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我国进入了低生育率时代,县级妇幼保健院作为保障母婴健康、促进人口质量提升的重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多重挑战。本文指出在低生育率背景下,县级妇幼保健院面临主要问题包括资金短缺、医院运行效率低、资源配置有限及功能定位不明确等多重挑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运行效率、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拓展业务范围、明确功能定位的措施。展望未来,县级妇幼保健院应发展专科特色,运用中医药于妇幼健康,参加县域医共体和医院联盟,继续发展互联网在医院的应用等方面来应对低生育率挑战。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an era of low fertility rate. As important grassroots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for ensuring the health of mothers and infa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county-leve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s are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fertility rate,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county-leve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s include shortage of funds, low operational efficiency, limit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nclear functional positioning.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investment, improving operational efficiency, strengthening med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expanding business scope, and clarifying functional positioning. Looking to the future, county-leve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s should develop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s, app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participate in county medical consortia and hospital alliances,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hospital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low fertility rate.
1. 引言
2020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预示人口将负增长,标志着中国进入低生育率时代[1]。县级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县妇幼)作为基层妇幼健康服务的关键机构,业务涵盖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及健康教育,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但较综合医院实力较弱[2],在低生育率背景下问题更加凸显。因此,需探讨其现状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展望发展前景,以增强其竞争力。
2. 县级妇幼保健院的现状问题
2023年末,全国妇幼保健机构3063个,其中:县(区、县级市)级2577个[3],是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主力军,Wang Y等[4]研究表明,有效的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是提高生育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县妇幼的发展对提高生育率是重要的。当前县妇幼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资金短缺、医院运行效率低、资源配置有限及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2.1. 资金短缺
中国的出生率目前已下降到2023年的每千人6.39出生(902万新生儿),2022年开始,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5]。新生儿数量减少,分娩量锐减,病源量下降,导致床位空置率上升,对于妇幼医院尤其是县妇幼是严重的经济挑战。县妇幼虽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有限,自身创收能力因业务缩减而下降,运营压力增大,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6]。因此,县妇幼需应对短期财务和管理挑战,同时长远规划转型升级,以保持其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关键作用。
2.2. 运行效率偏低
朱怡菲等[7]分析了我国28个省的县妇幼效率情况、Zhang T等[8]对山西省84个县妇幼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县妇幼运行效率整体偏低,尤其是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偏低,存在投入和产出不平衡情况。
一方面是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加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县级妇幼保健院接诊目标人群下降,诊疗人次不足,致使医院收入减少,进一步导致县妇幼运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县妇幼在高危孕产妇救治、儿童急重症处理等疑难病例诊治存在技术薄弱,往往需要转诊上级医院。
2.3. 医疗资源配置有限
刘瑶等[9]研究结果表明妇幼保健机构尤其是县妇幼在医院运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配置有限,人员工作负荷过重,医疗保健服务不足,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短板等。希望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配置医疗设备,降低人员工作负荷,不断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培训。
2.3.1. 人才资源
县妇幼正面临医师短缺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是在儿科和妇科领域。一是因医院存在全额编制、差额编制、单位聘用制并存现象,人员待遇差别大,特别是聘用制人员待遇低;二是医院工作压力大和发展平台有限,所以即使提供高于平均的福利,医院仍难留住经验丰富的医疗人才;三是医院临床一线人员人数低于行政岗位,临床人员负荷过重。
此外,卫健委大力推进专科建设,要求医院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培育特色专科、拥有专病技术以面对市场竞争[10],县妇幼虽有妇幼专科特色,但未成为医院优秀特色学科,其学科主任职称不够,缺乏高级职称,学术影响力和项目竞争力较弱,不利于科室及医院整体发展。
2.3.2. 医疗设备
县妇幼医疗设备虽能满足基本临床需求,但更新缓慢,导致患者因设备问题前往其他医院就诊,影响了患者就医体验,增加了患者负担,也影响了医生对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能力。
此外,县级妇幼保健院在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方面表现较弱,专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市级或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的比例低,且鲜少获得医疗科技进步奖项,这反映出其在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上的不足[11]。
2.4. 功能定位不明确
县妇幼功能定位是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在运行时既要获得经济效益,又要履行社会公益事业。
部分县妇幼存在发展定位模糊问题,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公益属性,重临床轻保健,资源配置偏向临床,保健科室投入不足[11],尤其是儿科、妇科领域。何致敏等对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进行调查,显示其儿童保健能力有待加强[12],也证明了这一点。
也有部分县妇幼存在服务范围不清晰问题,与其他医疗机构重叠,未体现妇幼专科特色,未有效承担妇幼健康监测、信息管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责;对基层业务指导不足,未与乡镇卫生院等建立有效的转诊机制。
3. 改善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资金方面
3.1.1. 医院方面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各地县妇幼应围绕妇幼健康服务需求,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多元化经营策略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探索,如: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联合上级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提升急救能力;资源整合,将闲置产科床位改造为妇幼康复或老年护理单元,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1.2. 政府方面
争取专项支持,申请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资金,安排妇幼保健机构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支出以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等。
3.2. 运行效率方面
Wang X [13]等对广西32个县妇幼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县妇幼病源量低下,是由于基础设施、资金、设备、合格人员、技术和医院机制的短缺。
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下,县妇幼需要优化运营管理。首先,合理控制运营成本,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医院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注重医院的技术服务水平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适当降低行政人员数量。其次,推行奖励政策,来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Zhang T [8]等研究也表明:通过最佳地利用县妇幼现有卫生资源,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3. 医疗资源配置方面
除产科外,县妇幼需重点加强儿科和妇科的建设。通过高薪酬的待遇、完善的当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医疗人才;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利用远程医疗培训以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实现分级诊疗;最佳的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提高设备设施水平,对于贫困地区的医院,决策者应同时考虑投资硬件设施和引进先进技术与高水平医务人员,以提高技术效率[14]。
3.4. 明确功能定位
县妇幼的核心职能是妇幼保健服务,要将其工作重心调整,注重发展保健工作,确保临床与保健工作并重,进入大专科小综合模式。具体做法包括:坚持公益性质,加强保健科室建设,引进专业人才,配备必要设备;建立综合考核体系,重视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评价;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突出妇幼特色,打造重点学科[15];卫生行政部门应强化监管,督促县妇幼保健院履行职责。
未来县妇幼转为妇幼保健为主、临床治疗为辅,或仅具有公共卫生职能的保健模式也是值得探索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模式的实现程度和可行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医院资源、地区差异、政策支持等,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3.5. 拓展业务范围
县妇幼在确保已有业务稳定开展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如:加强妇科疾病诊疗、青春期/更年期保健、不孕不育门诊等服务;发展产后康复、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儿童心理行为干预等特色项目;整合临床与公共卫生服务,如孕产妇全程健康管理、慢性病预防干预。也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具体包括:与社区、乡镇合作开展健康宣教,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基础妇幼服务,形成分级诊疗网络;与学校合作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质量等。
4. 县级妇幼保健院前景展望
4.1. 发展专科特色
县妇幼要积极发挥专科特色,开拓新的医疗市场,如:发展生殖医学、妇科微创技术、儿童康复等特色专科,形成区域技术高地。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医学模式,除了孕产妇产前保健外,着重发展产后康复、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对于产后康复:可以将闲置的产科病区改为产后康复中心,配置盆底肌修复仪、低频脉冲治疗仪、中医熏蒸设备等,同时与省级三甲医院或康复机构合作,选派2~3名医护人员进行3个月专项进修,学习产后康复评估与治疗技术。针对儿童保健:可以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如ASQ-3量表),每3个月进行一次发育筛查,对于语言迟缓、运动障碍等问题,提供个性化训练课程。也可进一步发展为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从“以孕产为中心”转向覆盖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涵盖青春期保健、生育支持、更年期健康及老年妇女慢性病管理。
4.2. 推动中医药在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发展
县妇幼可以开设“中医妇幼保健门诊”,提供小儿推拿、产后艾灸等特色服务,同时与当地中医院共建药材供应和人才培养机制。这样不仅能发挥中医药作用在妇女儿童疾病诊疗方面,还能发挥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中,逐步创新完善形成妇幼中医药服务模式[16]。
4.3. 参加县域医共体和医院联盟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通过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整体绩效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县妇幼为辖区妇女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并承担辖区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7]。县妇幼加入医院联盟,得到三甲医院的扶持与技术指导,也可实现双向转诊。
4.4. 互联网技术在县级妇幼保健院发展
县妇幼在传统诊疗模式基础上,创建智慧医院[18],如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引入AI辅助筛查技术,提升基层服务效率;通过“互联网 + 妇幼健康”模式,提供在线咨询、远程监测等便捷服务,扩大服务半径;利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开展远程胎心监测、远程医疗;通过自媒体等在网络中给居民宣传卫生知识,方便民众的就诊与健康咨询、病人出院后的访视与送药、普查、义务体检、和两癌筛查等工作的进行。
5. 结论
县妇幼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运行效率、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拓展业务范围、明确功能定位等措施,降低低生育率对其的影响。医院需改善传统经营模式,以人为本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参加县域医共体等,将县妇幼逐步转型为健康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