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作为“双高学校”以“立足交通、服务交通”的办学方向。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尤其在工程机械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和交通机电工程在“新基建”产业背景下,向智慧公路、精细化智能感知技术方向发展的前提下,通过长时间市场调研,组建交通工程机电专业群,探索出一条契合自身发展需求且独具专业特色的成长之路。
随着国家对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交通机电综合能力需求越来越高,这对我们交通机电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使得该行业人才的缺口比较大,对于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而需要制定专业课程技术技能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
2. 岗位驱动构建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交通工程机电专业群理论课程搭建主要包含基础课程、平台公共课程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按照“专业基础共通、技术领域契合、职业岗位关联、教学资源互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架构,群内专业均立足于服务智能交通工程机电产业链,专业群平台课程体系框如图1所示。
1) 基础课程模块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重点在人文底蕴、职业品格、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应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打牢根基,为后续专业学习做好铺垫。职业素质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基础课,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并加强身心素质培养,为其成长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思想和身体基础。
2) 经过专业群所对应的岗位集群(见表1)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标准与素质要求[1] [2]。在此基础上,对专业群公共技术领域课程实施结构化重组与升级优化,打造贯穿专业群各领域的基础共性课程体系,实现核心技术知识的底层互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跨专业流通与复用。
3) 底层共享课程群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为核心,依据各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交通机电工程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精准选取与职业能力、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育深
Figure 1. Curriculum system framework of professional group platform
图1. 专业群平台课程体系框架
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搭配“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认知、实践操作与职业品格塑造的有机统一,以项目课程和案例教学为主要开发路径,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能,系统性推进技术平台核心课程群的综合改革,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
Table 1.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positions, main work tasks, cor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main supporting courses
表1. 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支撑课程分析表
专业 |
序号 |
主要职业岗位 |
主要工作任务 |
职业核心能力 |
主要支撑课程 |
工程机械运用技术 |
1 |
工程机械
操作工 |
拌合、摊铺设备、隧道掘进设备、桩工机械等大型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 |
熟悉各类大型工程机械的操作、维护;能承担路基、路面等机械化施工作业。 |
《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工程机械操作实训》《工程机械施工技术》 |
2 |
工程机械
维修工 |
工程机械电器设备性能检测及维修、工程机械动力系统性能检测及维修 |
熟悉工程机械的电器设备、动力系统检测方法,掌握工程机械电器设备、动力系统维修工艺及维修标准,零件的修复方法。能承担施工单位工程机械电器设备、动力系统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控制技术》《工程机械柴油机电控系统检修》《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 |
|
3 |
工程机械液压维修工 |
工程机械液压与气动系统性能检测及维修 |
熟悉工程机械液压与气动系统构造及工作原理,并能进行工程机械液压与气动系统检测方法,掌握工程机械液压与气动系统维修工艺及维修标准、零件的修复方法。能承担施工单位工程机械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检测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 |
4 |
工程机械销
售员 |
1、销售接待 2、客服咨询 3、售后服务 4、客户管理 |
熟悉各类工程机械的用途、使用性能、经济性指标,掌握机械设备的销售技巧和营销方法,熟练运用所学公关礼仪组织各类营销活动和技术服务活动。 |
《工程机械文化》《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II》
《保险与理赔II》 |
5 |
工程机械配件管理员 |
1、工程机械营运管理 2、台班管理 3、综合管理 |
熟悉各类机械的用途、使用性能及其配套使用,熟悉各类机械生产率计算。承担路基、路面维修等机械化作业。 |
《机械基础II》《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工程机械管理II》 |
机电一体化
技术 |
1 |
机电设备集
成与应用技术人员 |
从事交通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
等工作 |
掌握照明、监控、收费、隧道通风、供配电等交通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 |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集成与维护》 《交通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技术》 《车辆导航与及监控调度》 《智能停车系统集成与维护》《交通工程制图》
《智能卡口与雷达测速技术》 |
2 |
智能交通检测设备运用与维护技术人员 |
从事交通检测设备的运用与维护 |
掌握交通检测设备的操作、应用与维护 |
《交通电子产品检测与鉴定》《移动机器人技术(AGV)》《服务机器人技术》《电子产品的制作与检修技能与实训》 |
|
3 |
车联网系统安全评估与运维工程师 |
从事车联网系统的安全评估与运维 |
掌握车联网系统安全评估、防护和运维 |
《车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导论》《数据库实用技术》《信息网络布线》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1 |
工业机器人电气设计助理工程师 |
1) 电气系统安装,调试 2) 工业机器人程序编制 3) 工作站及作业系统的维护 4) 工作站总控系统编程,调试(PLC,人机界面,总线通信等) |
电气设计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
2 |
工业机器人电气制造助理工程师 |
1. 电器元器件安装 2. 配接线 3. 电气系统调试 4. 控制系统调试 5. 驱动系统调试 6. 机电系统调试 |
电气制造调试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 |
3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助理工程师 |
1)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方案辅助设计 2)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仿真辅助设计 3)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主控系统程序辅助设计 4) 工业机器人系统程序示教 5)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说明文件编制 |
系统集成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
4 |
工业机器人操作工艺工程师 |
1) 具有阅读电气原理图及接线图的能力 2) 能按规范操作机器人 3) 能看懂工业机器人的说明书 4) 懂得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工艺规范 |
操作工艺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 |
5 |
工业机器人机械维修工程师 |
1) 工业机器人本体安装调试 2) 能够读懂工业机器人结构图纸 3) 能够排除工业机器人机械相关故障 4) 能够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各种夹具 |
机器人维修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
|
6 |
工业机器人维修保养岗位 |
1) 能正确选择、合理使用设装工具,并对其进行保养 2) 能正确选择并合理使用常用和专业调试工具 3) 能使用专用仪器、设备完成设备的参数调整并进行检查 4) 能完成电气控制系统和电气控制设备的连接,有PLC控制程序编制与调试能力 5) 能按规程进行设备调试,并具备技术文件的记录与整理能力 6) 能编制设备检修计划 |
保养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
摒弃传统学科知识分散架构,立足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深入分析岗位所需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并结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科学筛选教学内容、合理规划课程设置[3] [4]。最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且紧密围绕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展开的模块化课程架构,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建设遵循“行业需求导向、能力培养核心、学生发展本位”的理念,创新采用“九步循环(如图2所示)、三三三”建设模式(如图3~5所示)。通过打破学科界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组合 + 矩阵”模块化课程体系,全方位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nine-step cycle
图2. 九步循环示意图
Figure 3. The “three-flow” schematic diagram of course design close to work
图3. 贴近工作的课程设计“三流向”示意图
Figure 4. Illustration of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s” close to the work
图4. 贴近工作的“三转换”示意图
Figure 5. A diagram of the “three steps” for job-embedd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图5. 贴近工作的课程开发“三步骤”示意图
3.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围绕交通工程机电行业岗位需求,聚焦学生就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培养:
1) 明确岗位导向课程:针对特定就业岗位,开发以专项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群,精准对接岗位技能要求。
2) 动态适应岗位群课程:针对就业方向模糊的情况,联合企业业务骨干,基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含综合实训项目的高层互选课程群,培养跨岗位适应能力。
3) 综合实训环节设计:以“完整工作流程”为理念设置综合实训,通过串联关联项目,将单项技能训练融入真实工作场景,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胜任力、跨情境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协作适应能力及职业化综合素养,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为职业迁移奠定基础。
4. 工学结合“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专业群对接岗位群”为目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 体系架构:以岗位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整合实践资源,分类建设实训基地,通过“模块化 + 项目化”教学,构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体系。
2) 德育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强化人文素质培养[5] [6]。
3) 技能导向:对接机械加工职业工种标准,设置基于工作流程的技能课程,深化“做中学”理念。
4) 产教协同:增加生产性实训与跟岗实习比重,在企业场景中培养团队意识与职业能力。
5.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创新
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围绕岗位典型任务设计递进式课程项目,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流程,实现“教、学、做”同步(见图6)。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自主探究技能,教师全程指导,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评价。
依托“创新工作室”开展“教、学、做、证、赛”一体化活动,由负责人带领学生参与创新研发、创业实践,强化跨界能力培养[7]。引入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以数字化项目重构教学场景,通过模拟岗位作业流程,不局限于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8]。
Figure 6.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图6. 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示意图
6. 构建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
梳理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逻辑关联,整合数字化素材、教学案例等资源,构建动态更新的开放式教学支持平台,实现专业群内资源高效共享[9]。学校参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与企业共同构建“基础共享 + 核心分立 + 拓展互选”课程体系(见图7)。以技能证书制度为基础,优化课程内容和毕业标准,让培养目标既符合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又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形成社会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
Figure 7. Traffic engineering electromechanical curriculum system
图7. 交通工程机电课程体系
7. 结论
交通工程机电专业群的课程建设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的零散架构,遵循“行业需求导向、能力培养核心、学生发展本位”的理念,创新采用“九步循环、三三三”建设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性地筛选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模块,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紧密对接岗位工作流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策略,重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真实项目实践中掌握岗位技能,通过以上措施,为交通机电工程领域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
基金项目
校级重点项目(YZD2020-01);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教职成函〔201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