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机遇、挑战与对策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遭遇诸多挑战。文章从机遇、挑战与对策三个维度展开探讨。首先,乡村振兴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形成了双循环机制。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在实践中仍面临参与困境、协作困境和实施困境,具体表现为家校沟通途径不畅、责任分工不明确以及组织管理不规范。这些困境的成因主要包括家长监护缺位、教育责任归属模糊以及农村基础教育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项对策: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家长参与度;二是明确家校双方责任分工,建立协同育人责任清单;三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规范协同育人组织管理。通过以上措施,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区紧密协作的育人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s facing bo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irst of all,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vides policy support and resource guarantee for the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as also injected new impetus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ming a dual-cycle mechanism. However, in practic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still face difficulties in participation, collab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poor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unclear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non-standar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main causes of these difficulties include the lack of parental supervision, the ambiguity of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weakness of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countermeasures: first,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improve parents' participation; The second is to clarify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nd establish a list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standardize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ordinated education. Through the above measures, we have built an education mechanism with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providing 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ing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陈咪.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机遇、挑战与对策[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7): 113-11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7504

1. 引言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古老国度,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社会的城市化成为乡村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城市犹如一块磁铁不断吸引着人口的集中。受限于经济状况、户籍政策等多种因素,许多进城工作的劳动者将子女留在农村与祖父母、亲戚一起生活或者独自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亲情关爱与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家校协同育人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责任共担、资源互通、行动协同形成的教育生态体系。家校协同育人作为关爱与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式之一,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语境下,其内涵拓展为既关注留守儿童个体成长,也服务于乡村人力资本储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承担着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乡村振兴使命。

2. 机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的双循环机制

乡村振兴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乡村教育亦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下迎来新的机遇。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政策、资源和技术支持,推动家校协同育人的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人才、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形成了良性互动。

2.1. 乡村振兴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契机

首先是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方面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教育优先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支持乡村教育,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政府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例如,中央财政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中累计投入超过3000亿元,支持全国26万所农村学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升级实验室等,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其次是经济振兴与家庭支持方面的机遇。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或就业,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契机,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例如湖南省“返乡创业潮”,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再如河南省“巧媳妇工程”,通过发展服装加工、手工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2.2.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2.2.1. 人才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教育为有助于人才培养与储备,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一方面,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和丰富教育内容,培养更多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例如,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农业技术员、电商从业者、乡村旅游管理者等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和精神塑造的重要场所,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和奉献精神。例如,通过开设乡土文化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需求,从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回到乡村服务自己的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2.2.2. 教育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增强教育公平性。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也有利于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例如,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乡村学校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对教育的信念感,有助于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隔阂,形成“教育引领发展、发展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推动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还能够为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人力支持。

3. 挑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及成因

在我国乡村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主要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家长的参与困境、学校的协作困境以及环境的实施困境,制约了协同效应的发挥。家长缺位、教育责任归属不清晰、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是其深层次原因。通过梳理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可以更好地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机制建构。

3.1.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3.1.1. 参与困境:缺乏畅通的家校协同育人途径

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畅通的协同育人途径,导致家长“难参与、少参与甚至不参与”的情况发生。在我国,家长参与子女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1],家校协同育人存在严重的参与困境,这也反映出教育主体间缺乏深度合作与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中,首要困境在于家校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的育人目标。本研究针对四川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0位家长中,高达78%的家长明确表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最关注的是学业成绩,他们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孩子未来才能有更好的出路。而学校方面,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设定中,情感培养、性格塑造和品德教育占比分别达到35%、30%和25%,学业成绩仅占10%。相较于孩子的情感培养、性格塑造和品德教育,家长往往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这种目标导向的差异导致家校难以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共识,进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其次,信息共享机制的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协同育人的难度。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限,家长会往往流于形式[2],家校互动平台的使用率也较低,导致学校和家庭之间无法及时、有效地共享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信息,从而削弱了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最后,家庭参与的不足是制约家校协同育人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教育严重缺位,隔代抚养或亲戚代管现象普遍存在[3],这不仅导致亲子关系疏离,使孩子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还使得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各种问题的叠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面临多重挑战。

3.1.2. 协作困境:缺乏明确的家校协同育人分工

“分工”使社会秩序成为可能[4]。家庭和学校之间尚未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家庭和学校之间尚未建立起清晰的责任边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了家校社育人的协同松散,引发“边界冲突”[5]。在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应该是主导者和带动者,应当承担起规划、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的责任;家庭应当是支持者和监督者,则应在情感支持、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针对一所农村学校的调查发现,在学生的学业辅导问题上,约40%的教师存在过度依赖家庭的情况,将一些本应由学校完成的教学任务,如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辅导,推给家长。而家长方面,约55%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专属职责,将孩子的学业和成长问题完全推给学校。

当前家庭和学校的协作困境主要表现在二者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家长与学校往往因对彼此的过高期待导致不欢而散。学校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时,容易忽视家长的视角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缺乏换位思考;而家庭在履行教育主体责任时,往往对自身的协作义务认识不清,未能与学校形成有效的配合。这种角色定位的模糊性,使得家校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常常出现推诿、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例如,学校可能过度依赖家庭,期望家长承担更多的学业辅导责任;而家长则可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专属职责,将孩子的学业和成长问题完全推给学校,导致孩子的学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家校关系紧张。

3.1.3. 实施困境:缺乏规范的家校协同育人组织

学校的组织和行为会造成家长失望而降低对教育的参与[5]。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校共育的组织体系往往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协同育人组织或机构来统筹和协调家校共育工作,导致家校之间的合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此外,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其家庭教育的参与度显著受限。具体而言,父母的地理隔离和时空限制直接削弱了其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功能,进而影响家校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共育的基本组织,是家校共育的桥梁,它代表着全体学生家长的利益,是经过家长自荐、老师推荐、学校审核三级程序一步步产生的。然而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功能与意义等并不十分了解。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家委会主要作用为“学校义工”、“教师的传话筒”、“家校矛盾的调节者”[6]。由于家长对家长委员会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不愿加入到家校共育组织,对家校共育组织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或者抵触心理,因此,家委会在农村地区的推进过程面临着诸多困境。

3.2.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的成因

3.2.1. 家长监护缺位导致协同育人途径不畅通

家长监护缺位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困境的直接原因。为了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改善生活现状,更多的农村人前往城镇打工,导致家庭完整性的缺失。据统计,约70%的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职责。然而,这些隔代监护人普遍面临文化素养较低、教育理念陈旧以及教养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或放任自流)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成了显著挑战。此外,农村地区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隔代监护人对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了解不足,导致参与意愿和参与度较低。例如,学校可能通过家长会或微信群发布信息,但部分家长因文化水平有限或不熟悉数字工具,难以及时获取信息。

3.2.2. 教育责任归属问题导致协同育人分工不明确

清晰明确的教育责任划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和谐开展的关键因素。从家长的责任来看,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应承担起情感支持、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等基本教育职责。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务工,隔代监护人往往因文化水平有限或教育观念落后,难以有效履行这些职责。学校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然而在农村地区,学校往往因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难以全面承担这些责任。由于家长和学校对彼此的责任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协同育人分工不明确。因此,明确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划分,建立科学的协同育人分工机制,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

3.2.3. 乡村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协同育人组织不规范

乡村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着家校协同育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家校共育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比如师资、资金、专业知识等。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普遍面临着“空心化”的问题。农村学校数量的减少甚至凋敝,乡村教师的流失和教育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生“离农”的倾向。这些因素削弱了全面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内生动力显著不足,乡村人力资本面临风险[7]。此外,需要意识到的是,在农村地区,许多教师在职前和职后阶段均未接受过系统的协同育人课程培训,导致其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不足。这种专业能力的欠缺,显著削弱了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指导效能。经济发展薄弱,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教育萧条,难以形成有力的家校协同育人组织。

4. 对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机制建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想要有效破解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协同育人的参与困境、协作困境、实施困境,亟待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家长参与度;明确家校双方责任分工,建立协同育人责任清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规范协同育人组织管理。

4.1. 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家长参与度

构建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例如家长会、讲座等,能够解决家长监护缺位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针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要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家长会选在农闲时节如冬季或农收后休整期,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围绕“有限陪伴下与留守儿童建立情感”“利用农村场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主题,结合农村案例讲解,提升家长教育素养与参与意愿。针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构建多元沟通渠道对解决信息不对称、提升家长参与热情和效果很关键。学校应该利用政策资金搭建平台,将家长会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讲座邀请专家围绕“忙碌中高效与留守儿童互动”“借助科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主题,结合当地资源特点讲解。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该地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受民族文化、语言影响,参与家校协同育人更加困难。因此学校应该把握机遇搭建平台,将家长会结合当地重要节日或活动,并邀请熟悉民族文化的专家,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下与孩子建立情感”“结合民族特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主题开展讲座,加强家校沟通。

4.2. 明确家校双方责任分工,建立协同育人责任清单

明确责任分工可以解决家校双方在教育责任归属上的模糊性,避免推诿和重复工作。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础,家长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其情感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农村学校应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家校协同育人政策,明确责任分工,提供资金资源支持。例如制定《细则》,明确家校职责与协作机制,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宣传责任清单,促双方理解认同。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外出务工家长要借电话、视频与孩子密切联系,关注情感需求,每周至少一次深度交流,了解学习生活。隔代监护人需与学校配合,监督孩子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如制定家庭作息表,督促按时作业休息。如果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则容易出现孩子教育责任的推诿。外出务工家长要用电话、视频加强沟通,关注情感,每周至少一次深度交流。在家照顾孩子的家长要与学校密切配合,监督行为,培养习惯,如制定作息表,规定学习、休息、娱乐时间,督促完成作业。

4.3.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规范协同育人组织管理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和规范协同育人组织管理是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实效性的关键。首先,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如建设智慧教室和图书馆,并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减少教师流失。同时,加强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提升其协同育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定期组织家校协同育人专题培训,邀请教育专家授课。其次,需建立专门的家校协同育人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明确各方责任分工。通过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如微信群、家校通APP)和定期举办家校活动(如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此外,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机遇,争取更多资源投入乡村教育,并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家长返乡,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例如,某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吸引部分家长返乡就业,增强了家庭教育的可能性。最后,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制定责任清单并定期评估协同育人效果,确保各方责任落实到位。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5. 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协同关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确保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享有公平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其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重涵, 等. 家庭背景与家长参与关系的实证研究[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4.
[2] 邵晓枫, 郑少飞. 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特点、价值与机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 34(5): 82-90.
[3] 提升乡村家庭教育质量迫在眉睫[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05/t20220520_628931.html, 2022-05-20.
[4] 林端.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J]. 清华法学, 2006(2): 265-279.
[5] 吴重涵, 张俊, 王梅雾. 是什么阻碍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阶层差异、学校选择性抑制与家长参与[J]. 教育研究, 2017, 38(1): 85-94.
[6] 董冬梅.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行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7] 陈鹏, 李莹. 全面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础教育的新认识与新定位[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0(5): 12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