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rostatitis
摘要: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 CP)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和难治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是以下尿路症状和膀胱生殖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常由数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疾病共同组成。随着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已成为临床工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中医治疗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郁、肾虚、湿热、血瘀等,治疗上多采用疏肝解郁、补肾壮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副作用较小。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以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Abstract: Chronic prostatitis (CP) is a common and refractory disease in adult mal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t is a clinical syndrome mainly manifested by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pelvic-genital pain, often composed of diseases with unique forms caused by several different reasons.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hronic prostatitis year by year, it has become a focus of clinic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eatment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in this field. TCM believe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mainly liver depression, kidney deficiency, damp-heat, and blood stasis. Treatments often involve soothing the liver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tonifying the kidney and strengthening yang, 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diuresis,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CM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ave fewer side effects. However, 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are small-sample, single-center studies, lacking evidence from large-sampl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TCM treatment.
文章引用:曾凡勇, 文琴琴, 徐刚, 黄朝洋, 华叶龙, 王焕珍.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7): 2942-2946.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7432

1. 引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慢性前列腺炎的全球发病率约为2%至16%,其中20至40岁的男性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针对慢性前列腺炎主要采用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等治疗手段[1],然而临床上面临着病原体定位困难、耐药性增加以及无菌性炎症机制不明等瓶颈问题。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注重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运用,以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3]。本文旨在概述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疗不仅要针对局部症状,还要调整整个机体的阴阳平衡。辨证论治是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4],如肾虚者补肾,脾虚者健脾,湿热者清热利湿,瘀血者活血化瘀。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主要基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将疾病视为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复杂,内因多与肾虚、脾虚、湿热等因素有关[5]。肾虚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肾主水,司二便,肾气不足则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排尿异常;肾精亏虚则前列腺失于濡养,抗病能力下降,易受外邪侵袭。同时,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肾虚则水液代谢失常,易生湿邪。脾主运化,脾虚则湿邪内生。湿热下注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所致。湿热蕴结下焦,阻滞气机,导致前列腺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排尿异常等症状。外因则多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络阻塞。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位在肾和膀胱,与肝、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也有关。瘀血阻滞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理环节。湿热久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或久病入络,均可导致瘀血内生。瘀血阻滞前列腺,进一步加重局部气血运行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湿热、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导致前列腺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疼痛、坠胀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滴白、会阴部及腰骶部疼痛、坠胀等。

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盆腔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6]。然而,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常感身体疲乏,缺乏活力;精神状态不佳,出现情绪低落,出现阳痿、早泄或性欲减退等症状。睡眠质量下降,如失眠或多梦。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便稀溏、腹胀、腹痛等症状。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中医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如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肾阴虚、肾阳虚等[7] [8],并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调理,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对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抗生素治疗是首选。然而,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复杂,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中医理论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于“精浊”、“淋证”等范畴[9],常采用中药治疗、针刺疗法、拔罐疗法等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大量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中药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常用的中药方剂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针对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方剂。湿热下注型常采用八正散[10];气滞血瘀型常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11];肾阴虚型常采用知柏地黄丸[12];肾阳虚型常采用金匮肾气丸、温肾助阳汤、济生肾气[13]-[15];湿热蕴结型常采用败酱通瘀汤加减[16]。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物。此外,中药利用多成分、多系统调节的特点发挥作用,结合西药快速缓解症状的优势,能够减少炎症的复发,如夏荔芪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脾肾亏虚型),在NIH-CPSI评分改善、生活质量评分(SF-36)及卵磷脂小体恢复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用西药组(总有效率 > 90%) [17]。面对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与低剂量抗生素联用可产生协同抗菌效应,减少抗生素用量,延缓耐药性产生[18]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穴位包括关元、中极、双侧三阴交等[19]。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中极穴可通利膀胱、清利湿热;三阴交穴能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针灸治疗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拔罐治疗,通过在腰部、腹部等部位拔罐,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作用[20]

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用药困难的患者使用方便,无创伤,无毒副作用[21],食疗,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理身体,如食用具有清热利尿作用的食材[22]。中医认为情志内伤也是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分散注意力、情绪调节等方法,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23]。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个体差异,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子机制逐渐被揭示。慢性前列腺炎本质上是一种炎症–免疫失衡性疾病[24]。中药通过多通路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损伤,姜黄中活性成分姜黄素通过降低前列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NF-κB (p65)、COX-2的表达水平,进而对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5]

5. 小结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辨证论治、内外兼治,中医药能够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复杂病因病机进行多靶点干预。但是中医在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相关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难题,下一步,我们应该深入解析前列腺炎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子特征图谱,建立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开展符合国际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提供高级别临床证据;加强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深入研究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开发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诊断方法,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水平。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进一步为中医药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同时,注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开展个体化治疗,发挥中医药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霄鹏. α1受体阻滞剂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J]. 世界复合医学, 2021, 7(4): 131-133.
[2] 朱首伦, 何志鹏, 阮名琪. 陈志强从虚瘀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介绍[J]. 新中医, 2024, 56(6): 207-210.
[3] 李毅, 欧美光, 朱文雄, 等. 慢性前列腺炎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24, 20(9): 233-236.
[4] 胡雯倩, 郑小挺, 张明亮, 等. 基于体质学说探讨中医辨证施护联合中医透药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机制[J]. 中国当代医药, 2024, 31(20): 142-146.
[5] 何赐求. 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J]. 家庭生活指南, 2024, 40(5): 153-154.
[6] 李冲.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4.
[7] 韩旭, 龚枫评, 孙淑艳, 等.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体质学特点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7): 493-495.
[8] 宋志君.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价域体系构成的相关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20): 23-24.
[9] 赵子维, 高庆和, 王浩, 等. 基于“浊、瘀、毒”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辨治[J]. 北京中医药, 2024, 43(3): 309-312.
[10] 王骏, 周峰. 八正散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0(4): 429-432.
[11] 王盾, 刘素容. 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效果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 35(6): 712-713.
[12] 李云鹏. 自拟补肾化湿汤联合知柏地黄丸治疗肾虚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 28(16): 60-62.
[13] 余长飞. 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6.
[14] 武凌锋. 温肾助阳汤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4, 32(24): 68-71.
[15] 李艳春, 崔伟锋. 温针灸联合济生肾气丸对肾阳不足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J]. 中医研究, 2024, 37(12): 62-66.
[16] 邓龙生, 黄尧, 杨昊东, 等. 败酱通瘀汤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48(1): 41-44.
[17] 左岩, 马志强, 张翼, 等. 夏荔芪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对ⅢB型前列腺炎伴性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疑难病杂志, 2021, 20(10): 1027-1030+1035.
[18] 张苏阳, 张凯, 唐志广, 等. 中药联合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Meta分析[J]. 基层中医药, 2023, 2(4): 82-90.
[19] 余洋. 丛刺关元穴治疗湿热瘀滞型Ⅲa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24.
[20] 刘丁龙. 针刺配合拔罐疗法对肾虚血瘀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及排尿情况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4, 22(21): 133-135.
[21] 梅丽. 穴位贴敷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护理总结[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14): 177-178.
[22] 王祖龙. 慢性前列腺炎康复的食疗方[J]. 中国生殖健康, 2018(9): 15.
[23] 唐荣芳, 顾月星, 林敏, 等. 中医情志护理在慢性前列腺炎Ⅲ型临床治疗中的干预作用[J].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16, 30(11): 54-56.
[24] 李春晖. 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与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25, 46(4): 401-405.
[25] 赵亮, 陈玉琴, 程邵龙, 等. 姜黄素对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1(9): 9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