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The Practical Predicaments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Industry
DOI: 10.12677/ar.2025.127092, PDF, HTML, XML,   
作者: 郭 冉: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Rural Elderly Care Population Aging Elderly Care Models
摘要: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焦点所在。随着我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则更加严峻、数量更加庞大、服务需求也更加紧迫。面对这种现状,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不仅符合时代要求,更是践行“互助共济”、“共同发展”理念的必要实践。本文基于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推进的必要性,阐述了当下其发展的现实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解决路径,致力于完善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健全与发展。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is the focus of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two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China enters a moderately aging society, the aging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more severe, the number of people is larger, and the demand for services is more urgent.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industry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but also a necessary practice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s of “mutual assistance and support” and “comm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necessity of promoting the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industry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current practical predicament of its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at can further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 dedicated to improving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lderly care model in China.
文章引用:郭冉. 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7): 678-683.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7092

1. 引言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1]。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相互交织,致使农村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时,实际能力与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严重脱节。要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就必须重视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冷静剖析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产业薄弱的发展困境,并积极探索适宜的养老模式,并对其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

2.1. 践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倡导的“互助共济”理念

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本质上是对社会保障制度“互助共济”理念的生动实践与延伸。这一理念强调通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扶持、资源共享,实现风险共担和福利均衡,而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契合这一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2]。所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既是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更是夯实社会和谐稳定根基、践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重要实践。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福祉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检验社会发展成果是否普惠于民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进步。我国不断致力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践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积极应对农村这一有着庞大老龄人口基础的部分,践行“互助共济”的理念是必然要求。因此,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对于构建包容、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提升服务供给效能,能够切实满足农村老年群体及其家庭的养老需求,显著提升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这一实践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养老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有助于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老龄事业发展新格局,为老龄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2.2.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必然选择

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必然选择,这一进程关乎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对填补养老服务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关键意义。并且,构建中国式农村养老服务的治理创新体系,需要以国家战略应对全局性矛盾和问题,驱动局部性矛盾与问题的有效化解,通过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引领农村养老服务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迈进[3]

从社会养老体系构建角度看,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程度远超城市,农村养老长期处于薄弱环节。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整个社会养老体系将存在结构性失衡。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通过建设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养老点等,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与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互补,推动社会养老体系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公平可及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层面,当前养老服务产业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市场化不足,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农村蕴含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可延伸养老产业链,开发田园养老、旅居养老等特色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在农村生根壮大。通过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产业,不仅能带动农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还能推动社会养老体系与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升级,实现社会福利提升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双赢,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支撑。

3. 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社会养老观念淡化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伴随文化观念变迁,年龄越发不具备象征意义,但乡村社会“老而无用”的论调不时展露[4]。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许多农村老年人独自留守在家,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得到及时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了冲击,一些农村年轻人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赡养老人的意识逐渐淡薄,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不够。特别是传统的养老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许多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去养老院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表现,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即使家庭养老存在诸多困难,老年人也不愿意接受社会养老服务。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对养老服务产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养老服务只是简单的生活照料,忽视了其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元化功能,导致社会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此外,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许多老年人和家庭对养老服务的内容、形式和优势了解甚少,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认知偏差。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同时,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无法及时有效地承接家庭养老转移出来的养老需求。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关爱等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

3.2. 政策落实困境与服务设施建设难题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农村地区,政策的落实存在诸多困难。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土地供应方面,由于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复杂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难以落实,一些养老机构因土地问题无法正常建设或扩建。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在监管方面,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养老服务市场秩序混乱。一些养老机构存在安全隐患、服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但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在评估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难以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进行准确评估,无法为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另外,农村地域广阔且人口居住分散,加大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和成本。在一些山区农村,自然村之间距离较远,交通不便,要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全覆盖,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建设和维护。而且由于人口密度低,服务设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已建成的养老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不完善的问题,许多农村养老院缺乏专业的医疗康复设备,无法为患有慢性病或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护理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简陋单一,仅有简单的桌椅和少量图书,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在布局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设施远离居民区,老年人使用不便,进一步降低了设施的利用率。

3.3. 专业人才短缺与服务质量提升困境

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紧张,工作人员月工资普遍比城市低1000~2000元,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员总数不足100万人,其中长护险护理服务人员更是仅有33万人[5]。且农村养老服务场所多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缺乏,难以吸引年轻人才扎根。从业者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护理失能老人、处理突发状况等工作不仅耗费体力,还面临较大心理压力,但职业成就感与回报却不成正比,这使得原本就稀缺的人才更倾向于离开农村养老服务行业。

一方面,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加剧了专业人才缺口。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机构,现有从业者大多仅接受过简单岗前培训,缺乏系统的护理知识、康复技能和心理学知识。即便在城市接受专业培训的人员,因农村缺乏职业晋升通道与发展空间,也不愿返乡就业。据统计,农村养老机构中持证专业护理人员不足30%,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此外,农村养老服务行业缺乏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机制,无法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使得专业人才的补充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短缺直接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升。在日常护理中,非专业人员难以提供科学的饮食搭配、康复训练指导;面对失智老人、慢性病患者,缺乏专业医疗护理技能,无法保障老人健康安全;心理关怀更是严重缺失,难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服务的不规范与低质量,不仅影响老年人生活品质,还使得农村养老机构口碑不佳,进一步阻碍行业良性发展。例如,部分农村养老机构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导致老人出现压疮等问题,引发家属不满和信任危机,使得更多家庭对农村养老服务望而却步。

4. 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4.1. 转变社会观念,营造养老服务产业良好发展氛围

基于农村居民是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主体中重要一员,受到乡土文化、传统家庭养老观念、个体特征、家庭保障等因素影响,对社会养老存在污名倾向,片面认为社会养老方式会削弱或替代家庭养老功能[6]。应加强对农村养老的刻板观念,营造良好的养老服务氛围,促进其产业发展。

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宣传,转变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养老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服务内容和优势,提高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产业的认识和了解。组织开展养老服务知识讲座、宣传活动,邀请专业人士为老年人和家庭讲解养老服务知识,消除他们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树立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在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表现突出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宣传报道,让农村居民看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实际效果,引导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2. 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的现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规则、制度等来实现对社会组织的方向引导、动机激发与服务优化[7]。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农村养老服务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以及运营补贴等。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在土地供应上,优化农村土地规划,优先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对于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于经营性养老服务项目,在土地出让价格上给予适当优惠。此外,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确保养老服务机构规范运营、服务质量达标。

另外,可以根据农村人口分布和养老需求特点,科学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和中心村,建设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中心,配备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在人口分散的偏远农村地区,设立小型的日间照料中心或互助养老点,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日间活动需求。在设施建设过程中,注重提升设施的功能和品质。加大对医疗康复设备、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引入智能养老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紧急情况的及时响应,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4.3.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人才短缺困境

文化具有影响人、改造人的力量。只有在农村广泛传播积极老龄理念,使之成为不同年龄群体认同的公共文化,农村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才可能上升为一项公共议题,并吸引其他主体的能动参与和资源注入[4]。在应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下,也应按照这一理论进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吸纳,确保该产业有充足的发展人才活力。

一方面,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关键。在基础教育层面,鼓励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为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养老服务技能。在在职培训方面,定期组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传授最新的养老服务理念、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技能,还应涵盖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为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设立职业晋升通道,为表现优秀的服务人员提供晋升机会,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此外,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精神激励,定期评选优秀养老服务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5.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现实背景下,农村大基数的老龄群体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虽然养老服务产业正在逐渐发展,但针对农村在这一问题上的发展困境,理应大力推进其养老服务产业的完善与发展,从社会刻板观念的改善、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其未来发展路径,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必然要求,更是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难题的现实、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1/t20250117_1958332.html, 2025-05-26.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001).
[3] 朱荟. 国家战略耦合: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治理现代化[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1): 25-37.
[4] 刘琪. 合作生产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基于中西部农村的多点调研[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6): 95-107.
[5] 朱铭来.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推行的难点与重点[J]. 人民论坛, 2024(20): 60-63.
[6] 李长远.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 农村养老服务治理的实践进路[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6): 51-58.
[7] 李俏, 肖洁, 赵天予. 社会组织如何嵌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基于重庆大足的案例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5(2): 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