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分析框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不同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crucial measure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farmers’ income level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armers’ incomes, clarifies the impact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adjustment model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farmers’ incomes, and proposes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s.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亟需实现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1]。长期以来,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因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严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难以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国外研究基于Lewis二元经济理论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证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通过劳动力转移、技术升级推动收入增长。国内研究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定性转向定量分析,如李谷成(2022)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发现,产业融合能使农民收入提升15%~20%;刘凤芹(2023)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区域外溢效应。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2. 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解析框架
2.1. 产业结构调整量化指标构建
运用产业结构比例分析法,计算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各产业在农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以此衡量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引入产业结构变动系数(K),计算公式为
,其中q_{i1}和q_{i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n为产业部门数量。
该系数能够直观反映产业结构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程度。本研究采用2010~2024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核心变量包括:产业结构变动系数(K)、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对数化处理)、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H)、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F)、城镇化率(U)、农业机械总动力(T,对数化处理)。
2.2. 农民收入构成分解与影响因素分析
将农民收入分解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受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外出务工机会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影响[2]。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当地乡镇企业发达,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机会多,工资性收入占比可达50%以上。经营性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在影响农民收入的众多因素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关联度高达0.85,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营性收入影响显著。为验证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因果关系,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变量定义见表1。
Table 1. Variable definition table
表1. 变量定义表
变量类型 |
变量名称 |
测量指标 |
被解释变量 |
农民收入(Y)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化处理) |
核心解释变量 |
产业结构调整(K) |
产业结构变动系数
(公式:K=\sum_{i=1}^{n}\left|\frac{q_{i1}-q_{i0}}{q_{i0}}\right|) |
控制变量 |
人力资本(H) |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财政支持(F) |
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
城镇化率(U)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技术进步(T) |
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数化处理) |
2.3. 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互动机制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互动模型。产业结构调整可通过产业升级、就业创造和市场拓展提升农民收入,如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能增加经营性收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服务业可提高工资性收入[3]。同时,农民收入提高会反哺产业发展,农民可将资金投入生产,改善条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含省份与时间固定效应)构建回归方程,以滞后一期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为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处理内生性,通过分位数回归检验异质性。实证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多维度分析
3.1.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分析不同种植品种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调整为例,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等附加值较高,但种植风险也相对较大。以河南省某县为例,选取20个行政村分为实验组(经济作物比例提升至50%)和对照组(维持传统种植结构)。2021~2023年跟踪数据显示,实验组在正常年份人均经营性收入比对照组高38%,但在极端天气年份收入波动幅度也扩大25%。引入农业保险后,实验组收入稳定性提升19%,表明产业结构调整需配套风险防范机制。
3.2.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评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研究农村服务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农村电商的发展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拓宽了销售渠道。在某电商示范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农民人均电商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餐饮、住宿、导游等多种就业机会。
3.3. 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研究“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融合模式下农民收入的变化。以浙江某田园综合体为例,实验组(融合模式)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2万元增至2023年的6.5万元,对照组(非融合模式村庄)同期收入从2.1万元增至3.8万元。通过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产业融合的净增收效应为年均12.7% (\delta = 0.127, p < 0.01),且财产性收入占比提升8个百分点,验证了融合模式对收入结构的优化作用[4]。
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化策略
4.1. 分区域精准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在东北三省、黄淮海等粮食主产区,可推广“粮食 + 大豆”轮作模式,对大豆种植户给予每亩200元补贴,同时建设区域性粮食加工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50%土地出让金减免,将加工转化率由55%提升至80%。长三角、珠三角周边等城郊经济区,应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新业态,按每接待人次10元标准对休闲农庄给予运营补贴,并建立“社区团购 + 冷链配送”直供体系,对农村电商物流网点按单补贴0.5元。针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则需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与光伏农业,为中药材种植户提供每亩300元种苗补贴,探索生态碳汇交易机制,将30%的碳汇收益反哺农户 。
4.2. 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特派员等渠道,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村地区。另外,还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施“新农商数字技能培训计划”,对通过电商运营认证的农民给予2000元/人补贴;在500个重点县建设农业物联网监测体系,免费向农户开放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数据。
4.3. 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村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税收减免。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减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加强金融支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5]。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推出“土地经营权 + 预期收益”组合抵押贷款,利率较基准下浮10%;设立100亿元农村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因市场波动导致亏损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30%损失补贴。
5. 结论
本研究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实证表明,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种植业优化、二三产业发展及产业融合均产生积极影响,但存在市场风险、技术瓶颈等问题。研究通过动态面板GMM模型证实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存在2~3年滞后性,同时将“产业绿色度”“数字化水平”纳入分析。提出基于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政策体系等策略,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