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人类文明进化进程中,婚姻无疑成为制度文化下的重要一环。《礼记·昏义》中有这样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婚姻不仅涉及夫妻双方,更与家族、家业、宗族等息息相关。而媒人的存在,就决定着一段婚姻的社会合法性。婚必有媒,无媒婚姻则会遭到亲友和舆论的唾弃[2]。正如《诗经》有云“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因此,媒人作为婚姻中间人,便被赋予了正当婚娶的含义。
从人类进入一夫一妻制社会之后,媒人介绍逐渐成为择偶方式的重要形式。然而,自由恋爱提倡以来,许多年轻人认为说媒反映了传统的婚姻观念,过度强调家族背景、财富地位等因素,容易限制个人自由选择。随着2024年河南王婆的爆火出圈,隐藏在中国文化中的媒人文化再一次以不同寻常的形式走到了大众面前,广大网友再一次关注到了说媒这个行业。而王婆因为独特的风格以及现场相亲的方式,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在牵线搭桥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因此,其媒人话语也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借助这一热潮,本文以媒人在话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为研究点,去探究媒人身份的变化以及其身份的可商讨性,并对媒人语用身份建构作动态顺应性分析。
2. 语用身份建构与语言顺应论
2.1. 语用身份建构
身份研究由来已久。从身份本质主义出发,传统社会语言学家持身份静态观,认为身份是个体进入社会互动前的固有属性或自我标签[3]。从身份建构主义看来,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协商、在线动态建构的[4]。身份建构主义对本质主义提出了挑战。本质主义认为,人们具有静态的、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本质特征,这决定了他们的社会身份地位,人不能随意选择或者改变身份。因此,身份是先在的、不被改变的、非社会因素导致的。然而,身份建构主义认为,行动和变化是主要的,而不能静止不变。这一理论对于身份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身份与话语息息相关。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意图构建身份,生成符合身份的交际话语;而生成的话语又与身份相辅相成,促进身份塑造,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语用学则去关注交际者如何在动态语境中使用语言及其他手段去建构身份。国内学者陈新仁[5]提出的身份动态观点认为“语言交际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这就是语用身份。同时,特定交际情境下的交际行为中的语用身份选择具有默认性,即交际者应选取与当前交际情境相匹配的语用身份进行交际[6]。
本研究将身份视作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所调用的语用资源,且为达成交际目的,需要在顺应语境的情境下来建构不同身份。基于王婆说媒的视频文字转写,借助语言顺应论考察交际者的语用身份以及在言语交际中的建构,进而论证其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
2.2. 语言顺应论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7]。人们之所以可以在交际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则是因为语言具备某些属性,即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可变性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并且语言选择的范围是变化的,具有动态性特征。为了达成交际目标,说话人可能就语言创造多种表达,以便于做出选择。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非机械或固定,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做出选择。因此,语言选择具有不确定性。语言使用者可以在众多可能的选项中进行商讨性选择,来顺应交际意图与环境。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使得人类从种种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满足交际需要。所以,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
语言的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相互联系,三者密不可分。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可变性和商讨性是基础,这两者为语言选择提供不同的可能性;顺应性则是根本和核心,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策略,在可能的范围中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以使得交际顺利完成[8]。
3. 语料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抖音账号“王婆现场说媒”发布的众多视频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互动场景,进行视频语料转写。通过采用定性分析方式,对“王婆说媒”这一特定语境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细致考察。在理论框架方面,本研究主要借鉴Verschueren [7]提出的语言顺应论,重点从语用身份建构的可变性和商讨性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媒人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顺应机制。
本研究以期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在当代新媒体语境下的说媒交际中,媒人通过语言选择建构了哪些特定类型的语用身份?这些身份建构又分别执行了哪些具体的语用功能?其二,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媒人的语用身份建构是如何通过语言选择的商讨性运作来实现的?这些商讨过程又体现出怎样的交际策略和顺应特征?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新媒体语境下对身份建构理论的理解,也能为传统说媒文化提供语言学视角的解读。
4. 媒人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分析
以下将结合话语预料分析王婆媒人的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首先是身份建构的可变性,其次探究语用身份建构商讨性运作的过程。
4.1. 媒人语用身份建构的可变性及其语用功能
4.1.1. 亲属身份
亲属身份的建构不仅代表着身份的认同,更是社会关系维系中的信任基础。通过亲属关系,“我族”与“他族”得以区别开来[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大事,亲属之间的联系和支持在婚姻介绍和安排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媒人的选择和推荐。通过亲戚来寻找合适的候选人,并借助亲属的介绍来提高匹配的成功率。因此,亲属身份在说媒中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情感纽带,是婚姻介绍和促成的重要支撑。
(1) 语境信息:王婆询问男方个人信息。
男方:咱一个地方,我社旗滴。
王婆:你是社旗的呀,社旗啊,佘店酒厂。你咋知道我是社旗嘞?
男方:我查过你老家哪嘞。
王婆:我滴娘,刨俺家祖坟来。……嗯,我在社旗真的长了6年啊,从小在那,因为我父母亲可忙吗,就把我送到社旗老家。我搁那长大嘞。你还有啥要求,来吧,老乡。来吧,赶快介绍。
男方:今天呢,那个挺感谢干娘的,让我上来了。我呢也比较社牛,急了就上来了,然后死皮赖脸的说,干娘我俩一个地方的……
如例(1),“干娘”表示对女性长辈或者亲戚的尊敬和亲近,并且王婆“干娘”这一身份拉近了与男方的距离。王婆真诚、亲和且专业,以其平易近人的形象赢得了年轻人的信任和喜爱,被称为“干娘”。“干娘”这一身份的建构帮助王婆,能以长辈的身份进行婚姻人选的推荐,并给予年长者关于婚姻的指导和建议。
4.1.2. 专家身份
媒人这个群体从中说和,为适婚男女提供匹配信息,提高了婚恋成功的可能性。自古以来,就有“媒妁之言”的说法,而媒人的职能也表现在其“说辞”上,“言语”与“说服能力”是媒人传播职能的重要体现[2]。这也被看作是媒人职业的看家本领,其说媒言论涉及方方面面,不仅是外貌、家世,品行、道德甚至利益也要考虑其中。
(2) 语境信息:王婆询问女方职业。
王婆:你什么职业?
女方:小声附到王婆耳边
王婆:哦,那有啥不能说的呢,就是数票子的地方。你们知道了吧?哎,对了。啊,她的工作蛮好的。为什么说她优秀了?这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你看看形象又好,你说真的,条件又好,来吧啊。
例(2)中,王婆充分展示了媒人的“言语”能力,体现了专业性和技巧性。通过对女方职业的询问,王婆得知对方是在银行工作,但是顾及对方并不愿意直接公布,而是通过其它称呼“数票子的地方”来代指。这既考虑了女方想法,又巧妙地传递了真实信息。此外,在得知女方是在银行工作后,通过有好工作延伸到女方优秀,并列举“工作稳定”“收入稳定”等优点为女方介绍,又额外陈述“形象好”等加分项,总结出女方“条件好”。媒人话语与其建构的身份都是服务于交际目的的实现,这也体现了媒人职业群体的专业性。
4.1.3. 中间人身份
媒人是婚姻的中介,具有很强的媒介属性,其“牵线搭桥”是促成撮合男女双方结合的重要方式。媒人对男女的婚姻虽然没有支配权,却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沟通职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两性间的信息匮乏或信息差异[2]。
(3) 语境信息:王婆撮合两名来自北京的游客。
王婆:呃,你们俩都是北京的啊,咱们只供交朋友,后续你们都是成年人啊,反正我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这哥哥比你大四岁,北京具体什么工作?
男方和女方:低头交流……
王婆:都是成功人士,你们可以认识认识吧,这就是缘分,在我们中原大地啊,你们在这里认识一个北京的朋友,而且互相啊,有那么点感觉啊。真的啊,他背着包第一次来,回去以后你们慢慢聊行不行?
……
女方:因为我来的比较匆忙,回去的票还没买着,如果有顺路的回北京的捎我一下……
王婆问男方:哎,你是开车来的呀?
男方:没有,我买完票了,不好意思。
王婆:你就这吧,你把票让给她得了。
男方:也成。
王婆看向女方:行不啊?要不然你俩一块结伴回去,不行补个票。完事,座位让她坐不就完事儿了吗。好不啊?
在例(3)中,王婆在男女方的引介、匹配和撮合中起到中间人作用。在汉族的婚姻礼仪中,须遵循六礼,而其中需要媒人“问名”来进行信息匹配,即媒人将男女双方的姓名信息进行匹配[2]。例(3)中,王婆在引介时,对男女双方进行了信息搜集,如两人籍贯、年龄、职业等问题。进而王婆再匹配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如男女双方都在北京工作,年龄相差不大,工作体面,并强调两人分别都是独自出门旅游在他乡相遇,非常有缘分,从而牵线搭桥。最后,王婆在撮合时,借女方未买到回北京车票的理由,询问男方是否开车,在得知男方买到车票后,提出让双方一同搭伴回北京,为双方创造独处、了解对方的机会。因此,媒人在此过程中不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还可以促使双方进行互动。相较于其他媒介,媒人这一中间人具有灵活性。
4.2. 媒人语用身份的商讨性运作
说话人在某一阶段建构什么身份、使用什么话语都是在特定语境中从不同身份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其商讨性也反映到语言表达上。所以,考察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需要分析语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语境制约因素[10]。基于王婆建构的三种语用身份,再从社交和心理因素探究其语用身份的商讨性运作。
4.2.1. 社交因素制约下的动态顺应
人作为社会成员,生活在各种社会群体下,必然要与他人建立关系。由于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客体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社会规范、社会舆论和社会目的,必然要做出满足需求的社会行为[11]。何自然[12]指出其中需要语言做出顺应的社会因素更是难以穷尽;而Spencer-Oatey [13]认为需要格外关注社会规范和文化规范,前者涉及交际中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的顺应,后者涉及文化背景下人际和谐的顺应。
1. 对权势关系的顺应
社交过程中不对等的身份地位,会影响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谈策略和内容。如果说话人构建使自己保持优势、占据大多资源的身份,这叫做构建强势身份。但强势身份的存在必定会构建另一方的弱势身份,因此,权势身份的建构包括建构强势身份和建构弱势身份[14]。在上下级、长辈和后辈之间,往往存在不对等的权势关系。
(4) 语境信息:女方看中台下未上场的男生,王婆询问台上未被看中的男方。
王婆对女方说:你现实点吧,乖。好不好,啊。我估计说百分之二十的希望都没有,那你没办法呀乖。人家情愿给你上来,给你认识。你非得好高骛远往那山上看。那你想一想啊,对不对。我跟你说乖,找一个喜欢你的比找一个比喜欢他的更好,你知道吧,勉强勉强不来的,好不好。好吧,你还小呀。
女方:嗯。
在例(4)中,王婆顺应高权势的身份特征,建构专家形象,并成功劝说女方、获得认同。在此语境中,女方对上台男生不满意,看中了台下的男生。王婆从经验角度出发劝诫女方,不要好高骛远,其中“你现实点吧”“你知道吧”等强势语的表达,加强了劝说力度,同时也顺应了王婆的高权势身份和女方的低权势身份,最后女方进行表态“嗯”。
2. 对亲属关系的顺应
人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实现与交际对象间的情感和心理趋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用移情策略。这就意味着“我”与“对象”间的对立消失[15]。这同样适用于媒人交际,当媒人与男女方处于陌生状态时,即便媒人能说会道,也需要和对方逐渐熟悉的过程。因此,在交际中,媒人通过与男女双方有目的的交际,逐渐了解对方情况,顺应亲属关系的变化,建构亲属身份参与会话。
(5) 语境信息:王婆介绍男女方认识
王婆:现在啥职业?
男方:在滑县开了一家汽车贴膜店。
王婆:汽车贴膜滴,你开个花店,他开个膜店,呵呵呵呵……你俩都可以啊,你觉得呢?……
王婆:来吧,乖,加个微信,聊聊天说说话。你俩是同岁,都是28了。记住,如果成了,跟你说,对俺河南的开封妮儿好点,听见没有,你要以后对俺开封妮儿不好,咱来收拾他中不中?
在例(5)中,王婆在撮合男女双方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的转变,从介绍者到最后具有亲昵关系的长辈。这种转变是交际过程人的情感随着人的状态、交际对象或社会场景的改变而产生变化的过程[16]。开始,王婆通过指示语“你俩”来暗示男女方工作职业匹配,且“你俩”将其视为一方,拉近其距离。而后王婆通过“俺河南的开封妞儿”代指女方,以地域及亲昵的方言表达双方亲密的关系,并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咱来收拾他”使得王婆与女方成为一方,两者交际关系由疏到近,实现语用移情。这一系列人称语的变化是对亲疏关系的顺应。
3. 对文化规范的顺应
中国向来尊崇礼乐文化,这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礼记·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由此可见,礼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其一特性就是“和”,如《论语》中所言“礼之用,和为贵”。“礼”与“和”刚柔并济,不可或缺[17],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是维持人类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话语交际中维护人际和谐体现了对文化规范的顺应[13]。陈新仁指出“交际者同一话步内产出的话语在语力上能尽量做到交际需要与语用力量之间的平衡”[18]。
(6) 语境信息:王婆询问女方年龄
王婆:先介绍一下你自己。年龄?
女方:87年的。
王婆:87年的。哦,87年的。不过咱们都说了吗,反正你们去算,我也算不出来啊,30有余了啊。
在例(6)中,王婆通过进行缓和性调节,以顺应中国的人际和谐的文化规范,进行交际关系的管理。在王婆询问女方年龄后,女方以出生年份代替,而王婆以“我也算不出来”为由对女方进行了面子维护,同时“30有余了”委婉表述女方年龄,缓和年龄尴尬,传递其平等友好的一面。即使王婆不使用这种表达,信息也会被传达,但是缓和性调节话语却恰到好处、讲究分寸感,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4.2.2. 心理因素制约下的动态顺应
人类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这无疑与人类社会心理密切相关,而交际主体之间的心理顺应则是重要影响因素。媒人语用身份建构对心理世界的顺应主要体现在对情感和面子的顺应上。
1. 对情感的顺应
(一) 对积极情感的顺应
在交际过程中,除了需要缓和人际冲突外,也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增强人际关系,如输出令人愉悦、满意、鼓舞的话语。这体现该行为的利他性和可接受性[19]。媒人在交际时,通常会顺应对方其积极愉悦的情感世界,建构权威专家身份。
例(7)语境信息:男女双方都比较满意
王婆:咦,这妞咋样,中不中,选着了吧。
男方:嗯。
王婆:是哩,是哩。……交流交流吧(拉着女方的手)。啊,年龄不小了啊。不管你们在,就是说工作努力的路上,互相的提携一下,好不好,一个人的力量总没有两个人的力量大,对不对啊?祝福你俩,好不好,乖,行不,这个可以吧。
女方:嗯。
在例(7)中,在媒人话语的表述中,王婆充分考虑男女方积极情感,建构专家身份,推动双方交际发展。男方在王婆“中不中”的询问下,给予肯定回应,表示对女方的满意。王婆顺应对方积极肯定的情绪,通过“互相的提携一下”“一个人的力量总没有两个人的力量大”“祝福你俩”等话语表现出对男方话语的顺承,假定双方已被撮合的基础下,给予建议和祝福。此话语具有可接受性,得到女方肯定地“嗯”的回应。
(二) 对消极情感的顺应
情感作为调节和控制认知的重要内在因素,对言语交际有着重要影响。Verschueren [7]认为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心理顺应是语言选择的重要语境因素。在交际中,交际者会通过受话人的情感状况去建构不同的身份,当受话人具有心灰意冷、消沉、沮丧等负面消极情绪时,说话人会意图选择两全的交际策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
例(8)语境信息:王婆得知女方家中四姐妹,均未出嫁。
王婆:你26,那姐姐得28了吧。
女方:对对。
王婆:哦,你知道你们为什么没出嫁?姐姐你俩都没出嫁吧,因为你们太优秀了,知道吧啊,真的,太优秀了,现在好多女孩子就在自己打拼啊,自己挣钱。她不想,呃,不想败在男人的后面,所以说她努力的挣钱,所以把自己的事情就耽误了啊。
在例(8)中,王婆采取两全的交际策略,既使得女方消极情绪得以顺应,又让交际顺利结束。在女方陈述家中姐妹四人均未出嫁后,王婆通过反问句“你知道你们为什么没出嫁”引起受话人注意,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太优秀了”“不想败在男人的后面……把自己的事情就耽误了啊”,这是在人际关系制约下反问句功能的一种积极效应[19],目的是顺应消极情绪,顺承话语并给出两全答复。
2. 对面子的顺应
在语用学研究中,面子问题备受关注。“面子”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想要为自己争取的一种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20]。Brown和Levinson [21]将其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是指交际者期许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后者则是指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拥有言行自主权。
(一) 对积极面子的顺应
为了维护或增进社交关系,说话人总会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对受话人的话语表示合作与肯定,这就是对积极面子的顺应。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沟通手段,最根本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沟通目的,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
例(9)语境信息:王婆询问女方是否要继续和男方交流
王婆:yes还是no?
女方:也还行,还行。
王婆:还行,对他稍微有一丝丝的好感,是吧?好,你先留下(对男方说)。
在例(9)中,王婆顺应女方的积极面子需求,对女方的话语表示认同和顺承。在询问中王婆询问女方是否要继续和男方交流,在得到女方积极正面的回应之后,通过“对他稍微有一丝丝的好感,是吧”以及对男方“好,你先留下”等话语,顺应女方要求,为双方创造了解的机会,满足对方面子需求。
(二) 对消极面子的顺应
说话人会避免对受话人自由的侵犯,不干涉对方,使其自主权利做决定,这就是对消极面子的顺应。在交际中,顺应消极面子一般是以回避为基础的心理距离的顺应[20]。通过回避策略,保全对方的面子,使得社交关系得以维系。
例(10)语境信息:男方年龄小,不符合女生要求
男方:我是来自重庆的。
王婆:哦,哎呀,重庆的瓜娃子,嗯嗯,多大了?
男方:呃,24,00年的。
王婆对女方说:24,比你小啊。
男方:小两岁。
王婆:你都没听见人家说吗,人家要一个有安全感的,你24,谁保护谁啊?
男方:一样保护。
王婆:一样能保护,就好的是你俩是一个城市,都是重庆的啊,都是重庆。
在例(10)中,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有时会采取补救策略来调节话语,以消除消极面子带来的面子威胁行为。在本语境中,女方择偶标准中要求男方年纪大一点,要有安全感,但是男方上台后王婆发现只有24岁,不满足女方要求。但却以“好的是你俩是一个城市”转移安全感的话题,以男方上台的地缘优势进行战略回避,顺应男方消极面子。
5. 结语
交际者具有多元的社会身份,是交际者可以大加利用的语用资源。但是,其身份并非仅仅反映在语言层面,而是在会话过程中某一阶段对这种在线身份的动态建构,具有顺应性。王婆在特定的交际场景下选择特定的身份,可从其亲属身份、中间人身份、专家身份进行研究;同时,可从社交和心理因素分析语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语境制约,去探究王婆语用身份的商讨性。这些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王婆的话语交际过程,从而对自身择偶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不过,还有更多的话语语境有待拓展,本文解析深度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
致 谢
感谢老师鼓励、支持我的想法,感谢朋友陪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