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跨文化口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文明、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三星堆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古蜀文明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来参观。笔者通过多次实地带团调查,总结发现:古蜀文明与现代观念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为导游口译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口译员不仅需要准确传达文物信息,还需帮助游客跨越文化鸿沟,理解存在于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艺术特色。
本研究有助于提升跨文化口译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通过深入分析三星堆博物馆讲解中的口译实践,可以揭示口译员在应对文化差异、专业术语及复杂历史背景时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不仅能够为口译员提供实用的指导,还能丰富跨文化口译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三星堆博物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输出平台,其讲解的口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优化口译实践,可以更加准确、生动地展现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本研究对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高质量的口译服务能够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增强其对三星堆博物馆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好感度,从而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参观,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 跨文化口译概述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国际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文化口译(即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在沟通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关键角色,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跨文化口译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更意味着文化、信息与情感的深度交流和传递。简而言之,跨文化口译指的是在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之间,通过口头方式即时转换语言信息,以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1]。
译员需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能够精准捕捉并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与语境信息,同时将其恰当转化为目标语受众能够理解并接受的形式。在此过程中,译员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翻译策略,以适应不同文化的交际习惯与规范。跨文化口译具有高度的即时性,要求译员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理解并传达信息。同时,鉴于口译活动的现场性与互动性,译员还需保持高度专注与快速反应能力,以确保口译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旅游、法律、体育等,跨文化口译亦要求译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些领域的术语与表达方式往往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精确性,因此译员需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领域适应能力。跨文化口译在国际交流、经济合作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等高端场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其次,跨文化口译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加深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最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跨文化口译的需求不断变多,亦为语言服务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跨文化口译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即时的反应速度和专业的领域知识。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化,跨文化口译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并重视跨文化口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这一领域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3. 三星堆博物馆简介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成都约40公里。它是一座以考古遗址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以其文物、建筑、展品和园林而闻名,是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和旅游胜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始于2022年3月。新馆总面积为54,000平方米,展出珍贵文物2100多件,包括青铜器、玉器、金器等,以及陶器和骨雕艺术品,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存在于几千年前的文明。而这些三星堆文物堪称无价之宝。在中国浩瀚壮丽的文物宝库中,它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3]。
三星堆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其最早的考古发现可追溯至1986年。随后,在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发掘,揭示了大量文物和遗迹。根据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一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至11世纪的古代文化遗址,代表了古蜀文明的独特特征。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青铜、玉器、金器、陶器、骨雕等文物,因其精美独特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保护和展览这些十分珍贵的文物,成都市政府准备在遗址附近建一个专题博物馆,就是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的建设始于1992年,主要任务是展示三星堆的文化遗产[4]。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博物馆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
4. 三星堆博物馆口译实践中的挑战
4.1. 文化意象传递的挑战
谈及古蜀文明,三星堆是核心代表。其文化意象极其复杂且富有深度。从悠久的文化背景、神秘的青铜面具、高大的青铜神树到精美的金器玉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5]。这些文化意象在口译过程中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完全传达,需要译员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准确捕捉并传达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星堆文化的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800年至前1100年,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使得三星堆文化包含了多个历史阶段和文化层。三星堆文化不仅展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6]。其文化内涵涉及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背景,需要口译员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7]。
三星堆文物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神秘的面具、独特的青铜器造型等。这些象征意义在中文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在英文中可能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8]。笔者用青铜面具来举例,这些表情夸张的青铜面具,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氛围,成为了三星堆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些面具往往具有夸张的眼睛、突出的耳朵和奇特的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和象征意义[9]。然而,在口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这些意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青铜面具的独特造型和细节在口译中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译员需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这些面具的外观特征,同时还要解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要求译员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听众。其次,青铜面具背后的文化意象和故事在口译中容易被忽视或简化。这些面具往往与古蜀人的信仰(包括神权、地位)、祭祀活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它的历史意义以及文化价值都无可估量。译员需要在口译过程中深入挖掘这些信息,并通过最为恰当的方式将其传达给听众。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听众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差异,这一任务往往变得尤为艰巨。青铜面具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误解或冲突。再例如,某些游客的文化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青铜面具的独特造型和象征意义,甚至可能将其视为怪异或恐怖的形象。因此,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通过适当的解释和说明来消除误解和冲突,促进三星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4.2. 专业术语翻译的挑战
在三星堆口译中,专业术语翻译的挑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独特的文物,这些文物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种类繁多且复杂。其实在导游讲解过程中,在靠近文物时,讲解员就会看到文物下方会有其中文名字、出土来源以及对应存在的年代还有这些信息的英文翻译。故很多人会认为:已有现成英文翻译,那么文物术语翻译又谈何困难?谈何挑战呢?笔者认为这是非常能理解的,并且对于大部分的博物馆来说,文物下方的资料卡片就足以为讲解员或者译员提供提示来完成其讲解或者口译。
然而由于三星堆文物的独特性以及神秘性,为译员增添了不少工作难度。因为很多文物的讲解译员无法根据其下方资料卡片,完成高成效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在描述三星堆展览文物时,需要用到“青铜圆尊”、“青铜圆罍”、“玉琮”“商玉璋”等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在中文中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含义,但在翻译成英文时却面临诸多困难。部分专业术语在英文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这要求译员在翻译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补充,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10]。例如,在讲解“青铜圆尊”和“青铜圆罍”时,若是讲解员提前未做任何相关知识点的准备,那么该部分口译或者该部分的讲解必然会是一次失败的讲解。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关于“尊”和“罍”的翻译,尊和罍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器物,翻译时需保留其文化内涵,通过音译方式展现在馆中。尊(Zun)和罍(Lei)是中国独有的青铜器类型,西方文化中无对应词汇。直接音译可最大程度保留文化原真性,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导致文化内涵流失[11]。因此直接翻译为“Bronze Zun”和“Bronze Lei”。讲解员若直接按照资料卡片向游客介绍的话,游客必然会一头雾水。所以需要音译加解释的方式让外国读者理解。讲解青铜圆尊和青铜圆罍时,可以加上一些解释:“It is a type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 ritual wine vessel”等。又比如:“琮”和“璋”的翻译也是如此。“琮”和“璋”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玉器,在礼制、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用途。博物馆中,我们只能看到文物的翻译为“Cong”或者“Zhang”,所以剩下的内容全部由讲解员补充:Cong, pronounced as “Cóng” in Chinese, is a tubular jade artifact with a square exterior and a round interior, serving 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ritual vessels in ancient China. Zhang is a ritual vessel for worshipping the south, or used in military expeditions and royal audiences。游客通过这样的解释就能更好地理解该文物信息。然而,这种解释和补充可能会增加译文的复杂性和长度,影响听众的理解和接受度。因此讲解员需注意游客的反应来随机增加或减少其补充内容,如何简短而有效地为游客传达信息也是一种挑战。
4.3. 即时性要求的挑战
译员在三星堆博物馆进行讲解时,面临的即时性要求挑战是多方面的。
三星堆文化内涵丰富且专业性强,它宛如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涉及考古、历史、宗教、艺术等多领域知识。口译员在面对这一复杂任务时,要在极短时间内理解并转化讲解者所传达的大量专业信息。例如,那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器物,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名称、用途以及深远的象征意义,它们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12]。口译员不仅需要熟知这些专业知识,还要在讲解者快速输出信息时,迅速做出反应。倘若在信息理解上出现哪怕一丝偏差,或者说反应稍有延迟,就无法及时准确地进行口译输出,进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
现场讲解节奏难以把控,这使得口译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讲解者往往会根据现场氛围、游客反应等因素灵活调整讲解速度和内容侧重点。当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互动频繁时,讲解者可能会加快语速,分享更多有趣的小细节;而当观众表现出对某个方面特别感兴趣时,讲解者又会着重深入讲解。尤其是三星堆这种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国外游客更是好奇。口译员需时刻紧跟讲解节奏,像敏锐的猎手一样快速捕捉关键信息,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旦讲解节奏加快,或者出现一些事先未预料到的突发内容,口译员必须迅速调整状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接收、处理与转化。这对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失误[13]。
三星堆口译往往在特定场合进行,如博物馆、考古现场等,这些环境可能存在诸多干扰因素。在博物馆中,参观的人群来来往往,嘈杂声此起彼伏,口译员可能会被周围的讨论声、脚步声所干扰;而在考古现场,设备运行的声音、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比如,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导致讲解声音不清晰,或者现场刮起大风,影响声音的传播。口译员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像在喧嚣中寻找宁静的智者一样,排除各种干扰,确保信息传递的流畅性,让不同语言背景的观众都能准确理解三星堆文化的魅力。
5. 结语
在探讨跨文化口译实践中的挑战时,以三星堆博物馆讲解为例,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领域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文化理解、现场应变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挑战。
跨文化口译实践在三星堆博物馆讲解中展现出了多维度的挑战。它不仅要求口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未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作为口译员,需不断提升自我、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口译员应不断学习考古、历史、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对考古以及历史专业词汇和文化意象的理解能力。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跨文化口译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注重文化适应性训练,口译员应通过模拟演练、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方式的适应能力。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