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有限条件下学校课间活动的创新
Innovation in School Recess Activities under Resource-Constrained Conditions
摘要: 本文聚焦资源有限小学课间活动开展困境,基于政策要求与实地调研,分析该类学校在活动场地、设施、形式三方面的现实难题,如教室空间拥挤、走廊功能单一、操场面积不足、器材匮乏且分配不均、活动类型局限等。针对上述问题,从创新活动区域(室内空间改造、走廊与楼顶利用)、优化设施设置(班级器材共享、自制教具、错峰使用机制)、丰富活动种类(传统游戏创新、跨学科融合)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为同类学校提供课间活动优化路径,助力学生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limited resources in conducting recess activities. Based on policy requirements and field research, it analyzes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that such schools encounter in terms of activity space, facilities, and forms. These difficulties include crowded classroom spaces, single-function corridors, insufficient playground areas, a lack of equipment as well a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t, and limited types of activiti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innovating activity areas (transforming indoor spaces, utilizing corridors and rooftops), optimizing facility arrangements (sharing equipment among classes, creating homemade teaching aids, implementing staggered usage mechanisms), and enriching activity types (innovating traditional games,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elemen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an optimization path for recess activities for similar schools, helping students achieve healthy growth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under limited resource conditions.
文章引用:张垚欣, 陶虹伊. 资源有限条件下学校课间活动的创新[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69-1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197

1. 引言

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课间活动作为学生每日运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日益凸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障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与空间,但在乡村小规模学校、老旧城区小学等资源有限场景中,“课间圈养”现象依然普遍。这类学校因操场狭窄、设施陈旧、空间设计不合理等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学生课间活动陷入“无地可动、无物可玩、无趣可寻”的三重困境。如何以创新思维激活有限资源,让“小场地”迸发“大活力”?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与理论探索,从空间重构、设施盘活、活动创新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试图为破解资源约束下的课间活动难题提供可行方案。

2. 资源有限小学课间活动实施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课间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每节课间需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同年,《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八条也强调:“学校不得设立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制度,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段的正当交流、游戏、离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施加不必要的约束。学校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在课间、课后使用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开展体育锻炼。”这表明,保证学生课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不仅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学生在课间应该享有时间上的保证、空间上的自由以及选择上的自主权。此外,学校有责任提供良好的活动资源,以支持学生课间活动的良好开展。

然而,“课间圈养”在我国学校中普遍存在,小学课间十分钟时间和空间无法得到保证,并且活动形式受到限制[1]。四川大学副研究员刘超及其团队的调查发现,课间十分钟的消失多发生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学校缺乏足够的空间和娱乐设施供学生玩耍[2]。对于占地面积小且设施较为落后的学校而言,在课间活动环境建设方面面临较大挑战。这类学校不仅出现在乡下,在老旧城区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小学可以统称为资源有限小学。

当学校课间制度逐渐完善,教师的思想观念逐步端正时,小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和选择的自由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物理空间和设施资源上的限制却变得更加突出。因此,要使课间十分钟走出当前困境并取得理想效果,不仅需要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和方法,还需要考虑课间活动的环境建设,即为课间活动创造相适应的校园环境。

在资源有限的小学中,如何通过创新和智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有限资源,让小场地也能玩出新花样,实现课间活动的最大化,成为这类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3. 资源有限小学课间活动现实困境

资源有限小学的普遍特征包括操场面积小、楼道和楼梯狭窄、校园建筑较少且陈旧、功能室不足,导致学生活动空间有限,发展环境受限[3] [4]。如果再加上学校班额较大、学生人数多,那么本已紧张的课间活动资源就更加稀缺,很难允许所有学生自由活动。这类小学课间活动面临的困境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活动场地受限、活动设施受限以及活动类型受限。

3.1. 课间活动场地受限

在义务教育年龄段,孩子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而课间活动正是他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许多学生支持“课间休息”,但由于学习任务重和校园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好课间十分钟[5]。在资源有限的小学,学生课间活动的空间往往受到显著限制,并且有些空间因为设计不合理并没有很好地使用起来。

首先,教室内部因为桌椅等固定设施占据了大部分面积,留给孩子们自由活动的空间极为有限。课间时分,当全体同学同时起立活动,即使是轻微的动作也可能导致碰撞或拥挤,活动空间狭小。对于那些喜欢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精力的孩子来说,这种局限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学校的建设更多地倾向于垂直扩展,即建造多层教学楼以容纳更多的学生。这样的建筑设计虽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但同时也压缩了学生的课间活动范围。在高层教学楼中,受楼层限制,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内往往无法及时到达操场进行运动[4]。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只能在狭窄的走廊或教室门口的一小片空地上进行短暂的休息与交流。走廊作为连接教室的主要通道,在课间成了学生唯一的“公共活动区”。然而,狭窄的走廊宽度不足以支持更多的活动形式,除了排队行走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再加上没有专门设计的游戏墙或其他互动装置,使得这个空间的功能性十分单一。对于那些渴望更多互动交流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空间显得尤为局促。

最后,操场是校园内理论上最宽敞的地方,但在许多乡村小规模小学和老旧城区的小学里,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学校的操场常常是简陋的泥土地面或者是已经破旧不堪的人工草坪,缺乏维护更新。此外,操场的面积本身也较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体育活动的需求。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操场甚至被用作停车场或其他用途,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3.2. 课间活动设施受限

学生课间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当的活动设施。拥有充足的活动设施不仅能让游戏更加有趣,还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体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资源有限的小学中,活动设施往往较为匮乏,且分配方式也不成熟,导致有限设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就设施数量而言,各个班级内的活动用具数量较少,虽然有些学生会自发带一些活动器材,但往往只有少数同学能够一起玩,且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这些器材容易散落和丢失。据调查发现,小学体育器材设备普遍较为缺乏[6],这种情况在资源有限的小学中更为突出。常见的活动用品如篮球、足球多数较为破旧,特殊活动用品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则数量不足。此外,像跳绳、毽子这样简单易行的活动工具也常常供不应求,学生们不得不轮流使用,甚至自备用具。单双杠等基本健身设施要么缺失,要么因为年久失修而存在安全隐患。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等,在这里几乎看不到踪影。

就设施分配而言,现有设施较少,有时会出现不够使用、供不应求的问题。小学学生众多且年级跨度大,每个年级学生的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合理的分配容易带来均衡性和合理性的问题。例如,有些班级离操场近,可能会更多地占用操场,从而造成分配不均衡;又如,将一年级班级放在靠近操场的地方,但实际上他们对操场的使用不多,而在高层对操场需求较大的高年级学生却因时间关系不能再课间下楼去操场玩,这带来了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3.3. 课间活动形式受限

由于场地和器具的因素,资源有限的小学课间活动的类型选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制约了活动的多样性和质量。

学校的活动场地十分局促,尤其是操场面积通常较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体育活动的需求。因此,像接力赛跑、拔河比赛、足球、篮球这样需要较大空间的集体活动根本无法组织。

资源有限的小学能够提供的体育器材和其他娱乐设施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参与一些简单、无需复杂设备或者不需要任何额外设备的游戏,比如追逐跑、捉迷藏或者简单的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尽管这些活动也能带来一定的乐趣,但长期下来难免显得单调乏味。

4. 资源有限小学课间活动创新策略

针对资源有限的小学,学校应积极挖掘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合理规划和有效分配已有资源,以实现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助力这些小学课间活动的良好开展,本文总结出以下策略,主要从创新活动区域、优化资源设置以及丰富课间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4.1. 创新课间活动区域

4.1.1. 室内空间探索

课间活动并不一定需要在室外进行。通过合理改造教室空间,可以创设新的活动区域,如阅读园地、小游戏角等,让学生能够在室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7]。例如,有的小学在各班配备了玩具箱和微型图书馆,提供棋类、手工类游戏以及两百多本图书,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8]

此外,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小学可以通过增设创意设施来提高教室空间转换的灵活性。引入可折叠桌椅和移动式隔断墙,学生可以在课间迅速将教室转换成活动场地,腾出更多空间进行游戏或运动。这些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感,使教室在短时间内从学习环境转变为互动游戏区,丰富了学生的课间体验。

4.1.2. 室外空间拓展

为了提高走廊空间的利用率,可以在走廊上进行装饰,加入一些巧妙的设计,提升其活动价值。适合楼道设置的游戏包括迷宫、数字跳格等[7]。例如,有的小学将走廊的瓷砖进行创造性设计,将跳房子转印到了走廊地板上,学生可以直接在此展开活动;有的小学则在学校教室门口设置了摸高打卡点,占地面积不大,却能鼓励学生进行基础运动,有利于健康成长。

此外,如果教学楼顶层做好围栏防护工作并确保安全,也可以加以利用。界首市回民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老旧小”学校,充分利用了东教学楼的楼顶平台,设置了乒乓球台,弥补了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们课间不仅可以打乒乓球,还可以跳绳,享受更多样的活动形式[3]

4.2. 优化课间设施设置

4.2.1. 注重器材开发

器材资源开发可以从班级入手,班级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带的活动器材以班级为单位收集起来,组织资源共享与流通,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这些器材。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的周信东老师就在班级中放置了一个名为“妙妙器材箱”的大纸箱,里面存放了班级学生课间活动需要的器材。通过统一管理和使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器材。周老师表示,有了这个器材箱,学生们课间有东西玩,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促进了课间的有序和愉快氛围[9]

此外,还可以倡导师生自制活动用具,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过程不仅节省了学校开支,还进行了实践活动,使活动用具更符合班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像高跷、沙包、毽子、简易乒乓球拍等简单的活动器材,完全可以在学校的手工课上进行制作。

4.2.2. 优化设施分配

针对设施分配的均衡性问题,学校可以从“错峰”和“错时”出发,提高有限设施的利用率。例如,有的小学开展了课间“错峰操场”的探索,规定不同年级依次轮流使用操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课间活动时“动”起来[4]

针对设施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分配活动器材,设立多种活动区域。以青岛李沧路小学为例,该校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和个人喜好,量身定制了多种趣味课间体育活动,并划分了各年级对应的活动区域。具体来说,一、二年级学生由老师组织在学校长廊区统一进行扔沙包、跳绳、跳房子、木头人等简单活动;三至六年级学生则通过小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其他活动区域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如萝卜蹲等益智类游戏、翻花绳等民间传统游戏、跳绳和仰卧起坐等体质检测项目、颠球比赛等单人挑战项目以及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10]

4.3. 丰富课间活动种类

4.3.1. 借鉴创新传统游戏

传统游戏如跳花绳、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房子、象棋、滚铁环、算24点、抓骨牌等,不仅动静结合,适合不同需求的学生[9],而且具有短时间、小空间、设施要求低的特点,非常适合资源有限的小学开展课间活动。这些传统游戏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活动选择,增加了游戏的新鲜感,提高了活动的积极性。一些资源有限的学校已经在校园的边角处开发出更多活动空间,供学生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活动[4]

此外,还可以对传统游戏进行创新,使其更适应资源有限小学的具体条件。例如,有些小学开发了O形跑、花式跳绳、民族韵律舞等新项目,使传统游戏焕发新生,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3.2. 融合跨学科知识

在校园生活中,学习是孩子们的首要任务,但在各个科目的学习中也有很多内容可以融入到课间活动中。例如,有的小学引导学生根据六年级语文课文《竹节人》自主设计桌面小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放松心情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科学是最容易融入课间活动的学科之一。当学到风向标这一课时,学生可以制作风向标,去进行测风向的游戏;当学习到植物的根茎叶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标本制作活动;甚至在高年级还可以开展机甲大赛等动手实践项目。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类型,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在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去游戏,去体验的。吴遵民指出,“让孩子课间‘动起来’指的是生命的流动,并非剧烈的运动。”[11]因此,课间是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好时机,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利用校内的多种自然元素来丰富课间活动。例如,可以利用树木下的空地、围墙边的草地等,给学生划分区域进行种植,创造自然观察和户外游戏的空间。吴遵民还建议引入生态友好型设施,如在楼梯拐角处放置一缸金鱼或几只乌龟,在洗手间的窗台上摆放一盆鲜花,积极创设探索空间,让孩子随时随地感受到生命的灵动。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各项策略,均旨在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化学校资源的效能。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资源有限小学课间活动面临的困境,还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课间环境,使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下依然能够享受到丰富多样的课间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长机会。我们期待这些创新举措能够帮助到更多资源有限的小学,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间“动起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这类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穿越世纪的课间记忆:双减政策下历史与时代融合的课间活动新形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10347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贾宪章. “课间十分钟”也是一门课程[J]. 教学与管理, 2010(35): 28.
[2] 刘超.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有家长因学生受伤找学校讨说法, 甚至到政府上访[EB/OL]. 2023-10-26.
https://new.qq.com/rain/a/20231026A0560300, 2024-01-05.
[3] 陈婉婉. 课间十分钟, 孩子们怎么玩? [N]. 安徽日报, 2023-12-04(005).
[4] 程路. 课间10分钟: 教育规律与无限安全责任的博弈[J]. 人民教育, 2024(7): 28-29.
[5] 邹超. 应重视学生的课间休息[J]. 中国学校体育, 1997(4): 57.
[6] 黄春红. 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若干问题及分析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 8(35): 98-99.
[7] 户艳茹. 空间正义视域下“课间圈养”的伦理学审思[J]. 当代教育科学, 2024(3): 30-37.
[8] 李祺瑶. 中小学破解“课间圈养”难题[N]. 北京日报, 2023-11-08(006).
[9] 周信东. 课间活动巧安排[J]. 教学与管理, 2008(2): 17-18.
[10] 为课间“加点料”——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15分钟趣味课间”初探[J]. 人民教育, 2024(18): 55-56.
[11] 邓晖. 多一点理解、多动些脑筋,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N]. 光明日报, 2023-11-0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