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s on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摘要: 本研究聚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构建理论框架剖析内在机制,运用实证研究加以验证,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具体策略,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s applied to verify it.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faced,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s.
文章引用:赵旭阳, 马鸣, 李若冰.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J]. 农业科学, 2025, 15(7): 861-864.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7106

1. 前言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经历深刻变革,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占比不断调整,非农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上升[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力量,其涉及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复杂且深远。深入探究两者关系,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2. 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研究起步较早。部分学者从产业经济学视角,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分析农村各产业间的联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升农民收入[2]。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新技术应用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展农民收入渠道。还有学者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探讨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影响,强调合理的制度安排能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3]

国内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展开。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研究分析了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对农民增收的影响[4]。部分学者关注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认为其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模式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增收[5]。同时,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如市场风险、资金短缺等,国内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6]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有成果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不足,如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有待丰富。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利用更详实的数据和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两者关系,并针对不同类型农民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策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建议。

3. 理论框架构建

3.1. 资源配置优化机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重新配置。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土地资源向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例如,专业大户通过流转土地,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提升了单位面积土地的农作物产量和收益。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劳动力价值得到更充分体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服务业中就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性收入。资金也更多地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产业项目,如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电商等,推动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收入增长点,提升农民在各产业中的收入。

3.2. 产业关联带动机制

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关联,形成带动农民增收的联动机制。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农产品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销售。农村旅游、电商等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市场空间。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农民通过出售农产品获得更高收益。乡村旅游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经营农家乐获得经营性收入,还能在旅游项目中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村电商的发展使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增加了农产品销售量,提升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3.3. 市场拓展机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产差异化、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其能够以更高价格出售。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将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农产品销售量。一些偏远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消费者餐桌,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3.4. 技术进步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关键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精准农业技术通过精准控制农资投入,减少浪费,提高农作物产量[7]。技术进步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能获得更高价格。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催生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如智慧农业、农产品定制化服务等,为农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提升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资源配置优化为产业关联带动、市场拓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基础;产业关联带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市场空间;市场拓展为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关联带动和技术进步提供动力;技术进步推动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关联带动和市场拓展,共同促进农民增收。

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变量选取

收集某地2010~2020年的相关数据,包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产业结构比例(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用农村工业、服务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表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用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表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用农村公路里程、互联网覆盖率等表示)等。

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农民增收情况;将农业产业结构比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作为解释变量,衡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同时,选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2. 模型构建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 = beta_0 + beta_1X_1 + beta_2X_2 + beta_3X_3 + beta_4X_4 + gamma_1Z_1 + gamma_2Z_2 + mu]

其中,(Y)表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_1)表示农业产业结构比例,(X_2)表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X_3)表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X_4)表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Z_1)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Z_2)表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beta_0)为常数项,(beta_1)、(beta_2)、(beta_3)、(beta_4)、(gamma_1)、(gamma_2)为回归系数,(mu)为随机误差项。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说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民收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民增收有积极作用,体现了技术进步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也显著促进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支撑。控制变量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也有显著正向影响。

5. 结语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关联带动、市场拓展和技术进步等机制,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动力。实证研究也验证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各方面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然而,在调整过程中面临市场风险、资金短缺、农民素质不高和政策落实等挑战。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需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农民素质和强化政策保障。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发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以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路径分析[J]. 新农民, 2025(2): 24-25.
[2] 张乃仁. 乡村振兴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 村委主任, 2024(4): 108-110.
[3] 余俊.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实施路径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 138-140.
[4] Gusmanov, R., Stovba, E., Lukyanova, M., Semin, A. and Gilmutdinova, R. (2023) Creating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business by Scenario Modeling of the Produc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Form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18, 1025-1034.
https://doi.org/10.18280/ijsdp.180405
[5] Shi, H. and Chang, M. (2023) How Do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ffect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Threshold Effects Analysis for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30, 52943-52957.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3-25996-5
[6] Sun, D., Wang, X., Yu, M., Ouyang, Z. and Liu, G. (2023) Dynamic Evolution and Decoupling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aihu Lake Basin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100, Article 107048.
https://doi.org/10.1016/j.eiar.2023.107048
[7] Zhang, H., Zhang, J. and Song, J. (2022) Analysis of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41, Article 130818.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