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舌下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其病因较多,常见的包括肿瘤、放射、感染、血管压迫、外伤等[1]。本病主要表现为同侧舌肌瘫痪及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可伴感觉障碍等症状。而现代医学常予以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或营养神经治疗,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2. 病案
患者,女,38岁,主诉“舌体活动不灵1周”于我科就诊。患者于1周前与家人争吵后自觉舌体活动不灵,出现伸舌左偏,伴舌体麻木,语速表达正常,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院,现患者见伸舌左偏,左侧舌肌萎缩伴舌体麻木、活动不灵,语速表达正常,稍有吐字不清,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纳眠差,二便利,舌质暗,苔薄白,脉象弦滑。否认其他重大内外科疾病史及慢性病病史,否认感染史,无头面部外伤史,无类似疾病家族史。查体:伸舌左偏,左侧舌肌萎缩,稍有吐字不清,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双侧软腭对称,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存在,无口面歪斜,双眼可闭合,鼻唇沟对称,无味觉减退,左耳后乳突区未及压痛,其余面部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各项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査:颅脑MRI示: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舌痿(风痰阻络证);西医诊断:孤立性舌下神经麻痹。治则:调神通阳,祛风化痰。针刺治疗取穴:① 调神通阳:百会、四神聪(左、右)、印堂、水沟、太阳;② 祛风化痰:廉泉、风池、完骨、中脘、天枢、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太冲。操作方法:嘱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及各穴位均以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使用0.35 mm × 40 mm规格毫针。百会向左侧曲鬓方向斜刺0.8~1.0寸,左、右神聪向左侧悬厘方向斜刺0.8~1.0寸,双侧太阳向下斜刺0.5~0.8寸,进针得气后均以每分钟200次快速捻转2分钟;印堂向下平刺0.3~0.5寸;水沟向左侧斜刺0.3~0.5寸,施以雀啄法至患者感觉眼球周围湿润甚至流泪为宜;双侧风池、完骨向鼻尖方向进针0.8~1.0寸,合谷直刺0.5~0.8寸,阳陵泉向阴陵泉方向透刺约1.2~1.5寸,丰隆直刺1~1.5寸,太冲直刺0.5~0.8寸,以上穴位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1分钟;廉泉向舌根部直刺1~1.5寸,施以捻转泻法1分钟后出针。其余穴位进针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除廉泉外,其余穴位留针50分钟,每日针刺1次,每周针刺6天。
治疗两周后,患者伸舌居中,舌体麻木感明显改善,未见舌肌萎缩,再继续治疗3天患者无其他不适后结束治疗。治疗结束1月后回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3. 按语
舌下神经麻痹病因多种多样,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因[2],但血管病变[3]、感染[4]、创伤等也会导致神经损伤。舌下神经核作为躯体运动核团,位于延髓内的舌下神经三角深面。其神经元换元后发出的轴突组成舌下神经纤维,经延髓腹外侧沟出脑。随后,该神经纤维束穿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在颅外段,舌下神经沿迷走神经下神经节背侧,于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之间垂直下行,至颈总动脉分叉处前方转向内侧,跨越舌骨大角上缘,穿入舌肌实质,支配颏舌肌、舌骨舌肌等舌内、外肌。在舌下神经走行通路上的病变皆可致本病[5]。结合本病患者相关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可考虑为孤立性舌下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常无特效治疗方法。相关研究发现,颅内中枢神经递质(5-HT)可兴奋舌下神经核并使其发出冲动支配颏舌肌活动[6]。且在临床试验中也发现针灸可提高患者血清中5-HT表达水平[7]。故从针灸治疗本病或可获得奇效。舌痿的病因病机可大致归为三方面:其一,心火炽盛,源于情志郁怒、饮食失宜,致使津液受灼,阴液匮乏,心阴亏虚又加剧火势,心开窍于舌,引发舌体异常;其二,肝风内动,脾失健运而生痰浊,风痰裹挟阻滞舌部经络,气血不畅,出现舌气不充之态;其三,久病缠绵,心气渐虚,无力推动气血,久则瘀血内生,加之津液输布失常,痰瘀互结,舌脉失于濡养,致舌体萎缩。而本病患者素体脾胃虚弱,痰浊内生,情志不舒后内生肝风,肝风引动痰浊阻于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发为本病。故当以调神通阳,祛风化痰作为治则来治疗本病。
《医学入门》有载:“脑者,元神之府,神气之所出焉”,神统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维系机体阴阳平衡,神之盛衰关乎疾病转归。《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本,必先本于神”,此为针刺疗法的精髓。故在本病临床施治时,以头部腧穴为枢,因头乃诸阳之会,督脉贯脊属脑,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胆经“上抵头角”,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可直入脑络,通脑醒神;以阳经脉络为用,借其通阳化气之效调和神机,以达调神导气、通经活络之效。督脉为总督一身之阳经,司神志调节之职。太阳经主开阖、化气行水;少阳经主枢机,其气升发则诸阳升腾;阳明经多气多血,更因“治痿独取阳明”之论,凸显其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地位。故于头部取督脉以调神通窍,合三阳经通阳达表,兼以调和脾胃、培补后天,佐以祛风化痰之法,使阳气得通、气血得养、痰瘀得化,终达阴平阳秘、诸病乃愈之效。
头针以“百会透曲鬓”为主导,取百会穴居于巅顶,为督脉与诸阳经交会之处,可升举清阳、通调脑髓;曲鬓穴隶属足少阳胆经,能疏泄肝胆、清利头目。此一针透刺之法,巧妙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实现一针过双经双穴乃至多经之效,扩大了腧穴的治疗区域。同时,此法巧妙规避颅骨曲度之碍[8],通过手法催气,实现“气至病所”,正如《金针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较之一针一穴之常规刺法,更能彰显经络气血协同共振之效。在解剖位置上,“百会透曲鬓”针刺法的刺激区可穿过运动区、感觉区等诸多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分区,可在纠正血流紊乱、改善循环以及治疗运动障碍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在面部再配以水沟、印堂、太阳等调神常用穴位,共同协同作用以调节阴阳气血疏布而调脏腑醒元神、疏通经络气机。
廉泉穴为任脉、阴维脉之会,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补充到:“任脉者……至咽喉……入目络舌”,任脉循行到咽喉部。同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出,廉泉治疗“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故针刺该穴可治疗舌之病变,改善舌体活动度[9]。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需借助肝胆之气化的鼓舞,因此选取作为胆经的风池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风池穴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大脑后循环供血、降低氧化损伤,以及调节与血管收缩相关的信号通路递质等有关[10]。其作为祛风要穴,又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胆经循头侧、主疏泄气机,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二者相合,可发挥祛风散邪、活络舒筋的效用。阳陵泉在胆经上,又称为“筋会”,刺之向阴陵泉方向透刺,在舒筋柔筋的同时又可祛湿[11],并与祛痰要穴丰隆相配,共奏祛湿化痰之功。合谷配太冲,以开四关,起平息肝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效[12]。太溪属足少阴肾经,《灵枢》云:“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通过经脉循行,主治所及,且太溪为肾经原穴,能通调脏腑气血,故针刺太溪以治疗舌痿。太溪与太冲相配,滋水涵木,以平息肝风。《素问·阴阳类论》有云:“阳明者……行气于三阳”,因此取胃经之足三里、天枢、丰隆等穴,以选取阳明经进行调神通阳针刺法治疗痿证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常见[13],效果较好。结合本病患者平素脾胃虚弱的情况,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促进消化以化生气血、调和脾胃。诸穴合用,使气血调和,共奏调神通阳、祛风化痰、通经活络、调畅气血之功,故舌病乃止。
综上,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运用调神通阳针刺法治疗本病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应用。但临床此病罕见还需辨证使用,且此病病因复杂多样,临床医师需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