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弱势学科整合路径研究——以学部制大学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Weak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Faculty System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5.157119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肖 洁: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学部制高校治理学术权力Faculty System University Governance Academic Power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受学校历史沿革、教育资源配置、市场需求等因素出现优势学科更优、弱势学科更弱的现象。学部制改革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助力学科建设作用显著。为了推动地方高校弱势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本文通过分析五所不同类型高校学部制的建立经历,以组织理论视角切入分析,提出其他高校在强化弱势学科进行学部制改革时的策略选择,需以学科集群化重构工作结构,推动资源集约化与协同创新;构建虚实结合型治理体系,强化学术权力赋能;培育学科文化认同,重塑弱势学科价值内核。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due to factors such a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chool,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arket demand, there has been a phenomenon where the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have become more advantageous and the weaker ones have become weaker. The reform of the faculty system, a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weak disciplin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experiences of the faculty system in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it proposes the strategic choices of other universities when strengthening weak disciplines to carry out the faculty system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working structure through discipline clustering to promote resource intensifi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uild a governance system that combines virtual and real ele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empowerment of academic power; Cultivate disciplinary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shape the value core of weak disciplines.
文章引用:肖洁. 高校弱势学科整合路径研究——以学部制大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21-1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190

1. 学部制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1.1. 历史沿革

学部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在中世纪欧洲,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缓慢发展,学术活动开始逐渐兴起。巴黎大学作为当时欧洲学术的中心之一,率先进行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学者们模仿手工业者行会的方式,建立了教师“法团”(Corporation)。随着“法团”的发展与扩张,“法团”按照不同的科目分化为不同的学术组织,该组织起初只负责教学与学位授予,不涉及科学研究。这些细分后的学术组织成为学部(Faculty)的雏形,即神学、文学、法学、医学四大学部。这四大学部,拥有其各自的章程,均享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自治权利。巴黎大学的学部制为欧洲其他大学所模仿,并逐渐成为中世纪乃至近代大学的基本学术组织形式[1]

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学部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英国形成了以传统的老牌牛津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大部制,即大学–大部(或学院)–学系,英国大学的学部拥有完整的自治权力。德国形成了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学部制,即大学–学部–讲座制,德国的学部与我国现在的学院职能和模式相当。日本的学部是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按学科、专业门类组成的校以下一级组织,与我国大学中的一级学院相当[2]

1.2.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学部制改革可以追溯到2000年,北京大学通过两校合并按学科门类整合构成了五大学部,由此拉开了中国高校学部制改革的帷幕[2]。随后,国内高水平大学纷纷效仿进行了学部制改革。我国学部制改革模式主要是以学科相近的多学院合并和单一学院升格进行。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采取多学院合并的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是由原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教育管理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单位整合而成。学部制改革减少了组织管理上的结构冗杂和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将相近学科整合一起,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学术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部制改革过程中,职能和权力也在重新组合,我国高校学部制运行情况分为三种:“实体型”“虚体型”“虚实结合型”。“实体型”学部是指学部统一管理下属学系的一切事务,具有管理学院的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3]。“虚体型”学部是指直接受学校委托,全面管理和负责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事务,其定位介于学校与学院之间,仅具有跨学院的学术决策或咨询权力[4]。“虚实结合型”学部不像实体型学部强调与学院间的行政关系,也不像虚体型学部那样仅具有学术权力而无行政权力。既有跨学院的学术评议咨询权力,又有原学院的部分学术权力[5]。它更多地聚焦于学科、学科群的发展,以及教师的学术发展。综上所述,学部制改革旨在通过革新举措,深度整合并优化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的优质资源,完善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推动学术权力组织的扁平化以及行政权力组织的网络化,实现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2. 组织理论视角下学部制构建框架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 Clark)从组织的观点出发,提出高等教育的组织以围绕学科开展,最基本要素包括“工作结构”“信念和文化”“权力”。“工作结构”即高等教育的系统制度,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安排如管理、教学、科学研究,及各学科和院系间的协调关系等[6]。“信念和文化”即位于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成员的价值观,它紧密联系工作的部门和组织的发展,同时塑造了其独特的氛围和文化传统,包括学科文化、院校文化、职业文化和全国学术系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成员起着导向和凝聚的作用。“权力”即学术权力、院校权力、系统权力(政府、政治)的分配和运作方式。下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态学部(2019年撤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山大学医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为例,通过查阅官网资料的方式(资料收集结束日期为2024年10月),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功能、组织文化四个维度分析其建构框架。

2.1. 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对未来的愿景和追求的具体化体现,是管理者与组织成员的行动指南。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态学部于2010年3月8日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中指出学部建设要科学规划学部战略目标与发展远景,打造核心竞争力;促学科交叉融合,显特色提优势,形成学科汇聚力;完善运行机制和学部文化,持开放心态,加强团结协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目标是构建北师大教育学科为中国教育创新策源地、教师培养基地、教育家摇篮、教育决策思想库、国际教育交流及文化产业基地。以更广视野、开放姿态、执着努力,加速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为实现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宋尔卫院士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医学部将矢志不渝地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强大的医学研究平台、整合高品质的医疗资源,共创“百年中大医学”的辉煌新篇章。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部的组织目标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契机,凝练重大方向,聚集一流师资,搭建高水平平台,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的计算学科群奋斗。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的建设目标是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潮流,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体制机制的创新,持续激活地学学科新的发展活力,加速实现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

从这五个学部的组织目标中,可以提炼出以下要点。这些学部的组织目标均展现出其对卓越与一流的不懈追求。它们均致力于科学规划与战略部署,可以通过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手段,打造核心竞争力与学科汇聚力。同时,这些学部注重一流师资的集聚与高水平平台的搭建,以期在各自领域内产出卓越成果、培养杰出人才。此外,它们还积极响应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矢志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或教育创新高地。尽管各学部领域和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各学部都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注重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2.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全体成员为达成组织目标,在管理实践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与紧密有效的协作,进而在职务划分、责任界定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构建起系统性框架和体系。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管理若干规定(暂行)》,学部由学校直管,并领导管理学院(系)及科研机构,形成“两级管理,三级建设”体制。学部直接向学校负责,内设党政机构处理行政事务,领导班子分管工作。学部设分党委负责党建,并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大工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下设多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教研室。学院(系)负责学科建设、科研、师资建设及教学,设管理岗位及秘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设有专门委员会、学术机构、党委和行政部门。委员会负责强化学术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支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学术机构含实体性学术机构和综合交叉平台,前者设有各类学院、研究院或研究所,负责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后者是多学科协作解决重大问题的平台,学部现有13个实体机构和20余个交叉平台。中山大学医学部设有医学部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管理处、医学教育处、医院管理处、8个学院、10家直属附属医院、实验室和医学中心等。学部支撑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特种医学及法医学9个一级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部下设有行政、党群、教学、学生工作、研究所培养、国内合作办公室,6个学院和多个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研究所)以及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设立部务委员会、学部主任委员会、咨询委员会,负责学术、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位评定、教学等工作。学部下设5个学院,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这五所学校的学部组织结构均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专业性,均采用了学部直管学院(系)及科研机构的模式,形成了“两级管理,三级建设”或类似的多层次结构清晰的管理层级,有效学校战略意图的有效传达与执行,赋予学部较大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需求。在这些学部中,均设有党政机构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加强党的领导和群众工作。同时,各学部也都注重学术管理和学科建设,设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来强化这一职能。各学部积极构建多学科交叉平台或研究机构,以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在组织架构上,虽然各学校有所不同,但都注重党务建设、学术建设、行政管理和学生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平衡,确保学部的全面发展和高效运行。

2.3. 组织功能

组织功能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所实施和设定的各项活动与任务。五所学部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组织功能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性。

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各学部均为科研重地,承担各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会、专题讲座,组织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加强研究所、实验中心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学部内的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承担大量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为学界、社会提供理论、决策支持。同时,学部为育才摇篮,设高质量本硕博课程,提供实践机会,与海内外机构紧密合作,育才出众。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承担全国最早期的教育学硕博授权点、博士后站人才培养任务,设置完整的教育链。

在社会服务与咨询方面,学部承担着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为政府、企业和行业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等。学部内基本设置了咨询委员会。专家学者通过参与政策制定、战略规划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是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咨询中心,为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智库”支持。

在学术治理与管理学部方面,各学部均采用多层次结构的管理层级,通过明确各级职责与权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与教学质量,学部内拥有较大的学术自主权。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制度和规范。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伦理与法律委员会等6个专门委员会来完善学术管理体系。

在学科整合与交叉方面,各学部都致力于整合和优化学科资源,通过撤销原有院系或整合相似学科,形成更为紧凑和高效的学科体系,并且注重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设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的科研项目等方式。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通过学部制改革,设置地理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海洋科学学院)等3个实体学院,实现了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该学部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如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部整合了哈工大本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资源,旨在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计算学科群。致力于推动计算技术、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探索一校三区计算学科“共建、共享、互通、互补”的新机制。

2.4.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独特特点,是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与生命学部部徽以苯环为形,体现学科专业特点,中心对称图形,外方内圆,结构稳定。苯环外部,“大工”二字首尾环抱,象征学部下设的六个学院;“大”字探出的字头似苯环中的一个取代基,表精细化工室。苯环内部C、E、B英文字母为化工、环境、生命缩写,结合犹如车轮,象征发展迅猛。整体显和谐、容纳、力量之美,七个下设单位无彼此之分,团结坚强。部训(学部精神)是“化育天工,启境乐生”。寓意是教化培育人才,探索自然奥秘(化工);开启新境界,造福生命(环境、生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百年历史使命,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精神。部徽主体为汉字书法篆体“教”字,“教”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体现了“教”字悠久的历史,传达学部的文化内涵。篆书图形端庄质朴,契合教师气质及学部特征。“教”字三部分中,“子”字部象征学部人拥抱未来,“爻”字图形象征辛勤耕耘。部徽主色调为暗红色,寓意历史感与稳定性。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部部徽轮廓由英文字母F、C组成,意为“Faculty of Computing”。部徽内部形状,从中间部分看来字母“H”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整体部分看来字母“A”代表人工智能。“A”也代表A类一流学科,“F-A-C”寓意First A Class,即A+顶级一流。学部精神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样,包括光熙精神、学部使命、计算机之歌等。“光熙精神”是以陈光熙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代哈工大计算机人精神的浓缩,是计算机学部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核。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部徽以圆形为设计,蓝色背景象征地球自然环境,中央及周围环绕的“S”字母代表科学,强调学部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徽章下方“地质科学系”字样明确了专业方向。该部徽体现了地球科学学部的探索精神、团结合作、科学严谨和专业特色。它激励着学部师生不断探索地球奥秘,注重团队合作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为地球科学领域培养优秀人才。部徽的设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成为学部师生的精神象征(以上学部信息均来自学部官网,中山大学医学部建立时间较短,尚未找到相关信息)。

根据分析以上几所学部文化特点发现,这些学部都注重通过设计具有独特寓意的部徽来彰显学部的身份和特色,这些部徽不仅美观,而且富含深意,往往与学部的学科特点、历史使命或文化内涵紧密相连,学部标识具有其独特的鲜明性。其次,学部都拥有明确的学部精神或训导,这些精神理念成为学部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同时,学部注重学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建立文化阵地等方式,不断加强学部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这些文化活动和阵地不仅丰富了学部师生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学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工科院校弱势学科重塑策略

3.1. 以学科集群化重构工作结构,推动资源集约化与协同创新

3.1.1. 组建跨学科集群

高校在推进弱势学科体系优化时,应遵循学科知识互补原则,运用学科质量评估系统实现重点学科与培育学科的科学衔接。通过建立优势牵引发展机制,由高水平学科带动基础薄弱学科建设,促进跨学科资源流动与协作融合,开辟学术创新点[5]。如实施交叉学科重点资助计划,搭建多学科联合研究基地,推动教学科研资源来实现弹性配置,从而系统地提升学术体系的整体实力与协作水平。重点推进学科间的深度协作,通过知识体系重构与资源集成形成综合性创新框架。

3.1.2.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高校建设跨学科研究中心应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研究范式革新,促进学科体系重组。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为例,该机构通过融合地理学与生态工程学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决策支持”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科研机构组建跨学科实体部门可强化不同领域的协同联动,依托联合研究项目来搭建师生协作平台[3]。由学术委员会统筹管理学科资源,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激发创新活力。

3.1.3.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高校学术管理部门应建立分类资源配置机制,通过专项学科基金实施精准支持,可使用动态监测评估去锁定重点发展领域,围绕“需求分析–资源调配–效果评估”来形成管理闭环。高校需创建跨院系人才协作机制,培育路径需完善基础设施、孵化特色成果、建设研究团队,推动待发展学科形成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定期调整资金投入的方向、建立学科交叉工作站等措施,实现学科资源利用效率与建设质量的同步提升,促进学术体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虚实结合型治理体系,强化学术权力赋能

3.2.1. 推行“学部主导、学院协同”模式

高校学术管理机构应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建立学部并明确学部与学院的职能边界从而实现治理效能优化。学术委员会主导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行使资源配置方案审定、评估标准修订等决策职能,二级学院重点落实教学科研任务,负责课程建设、成果应用等具体实施工作。建立定期协商制度,由学术委员会召集院系负责人共同审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决策执行有效衔接。通过设置项目督导组跟踪实施进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措施,形成规划制定、过程管理、质量评估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学术质量与运行效率的提升。

3.2.2. 下放学术决策权力

高校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时,需通过优化权责配置落实教育治理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应调整管理机制,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重点强化教师在课程设置、学术评价等领域的决策参与度[3]。学校可授权学部学术委员会主导人才引进的成果评审、职称晋升的分类考核、科研立项的专家评议等核心事务,形成学术治理与行政保障的协作机制。对于基础薄弱学科,可探索建立五年周期的基础研究评估与应用成果转化评价相结合的分类考核体系,通过设立专项支持通道减少短期考核压力。同时建立学术监督委员会对评价流程进行备案审查,逐步构建以学术价值为导向,多元维度相补充的发展环境,促进学科建设回归教育本质规律。

3.2.3.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学部应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并将其纳入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完备的管理流程。学部可构建包含科研成果数量、社会服务成效、学科国际排名等核心指标。针对连续评估不达标的学科,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后实施分类处理,对相近学科实施整合重组以优化资源配置,对具有转型潜力的学科引导其对接新兴产业需求,对长期建设滞后的学科按程序撤销建制。可以建立学科数据监测平台、设置三年观察期等具体措施,确保调整过程科学规范,以便于持续提升学科建设质量。

3.3. 培育学科文化认同,重塑弱势学科价值内核

3.3.1. 凝练特色文化符号

高校应组织相关委员会系统设计学部或学科的形象体系,注重文化传承与视觉识别的建设。设计团队须提炼学科的核心特征,构建基础标识、延展图形与场景应用规范相结合的文化符号。如理工类学科可采用蓝绿色系突显科学理性,工程类学科可采用银灰色调展现技术特征,同时融入校徽元素来强化文化的传承。首先校级标识与学科专属标识要在学校官网、实验设备等场景实现规范统一。其次开发支持虚拟教学的动态标识系统,来实现三维空间的可视化应用。最后制定学术会议应用模板、师生形象规范等标准文件,在招生宣传与国际合作中提升学科辨识度。通过这些来优化视觉系统在教研场景的渗透度,能够增强师生认同感,推动特色学科并且塑造品牌影响力。

3.3.2. 构建学术共同体精神

高校在推进弱势学科文化建设时,需统筹历史传承、发展规划与价值认同三方面工作。档案管理部门应系统整理学科发展史料,例如建立哈工大“光熙精神”专题数字档案库,通过校友访谈、文物数字化等方式保存学科的文化记忆。发展规划处可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制定战略规划框架,将学科使命细化为具体建设指标,转化为教学科研人员的行动指南。学生工作部门可设计包含“名师讲坛”“实践基地轮岗”“年度人物评选”等系列文化育人活动,通过实体展览与新媒体传播结合的方式,在师生群体中培育学科的身份认同感。通过设立校史研究专项、组建院系文化工作小组等具体措施,实现文化资源向育人效能的不断转化,推动这些学科精神在新时代创新发展。

4. 结语

本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态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山大学医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五所学部为例,对这些学部的发展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其他工科类高校在强化弱势学科方面的路径启示。我国存在不少工科类院校工科强而其他学科弱的现象,其主要症结在于学校历史沿革使得学校对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学科定位和科研投入等倾向于工科发展;学科交叉与融合不足、社会需求与就业导向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通过以上路径,以期为工科类院校发展建设弱势学科提供参考。对于笔者而言,本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与价值,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在样本量方面相对较少,且缺乏长期跟踪研究。扭转工科高校优势学科越强弱势学科越弱的现状不仅需要政策调整与措施落实,还需要高校的深度建设与持续改进,更需要研究者深入剖析与积极探究。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高校弱势学科整合路径研究——以学部制大学为例》(项目编号:CX202449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均, 屈西西. 国内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现状与建议——基于23所“985工程”大学的考察[J]. 江苏高教, 2020(2): 9-14.
[2] 李红捷, 秦安安. 对高校学部制改革的再思考: 实然与应然状态[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S2): 95-99.
[3] 王伟宜, 董照星. 我国大学学部制构建现状与未来走向[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0, 40(12): 2-8+137.
[4] 严蔚刚, 李德锋. 我国高校学部的基本权力、分类及相关思考——基于我国学部制改革的调查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7): 12-16.
[5] 钱晓辉. 工科研究型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构建研究[J]. 江苏高教, 2022(2): 70-73.
[6] 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王承绪, 等. 译.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8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