传播价值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立信精神”叙事的构建与传播路径的研究,旨在探索场馆育人的实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式”向“体验式”“沉浸式”转变,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在公共教育中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有助于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承担起更多价值塑造与文化传播的使命。

“立信精神”作为高校独特的精神标识,其研究有助于拓展高校文化育人与精神塑造的理论边界。同时,此研究深化了场馆育人的内容与路径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

1.2.2. 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拓宽育人路径,推动场馆育人、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以“立信精神”为核心,融合并延续校史教育,有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与形式,为文化育人构筑社科教育阵地[2]

第二,有利于增强育人实效性,激发学生价值认同和责任使命感。“立信精神”所体现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理念,不仅是道德准则,也是受用终身人生笺言。借助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和沉浸式体验活动等,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实现“理论教育 + 实践养成 + 环境熏陶”的立体育人模式,有助于将“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内在动力,从而提升育人质量和成效。

第三,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传承文化精神[3]。场馆中的文字史料、实物以及视频音频素材承载的文化和精神,都是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培养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和传承革命精神的绝佳教材。陈列馆不仅是展示历史和人物事迹的空间,也是高校精神传承的重要平台。在讲述潘序伦先生“教育救国、实业报国”的人生理想和艰苦奋斗的历程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榜样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担当[4]

2. 立信精神的叙事构建

“立信精神”的叙事构建,是对潘序伦先生所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与时代化重构。通过多维叙事路径,不仅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传承,也丰富了高校文化、场馆的内涵。

2.1. 理论支撑

本研究通过引入叙事学和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构建起一个多层级的分析体系,使研究获得更为扎实的学术支撑。

2.1.1. 叙事学理论的应用深化

本研究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专业场馆的展陈及建设分析,突破了传统校史研究的单一线性叙事模式。借鉴热奈特(Gérard Genette)的叙事分层理论[5],研究发现陈列馆的叙事建构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在故事层面,通过严格考证的潘序伦生平史实构建了叙事基础;在叙事层面,运用“教育救国–专业立身–精神传承”的螺旋式叙事逻辑重组历史素材;在接受层面,则通过互动装置引导观众进行个性化意义建构,使专业伦理的传递超越了简单说教,升华为观众的内在认知。

2.1.2. 传播学理论的探究

在传播路径分析部分,本研究创造性地融合了多派传播学理论。首先运用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环境学理论[6],构建出层次分明的传播环境。研究发现,陈列馆通过“空间叙事–数字传播–社会实践”的三维传导机制,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内化的质变。

通过上述理论框架的研究,本研究实现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建构的跃升。不仅为高校场馆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更在方法论层面探索出一条融合人文叙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路径。

2.2. 叙事构建内容

2.2.1. 历史人物叙事

以潘序伦先生的生平经历、教育理念、社会贡献为主线,围绕其“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实践行动,建构“中国现代会计教育之父”的人物叙事框架,突出其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其艰苦奋斗坎坷辗转的人生履历,展现其作出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对立信精神源头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

2.2.2. 校史叙事

聚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近百年办学历程与精神传承,挖掘校史重要节点与典型人物,讲好“立信人”的奋斗故事,彰显学校“以信为本”的文化传统,营造具有历史深度与文化温度的校园精神场域。

2.2.3. 实物叙事

依托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通过展示手稿、来往信件、著作、照片等珍贵实物,将抽象的诚信理念与具象的教育实践相连接,唤起师生对历史细节的记忆与共鸣,实现“以物载道”的精神传达。

2.2.4. 价值叙事

将诚信教育、教育救国、实业报国、家国情怀等价值理念嵌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中,讲述“立信精神”的现实意义,使其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备现实的穿透力与未来的引领性。

2.3. 叙事方法创新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与公众接受习惯的变迁,传统以展板文字和静态陈列为主的精神叙事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共鸣与主体参与。因此,“立信精神”的传播应不断创新叙事方式,突破传统“静态展陈”的物理边界,向“立体叙事”“情境体验”“互动感知”方向演进,以增强精神传播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首先,应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故事”,构建立体化、可感知的“精神场”。通过对潘序伦手稿、信件、档案史料等展品进行“故事化”处理,以人物视角和历史情境为切入点,激活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内涵。同时,融合时间轴线与人物经历,构建“求学经历”“立信创立”等情境还原空间,使观众由被动观展者转变为“精神现场”的亲历者和情感参与者。

其次,应融合多元媒介手段,采用“沉浸式讲述 + 数字化呈现 + 校友口述史 + 人物传记影像”的复合传播方式,提升叙事感染力与传播广度。通过构建沉浸式体验展区、开发数字导览系统与线上虚拟展馆,引入AI讲解、AR/VR互动体验等科技手段,实现“立信精神”的全时空传播。同时,借助校友及参与学校建设者的口述历史与人物纪实影像,将精神传承融入真实故事与影像语言,使“信以立人”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文化关键在“化”,在于通过滋养、浸润、熏陶、感染,使人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发生改变,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在一定的文化氛围或情景设定中,通过符号、图像、语言、规则、目标等文化构成要素的整合,引起受教育者的视听兴趣,发挥“寓教于境”的作用,使得学生能产生文化上的情感共鸣与交融,能“冥冥然感于中,心领神会”。因此,这一以叙事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探索,既是对立信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也是对高校育人补充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7]

3. 立信精神的传播路径探索与实践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立信精神”的传播需突破传统单一主体、单一渠道的局限,走向多主体协同、多平台融合、全场景互动的新格局。通过科学整合资源、创新传播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立信精神”的认知度、影响力和感召力,赋能高校文化育人和社会价值传承[7]

3.1. 传播主体的多元协同

立信精神的传播不仅是校内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应成为高校、社会、媒体与校友群体共同参与的协同事业。传播主体多元协同,是提升精神传播力与实践效能的重要保障。

3.1.1. 校内组织主导,形成系统化布局

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文博中心等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形成校内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格局。将立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等多个层面,构建覆盖全体师生的“立信精神教育矩阵”。

3.1.2. 校友资源联动,拓展社会传播网络

依托校友会,邀请优秀校友作为精神传播的亲历者、践行者、代言人,讲述“立信人”的奋斗故事与精神传承。通过校友访谈等方式,让校友成为活跃在校园内外的精神传播节点。

3.1.3. 社会媒体协作,扩大公众影响力

联合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行业媒体(财经、教育类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开展“立信精神”主题报道、短视频制作等,提升公众认知度,塑造鲜明的精神品牌形象。

3.1.4. 行业组织与政府支持,形成外部助力

与上海市教育系统、会计学会等外部力量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推动“立信精神”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并探索精神价值在财经行业标准制定、行业伦理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延伸。

3.2. 传播平台的多维建构

为了实现立信精神的有效传播,应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依托实体场馆、数字平台、社会空间,构建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平台体系。

3.2.1. 实体平台:深耕校内精神空间

以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校史馆等为核心阵地,通过主题展览、互动讲解、实景复原、情境体验等方式,打造“可阅读、可体验、可思考”的精神空间。常态化组织“立信精神研学营”“诚信教育体验日”等活动,使学生在走进空间中感受精神温度。

3.2.2. 数字平台:建设线上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微课堂、人物访谈、故事绘本等新媒体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增强线上传播的亲和力和到达率。

3.2.3. 社会空间:延伸精神传播场域

将立信精神元素融入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如社区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场景,探索校外精神传播的常态化机制。举办立信精神主题讲座、诚信金融论坛、财经职业精神教育活动,使精神价值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助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生态。

3.2.4. 融合机制:线上线下联动、校内校外互促

打破传播平台之间的壁垒,形成资源互通、内容共建、活动协同的融合机制。如通过“线下参观 +线上打卡”“实体讲座 + 直播同步”“校内宣讲 + 校外实践基地联动”等方式,提升传播的持续性与广泛性,形成多点联动、全域传播的新局面。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立信精神”的叙事与传播为主题,紧扣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实际资源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育人背景,系统探讨了精神文化的叙事构建与传播创新问题。通过对潘序伦生平、校史沿革、馆藏文物和价值理念的梳理,确立了以历史人物叙事、校史叙事、实物叙事与价值叙事相结合的综合叙事框架,进一步丰富了高校精神文化传承的理论体系。同时,本研究在传播路径上提出了传播主体多元协同、传播平台多维建构的实践策略,为提升立信精神传播力和育人实效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案。

总体而言,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立信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诠释,也为高校精神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传播与社会服务功能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4.2. 研究创新点

第一,提出叙事主线系统化构建。以潘序伦个人事迹、校史发展脉络、文物实证资源和诚信价值理念为支点,形成“四位一体”的叙事体系,打破了传统展览单一陈列的线性叙事模式,实现了立信精神的多维表达与立体传播。

第二,探索叙事方法的融合创新。结合沉浸式讲述、数字化呈现、校友口述史与人物传记影像等多元手段,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故事,打造出可体验、可感知的精神文化场域,增强了传播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第三,构建传播路径的新机制。明确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立信精神传播应注重多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了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中精神文化传播的新范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4.3. 实践价值

第一,为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功能拓展提供路径指导。本研究以叙事创新和传播实践为抓手,推动陈列馆从单一展示功能向育人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延伸,提升了场馆育人的综合效能。

第二,为高校精神文化育人探索新模式。通过梳理和再造立信精神叙事体系,结合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实践,探索出一条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高校精神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经验。

第三,为新时代诚信教育与专业精神传承提供内容支撑。通过立信精神价值的深入挖掘与现代转化,本研究丰富了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拓宽了诚信教育的实践载体,有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4. 存在不足与未来展望

一方面,受限于研究资源和时间,本研究主要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及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为核心样本。本研究不仅分析了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本身,还有与其他类似场馆的对比。在国内,选取了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几家财经类高校的博物馆,从展示方式、互动体验、教育效果等角度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潘序伦生平事迹陈列馆在“把专业道德观念形象化”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为今后研究其他国家的类似展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未来有必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探究不同类型高校精神文化传播的异同与共性规律,提升研究的普适性和广泛性。

另一方面,在叙事方法与传播平台建设上,尽管提出了多项创新设想,但实际落地层面尚存在操作细节不足的问题,如数字化呈现的技术标准、沉浸式体验的实施路径、校友口述史的系统整理与利用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一是强化理论与技术的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拓展立信精神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方式;二是加强与地方社会、行业组织的合作,例如加强与潘序伦家乡丁蜀镇的联系与沟通,探索立信精神在社会实践和职业教育中的转化路径;三是注重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系统的精神文化传播评价标准,不断优化精神育人的实效性与持续性。

通过不断深化立信精神的叙事研究与传播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与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鞠佳霖.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教育进展, 12(12): 5540-55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43
[2] 杨怀超, 李营. 高校校史馆推动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J]. 北京教育(高教), 2024(8): 75-76.
[3] 左娟凡. 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2.
[4] 徐源, 李晓飞, 田妍妮. 高校红色场馆育人模式及功能发挥研究——以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为例[J]. 吉林教育, 2025(2): 94-96.
[5] Genette, G. (1980)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6] Mcluhan, M. (2017)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Routledge, 390-402.
[7] 董承婷. 高校文化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