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医科”是依据现代医疗服务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目的是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新时代及新医科背景下,为了适应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开创医学教育的新业态,亟须医学人才的新思维。构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从育人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师素养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The New Medical Education” is a concept proposed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modern healthcare services, aim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New Medical Education, adapting to the evolving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medical education and pioneering innovative paradigms in medical training necessitates novel thinking amo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Exploring a talent development system tailored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is crucial for advancing med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value implications”,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under the New Med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It elaborates on four dimension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systems”, “curriculum design”, and “faculty competencies”, aiming to provide fres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training, thereby further 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alent development.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是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本文将从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新医科背景下强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不仅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能使其成为具备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与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
2.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实现人才教育目标
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较为特殊,除了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外,医学生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此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重视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在医学院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遵循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医学人才,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方面都存在不同,传统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医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与理论灌输的方式,强调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集中于医学院校的校内进行,注重校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新医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采用问题导向、启发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更加重视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强调医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进行思想的升华[3]。
2.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个人修养。加强思想政治素养,扣好人生的扣子是关键。新时代的医学生应确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坚守个人原则与底线,热爱并尊重自己的职业,培养持久的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使命感。医学生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时代使命,应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都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方面发展,对于医学生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要想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要从源头和关键开始抓起,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明白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提升是同等重要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1]。医学生是人民群众未来的白衣天使,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要职责,医护人员应该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医学生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4]。对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还能推动医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2.4. 推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1]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医学生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医学生作为未来医护队伍的主力军,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生要始终坚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医学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重担,还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医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同时,更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3.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思政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从医学生自身来看,高等院校在招生时限定为高中选科化学、生物才能报考,大多数医学生都为理科生,人文知识有所欠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轻视或排斥现象,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不够深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较为被动。医学生的课程难度高、毕业压力大、就业要求高,医学院校为了应对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加偏向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倡导医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学习和实验中,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忽视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存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不够深化,机制不够健全,学校、社会与家庭协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够。家校社应该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的思想广度和思想深度。为育人提供丰富的资源,对育人资源进行汇总和整合,使医学生能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最终达到医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都能得到较高的提升。
3.2.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结合不紧密是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氛围上。医学专业的学生们沉浸在实验室的器械和书本中,却很少有人主动涉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之中。这使得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的理解与思考。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更多地偏向于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佳,未能充分调动起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现今时代,知识更迭迅速,对医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医患纠纷频发、医患信任危机,这种情况下让医学生陷入迷茫与无助之中。他们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医学与人文的交汇共同之处,但却发现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距甚远。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医学人文的课程设置,让医学人文的精华真正融入到学习与生活中,成为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教育应培养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唤起对患者情感的重视。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与同理心,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医学实践相融合,使医学成为一个有温度、送温暖的学科。
3.3.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医学院校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良莠不齐。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这就导致很多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的师生比规定,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导致教师队伍水平差距较为明显。同时,医学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严重不足,没有让其更好适应在医学类院校上思政课的特点,并没有针对医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没有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殊性。此外,思政课教师队伍师德师风仍有待提高。在思想方面,部分教师存在躺平的现象,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有部分教师过于功利化,发表文章、申请课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评职称,精力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在教学上,导致教学的本质“变味”。
4.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明确育人目标,加强思政引领
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医学人才的目标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学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培养医学生具有卓越的医疗本领,更要有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与新医科的背景下,更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以伟大的抗疫精神来指导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医精神和医学劳动模范来引导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融入到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的医学人才。高校是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推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5]。这不仅能推进国家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发展,更能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目标。
4.2. 重构教学体系,推动学科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专业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在新的医学教育改革后,不仅要注重医学技术的传授,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在当前数智一体化课堂中,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思政课堂中存在枯燥无味、活力不足、创新性不够等现象,必须重新构建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在课堂内外,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刻领会医者仁心、医者爱心的内涵。推动医学生面对疾病与生命时不忘初心,承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为国家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医学院校应该主动发掘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同点和结合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相关专业紧密结合,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主动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难点[6]。此外,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将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4.3. 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养
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培养时,首先应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院校可以加强医学人文课程,注重从医学伦理、医患沟通、价值观和文化多样性等多角度培养学生,旨在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智慧,让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医学素养。可以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成立医学人文实践小组,组织与医学人文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走进社区进行义诊、参与医院的志愿活动等,让医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医学人文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患者的需求、沟通技巧以及职业操守,使他们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能以温暖和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这一举措将对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模范,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医学院校背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进行针对性培训,思政课教师必须了解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更好的找到医学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融合点,使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更好地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不断优化选拔教师的制度,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选拔专业素养高和思想道德水平高的教师,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逐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优化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再仅仅以科研成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师德师风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核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师的不断发展。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较高的医学基础知识、传承医学精髓,更需要具备思想政治的高度觉悟、引导医者情操,使之坚守医德,胸怀担当。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医学教育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养,唤起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面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医者,以实践与担当书写医学教育的崭新篇章。未来,随着新医科建设的不断深入,期待更多具备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涌现,为人民的健康福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应持续探索和创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认识到只有将思政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链条,才能更好地解决健康中国战略对于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研究”(编号:L24BKS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