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很”“真”“太”是高频副词,属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一级词汇,具有很高的交际价值,也是汉语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些副词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异,留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偏误。因此本研究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对象,依托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三者的语义、句法特点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剖析了三者在表达上的异同,探讨了偏误类型及原因,如母语负迁移、汉语本身难度、交际策略和教学环境等。针对这些偏误,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了教学对策。如:教师可利用语料库,运用对比法、情景法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学生则需端正态度,克服畏难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加操练,共同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Abstract: The Chinese words “very”, “really”, and “too” are high-frequency adverbs and belong to the first level vocabulary in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hinese Proficiency Level Standards”. They have high communicative value and are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However, there are subtle differences in the usage of these adverbs, and native English spea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prone to errors in their lear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rrors of using “very”, “really”, and “too” by native English spea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the Global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 and explores the types and reasons of errors, such as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mother tongue, difficul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tsel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response to these error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eaching strategies from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example, teachers can use corpora, comparative methods, situational methods,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assist teaching; students need to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overcome their fear of difficulties, exert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practice more, and improve thei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kills.
1. 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汉语事业不断发展,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日益增多,国际中文教学也日益得到广泛重视,然而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和汉字等方面具有复杂体系被广泛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语言之一。副词作为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于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来说,这些复杂词汇很难在自己的母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由于各种因素,留学生在习得这些词汇时容易产生偏误,因此本研究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对象依托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很”“真”“太”的语义、句法特点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探讨偏误类型及其成因,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提升留学生的汉语副词运用能力,加强跨文化交际效果进一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很”“真”“太”的用法分析
2.1. “很”“真”“太”的内涵分析及比较
“很”的意思经历了多次演变,由最初表示动词“违背、不顺从”逐渐扩展到形容词和副词的意思《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中将“很”解释为副词表程度相当高、“真”作为程度副词也表示“真正”,“的确”的意思、“太”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程度高”,另一个具有贬义指“程度过头”[1]。
“很”“真”“太”都有表示程度相当的意思,但三者又有不同,“很”相对其他两个来说最客观,表示事情的客观描述与客观评价,常用于陈述句中“真”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太”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与评价,主观色彩最强烈,“真”“太”都具有主观色彩多用于感叹句中。“太”用于表“程度过头”时一般用在表不如意的句子中。三者在表程度以及主客观方面存在细微差异。
2.2. “很”“真”“太”的句法分析及比较
相同点:(1) 都可以用在性质形容词、助动词、心理动词前面。
如:a. ~漂亮 放在形容词前面,表强调性质,但不能放在表状态的形容词。
b. 他~能吃/他太能吃了,“很”和“真”都可以直接放在助动词前面,但注意修饰的是“吃”而不是直接修饰助动词,因为程度副词无法直接修饰虚词。“太”放在助动词前表程度高时常常需要加“了”。
c. ~喜欢“很”和“真”能够放在心理动词前面,同样,“太”表程度高常在句末加“了”。
“很”“真”“太”除了在强调程度和主客观色彩有不同之外,在句法和语用方面也有差异。
(2) 可以用在名词前面。这三者后面本身不能直接加名词,但随着社会发展“很”“真”“太”加名词变成了一种修饰语,整体作为形容词被广泛用于日常。
如:“很男人”“真牛的人”后面加形容词时往往能够修饰名词。
(3) 都不能单说[2],部分副词如:“不、有点儿、当然、马上等”副词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例如:“去不去?“不”。
不同点:(1) “很”能够作补语而“真”和“太”不行。“很”作补语时通常是“形容词 + 得 + 很”的句型。例如:“这朵花美得很”“我高兴得很”“很”在这两句话中作补语,补充状态。
(2) “很”修饰形容词能够在句子中作状语,“真”和“太”则不行。如:“她总是很认真地学习”。“很”用来客观描述,表达的是客观事实,不能用有主观色彩的“真”和“太”。
(3) 和否定词搭配不同。“很”和“太”与否定词“不”连用时放在否定词前后都可以,而“真”只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很”和“太”与否定词连用时有两种用法,一种是“~ + 不 + 形容词”这用来强调加强否定语气,这类句子表达说话者具有贬义色彩,因此后面的形容词是褒义词。如:“很不体贴”这句话加强否定语气,强调不体贴的程度。
另一种是“不 + ~ + 形容词”,这类句子虽然也表否定,但减缓了语气,程度较轻,是一种委婉的表达。如:“不太行”这是一种委婉的否定。
(4) “太”表程度高时,往往在后面加“了”。“太……了”常一起连用,“很”和“真”没有。如:“太棒了”“太喜欢”若缺失后面的“了”整句话则不完整。
(5) 与“是”连用。“真”和“太”作为副词后面可以加“是”再加名词,如:“他真是天才”、“太是时候了”这两句强调程度;而“很”加“是”后面通常加形容词或动词用于加强语气。
3.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使用副词“很”“真”“太”的偏误分析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偏误”由科德最早提出,指二语学习者因目的语掌握不足而产生的规律性错误。偏误分析则是对学习者偏误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来源,揭示中介语体系,进而了解学习过程及规律[3]。为深入研究留学生在使用“很”“真”“太”时的偏误,笔者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出3777条含“很”、195条含“真”、362条含“太”的语料,在剔除正确、无关及重复语料后,分别得到157条、17条、16条偏误语料。经整理分析发现,美国籍留学生的偏误相对较多。通过这些语料库中的例句分析,可将偏误类型总结如下:
(一) 遗漏
遗漏是指在本该用某个词却未用,使语句结构不完整。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副词的遗漏;另一种是副词后面的成分遗漏。“很”第一种情况发生的较多;“真”第二种情况较多。
(1) 他写的汉字【】[Cq很]好
(2) 我的朋友都【】[Cq很]聪明
(3) 但是,我,真【】[Cq的]来不及。
(4) 真【】[Cq的]很莫名其妙!
(5) 太【】[Cq晚]了——我们睡觉
(6) 现在我的词汇太少【】[Cq了]
例(1)和例(2)都是“很”的遗漏,“很”对后置形容词起强调作用表示主观感受故不能遗漏。例(3)、(4)是“真”后面“的”字的遗漏,这是比较常见的遗漏,前文已提到“真”作为副词只能修饰心理或能愿动词,(3)当中的“来不及”是普通动词故直接被“真”修饰。(4)句中,“真”作为副词只能修饰单个形容词,直接带副词“很”则有两个程度副词会造成重复,而“真的”可以作为副词修饰形容词“很好”。例(5)、(6)是“太”的遗漏偏误,“太”后面的“了”往往容易被留学生忽略。
(二) 误加
误加指不该用某词的情况下却使用了,表现为语义冗余、搭配错误。通过分析发现在母语为英语的背景下“太”的此类情况最多,16条中有12条是误加。
(1) 他的外貌,我认为他是【很】[Cd]帅哥,很好看。
(2) 澳大利亚的交通比南京【很】[Cd]少。
(3) 有时候我自问:我的男朋友【真】[Cd]真的是应该当我的丈夫的
(4) 很【真】[Cd]喜欢南京
(5) 唉,我【太】[Cd]道歉
(6) 不【太】[Cd]那么热
例(1)中副词“很”通常不能修饰名词。社会的发展使副词加名词能够作为形容词被用于日常,但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被副词修饰。例(2)中“比”本身已表程度差异,与“很”连用语义重复,但可以与相对程度副词“更”连用。例(3)句中已有“真的”因此去掉一个。例(4)“很”“真”两个副词连用,语义冗余。例(5)中副词“太”只能修饰心理行为动词不能修饰普通动词,“道歉”是普通动词。例(6)中“太”与“那么”都表示程度语义冗余,其次“不太”直接修饰形容词,不能与“那么”搭配,可以改为“不太热”。
(三) 错代
错代是指本应用该词的地方用了别的词,通常指由于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好而产生的混淆偏误。分析发现“真”和“太”在此方面的偏误较少,17条“真”的偏误中仅有3例错代,16例“太”的偏误中仅1例,由于此两类语料较少,因此偏误少不能得出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掌握情况好。对于留学生来说,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混淆的情况常常发生,主要表现以下:
(1) 我们坐火车【太】[Cb很]便宜
(2) 能进哈佛大学【真正】[Cb真]的很难得
(3) 别买【很】[Cb太]多的东西,因为你不,呃,不要那些东西
例(1)留学生未掌握句子表达的主客观色彩。这里强调坐火车很便宜,陈述客观事实并未带感情色彩,所以把“太”改为“很”。例(2)中留学生将“真”和“真的”混淆,“真的”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真”强调真实性感叹,因此用“真”。例(3)语句中带有“过分”的意思,故用“太”,“很”表客观。
4. 偏误原因
偏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留学生对汉语副词用法掌握不全面,了解学习者偏误的原因有利于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难点采取措施减少偏误发生。偏误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4.1. 母语负迁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二语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容易受自己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负迁移。例如,“He really likes reading”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翻译成“他太喜欢阅读”,这就造成遗漏。因为英语副词“really”并不仅有一种意思,英语中程度相当的副词“very、really、too”和“很、真、太”并不完全对应,其意义用法也有差异,翻译成中文要根据结构适当增添词语。再如,“she is too thin”这句话在英语背景下是客观陈述事实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如翻译成“她太瘦了”就内含贬义色彩。
4.2. 汉语本身难度
汉语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在内涵和用法上与英语有很大差异,其语法更是复杂多样。副词“很、真、太”在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句法组合关系方面不仅具有高度复杂性,更因三者间使用规则的微妙差异而存在较高混淆性,加之其与其他副词间的细微差异,更易导致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混淆。此外,副词的使用还应根据语境来调整,这就造成留学生对目的语知识难以把握,发生混淆产生偏误。
4.3. 交际策略的影响
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所采取的计划措施和方法。其本意是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促进跨文化交际,但二语学习者由于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全面无法正确运用时往往会通过一些策略来“投机取巧”,如回避和语言转换策略,来临时达成交流目的,长期以往,学习者不但无法真正掌握该知识点而且还会产生偏误。例如,因对“很”字用法不确定时而刻意避免使用造成遗漏偏误:“我今天开心”;或用已知的语法项目代替不熟项目产生的错代偏误,如:“太喜欢中国”。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很”“真”“太”不能与他们的母语一一对应,英语中有“I really really like Nanjing.”,在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充分时留学生会产生误加偏误:“很真喜欢南京”他们将“很”“真”连用试图去强调句子。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留学生对交际策略的误解而产生的偏误,他们认为“很”“真”“太”是表强调,于是当他们想要表示感谢时会使用“我很很谢谢你,我太太谢谢你”这不仅容易有歧义还会使人觉得是敷衍的表达,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语言转换主要表现在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代替无把握的语言,常表现为在运用第二语言时留学生会夹带几个母语去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尽管这些交际策略能适应一定的场合,但这无法真正帮助他们掌握汉语,非长久之计。
4.4. 教学环境的影响
课堂作为主要的教学环境在国际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促进留学生对汉语的理解、激发对汉语的兴趣,提高留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达到正确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当课堂教学缺乏生动的情景时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聊甚至厌学;此外,对留学生来说汉语的学习离不开汉语语境,当课堂不能提供真实自然的汉语环境时留学生就无法直观感受词语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学生对汉语的理解与运用;当教学气氛过于松弛或紧张时也不利于留学生的汉语习得,这些都是导致留学生对汉语掌握不足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
5. 应对策略
为了减少偏误的发生,在国际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既要发挥好教师对留学生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笔者围绕这一原则具体展开:
5.1. 教师方面
教师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故国际中文教师需具有充足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此外,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国际中文教师更好的减少副词偏误。
首先,利用语料库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语料库去分析预测留学生易产生的偏误,将这些偏误作为教学重难点去教授以减少类似偏误发生,例如教师可以在全球中介语语料库检索“很”的偏误去观察偏误例句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很”和“非常”连用这种误增现象,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要针对“很”和“非常”进行阐述解释连用会造成语义冗余。另外,教师还可以收集每位留学生作业中或习得过程中的偏误例句并统计起来建立专门的语料库,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哪种偏误发生最多、偏误的类型以及学生在使用副词时的理解,帮助教师更好的在课堂中规避教学并让学生意识到偏误发生的原因。通过观察这些副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频率、搭配方式和语义差异,让留学生体会不同副词的特点与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真实语言使用的认知。教师同样可以从语料库中选取典型正确的与偏误的例句去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了解正确用法和偏误类型加深对这些副词的理解。
其次,利用对比法和情景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对比法,一方面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探讨两种语言使用副词的特点和差异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英语比较句中形容词能够受副词much修饰[4],“I am much tall than my sister”但是汉语中不能译为“我比我妹妹很高”教师需对比二者用法差异。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汉语各副词之间横向对比特别是易混淆的点去帮助学生理清汉语副词的具体用法减少母语负迁移[5],如“很”和“非常”都是表客观但后者的程度更高,而“真”表主观色彩。对留学生来说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第二语言的习得,更是汉文化的学习,情景法是留学生理解汉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和真实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情景法的重要工具,利用多媒体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副词的实际运用增强学习趣味性,教师可以以视频、图片形式通过提问图片上的人在做什么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对话,也可以角色扮演进行对话,在真实自然的语境活动中实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2. 学生方面
首先,端正态度。留学生应将偏误视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现象,无需过分担心焦虑,将偏误视作学习的机会去总结偏误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不要害怕发生偏误而不敢去运用,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学习表达,虚心接受他人建议不断改进自身能力。此外,留学生应保持对汉语以及汉文化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放松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二语习得中留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将母语和汉语进行梳理对比,发现偏误后自觉纠正,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和同学相互监督互助学习,不同背景学生产生的偏误可能不同,通过交流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从不同角度认识和避免偏误。在学习中应多操练多运用,感受副词真正适应的场景,复习和巩固偏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