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英语新词的生成机制研究
A Study on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English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摘要: 纵观历史,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促使英语词汇中涌现出大量新词。新词的产生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体现了语言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借助《韦氏词典》在线版中的“时光旅行者”工具,其记录了历年来被首次使用的英语词汇,选取自1946年至2006年间的新词为研究对象,探讨英语词汇的变化趋势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新词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英语词汇在隐喻思维的影响下呈现出简约化和实效化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揭示隐喻思维如何深层参与语言演变过程,不仅为英语词汇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英语教学实践提出了将词汇学习与概念隐喻结合的有效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与词汇学习效率。
Abstract: Throughout history, the global political landscape has undergon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accelerated significantly,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ologisms in the English lexicon. The creation of neologisms not only reflects changes in social life but also illustrates the self-renewing capacity of the language system. This study adopt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utilizes the “Time Traveler” tool on 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which records the first known use of English words by year. Focusing on neologisms that first appeared between 1946 and 2006,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rends and production mechanisms underlying lexical change in English.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English neologisms. Moreover,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vocabulary has exhibited a tendency toward simplification and efficien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research reveals how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It not only offers a new theoretical lens for the research of English vocabulary but also proposes a pedagogical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conceptual metaphors into English vocabulary instruction, aim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ir lexical acquisition efficiency.
文章引用:文静, 蒋敏. 概念隐喻视角下英语新词的生成机制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135-14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690

1. 引言

在历史长河中,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也逐渐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交流需求也随之变化,导致英语词汇中涌现了大量新词。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研究了英语新词中的术语,提出了针对性的翻译策略[1]。在构词法层面,有研究关注新词的构词方式与组合规律,指出缩略、合成、借词等形式在新词中频繁出现[2]。在语义层面,有研究分析新词的语义扩展、隐喻化与语用创新,强调语言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功能[3]

语言是认知思维作用于认知过程的外化形式,那么在作用过程中,人们头脑中潜在的隐喻思维就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新词的生成。为了探讨隐喻思维对英语新词的生成的影响,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借助《韦氏词典》在线版中的“时光旅行者”——一项可以展示某个英语单词首次被记录使用的年份的工具,选取1946年至2006年间首次被记录使用的英语新词作为研究语料,分析隐喻思维下英语新词的具体生成机制[4]

英语中的“新词”(neologism)指新创造的词、表达方式,或具有新含义的现有词。然而,新造词的数量很少,大多数新词都是在旧词的基础上将原词改为新词。语言的进化遵循着经济学的最优化法则,即当语言不能服务于人们的需求时,进化的力量就会发挥作用,改善语言的功能[5]。新词普遍使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用,而那些不符合省力原则的新词要么不会被创造出来,要么创造了也会隐退[6]。对人们来说,把原词改成新词比创造一个新词更容易、更方便。

2. 理论和方法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与哲学家Mark Johnson于1980年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系统提出的。该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中将隐喻视为修辞手段的观点,强调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隐喻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仅体现于语言表达,更深层地嵌入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人类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以隐喻为基础构建的[7]。所以隐喻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考以及行动,语言是隐喻的表现形式,英语词汇的不断迭代也是建立在概念隐喻上的。隐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我们自身的体验,通过具体化的事物去理解我们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人类的抽象思维活动往往依赖于从具体经验中获得的图式,即通过一个“源域”(source domain)来理解另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所以隐喻是一种映射关系,将源域中容易理解的框架映射到难以理解的目标域之上,即源域中的已知向目标域中未知的映射。根据概念的认知功能,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该分类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和语言表达中的基本机制,为理解语言的隐喻性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会逐一探究概念隐喻的这三个类别对英语新词的产生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选取的语料库来自于韦氏在线词典(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该词典最初是《韦氏大学词典》第十一版(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th Edition)的在线版本,但因比纸质词典版本更新速度快,已经成为一部仅存于线上的独一无二的词典。而且据该词典编辑说,韦氏词典相较于保守的牛津英语词典更加注重最新、最活跃的词汇,也就更加适合针对新词的历时研究[8]。因此,韦氏在线词典的“时光旅行者”功能可以帮助本研究。在数字词典功能不断扩展的背景下,韦氏在线词典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Time Traveler”(时光旅行者)工具。该工具基于韦氏词典对历史文献的编年式考证,展示了英语单词“首次被记录使用”的年份。用户不仅可以在具体词条页面中查阅某一词汇的最早使用时间,还可通过该功能按照特定年份浏览当年出现的新词。这种编年检索方式不仅增强了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也为词汇的历史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时光旅行者”工具,作者可以查阅某一特定年份首次出现的词汇,从而了解该时期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与语言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该功能既具有实用价值,也体现了数字词典在语料库建设和语言史研究中的新应用。词汇的新旧是相对的,研究词汇的演变趋势需要基于某个时间段。考虑到历史进程的影响,本文选取的时间段是自1946年至2006年。

本研究将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新词的构成方法去探究其背后的生成机制。新词的构成法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基于构词法产生,构词法主要包括首字母缩略法、转化法、派生法、混成法和复合法。第二种新词的构成方法是借用,即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一个完整的词。第三种乃是通过语义变化产生新词,新词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新思想或描述一种新事物而有意被创造出来。除了单个词,新词还包括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的新短语。

3. 结果和讨论

概念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而语言则由我们的思想所驱动的。新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的需要,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因此,本文从概念隐喻的以下三个角度探讨英语新词的生成机制。

3.1. 英语新词和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用另一个清晰易懂的结构来重构一个难以理解的模糊结构,也就是在另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概念。虽然两个概念的认知领域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重叠部分,因此可以用旧概念来理解新概念。为了满足有效会话的需要,结构隐喻常被用于产生新词。

例1:Chocoholic

“Chocoholic”一词于1961年首次被使用于印刷报纸上,它是一个名词,指渴望或极度喜欢食用巧克力的人。关于这个词,人们通常会想到另一个词“alcoholic”(酗酒者),该词于1789年首次被印刷使用。“Chocoholic”和“alcoholic”这两个词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都是描述人们对某种事物上瘾,这就构建了结构隐喻的基础。在这个结构隐喻中,源域是“酗酒者”,目标域是“巧克力狂”,“巧克力狂”的概念是以“酗酒者”为隐喻结构的,当源域的意义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本晦涩难懂的目标域的意义就变得清晰易懂了。“Workaholic”(工作狂)和“shopaholic”(购物狂)也存在同样的结构隐喻基础,前者指的是一个人工作非常努力,很难停止工作去做其他事情,后者指的是一个人非常热爱购物,并为此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或金钱。该新词使用了混成法将两个词,即“chocolate”和“alcoholic”变为一个词“chocoholic”,体现了词汇向简洁演变的趋势。综观历史,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为了跟上快节奏的步伐,人们使用的语言有一种追求实效和简洁的倾向,新词语的产生也是利用了这一点。

例2:Green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的首次使用是在1968年。它是一个名词短语,指由于引进高产量的作物品种,使用杀虫剂或更好的管理技术,粮食(如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大幅增加。本质上,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根植于一个结构隐喻,即“农业是绿色的”。在这个结构隐喻中,目标域是“农业”,源域是“绿色”。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的大多数植物都是绿色的,而农业中使用农药和更好的管理技术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也是绿色的,所以人们在想到农业这个抽象而笼统的概念时,就会把绿色看作是农业的象征。而且许多和农业相关的标志或图片都是以绿色为主,这也是人们思维中存在的概念隐喻的体现。词汇的演变离不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这样的外部因素,从1968年的这个新词中,可以看出科技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技术变革。

3.2. 英语新词和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称空间隐喻,是指人类以空间经验为基础,将空间方位结构映射到抽象认知领域,从而形成对情感、关系、社会秩序、时间、价值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方位隐喻被认为是人类通过具身经验(embodied experience)建构认知体系的重要方式,体现了语言、认知与身体感知之间的深层关联。

例3:Download

根据韦氏在线词典记录,“download”一词最早出现于1975年,意指将数据、文件等从一个地方(如大型计算机或云端)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如小型计算机、智能手机或存储设备)。它遵循“Unknown is up, known is down”(未知的向上,已知的向下)这样一个隐喻。在物理世界中,如果一个东西可以被人们抓在手中,人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并很好地理解它。而地面上的东西更容易被人们抓在手中,漂浮在空中的东西则很难被人们抓在手中仔细观察。因此,“下”隐喻“已知”,“上”隐喻“未知”。在“下载”一词中,“下”体现了“已知在下”的方位隐喻,即下载的信息可供人们浏览从而了解信息。

例4:Upvote

根据韦氏在线词典记录,“upvote”一词于2005年被首次正式使用。该词有两个词性,分别为动词和名词,动词意为“(线上)投赞成票”,名词意为“(线上投的)赞成票”。在此之前,“vote”一词已在15世纪被广泛使用,意为“投票”,而“upvote”一词通过构词法中的复合法被创造出来,形成复合词,这也是英语新词的构成方法之一。方位隐喻指出,up常用于表达积极、高尚、权力、意识等抽象概念(如rise to power掌权),而down则常用于表达消极、衰退、屈服等意义(如feeling low心情低落)。当人们投赞成票时,即赋予被投票人权力,使得被投票人拥有的权力上升或变大,且投票人对被投票人或被投票事宜的态度和情绪属于积极面的,如同意、赞成。因此,在“upvote”一词中,通过将“up”表示“向上”的源域投射到“积极的、增加”的目的域中来表示“投赞成票”的含义。相对应的,如果投票人反对被投票人或被投票事宜,即这种态度属于消极情绪,且拒绝赋予被投票人权力,即降低被投票人拥有的权力,这也解释了“投反对票”为“downvote”。

3.3. 英语新词和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用我们通常熟悉的具体实体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用本体隐喻的方法通过喻体来理解和认识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之处,本体隐喻又分为两类:容器隐喻和实体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是本体隐喻的典型代表,是指人们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装入一个词汇容器中,听者从这个词汇容器中提取所要传递的思想。而实体与物质隐喻是指某些活动或行为可以隐喻为易于理解的实际对象。

例5:Online

“Online”(在线)一词于1950年首次被印刷使用,指与一个系统,如计算机或互联网相连接,由该系统提供服务,从而使用该系统。当人们在交流中理解和使用“在线”时,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会下意识地共享一个本体隐喻,即“网络是一个实体”。人们将“网络”视为一个有形具体的实体,在实体与物质隐喻的作用下,“使用网络”指的是“在实体上”,也就是“在线”。在这种情况下,将网络视为一个实体,可以让人们提及它、量化它、识别它的某个方面并理解它。另一个跨域映射也是基于“网络是一个实体”这一隐喻,如“offline”(离线)指的是没有连接到某个系统,尤其是计算机或电信系统,没有该系统提供服务,也就使用不了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使用网络”意味着“离开实体”,也就是“离线”。

例6:Bucket list

这是2006年的一个新词,指的是一个人在死前想做但没有完成的遗愿清单。可以发现,在这个词中,容器隐喻被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它的含义。“Bucket”(水桶)是一个容器,而一个人的遗愿清单就放在水桶里,一直被搁置、未完成,在“水桶”与“遗愿”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人们更好理解这个概念。

4. 结论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中1946年至2006年间首次被记录使用的英语新词作为研究语料,系统探讨了英语新词的生成机制。通过对该时段内新词的语义结构与认知特征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三种基本类型的概念隐喻——即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在新词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且在构建新词意义、组织词汇结构以及塑造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进一步表明,在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持续演进的推动下,英语词汇在整体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简约化与实效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引导下,语言使用者更倾向于借助概念隐喻将抽象、复杂或全新事物以直观、熟悉的认知图式加以命名和表达,从而实现语言的认知简化与交流最优化。这一现象不仅增强了新词的可理解性和适用性,也体现了语言系统对社会需求与认知机制的适应能力。

此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英语词汇教学亦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意义。在传统词汇教学中,词义往往被孤立讲解,缺乏语义生成机制的深入解析,导致学习者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而通过引入概念隐喻思维,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迁移中理解词义演变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词汇的内在联系与认知动因。概念隐喻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提升词汇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效促进英语词汇的系统化、网络化学习。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不仅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认知机制,也是理解语言演化与促进语言教学创新的重要路径。从1946年至2006年间英语新词语料的历时性考察中,可以清晰看出,隐喻思维贯穿于语言发展的多个层面,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均不容忽视。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永伟, 汤超骏. 英语新词中的术语及其翻译[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4(1): 1-6.
[2] 李泉. 当代英语新词的构词法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5): 47-49.
[3] 王寅. 英语新词的语义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根源[J]. 现代外语, 2008(4): 420-426.
[4] 韦氏词典-“时间旅行者” [Z/OL].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time-traveler, 2025-05-25.
[5] Cannon, G. (1978) Statistical Etymologies of New Words in American English.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12, 12-18.
https://doi.org/10.1177/007542427801200102
[6] 王逸群. 当代英语新词构词方式研究——基于《韦氏词典》在线版的语言经济学和语言社会学考察[J]. 辞书研究, 2023(6): 86-96.
[7]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8] Perlman, M. (2018) Merriam-Webster and OED Add New Words: LOREM IPSUM, TL; DR, and More.
https://www.cjr.org/language_corner/lorem-ipsum-tldr.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