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aking Beijing Siji Yangku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研究以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和数据描述等方法,研究发现:四季阳坤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如密植种植、长效生长模式)、品种优化(高附加值特色品种)、标准化管理和全产业链布局,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其成果包括西瓜亩产增至4500~5000公斤、供应期延长至6个月,西红柿亩产达12,500公斤,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30%。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制体现为科技驱动效率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和全链协同增值,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Taking Beijing Siji Yangku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 rural economy. Through case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data description, it is found that Siji Yangkun Compan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ch as close planting and long-term growth mode), variety optimization (high value-added characteristic varietie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he results include the increase of watermelon yield to 4500~5000 kg, the extension of supply period to 6 months, the tomato yield to 12,500 kg, and the increase of income of surrounding farmers by 20%~30%. The core mechanis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reflec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driven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collaborative value-added of the whole chain, which provides a reproducible practical pa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文章引用:孙雅轩, 张祥云, 朱新茹. 新质生产力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J]. 农业科学, 2025, 15(7): 845-854.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710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已成为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在农业领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集成应用、产业链价值延伸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北京市大兴区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大兴区农业总产值达25.6亿元,其中科技贡献率超过68% (《大兴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此背景下,研究典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对于揭示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 案例选择依据

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大兴西瓜”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运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企业年育苗量突破4000万株,产品覆盖京津冀地区80%以上市场,带动周边25家育苗场实现标准化生产。其创新研发的“炫彩”系列西瓜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认证,相关技术被纳入《北京市农业主推技术目录》。选择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既具有典型示范价值,又便于获取详实的一手资料与官方统计数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源数据整合的案例研究法,结合文献分析与数据描述,系统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2.1.1. 案例分析法

以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基于政府公开报告、企业公示材料及行业新闻报道,深入剖析企业在品种创新、技术集成、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实践路径。研究严格遵循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通过多渠道数据交叉验证确保结论可靠性。

2.1.2. 文献研究法

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发展的学术文献,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文本,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政策协同”的理论分析框架。

2.1.3. 数据描述法

从政府统计公报、行业白皮书等权威渠道提取量化数据,对大兴区农业产值、农民收入、技术推广成效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直观呈现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可追溯的权威渠道。

2.2.1. 政府公开资料

大兴区2024年农业总产值(25.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宏观经济数据,引自《大兴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业科技政策扶持数据(如育苗场建设补贴比例30%、技术培训场次43场),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及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9%),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24)》。

2.2.2. 企业公示材料

四季阳坤公司的育苗规模(2024年突破4000万株)、品种研发成果(“炫彩”系列西瓜)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农业科技示范企业典型案例汇编》;品牌价值评估(2.3亿元)、产业链延伸成效(游客接待量5万人次)等信息,引用自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2024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及企业参与“大兴西瓜节”的官方新闻报道。

3.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3.1.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溯源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强调了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特征。

3.2.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农业领域中,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体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创新驱动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智能化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优化配置的农业生产要素。打破传统的生产要素配置模式,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例如,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深度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生产力相比,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高科技性。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升级。

二是高效能性。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

三是高质量性。农业新质生产力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是可持续性。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

4.1.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生物技术的发展,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可控性。

4.2.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

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例如,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3. 产业融合拓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产业融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 文献综述

5.1. 研究背景

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由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更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与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成为关键议题,新质生产力在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从国际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迅猛发展,不断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这为农村经济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发达国家已将这些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村产业融合等领域,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的大幅提升。比如美国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精准农业技术,通过传感器、卫星定位等技术精准控制灌溉、施肥,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若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就国内而言,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效率难以提升、产业结构单一等困境,已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比如部分农村地区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不仅造成土壤污染、生态破坏,还影响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市场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鼓励农村地区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引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例如,通过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此外,国内市场对优质农产品、农村特色产品以及农村休闲旅游等需求日益旺盛,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品质和个性化的追求,促使农村经济必须借助新质生产力,优化生产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业形态,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对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亟待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1. 国内研究

关于新质生产力对于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国内部分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刘志彪等经济学家认为,新质生产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大有可为,既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降本、增效、提质等方面的赋能效应,又要利用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聚新技术、新优势和新动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对农业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链上的组织、分工和协作进行的创新性转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传承和发展[2]。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的革新[3]。此外,在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方面,学者申杰做出报告:第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显著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二,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途径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4]

5.2.2. 国外研究

国外方面我们聚焦于新兴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目前,对于如何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有一定的成果,譬如数字技术对于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Nawab Khan等学者研究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5]。Dongyu Qu等学者总结中国农业农村领域在2013~2018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发现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Subejo Subejo等学者将中国沿海地区较高的农业发展水平部分归因于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7]

5.3. 文献评述

学者们普遍认同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内涵剖析上,认为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是基于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新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与创新性配置所形成的生产力,涵盖生物技术、智能化农业技术等技术革新,以及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新兴要素融合。例如,有研究指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生产要素组合与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理念与模式。

在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方面,学者们分析了多个维度。科技创新被视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实现精准管理,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转型。如在精准农业中,利用传感器收集土壤肥力、气象等数据,智能决策灌溉、施肥时机与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产品产量。在产业结构优化上,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并促进其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催生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以乡村旅游为例,结合当地文化与自然资源,借助互联网宣传推广,吸引游客,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与培训机会,培养适应新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智力支持。

现有研究成果丰硕,为理解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但现有研究多以理论分析和宏观数据统计为主,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挖掘深度与广度不足。一方面,多数研究缺乏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的系统性梳理,难以直观呈现新质生产力在地域、产业场景下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成效。例如,在农村电商与智慧农业融合发展领域,虽有理论探讨二者结合的优势,但缺少从选品、物流、品牌建设到产业链整合的全流程案例剖析,无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操作经验。另一方面,案例研究缺乏动态跟踪与深度分析,未能充分展现新质生产力从引入、应用到持续优化升级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

6. 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6.1. 案例背景

企业定位: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农业科技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专注于蔬菜种植、育苗及新品种研发推广。公司依托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的区位优势,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打造集生产、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基地。

6.2. 创新策略与实施路径

6.2.1. 技术创新驱动高效生产

密植种植模式:西瓜种植采用“暖棚3茬 + 冷棚2茬”交叉轮作,亩产提升至4500~5000公斤,供应期延长至6个月,解决季节性断档问题。杭椒密植吊秧技术(与农科院合作),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种植。

长效种植模式:西红柿生长期延长至12穗果,亩产达12,500公斤,实现全年供应。

6.2.2. 品种优化与品质升级

筛选高附加值品种:推广口感型西红柿、奶黄瓜、贝贝南瓜、冰激凌萝卜等特色品种,瞄准高端市场。迪安娜西红柿(冬奥会指定品种)亩产8000~9000公斤,兼具高产量与优质口感。

育苗技术支撑:鹏程生态园累计育苗超3567万株,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如原苗西瓜),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6.2.3. 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建设

冬奥会供应资质:2022年成为冬奥会、残奥会农产品保障基地,通过严格品控提升品牌公信力。

全程标准化示范:建立北京市优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输出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辐射周边农户。

6.2.4. 多元化销售渠道

全渠道覆盖:礼品箱装(高端市场)与散装(大众市场)结合,拓展商超、社区团购、线上电商等渠道。灵活配送模式(货拉拉、快递、自提)覆盖京津冀及全国市场。

农旅结合:开放园区采摘零售,增强消费者体验,提升品牌黏性。

6.3. 成果与效益分析

6.3.1. 经济效益

产量与产值双增长:2020~2022年,农产品产量从1580吨增至2022年上半年1250吨,年产值从943.9万元增至2022年预估1500万元。

育苗业务贡献:2021年西瓜育苗量达589万株,蔬菜苗年育苗量突破600万株,成为重要收入来源[8]

6.3.2. 社会效益

服务国家战略:顺利完成冬奥会农产品保供任务,彰显企业责任与技术水平。

助农惠农:累计为农户提供超3500万株种苗,推广高收益品种,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30%。

6.3.3. 行业影响

技术示范效应:密植、吊秧等技术被周边农户采纳,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

品牌标杆作用:成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吸引多地农业部门考察学习。

6.4. 关键成功因素

科技赋能:与科研机构合作,持续优化种植技术,突破传统农业限制。

精准市场定位:该企业聚焦高端品种与特色产品,差异化竞争抢占市场份额。

全产业链布局:从育苗、种植到销售,形成闭环管理,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

政策借力:依托政府支持的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获取资源与品牌背书。

6.5. 启示与借鉴意义

6.5.1. 农业企业升级路径

通过技术创新(如密植、长效种植)实现“亩产效益”最大化。以品种筛选(口感化、特色化)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6.5.2. 品牌化运营策略

利用重大活动(如冬奥会)提升品牌公信力,拓展高端市场。

结合农旅体验(采摘)增强用户黏性。

6.5.3. 联农带农模式

通过育苗输出、技术培训,形成“企业 + 农户”共赢生态。

6.6. 未来展望

深化科技合作: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如物联网监测、AI种植决策),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拓展国际市场:依托冬奥会品牌效应,探索出口高附加值农产品(如冰激凌萝卜、贝贝南瓜)。

强化冷链物流:建设自有冷链体系,延长产品货架期,扩大全国销售半径。

总结:北京四季阳坤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品种优化和全渠道布局,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农业标杆企业。其经验表明,传统农业向科技化、品牌化升级是突破行业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对同类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 新质生产力对四季阳坤公司的影响机制与成效分析

7.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四季阳坤的实践方向

新质生产力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资源整合等方式,突破传统生产模式限制,形成高效、可持续的生产力形态。其核心特征包括:科技驱动,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提升效率;绿色低碳,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全链协同,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价值最大化。

四季阳坤公司通过以下方向实践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密植种植、吊秧技术、长效生长模式;品种优化——筛选高附加值、特色化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建立示范基地,输出可复制的生产流程;资源整合——集约化育苗、多元化销售渠道布局。

7.2. 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7.2.1. 技术创新驱动效率跃升

密植与轮作技术:西瓜“暖棚3茬 + 冷棚2茬”交叉种植,打破传统季节性限制,土地利用率提升30%;杭椒密植吊秧技术(与农科院合作)优化空间布局,光照与通风效率提高。西瓜亩产达4500~5000公斤,供应期延长至6个月;杭椒产量较传统模式增长25%。长效种植模式:西红柿生长期延长至12穗果,通过精准控温、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全年生产。西红柿亩产达12,500公斤,年产值增长40%,填补冬季市场空白。

7.2.2. 品种优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聚焦消费升级需求,筛选口感型、特色化品种(如冰激凌萝卜、贝贝南瓜),通过差异化定位抢占高端市场。迪安娜西红柿成为冬奥会指定产品,品牌溢价提升20%;特色品种(如奶黄瓜)单价较普通品种高50%,带动亩均收益增长35%。

7.2.3. 标准化管理保障质量与规模

制定种植、育苗、采收全流程标准,建立可追溯体系;通过北京市优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认证,形成技术输出能力。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冬奥会保供任务100%达标;带动周边农户标准化种植,区域产业集中度提高。

7.2.4. 资源整合强化产业链韧性

育苗集约化:鹏程生态园累计育苗超3567万株,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降低种植风险;融合线上电商、社区团购、商超直供,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网络。育苗业务年收入占比达30%,成为利润增长点;线上销售覆盖全国,2022年电商渠道占比提升至25%。

7.3. 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成效分析

7.3.1. 经济效益:从“量增”到“质变”

2020~2022年,西瓜年产量增长60%,西红柿产值翻倍;2022年总产值预估突破1500万元。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减少15%;密植模式节约土地20%。

7.3.2. 社会效益:助农与品牌双赢

累计为农户提供超3500万株种苗,推广技术覆盖5000亩农田,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冬奥会供应资质提升市场信任度,高端产品销量增长50%。

减少农药使用量30%,通过轮作改善土壤健康;集约化育苗降低塑料育苗盘使用量,废弃物回收率提升至90% [8]

四季阳坤公司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科技化、品牌化农业的转型。技术创新、品种优化与资源整合的协同作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在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农户增收、推动绿色转型方面树立了行业标杆。未来,随着智慧农业与全球化布局的推进,其新质生产力模式有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新质生产力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动力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效率低、产业链短、生态压力大等问题。研究证实,通过技术渗透(如农业物联网)、模式重构(如电商供应链整合)和生态协同(如光伏农业)的传导路径,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提升农村经济的生产力革新力、资源整合力等“五力模型”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8.1.2. 典型案例验证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价值

四季阳坤公司通过引入智能温室调控系统、垂直农业技术及数字化供应链,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生态效益的双重突破:单位面积产量提升25%、节水40%、农民利润占比从15%增至45%,并带动合作农户年均收入从5万元增至8万元。其“技术密集型 + 生态友好型”模式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后,试点合作社亩均产值提高18%,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转型中的可复制性。

8.1.3. 推广应用需构建“技术–政策–人才”协同体系

研究成果显示,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需依托多元措施:加强成果宣传以普及理念,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模式复刻,推动政策转化创造制度环境,以及通过合作交流强化人才培育。这一体系既能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也能引导企业与新型农业主体转型,助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8.1.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受时间与数据采集限制,本研究对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区域农村的适应性分析尚有不足。未来可扩大样本覆盖范围,深入探讨技术下沉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保障机制,以及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深层互动关系,为全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普适性的解决方案。

8.2. 建议

第一,构建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一产强基础、二产延链条、三产创价值”的发展路径。推动第一产业向研发育种、土壤改良等上游环节延伸,夯实农业发展根基;第二产业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领域拓展,提升产品附加值;第三产业聚焦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高端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创新。通过补齐产业链短板、强化要素支撑,实现农业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从分散向集约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全链条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大绿色农资推广力度,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农业发展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迈进。

第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均衡布局。在巩固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提升。

基金项目

本文是中华女子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质生产力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45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 凌永辉, 孙瑞东. 传统产业改造: 发展新顾生产力的重点选择策略——兼论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4): 47-57.
[2] 高原, 马九杰. 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4): 81-94.
[3] 陈健, 张颖, 王丹.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J]. 经济纵横, 2024(4): 29-38.
[4] 申杰. 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J]. 阅江学刊, 2025(5): 14.
[5] Khan, N., Siddiqui, B.N., Khan, N., Khan, F., Ullah, N., Ihtisham, M., et al. (2020) Analyzing Mobile Phone Usage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8, 139-147.
https://doi.org/10.33687/ijae.008.02.3255
[6] Qu, D., Wang, X., Kang, C. and Liu, Y. (2018)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11, 1-4.
https://doi.org/10.25165/j.ijabe.20181106.4228
[7] Subejo, S., Untari, D.W., Wati, R.I. and Mewasdinta, G. (2019)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y Farmers in Coastal Yogyakarta. Indones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51, 332-345.
https://doi.org/10.22146/ijg.41706
[8]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 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介绍[EB/OL]. 2023-06-07.
https://www.bjdx.gov.cn/bjsdxqrmzf/zjdx/mldx/2048929/2053549/index.html, 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